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結局只有兩種,插管的和不插管的......

2021-02-13 醫護訊

柯文哲,外科醫生,曾任臺灣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創傷醫學部」主任,臺灣大學醫學院教授,專長為外傷、急救、器官移植等。2014年,柯文哲經臺灣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直轄市長/地方縣市長選舉,當選臺北市長。
本文據2013年柯文哲醫師Ted Taipei的演講《生死的智慧》。他以遊走生死間的醫生角色,幽默現實地講述生死的智慧,帶領觀眾重新省思人生。

我大概是見過死人最多的臺灣醫生,很合適來談生死的問題。

讓我從葉克膜開始講起。

有一個笑話,誰是臺灣最有名的醫生。一個民眾跑到柳營奇美醫院,說要找葉醫師。

急症處的人說,沒有啊,我們這裡沒有姓葉的。民眾說,有的,他叫葉克膜,當年邵曉玲就是被他救起來的。

葉克膜其實很簡單,就是靜脈血引流出來,經過一個血液泵(人工心臟),再經過一個氧合器(人工肺臟),送回身體。它用來暫時取代心肺功能。

真正的葉克膜大概就是這個樣子,一個主機當人工心臟,旁邊是一個氧合器,把血液送回去。

葉克膜的確有非常成功的案例。這是一個周杰倫的舞群,有一天突發猛暴性心肌炎,心臟不跳了。

當時,她的眼睛大大地看著熒幕,熒幕上的信號全是平的。

這是她的心肌病理切片,放大了100倍。

100倍還不是看得很清楚,放大400倍就很明顯了,一個個藍點就是淋巴球。

這是很厲害的猛暴性心肌炎,整個心臟都被淋巴球浸潤了。

可是,九天之後,她就進行了心臟和腎臟移植。不到一個月,又回去跳舞了。

醫學文獻上,CPR(心肺復甦術)時間最長、還能被救回來的,就是這個案例。

她從國泰醫院一路CPR到臺大醫院,要裝葉克膜的時候,發現強心劑已經打了100支了,股動脈和股靜脈已經縮得比鉛筆還細了,管子放不進去,只好繼續用CPR,到開刀房直接鋸胸,從上面放葉克膜。

這個案例聽起來很神奇,我每次都說這是現代醫學的奇蹟。一個人經歷了4個小時的CPR,九天沒有心臟功能,還能救回來。

這是另外一個案例,報紙寫「全球首例,臺灣奇蹟,男無心臟活16天」。

這是一個56歲的男子,因為蛀牙,細菌跑到血液裡面,再跑到心臟,後來就化膿。

在其他醫院,打開心臟一看,發現有的地方爛掉了,就給他剪一剪,最後整個心臟都被剪掉了。

怎麼辦?只好轉到臺大醫院。

到臺大醫院的時候,因為幾乎沒有心臟功能,就用了兩臺葉克膜。圖片上有兩臺主機。

剛才那個案例是有心臟不會跳,這個更厲害,連心臟都沒有了,剪掉了,心電圖乾脆就一條線了。

這是他的電腦斷層掃描,理論上,胸腔裡應該有一顆心臟,可是現在沒有心臟,只看到一些管子。

十六天以後,我們給這個病人做心臟移植。

這是心臟外科教授王水深給我看的。他說,鋸胸以後,沒有看到心臟,只看到一些塑膠管子,接到外面的葉克膜上。

這個病人做了心臟移植,最後還是很清醒地回家了。這是新加坡《海峽日報》的報導《Sixteen Days Without A Heart》。

還有一個案例。一個26歲的原住民,酒醉以後去遊泳,被水嗆到,得了嚴重的肺炎,葉克膜用了117天。

可以看到,他得了很嚴重的肺炎(又稱急性呼吸窘迫徵),整個肺都白掉了。

他用了117天葉克膜。這個圖可以看得很清楚,差不多長達一個月,他的肺通氣量不到100cc。不過,最後還是慢慢恢復了。

上面這些案例,使用葉克膜以後,可以撐到9天、16天、甚至100多天,然後再進行心臟移植、心肺移植,或者自己好起來。

這實在是太神奇了!所以,在媒體的炒作下,葉克膜在臺灣變得這麼有名,確實有一些很成功的案例。

可是,媒體通常只報導成功的案例,不報導失敗的案例。作為一個醫生,看到成功的案例當然很高興,但是也不能不看到失敗的案例。

這是一個出生一個半月、先天性心臟病的嬰兒,心臟手術以後,沒有辦法脫離心肺機,所以就裝了葉克膜。

可是不到三天,他的腳就黑掉了。這時候,醫生就面臨一個選擇。

你是要把他的雙腳剁掉,繼續再救,還是算了,不再努力了?這是很大的壓力。

如果上面的案例,你都很困難做決定。那麼這一個案例,就更難了。

這是一個七歲的男孩,得了肺炎雙球菌敗血症,引起呼吸窘迫,後來裝了葉克膜。

裝了以後,出現併發症,四肢都黑掉了。他眼鏡大大地看著你,意識清楚,會討水喝。

可是作為一個醫生,你面臨選擇。如果要救他,就要把四肢剁掉,如果不救,就要把機器關掉。

你想想看,在生死之間,病人頭腦清楚,我怎麼跟他講:「小弟弟,如果你要活下去,我們要剁掉你的四肢。或者算了,你不要再活了。」

你如何跟一個7歲的男孩,講這種生死的問題?

這就是我當一個重症醫學專家的心路歷程。

三十幾歲,我就當上了主任,覺得醫學很厲害,什麼都可以解決。

可是到了40歲以後,常常有裝了葉克膜還是失敗的案例,家屬問我:「為什麼別人救得回來,我們的親人救不回來?」

我也不曉得怎麼回答。為什麼病人的四肢會黑掉?我要是知道,就可以避免了,就是不知道啊。

慢慢地到了50歲以後,我終於想通一個道理。醫生是人不是神,我們只能盡力,僅此而已。

不管醫學如何發達,還是有其極限。以現在的科技,沒有心、肺、腎,還可以存活,但是難道就這樣裝著機器過一輩子嗎?

大自然有春夏秋冬,園丁能不能改變這種規律?當然沒有辦法,園丁只能讓花在春夏秋冬裡面開得好看一點。

一個醫生有辦法改變生老病死嗎?很困難。醫生只是讓人在生老病死之間活得好看一點,僅此而已。

醫師只是生命花園的園丁,他到底如何面對草木的枯榮,面對死亡呢?

從科學上講,一切物理化學反應,都應該趨向最低能量、最大亂度,也就是越來越混亂。

人的存在是違反這種趨向的。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概念,任何有組織的團體都是不穩定的,必須破壞環境,才能使得總的趨向是最低能量、最大亂度。

有一天,我再不能破壞環境,就只好破壞我自己,這就叫死亡。

有一天,我在巡房的時候,突然大徹大悟。

人生的結局只有兩種:插管和不插管,但都是死。

你問我,什麼是死亡?我的回答是,怎樣才算活著?你問我,什麼是人生,我的回答是,追求這個問題的答案就是這個問題的答案。

因為人一定會死,所以死亡不是人生的目的,人生就是一個過程,我們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去追尋一個問題,這就是人生。

最近,我常常講「一坨大便」的啟示。

有一次,我的老師退休了,我就請老師和學長吃飯。我們三個人到喜來登飯店二樓的法國餐廳,結果吃了26000元,平均每人9000元!

我看到帳單的時候,臉都綠了,怎麼這麼貴!我沒有去過這種地方,都是亂點的,也不曉得點了什麼菜要26000元。

第二天早上,我上廁所,一直在看我的大便,這個花了我9000元才製造出來的東西,看來看去,跟我平時去臺大醫院地下室吃70元一頓的自助餐,看不出差別。

我在廁所裡面,突然悟到,人生的榮華富貴不過就是一坨大便。

中國人最重要的思想是儒家學說,可是《論語》說「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總之就是不想談論死亡。

如果你一直追問,它就說」捨生取義」、」朝聞道夕可死矣」。儒家對生死問題採取一種逃避的態度,就是不想討論。

這種做法積極的一面,當然是讓人們重視活著的時候,可是終究沒有回答死亡。

我的個人看法是「置於死地而後生」,我們唯有面對死亡,才能看清人生到底是什麼。人終究會死,人生只是一個追求人生意義的過程。

人生應該像a的n次方。如果a大於1,a的n次方就無限大;如果a小於1,a的n次方很快就趨近於零。

你知道這是什麼意思?我對社會的付出多於索取,就代表a大於1,每個人都如此,社會就會越來越好。

如果每個人對社會都是索取大於付出,就代表a小於1,社會很快就會崩潰。

我用下面這句話,作為今天的結束語:

「最困難的不是面對各種挫折打擊,而是面對各種挫折打擊,卻不失去對人世的熱情。」

謝謝各位。

視頻:柯文哲《生死的智慧》

面對死亡,感悟人生,歡迎轉發至朋友圈!

相關焦點

  • 這支插管小分隊,每次操作都是生死考驗
    「每次氣管插管,給我們的有效時間實際只有30秒,或者滿分或者零分。」高峰說,因為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體質差,無法耐受長時間缺氧及血壓、心率的劇烈波動,醫生必須在30秒內完成插管。對麻醉醫生來說,氣管插管是一項常規操作。但疫情中,每次插管都是生死考驗。「戴著3層手套,食指都是僵直的,方向和力道都不好拿捏。
  • 關於氣管插管,你知道多少
    氣管插管是急救工作中一項重要的操作,其目的是維持呼吸道的通暢,防止誤吸,保持足夠的通氣功能。其適應症有心跳呼吸停止,全身麻醉時進行呼吸道的管理時,嚴重的呼吸衰竭患者需要行有創呼吸機輔助呼吸時,呼吸道的分泌物較多且不能自行咳出有窒息的可能的時候,急性上呼吸道梗阻患者。
  • ...沒有機械通氣,通俗說是被憋死的……」重症專家:提倡早插管多插管
    如果出現肺功能衰竭,就支持肺;腎臟不工作了,就支持腎臟;循環系統出問題,就支持循環系統,幫患者保護、支持器官功能,讓他在和病毒打拉鋸戰的時候能扛下來,扛到最後就能贏,ICU醫生起的是這種作用。提早插管很重要。
  • 半輩子夫妻:臨死前,老公告訴她不要急救,她卻還是插管急救
    說到最後,王醫生說: 「你爸爸的狀況不太好,感覺再喘一喘就要喘不過來了,一般的狀況下可能要插管,給抗生素甚至是升壓劑,可是張先生又同時是癌症病人……你們有想過要不要插管急救這件事嗎?」 這句話說完,急診室彷彿靜止了3秒鐘。只見張爺爺的兒女我看你你看我,都不出聲。小女兒已經掉下淚來,說:「之前醫生不是說還有一年多的時間嗎……怎麼可能那麼快……醫生,拜託你救救他!」
  • 光棒引導氣管插管臨床應用研究進展
    3.光棒引導氣管插管的臨床應用3.1光棒引導氣管插管在鼾症手術中的應用鼾症患者咽喉部組織結構狹窄,需行顎垂、顎咽消融術和成形術,但此類患者多存在頸短、頸圍>43.2cm,體重指數偏大、下頜骨發育不良、扁桃體肥大、上氣道組織黏液性水腫等異常,常採用清醒鎮靜下氣管插管進行麻醉。合理選擇插管工具和方法,是對鼾症患者進行氣道管理的關鍵,光棒特別適合此類患者。
  • 直擊插管敢死隊90秒:和患者口鼻相對,暴露高濃度病毒下
    操作時間越長,對患者越不利,實施插管操作的麻醉科醫生在高濃度病毒空氣中的時間也越長。  這是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光谷院區(簡稱「同濟光谷醫院」)ICU病房常見的一幕。  2月14日,中午12點,同濟光谷醫院麻醉科主任高峰接到醫院醫療辦主任祝偉的電話,要他整合現有力量,專門組建一支插管小分隊,為整個醫院的新冠肺炎患者提供急救插管支持。
  • 首次成功完成危重患者插管治療
    本報訊(記者朱彤)1日,我省第一批支援湖北醫療隊再傳捷報,醫療隊重症組在受援醫院負責病區,成功完成一名危重患者插管治療病例,目前該患者已接受拔管處理,各項指標都比較穩定。
  • 「患者70歲,男性,呼吸困難,血氧飽和度 80%,準備插管」!
    報名的當天晚上,突擊隊10人就前往收治了大量重症和危重症患者的協和西院。在路上,年輕人們還互相打趣,說「插管隊」這個稱呼有點像「敢死隊」,聽起來多少有點悲壯。大家都明白,真正的戰鬥即將打響。希望我們用手中的喉鏡和導管,從COVID19那裡,搶下更多的人命。」但凌肯沒想到的是,進入隔離病房後,一個個的意想不到的挑戰在等待他們。
  • 和死神搶人!他們是離危險最近的插管醫生
    她是個插管醫生,病人突發呼吸困難,需要立即插管上呼吸機。一般人可能不太了解:插管真正操作的時間只是十幾秒。但病患口腔打開時,醫生會直接接觸到含有大量病毒的口腔分泌物,相當於跟病毒跳貼面舞。而操作醫生那時需要考慮的是如何在最短時間內完成操作,把呼吸困難的病人從死神手中搶回來……這樣驚心動魄的場面,他們每天不知要面對多少次。致敬!願平安!
  • 目前仍沒有特效藥 早插管才能早拔管
    儘管我們幾個專家組成員都參加了幾版診療方案的制定和修改,方案最後呈現的也是大家共同的意見,但我依然感覺壓力很大。廣州日報: 1月18日你到武漢時,發現醫院已經成為病毒擴散的地方,隨後也出現以家庭和社區為單位的擴散,中間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
  • 學會這招 氣管插管併發症發生率分分鐘下降
    經過全體圈員投票,最終選出本期活動主題為:降低NICU患者氣管插管併發症發生率。名詞定義:氣管插管即臨床上為促進患者氣道通暢,將一種特製導管經聲門置入氣管的技術,包括經鼻氣管插管和經口氣管插管。氣管插管併發症即患者留置氣管插管期間,出現與之有關的異常情況,包括堵管、移位、感染、口唇擠壓傷、脫管、氣道黏膜損傷等。
  • 機械風《火影》頭雕,完美上演插管,卡卡西老師怕不是要勒死自己
    《火影忍者》作為動漫界的常青樹,就算是後面出的《博人傳》有些拉胯,甚至出現了「這不比《博人傳》熱血」的惡搞梗,也仍舊在全球擁有著巨大的影響力!自然《火影忍者》的相關同人作品也變得非常非常的多,今天想與大家分享的是來自畫師Twi:mui_830的同人作品!
  • 插管之爭後,瓊瑤做了個「無情冷酷」的決定!
    醫生建議給平鑫濤插鼻胃管,瓊瑤表示丈夫清醒時曾寫過遺囑,一旦病危不得插管。然而,平鑫濤與前妻的子女不同意。在他們看來,父親只是不認識人,並沒有到「病危」的程度,不讓插鼻胃管,就是要餓死他。4月30日,瓊瑤在臉書發文,稱自己與繼子女的兩種態度是「愛的拔河」 ,並在文中回憶了當年平鑫濤如何追求自己,反思自己是否有權利剝奪孩子對父親的愛。
  • 夜班遇到患者需要行氣管插管,你可以做些什麼?
    嚴重者出現心跳、呼吸驟停,需要進行及時、有效地搶救,這個時候你就會意識到氣管插管的重要性了。  因此,阿呆今天就和大家簡單地聊一聊經口氣管插管的護理措施,與各位老師分享一下阿呆學到的相關知識。  一、氣管插管的定義、目的、適應症  定義:氣管插管是將特製的氣管導管,通過口腔或鼻腔插入氣管內的一種狀態或操作過程。當前臨床急救中,最常用的是經口氣管插管。
  • 來自武漢ICU醫生筆記:被插管「嚇好」的重症病人|百家故事
    48歲被ICU插管「嚇好」的重症患者這是所有李醫生的記錄下最讓我感動的一個患者,我能從那隻言片語的記錄裡感受到這個48歲的中年男子的孤獨和絕望,以及到生命邊緣後掙扎而出的勇氣。李醫生所在的ICU剛接到這個從普通病房轉過來的重症新冠肺炎患者時,上級已經給李醫生口中的「插管敢死隊」下達了可能要氣管插管的指令。氣管插管就是所謂的「鎮痛鎮驚」治療。
  • ICU護士體驗插管:終於知道病人有多難受了
    戴上呼吸機,被綁在床上,吸痰管插進鼻孔,嘴裡放進氣管不能說話不能吞咽……12月16日,孝感市第一人民醫院ICU全體護士體驗插管等治療過程。換位體驗,感同身受,她們說:終於知道病人有多難受了。這裡的患者病情危重,救治過程中可能需要吸痰、氣管切開、插管、呼吸機等操作,而多數患者發生意識障礙後易煩躁,這個時候可能還需要使用約束帶控制患者的過激行為,以便救治能夠順利進行。吸痰、插管、被約束……這些工作對ICU的醫護人員來說是每天的日常,但對患者而言又是怎樣的感受?
  • 根據吸氧頻率來決定氣管插管拔管時機可改善臨床預後
    根據吸氧頻率來決定氣管插管拔管時機可改善臨床預後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9/12 22:29:12 西班牙聖女德拉薩魯德大學醫院Gonzalo Hernández Martínez團隊比較了高流量氧療封閉管道或吸氧頻率來評估氣管切開插管患者拔管的效果
  • G胖:「腦後插管」的時代離我們已經不遠了
    整個採訪內容非常值得一看,這不僅是因為G胖在過去很少直接和媒體面對面,還因為他談到了自己認為的「未來娛樂新方向」——也就是我們慣稱的「腦後插管」,已經離我們不遠了。 G胖解釋說,這一划時代的娛樂方式,正是自己在大量研究和準備之後得出的結論,「我花了很多時間在這方面,這是不久前在(人)腦(計算)機接口上進行大量研究之後得出的。」
  • 拔掉愛妻插管的連姆·尼森:影帝暴戾自毀的人生悲劇
    到2002年他似乎才能下定決心謹言慎行,專注於工作,不回答與私人生活有關的問題,也不觸碰政治話題。作為一個英俊又高產的男演員,連姆·尼森不缺約會對象,其中就包括Helen Mirren, Julia Roberts, Cher和 Sinéad O』Connor等一眾女神。
  • 插管、拔管、出院……每天,這裡都上演著生死拉鋸戰
    但他們知道,能不能救活病人,靠幾句寬心話和豪言壯語是辦不到的,靠的是重症醫學科全體醫護積極救治的專業精神和綜合救治的專業能力!14日凌晨,上了無創呼吸機的陳先生突然病情急轉直下,出現嚴重缺氧。雖然,病情加重已在醫生意料之中,但進程之快,始料未及。「患者需要氣管插管。」一個判斷在科主任周晨亮腦海裡掠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