直擊插管敢死隊90秒:和患者口鼻相對,暴露高濃度病毒下

2020-12-23 央視網

  小心翼翼打開患者口腔,含高濃度病毒的空氣彌散開來。操作時間越長,對患者越不利,實施插管操作的麻醉科醫生在高濃度病毒空氣中的時間也越長。

  這是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光谷院區(簡稱「同濟光谷醫院」)ICU病房常見的一幕。

  2月14日,中午12點,同濟光谷醫院麻醉科主任高峰接到醫院醫療辦主任祝偉的電話,要他整合現有力量,專門組建一支插管小分隊,為整個醫院的新冠肺炎患者提供急救插管支持。

  同濟光谷醫院麻醉科6名醫生,加上4支馳援醫療隊的12名麻醉科醫生,再加2名麻醉科護士,一支20人的插管小分隊就在這天成立了。高峰是小分隊隊長。

  成立於情人節的這支小分隊,有一個算不上浪漫的名字,同事稱他們「醫生敢死隊」。

  每次插管操作,從注射藥物到操作結束,一般操作時間約90秒。這無論對氧儲備較差的患者,還是對和患者近距離口鼻相對、暴露在高濃度病毒氣體下的醫生而言,都是高危的90秒。

  「所以我們要提前想到各種可能發生的不利因素,給我們的機會只有一次,必須一次成功。」

  2月20日,南都記者直擊「醫生敢死隊」插管操作全過程,和他們一起直面生死。

  2月20日,同濟醫院光谷院區,即將進ICU的「敢死隊」在穿戴防護裝備。所有人都要經過院感護士的檢查,才能進入隔離區域。

  高峰往護目鏡上塗防霧劑,操作過程中如視線受阻會影響操作速度,直接影響到安全性。他是隊長,責任和壓力並存。

  三位隊員監控即將插管的病人及病房準備情況,來自華山醫院的麻醉護士已在病房內準備。

  等待進倉,3個醫生在門外靜靜休息,偶爾會討論接下來的工作。

  有醫生的手勢是心型,仿佛是在祈禱和祝福。

  推開四個緩衝區的門,他們即將進入ICU病區。

  進入病房前,高峰和「敢死隊」隊員反覆確認病人情況。

  戴好最外面的頭套,操作就要開始了。

  醫生王楠和高峰一起給病人操作,王楠確認後,高峰給病人注入鎮靜藥物。

  鎮靜藥物60秒起效後,王楠拿開病人的氧氣面罩,此時病人氣道處於開放狀態。王楠放入可視喉鏡,在高峰配合下完成插管。

  完成插管的病人,血氧含量在回升。

  每一次操作前後都要手部消毒,是所有醫護人員的指定動作。

  由於插管操作具危險性,管床護士在門外靜靜地觀望。

  又一例插管操作即將進行,患者床上放滿鎮靜藥物。

  一切都有條不紊,一個早上已進行了4例插管操作。

  20人的「敢死隊」難得聚齊,依然有人在崗待命。每12小時/班,有時即使出了倉,接到緊急任務又會換上衣服衝進去。

  結束任務的隊員在等候著脫掉防護服,走出4個隔離區,才可稍微放鬆一些。

相關焦點

  • 武漢醫生敢死隊:高危90秒與病毒源最近,最怕晚上ICU插管
    麻醉科醫生楊萍小心翼翼打開患者口腔,含高濃度病毒的空氣朝她的臉彌散開來。這是一例困難氣道患者,楊萍嘗試了好幾次都沒有插管成功。操作時間越長,對患者越不利,她的臉泡在高濃度病毒空氣中的時間也越長。站在旁邊的高峰見狀,過去幫忙,管子才順利插進氣管……這是2月20日在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光谷院區(以下簡稱「同濟光谷醫院」)ICU病房的一幕。
  • 武漢「插管敢死隊」搶救病人現場曝光:臉正對病人口鼻
    導讀:為了應對新冠肺炎重症或危重症患者,來自5家醫院的18位麻醉醫生組成了一支「插管敢死隊」,他們暴露風險最高、操作30秒以內就要完成,而且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網友看完驚心動魄的搶救現場後表示:白衣戰士,你們了不起!麻醉科醫生楊萍小心翼翼打開患者口腔,含高濃度病毒的空氣朝她的臉彌散開來。
  • 搶救重症病人:36個患者走了17個,給病人插管的醫護被叫「敢死隊」
    推入鎮靜劑和肌肉鬆弛藥,意識已模糊的67歲老人楊芳隨即陷入昏睡狀態,慢慢安靜下來。從注射麻醉藥到停止自主呼吸,留給「插管小分隊」的時間窗口只有90秒——其中還包括麻醉藥起效的60秒。 保護口唇,可視喉鏡挑開嘴巴和咽喉。「能看見嗎?」「能。」短促答覆中,麻醉師迅即遞上一根長約22釐米、內徑8毫米的軟管。
  • 「患者70歲,男性,呼吸困難,血氧飽和度 80%,準備插管」!
    接到指令,麻醉科醫生兩人一組,一人快速靜脈推注鎮靜鎮痛肌松藥,一人熟練地掰開患者下頜,快速探下喉鏡,向聲門塞入這根救命的氣管導管。操作完成,90秒。80、82、85、90、96、99……患者血氧飽和度回升,生命指徵正常。
  • 這支插管小分隊,每次操作都是生死考驗
    呼吸機一停,患者的指脈氧飽和度立即下降。隔著起霧的防護面屏,光谷院區麻醉科主任高峰和同濟醫院麻醉醫生王楠對視一眼。「我要插管了!」高峰示意旁人退到病房最遠處,小心地打開患者口腔,檢查完氣道,插入可視喉鏡,然後接過王楠遞來的呼吸機軟管,找到聲門,又準又快插入氣管。同時,王楠已將導管近端接上了呼吸機。看著患者指脈氧飽和度迅速攀升至90%以上,高峰長舒一口氣。
  • 盤點我的2020:從死神手裡搶人,我只有90秒
    從死神手裡搶人,我只有90秒總結經驗和教訓,我們發現,導致危重症患者病亡的主要原因並不是肺部感染和呼吸衰竭,而是多臟器損害。院領導拍板組建多學科聯合的重症治療攻關團隊,插管、護心、護腎、護肝、護腦……多學科合作,全流程守護,全天候待命,我們管這個團隊叫重症救治「尖刀連」。
  • 氧飽和度驟降、插管時機爭議:ICU 新冠患者救治之難
    麻醉醫生張逸就曾經接手過這樣的患者:一開始,患者的氧飽和度還在 90% 以上,也能夠跟醫護人員交流,說話中氣也很足。但不到 10 個小時,患者的氧飽和度就掉得非常低:「等到我們插管的時候,氧飽和度就只有 30% 左右了。」
  • 插管3天昏迷數日,一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在應城治癒
    應城市人民醫院副院長、主任醫師田華生立即組織呼吸、麻醉、重症、感染等多學科專家緊急會診,團隊當機立斷決定實施氣管插管,靠無創呼吸機維繫生命的患者一旦撤除設備,邁向死亡的時間頓時以秒計算,麻醉科王創業、何大雙冒著患者本能反應咳嗽的飛沫,兩人沉著利用導管迅速從患者口腔進入,熟練的和氣管快速精準銜接,插管成功後立即給予有創機械通氣治療,於患者身體極其虛弱,手臂血管萎縮,重症醫學科主任程文濤從患者右側鎖骨下行靜脈穿刺
  • 難忘2020·「關鍵詞」裡的青島記憶|他選擇與病毒「貼面搏鬥」
    發生地點:武漢同濟醫院光谷院區出場人物:青大附院西海岸院區麻醉醫生張孝田慢慢打開患者口腔,含有高濃度病毒的空氣朝張孝田撲面而來。這是一名插管移位的危重症患者,由於抗體反應過度,出現「炎症風暴」,全身器官衰竭,血凝功能差,口腔中開始出血。
  • 寧夏首例插管治療危重症患者是如何治癒的?專家講述救治全程!
    從1月28日晚9點奔赴自治區第四人民醫院以來他時刻扛起戰疫一線「急救先鋒」的重擔守護著大本營的危重患者經由王曉麒的「掌舵」我區首例採用氣管插管有創機械通氣的患者拔管成功在王曉麒和專家們的不懈努力下寧夏保持著新冠肺炎零死亡
  • 新冠肺炎患者到底是自愈的還是治癒的?
    對於中度或重症的病人,就需要醫療幹預,給與積極的支持,讓免疫系統有足夠的時間、足夠的能力打敗病毒。這種醫療幹預下痊癒的病人,我們稱之為治癒。那麼,醫生護士們又是如何治癒一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的呢?能吃的病人多吃點高營養的食物,吃不下的病人就給腸內營養支持。內環境的穩定也非常重要,水、電解質不能缺乏,也不能失衡,這就需要及時輸液、保持酸鹼電解質的平衡。 氧療。對於輕症和普通患者,由於肺部存在炎症,可能伴有胸悶或輕度的呼吸困難,這時候可以給予「氧療」,俗稱吸氧。通過直接給予比較高濃度的氧氣,提高血氧飽和度,緩解機體缺氧。
  •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經鼻高流量氧療使用管理專家共識
    對於急性低氧性呼吸衰竭,經鼻高流量氧療(high-flow nasal canula,HFNC)相比傳統氧療有較大優勢,其可以降低插管率和 90 天死亡率,在 MERS-CoV 肺炎及 H1N1 肺炎的救治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在目前 NCP 重型和危重型患者的治療過程中,HFNC 同樣發揮了重要作用。
  • 插管患者死裡逃生離開ICU
    (加西網綜合)琳達·林(Linda Lam) 是安省首批接受插喉管的新冠病毒患者之一,在接受治理七個星期後,終於離開了深切治療病房。到目前為止,她是安省第一個在深切治療病房存活的新冠病毒患者。(多倫多之星)Mackenzie Health的醫生認為,Lam是安大略省首批插管存活的COVID-19患者之一。她也是世界上少數接受實驗藥物瑞德西韋(Remdesivir)的人之一,該藥物正在接受測試,可作為治療COVID-19的潛在藥物。到目前為止, 她是唯一在該深切治療病房存活的新冠病毒患者。
  • 寧夏首例插管治療危重症患者出院,清零倒計時!
    今天出院的這位老人,是寧夏採用氣管插管有創機械通氣後成功拔管的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也是全區首位拔管成功的危重症患者。在這場與死神搶人的過程中,寧夏醫護團隊開啟了27個日夜的「生命守衛戰」。老人接受插管以來,共帶呼吸機治療十天。與死神搶人的過程並不輕鬆,為了保障治療效果,治療期間重症專業醫護人員,對患者實施24小時不間斷監測、治療和護理。
  • ...掙扎,直到呼出最後一口氣……」詹慶元:危重患者應及早行氣管插管
    中間一旦出現任何問題,在武漢這樣特殊的環境下,都將帶來難以預料的後果。於是,詹慶元教授與同事放棄了休息時間,以最快的速度討論各種工作流程和醫療隊的管理制度,制定了主診醫師負責制、疑難病例討論制、上崗培訓制、氣管插管、ECMO建立等制度規範。將這兩項工作捋順以後,第三是做好人員安排,實現合理排班。此次過來的醫生與護士均來自不同的科室、不同的專業,非常考驗領導者的組織能力。
  • 義大利醫院ICU內部畫面曝光,患者半裸插管面朝下躺著
    3月9日,路透社曝光義大利倫巴第大區的新冠肺炎患者,在重症監護室接受治療的視頻。視頻顯示醫生們已「全副武裝」,患者則是半裸插管面朝下躺著。媒體指出有研究表明這樣可以為血液提供更多的氧氣。 據悉,視頻系在北部城市克雷莫納的一家醫院拍攝,截至3月6日該醫院已治療150名新冠肺炎患者
  • 意國醫生談插管限制 不再給超60歲患者插管治療
    據人民日報報導,根據當地時間3月23日18時義大利衛生部公布的最近數據,義大利現有新冠病毒患者50418例,死亡6077例,累計確診感染新冠病毒總人數為63927例,較3月22日18時新增4789例,新增601例死亡病例。義大利已經成為因疫情導致死亡人數最多的國家。
  • ...沒有機械通氣,通俗說是被憋死的……」重症專家:提倡早插管多插管
    新冠病毒是非常狡猾的。一般情況下,不論病毒性肺炎,還是細菌性肺炎,患者出現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ARDS)時,血液中二氧化碳濃度低,而這次插管病人出現了二氧化碳瀦留,從而出現高碳酸血症,且很難通過調節呼吸機來糾正。
  • 新視界:高流量氧療為何成為麻醉科「新寵」?
    在麻醉科的困難氣道預充氧階段: 最新研究結果表明,經鼻高流量氧療可以延長困難氣管插管患者(如肥胖、困難 氣道、合併肺部疾病以及急診需快速序貫誘導等)安全窒息時間,保證困難氣道插管過程中患者的氧濃度,增加困難氣道管理安全性。
  • 總臺記者獨家跟拍危重症患者救治突擊隊
    軍隊支援湖北醫療隊進駐湖北省婦幼保健院光谷院區以來,從全院抽集臨床經驗豐富的黨員、專家,成立危重症患者救治突擊隊,參與全院危重患者搶救指導和應急情況處置。插管、搶救、穿刺、上ECMO等急難險重任務往往是他們衝在最前。  近日,總臺央視記者跟隨這支突擊隊走進紅區,與「死神」近距離交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