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仍沒有特效藥 早插管才能早拔管

2020-12-24 瀟湘晨報

杜斌

杜斌是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新冠肺炎中央指導組專家組成員、北京協和醫院內科重症醫學科主任。他也是高級別專家組成員中唯一的重症醫學專家。早在1月18日晚,他便與鍾南山、李蘭娟、高福、曾光等專家一樣趕到武漢,迄今為止已經在武漢奮戰了整整3個月。

4月15日,北京協和醫院醫療隊撤離武漢,這是全國援漢醫療隊中最後一支撤離的醫療隊,但杜斌依然選擇留守,堪稱「最硬的鱗」。近日,杜斌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說,自己肯定是最後撤離武漢的一批人。他坦言,新冠肺炎到現在還沒有特效藥,我們對它的了解還不夠。

最多時一天巡查5家醫院

廣州日報:剛到武漢時什麼感覺?

杜斌:當時第一感覺是所有人的病情都差不多,都是呼吸困難,呼吸衰竭。不同之處是有人上了呼吸機有人沒上,有人出現腎衰竭有人沒出現。當時金銀潭醫院ICU只要空出一張床,永遠有人在外面等著這個床位,而對於傳染病來說,如果不把人傳人這個通道切斷,光在救治方面發力是徒勞的。最多的時候,我當時一天在5家醫院的ICU巡查,但依然沒有結論。

廣州日報:作為國家專家組成員,會不會壓力很大?

杜斌:擔子當然很重。因為不僅涉及某一個病人的診治,而且我們的意見要寫進診療方案,向其他醫生推廣這種經驗,這就會涉及更多的病人、或者說是一群人的生死,責任也就更大一些。儘管我們幾個專家組成員都參加了幾版診療方案的制定和修改,方案最後呈現的也是大家共同的意見,但我依然感覺壓力很大。

廣州日報: 1月18日你到武漢時,發現醫院已經成為病毒擴散的地方,隨後也出現以家庭和社區為單位的擴散,中間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

杜斌:我來時已經到了第二個階段,相當多醫院的發熱門診已經成為病毒傳播的中心,因為患者數量猛增,超過了發熱門診的最大承受量,很難對這些發熱患者進行及時甄別。我走訪了幾家醫院,當時哪怕一個區級醫院,每天出現1500個發熱患者都是可能的,沒辦法及時處理每個患者,而患者都滯留在發熱門診,等待化驗結果或處理結果,我不止一次看到,發熱門診門外的大街上都排起了長隊,很多人可能就會在這個過程中被感染上。

後來要求大家居家隔離,但問題在於最開始我們缺乏居家隔離的具體指導意見,比如,我如果是一名病人或疑似病人,我怎麼才能跟家人保持適當的距離,避免傳染給家裡人。因此居家隔離持續一段時間後,又出現一家一家的發病,這個病毒從以醫院為中心的傳播轉向以社區為中心的傳播,這才導致了第三波的患者數量猛增。還有一部分患者,本來早期的時候病情不是特別重,但因為當時醫院一床難求只能在家等,這部分人到後來病情加也重了。

廣州日報:到現在為止,新冠肺炎是否仍沒有特效藥?

杜斌:到目前為止,我們沒有足夠信心說哪個藥是特別好的,因為我們還沒有證據證明哪一個藥是有確切的療效,尤其是針對重症患者。當然這是現在的情況,也許過一段時間可能會有新情況,除了抗病毒藥物外,有一些其他藥物,比如調節免疫功能的藥物,減輕炎症反應的藥物等。這個病現在更多的是支持治療,用治療手段來糾正患者的呼吸衰竭、腎功能衰竭等。

及時插管是扭轉病情的關鍵

廣州日報:你作為中央專家組成員,為何堅持在醫院最前線參與插管工作?

杜斌:專家組很多專家都有參與插管工作。我不止插管,還幫患者吸痰和翻身。因為我們相信,及時插管是一個正確的做法,是能夠扭轉病人病情的關鍵做法。而且要在早期插管,不要等患者病情惡化了再插管。

新冠肺炎是一種烈性傳染病,插管有一定風險。當然,這跟防護是不是到位有關,不同的人對防護等級的理解是不同的。這時,醫院方面是否提供了足夠的設備支持?在早期,很多醫院的呼吸機並不充足,這也是影響插管率的一個因素。而且醫務人員也是人,對此有恐懼心理也很正常,所以專家組不僅要說,更多的是去做。

廣州日報:患者一旦插管,是否很難拔管?

杜斌:在早期,的確有患者哪怕做了氣管插管,但最後還是去世了。但也有一部分患者,插管後成功拔管,活過來了。這兩類患者究竟有什麼差別?我們發現,最終成功拔管的人在治療過程中得到了及時處理,也就是說,在患者需要有創通氣治療的時候,醫生是否及時為他提供了有創通氣治療。如果說拖了一周甚至兩周才做這個治療,那就不是插管的效果問題,而是時機把握的問題。事實上我們也看到,提倡早插管,大家都接受了這樣一個理念,後來拔管成功率顯著提高。作為醫生,你不能因為擔心「插管後難拔管」就不敢插管。

我們最近和朝陽醫院的童朝暉副院長一起總結了20多例上ECMO病人的經驗,把病人分成兩組,一組是發現病人病情有惡化跡象就上ECMO,還有一組病人是延誤了幾天,對比發現,病人如果早上ECMO,他最後脫離ECMO的概率就大大高於晚幾天上ECMO的概率。因此把握好時機,採取積極的治療措施,才有可能扭轉病人的病情。

廣州日報:你到武漢已經3個月了,跟剛來時相比會不會更加有信心?

杜斌:剛開始情緒肯定會受影響,到後來你採取了某種做法,一部分病人病情好轉,你肯定就會堅持這種做法,你會意識到某些措施可能是有效的。但坦白地講,我們對這個病情了解還不夠。

廣州日報:你繼續留守武漢,主要是為了指導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嗎?

杜斌:在一場疫情中,決定這場疫情的程度有多嚴重,最終會導致多少人死亡,肯定是由危重病人來決定的。實際上,ICU醫生更關心危重症患者,而很多按照診療方案中的標準是重症患者的病例,在我們ICU醫生看來並沒有那麼重。有時,我還要與國外的醫療機構和同行做連線,分享我們的經驗和做法。

【來源:廣州日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焦點

  • ...沒有機械通氣,通俗說是被憋死的……」重症專家:提倡早插管多插管
    最關鍵的治療理念是,當一個疾病沒有所謂特效藥的情況下,而機體對病毒又有一定自限性,即靠人體自身免疫系統慢慢把病毒遏制住時,我們對重症、危重症病人最普遍的治療就是器官支持,依靠呼吸支持、循環支持、腎臟替代治療等,還有最近很火的體外膜肺氧合(ECMO),以及機械通氣時的俯臥位通氣,這些都不是藥物。
  • 頭條丨一度瀕死,寧夏首例接受插管治療危重症患者,成功拔管!
    米奶奶是寧夏採用氣管插管有創機械通氣後成功拔管的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她也是全區首位拔管成功的危重症患者。經所有醫護人員的精心治療,3月7號上午早晨9點多成功拔管。目前,她已脫離危險,轉為使用高流量氧療儀進行進一步治療。
  • 根據吸氧頻率來決定氣管插管拔管時機可改善臨床預後
    根據吸氧頻率來決定氣管插管拔管時機可改善臨床預後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9/12 22:29:12 西班牙聖女德拉薩魯德大學醫院Gonzalo Hernández Martínez團隊比較了高流量氧療封閉管道或吸氧頻率來評估氣管切開插管患者拔管的效果
  • 重慶首例成功拔管患者進入康復理療階段
    給藥減少 可下床活動    重慶首例成功拔管患者進入康復理療階段    本報訊 (記者 慄園園)2月24日,市公共衛生醫療救治中心(簡稱市公衛中心)危重症患者蔡某,在臥床20餘天后,終於可以在康復理療師支持下,下床走路了!
  • 首次成功完成危重患者插管治療
    本報訊(記者朱彤)1日,我省第一批支援湖北醫療隊再傳捷報,醫療隊重症組在受援醫院負責病區,成功完成一名危重患者插管治療病例,目前該患者已接受拔管處理,各項指標都比較穩定。
  • 「練為戰」|氣管插管接呼吸機使用患者意外脫管應急預案演練
    01演練背景和過程ICU-4床患者丁一為氣管插管接呼吸機輔助呼吸,聽診雙肺可聞及呼吸音,插管深度22cm,予氣管插管固定器固定插管。鎮靜藥咪達唑侖50mg以1ml/h泵入,RASS評分+1分,患者間斷躁動,雙手約束留有活動空間。
  • 寧夏首例插管治療危重症患者出院,清零倒計時!
    今天出院的這位老人,是寧夏採用氣管插管有創機械通氣後成功拔管的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也是全區首位拔管成功的危重症患者。在這場與死神搶人的過程中,寧夏醫護團隊開啟了27個日夜的「生命守衛戰」。老人接受插管以來,共帶呼吸機治療十天。與死神搶人的過程並不輕鬆,為了保障治療效果,治療期間重症專業醫護人員,對患者實施24小時不間斷監測、治療和護理。
  • 華山醫院一線醫生:目前沒有明確的特效藥,別期待夏天病毒自然消亡
    他並沒有避諱一些尖銳話題:為何武漢的重症率、死亡率相比其他城市明顯偏高?為何出現醫護人員大面積感染?痊癒患者出院後會否二次感染?我們還能期待特效藥嗎?激素治療臨床會否造成後遺症?夏天來臨時,病毒會消亡嗎?放下電話,已接近零點。(為保證準確性和原汁原味,本文以馬昕第一人稱口述,部分地方有刪減和調整。)
  • 寧夏首例插管治療危重症患者是如何治癒的?專家講述救治全程!
    沒有片刻遲疑只有一腔熱血和義不容辭的責任從1月28日晚9點奔赴自治區第四人民醫院以來他時刻扛起戰疫一線「急救先鋒」的重擔守護著大本營的危重患者經由王曉麒的「掌舵」我區首例採用氣管插管有創機械通氣的患者拔管成功
  • 關於氣管插管,你知道多少
    氣管插管是急救工作中一項重要的操作,其目的是維持呼吸道的通暢,防止誤吸,保持足夠的通氣功能。其適應症有心跳呼吸停止,全身麻醉時進行呼吸道的管理時,嚴重的呼吸衰竭患者需要行有創呼吸機輔助呼吸時,呼吸道的分泌物較多且不能自行咳出有窒息的可能的時候,急性上呼吸道梗阻患者。
  • 4小時嚴密監護,長沙8旬老太成功拔管
    急診科主任蘭嵐認為患者頸髓損傷引起咳嗽反射減弱,考慮有窒息風險,為減少插管繼發性損傷,需在纖支鏡引導下行氣管插管,予呼吸機輔助呼吸。經過幾天的積極救治,梁奶奶生命體徵趨於平穩,全面評估後,準備予以拔管。但梁奶奶是高齡、高氣道反應患者,拔管後容易出現氣道水腫,導致呼吸困難,必要時要考慮氣管切開;而氣切部位旁明顯觸摸到動脈搏動,更是增加了風險。
  • 夜班遇到患者需要行氣管插管,你可以做些什麼?
    嚴重者出現心跳、呼吸驟停,需要進行及時、有效地搶救,這個時候你就會意識到氣管插管的重要性了。  因此,阿呆今天就和大家簡單地聊一聊經口氣管插管的護理措施,與各位老師分享一下阿呆學到的相關知識。  一、氣管插管的定義、目的、適應症  定義:氣管插管是將特製的氣管導管,通過口腔或鼻腔插入氣管內的一種狀態或操作過程。當前臨床急救中,最常用的是經口氣管插管。
  • 搶救重症病人:36個患者走了17個,給病人插管的醫護被叫「敢死隊」
    有人說,「插管小分隊」之說還不夠悲壯,應該叫「敢死隊」——插管的那一刻,麻醉師需湊近患者的口腔才能看到氣管開口,儘可能將軟管置入氣管內,病人的呼吸道會噴湧出傳播力極強的氣溶膠。 推入鎮靜劑和肌肉鬆弛藥,意識已模糊的67歲老人楊芳隨即陷入昏睡狀態,慢慢安靜下來。從注射麻醉藥到停止自主呼吸,留給「插管小分隊」的時間窗口只有90秒——其中還包括麻醉藥起效的60秒。 保護口唇,可視喉鏡挑開嘴巴和咽喉。「能看見嗎?」「能。」短促答覆中,麻醉師迅即遞上一根長約22釐米、內徑8毫米的軟管。
  • 華山醫院一線醫生:目前沒有明確的特效藥 別期待夏天病毒自然消亡
    他並沒有避諱一些尖銳話題:為何武漢的重症率、死亡率相比其他城市明顯偏高?為何出現醫護人員大面積感染?痊癒患者出院後會否二次感染?我們還能期待特效藥嗎?激素治療臨床會否造成後遺症?夏天來臨時,病毒會消亡嗎?
  • 家屬堅決不同意拔管,讓醫生陷入兩難
    但張大爺的腦血管是非常嚴重的,幾次梗塞已經讓這個大腦幾乎沒有好地方了。 就在前幾天,再一次的腦梗發作讓張大爺又一次住院了。與以往不同的是,這次的腦梗面積非常大。經過醫生組織全院會診後,都認為希望不大。
  • ...掙扎,直到呼出最後一口氣……」詹慶元:危重患者應及早行氣管插管
    有醫生形容,大量的水,進到了肺裡面之後,氧氣進不去,肺被病毒導致的果凍狀的分泌物給佔滿了,他們清醒並伴隨劇烈的掙扎狀態,直到呼出最後一口氣……對新冠肺炎重症及危重症患者來說,沒有特效藥,呼吸機就是他們的重要支撐。
  • 學會這招 氣管插管併發症發生率分分鐘下降
    統計科室2016年9月-11月共收治1 268位患者,其中氣管插管人數為454人,插管率為35.80%。據臨床觀察,患者留置氣管插管時間多數超過5天,拔管後患者出現不同程度的口唇潰爛、血性分泌物、聲音嘶啞等現象。對此類患者常規行氣管鏡取樣痰培養,結果顯示,感染率明顯高於無人工氣道患者。且留置氣管插管患者多數比較煩躁,脫管風險較高。科室經過臨床實踐,採取了相應預防措施,但效果欠佳。
  • 醫護日記|預防患者意外拔管,我自製了簡易手套式約束帶
    我負責的是四人間重症病房,外加走廊一輕症患者,重症病房4人均為呼吸機輔助呼吸,其中一個大叔是氣管插管患者,52歲,留置胃管和導尿管,三個微泵持續維持藥物治療,必要時給他進行吸痰。張文英在病房內照顧重症患者。
  • 母親車禍受傷昏迷不醒 被兒子拔管後死亡 專家稱涉嫌故意殺人
    朱素芬不久離世,目前包括她的兩個子女在內的多名家屬因涉嫌故意殺人罪,已被警方採取強制措施。 昨日,記者了解到,警方正在對此案做進一步調查,但警方暫不透露更多細節,記者多方進行了調查採訪。雖然有過衝突,但劉某也認為,「他們對我們沒有惡意,沒有想要傷害我,也不是故意針對我們。」11月16日晚9點多,在眉山市東坡區杭州路一理髮店內,記者見到了朱素芬的兒子鄭某某。
  • 抗疫日記|搶著給患者拔管 「謝謝你,戰友」
    來到科室,我得知醫生準備給一個插管的患者拔管,這是一個天大的好消息,意味著這個患者應該很快就能治癒出院了!我們小組幾個人都很開心,一邊說著大家照顧這個患者的點滴回憶,一邊換著防護服。在大家都忙著換衣服的時候,我們的院感老師拿著一個正壓防護面罩進來說,需要一個護士戴著正壓防護面罩進去配合醫生拔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