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搶救重症病人:36個患者走了17個,給病人插管的醫護被叫「敢死隊」
在武漢,一切都很快:突然間,眼前的患者成了死亡統計裡的「1」。 有人說,「插管小分隊」之說還不夠悲壯,應該叫「敢死隊」——插管的那一刻,麻醉師需湊近患者的口腔才能看到氣管開口,儘可能將軟管置入氣管內,病人的呼吸道會噴湧出傳播力極強的氣溶膠。
-
來自武漢ICU醫生筆記:被插管「嚇好」的重症病人|百家故事
48歲被ICU插管「嚇好」的重症患者這是所有李醫生的記錄下最讓我感動的一個患者,我能從那隻言片語的記錄裡感受到這個48歲的中年男子的孤獨和絕望,以及到生命邊緣後掙扎而出的勇氣。李醫生所在的ICU剛接到這個從普通病房轉過來的重症新冠肺炎患者時,上級已經給李醫生口中的「插管敢死隊」下達了可能要氣管插管的指令。氣管插管就是所謂的「鎮痛鎮驚」治療。
-
直擊插管敢死隊90秒:和患者口鼻相對,暴露高濃度病毒下
同濟光谷醫院麻醉科6名醫生,加上4支馳援醫療隊的12名麻醉科醫生,再加2名麻醉科護士,一支20人的插管小分隊就在這天成立了。高峰是小分隊隊長。 成立於情人節的這支小分隊,有一個算不上浪漫的名字,同事稱他們「醫生敢死隊」。 每次插管操作,從注射藥物到操作結束,一般操作時間約90秒。
-
武漢醫生敢死隊:高危90秒與病毒源最近,最怕晚上ICU插管
麻醉科醫生楊萍小心翼翼打開患者口腔,含高濃度病毒的空氣朝她的臉彌散開來。這是一例困難氣道患者,楊萍嘗試了好幾次都沒有插管成功。操作時間越長,對患者越不利,她的臉泡在高濃度病毒空氣中的時間也越長。站在旁邊的高峰見狀,過去幫忙,管子才順利插進氣管……這是2月20日在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光谷院區(以下簡稱「同濟光谷醫院」)ICU病房的一幕。
-
確診患者突發呼吸困難,女醫生獨自插管搶救病人:離病人口腔不到半尺
九江市第三人民醫院麻醉科主任:「當時病人處於一個極危重的狀態,呼吸嚴重地受阻,病人也出現了嚴重的呼吸困難,這個時候我們要緊急去組織搶救挽救病人的生命,必須把這個氣管導管送進去,我們要把呼吸道打開,所以說操作的時候是非常離這個病人口腔距離可能不到半尺
-
「新華網連線武漢」與死神賽跑的超能戰士:有病人需要我就上
新華網北京3月13日電(記者關心 劉廈)「作為軍隊前方專家組成員之一,2月18日我抵達武漢,主要工作是參與指導武漢中部戰區總醫院ICU的搶救工作。」剛剛從ICU病房裡出來,解放軍總醫院第二醫學中心老年呼吸科副主任張智健利用午休時間與記者進行了一次「視頻連線」。
-
抗疫一線醫生親述搶救經歷:在槍林彈雨中奪回病人的生命!
來自宣武醫院的李豔醫生是北京支援武漢醫療隊中的一員,說起抗疫一線的工作,她印象最深刻的是一次驚心動魄的搶救。醫生們趕緊讓護士開通一條靜脈通路,順利地對病人使用了一些搶救藥物,同時開始使用呼吸興奮劑,但是效果並不明顯。隨後,病人的血壓下降,醫護人員便開始給病人使用多巴胺。而由於來不及測血氣,醫生們憑藉臨床經驗,分析出病人存在酸中毒的問題,便趕緊給病人也使用上了碳酸氫鈉,慢慢地,病人的血壓上升,神智也清醒了。
-
不是說要儘可能地延長病人生命麼,為什麼有人要「拒絕插管」呢?
病人是某醫學領域的知名教授,瞳孔反射有、心跳也有,就是沒有意識,呼吸也不行,插管呼吸機輔助呼吸,這種情況多少天了?500多天!以當時的收費情況,每天少說也需要花費幾千元,為什麼能住500多天呢?全公費,不用花一分錢,只要病人活著,每月就有成萬的工資,當時工資平均水平也就千把元,兒子每月領工資的時候順便看看病人。後來再沒有去過VIP病房,也不知道病人又活了多少天?
-
ICU護士體驗插管:終於知道病人有多難受了
戴上呼吸機,被綁在床上,吸痰管插進鼻孔,嘴裡放進氣管不能說話不能吞咽……12月16日,孝感市第一人民醫院ICU全體護士體驗插管等治療過程。換位體驗,感同身受,她們說:終於知道病人有多難受了。這裡的患者病情危重,救治過程中可能需要吸痰、氣管切開、插管、呼吸機等操作,而多數患者發生意識障礙後易煩躁,這個時候可能還需要使用約束帶控制患者的過激行為,以便救治能夠順利進行。吸痰、插管、被約束……這些工作對ICU的醫護人員來說是每天的日常,但對患者而言又是怎樣的感受?
-
「患者70歲,男性,呼吸困難,血氧飽和度 80%,準備插管」!
這樣的場面並不罕見,至少對於武漢協和醫院麻醉科主任陳向東來說。自從「插管突擊隊」成立以來,每天都要經歷好多次。醫院抗疫情到攻堅時期,西院接收大量危重病人需要插管搶救治療,要求麻醉科安排10人小分隊到西院支援。時間緊急,大家自願報名」。這是2月12日上午陳向東在工作群裡發出的醫院緊急通知。病毒猛烈的傳播力,開放氣道插管,每位麻醉醫生都知道這意味著什麼,陳向東更是心如明鏡。本以為報名會有一定的響應時間,但令他意外的是不到20分鐘,10人小分隊就迅速集結完畢,協和西院「插管突擊隊」宣告成立。
-
「重症八仙」之一鄭瑞強:晚上做夢都是病人還能怎樣救治
「到達肺科醫院後,我看到他們重症一區十張床位的病人全部在做氣管插管、有創通氣等,當時已經有兩臺ECMO在運轉。」鄭瑞強告訴記者,來到武漢之後才發現,整個武漢的疫情比我想像的嚴重的多,病人非常多,危重病人也非常多,病人存在住院困難客觀現實,很多武漢市民處於恐懼心理一窩蜂擠在發熱門診。
-
插管、拔管、出院……每天,這裡都上演著生死拉鋸戰
作為新冠肺炎危重症集中收治醫院的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其重症醫學科承擔著整個院區最危重病人的救治任務,可謂「重中之重」。插管!怕,不言而喻,但時間就是生命每天,這裡都上演著生死拉鋸戰。一家三口,因家庭聚集性發病,一起住進了東院區。1月13日,病情最重的50歲陳先生,住進了重症醫學科。
-
這支插管小分隊,每次操作都是生死考驗
復旦大學華山醫院醫療隊的羅猛強說,插管講究穩、準、力道適中,需要屏住呼吸,集中精神,一舉而成。小分隊每兩人一組排班,24小時守在病區外待命。過去的一個月裡,他們每個人都遇到過緊急時刻。「一名機械通氣的病人氣管導管的氣囊破了,請速來換管!」不久前的一個深夜,青島大學附屬醫院醫療隊的馮偉和山東大學第二醫院的謝坤接到通知,便知情況危急。
-
新冠肺炎感染病人的死亡過程:痛苦、呼吸窘迫至死
2.開始,把純氧輸送給病人,不經口插管。 維持大概三五天之後,如果他的血氧「飽和度」能上升到正常範圍,他也就挺過了呼吸衰竭這一關。 3.挺不過,就要上無創呼吸機,或者切開氣管,插管接有創呼吸機。 無創呼吸機,最後病人易產生呼吸肌疲勞。
-
生死時速42小時,烏頭鹼中毒病人經搶救起死回生
嶽陽廣電全媒體訊(記者 彭楊 實習生 李麗璇)近日,市一醫院東院急診科同時收治了兩名因喝藥酒中毒的病人,其中一位病人入院後出現心臟驟停。醫務人員經過42個小時的搶救,成功讓病人起死回生。 5月10日14點38分,病人入院時出現休克、室性心律失常、呼吸衰竭症狀。醫務人員通過診斷為烏頭鹼中毒,並嘗試了藥物、電復律、機械通氣等多種搶救措施,但效果不佳。到15點19分,病人心臟驟停,醫務人員持續進行心肺復甦、電除顫,病人仍未恢復自主心跳和呼吸。在醫務人員的堅持搶救下,40分鐘後,病人終於恢復自主心跳,開始血液淨化治療。
-
武漢保衛戰打響關鍵之役(人民眼·武漢戰「疫」)
2月15日,武漢市民王先生一家五口全都確診新冠肺炎。2月17日,他和病情較重的父母一起住進武漢大學中南醫院重症病房,妻子和女兒則被方艙醫院收治。目前,他和父母病情好轉,妻子和女兒則情況良好。 疫情前期,隨著病人就醫數量激增,武漢醫療機構床位全線告急。「重症病人從發病到住院的平均時間一度是9.82天,很多人在等待中由輕症轉成重症。」國家衛健委醫政醫管局副局長焦雅輝說。
-
紐約華人醫生:5個急救呼叫病人1個都沒搶救回來,我們大哭了一場
那天病房裡的廣播幾乎一直沒停過,呼叫了code blue的5個病人最終一個都沒能搶救回來。【版權聲明】本作品著作權歸中國新聞周刊獨家所有,授權深圳市騰訊計算機系統有限公司獨家享有信息網絡傳播權,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
出院病人寫的「康復秘籍」怎樣幫助病患?這個「男姑娘」有創意!
「不,爸爸在武漢,一個很美麗的地方,這是我們的戰鬥服,穿著它,我們才能打贏病毒,將很多人從另一個世界的邊緣帶回來。」陳永昌護師和出院患者合影作為一位男護士和超級奶爸,陳永昌的細心,除了出自專業,或許也出自與兒子的溝通過程。他期待凱旋時,想要給兒子講的「四個一」的故事。
-
寧夏首例插管治療危重症患者是如何治癒的?專家講述救治全程!
在王曉麒和專家們的不懈努力下寧夏保持著新冠肺炎零死亡連夜出發 本以為兩三天 不料46天還沒結束春節剛至,看到外省有去武漢的支援隊伍,王曉麒很激動,也動了這個念頭,1月27日醫院發出倡議書,王曉麒立即提交請戰書,不料第二天醫院宣布的第一批支援武漢的醫護人員名單裡沒有自己,「我是從事重症醫學專業的
-
臨終關懷病房探訪記:病人到了晚期,也許更需要關懷而非插管
接收病人之前,臨終關懷醫院的醫生會根據病人病情和生活質量評分,從十幾分到八十幾分不等,緊著病情較重或者疼痛嚴重、在家無法照顧的病人接收。醫生會告知家屬,他們將不對病人做積極治療,只進行照料護理。對於66歲的張銀來說,她急需有一個地方,幫助她一起照顧患膀胱癌晚期的丈夫劉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