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斌
杜斌是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新冠肺炎中央指導組專家組成員、北京協和醫院內科重症醫學科主任。他也是高級別專家組成員中唯一的重症醫學專家。早在1月18日晚,他便與鍾南山、李蘭娟、高福、曾光等專家一樣趕到武漢,迄今為止已經在武漢奮戰了整整3個月。
4月15日,北京協和醫院醫療隊撤離武漢,這是全國援漢醫療隊中最後一支撤離的醫療隊,但杜斌依然選擇留守,堪稱「最硬的鱗」。近日,杜斌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說,自己肯定是最後撤離武漢的一批人。他坦言,新冠肺炎到現在還沒有特效藥,我們對它的了解還不夠。
最多時一天巡查5家醫院
廣州日報:剛到武漢時什麼感覺?
杜斌:當時第一感覺是所有人的病情都差不多,都是呼吸困難,呼吸衰竭。不同之處是有人上了呼吸機有人沒上,有人出現腎衰竭有人沒出現。當時金銀潭醫院ICU只要空出一張床,永遠有人在外面等著這個床位,而對於傳染病來說,如果不把人傳人這個通道切斷,光在救治方面發力是徒勞的。最多的時候,我當時一天在5家醫院的ICU巡查,但依然沒有結論。
廣州日報:作為國家專家組成員,會不會壓力很大?
杜斌:擔子當然很重。因為不僅涉及某一個病人的診治,而且我們的意見要寫進診療方案,向其他醫生推廣這種經驗,這就會涉及更多的病人、或者說是一群人的生死,責任也就更大一些。儘管我們幾個專家組成員都參加了幾版診療方案的制定和修改,方案最後呈現的也是大家共同的意見,但我依然感覺壓力很大。
廣州日報: 1月18日你到武漢時,發現醫院已經成為病毒擴散的地方,隨後也出現以家庭和社區為單位的擴散,中間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
杜斌:我來時已經到了第二個階段,相當多醫院的發熱門診已經成為病毒傳播的中心,因為患者數量猛增,超過了發熱門診的最大承受量,很難對這些發熱患者進行及時甄別。我走訪了幾家醫院,當時哪怕一個區級醫院,每天出現1500個發熱患者都是可能的,沒辦法及時處理每個患者,而患者都滯留在發熱門診,等待化驗結果或處理結果,我不止一次看到,發熱門診門外的大街上都排起了長隊,很多人可能就會在這個過程中被感染上。
後來要求大家居家隔離,但問題在於最開始我們缺乏居家隔離的具體指導意見,比如,我如果是一名病人或疑似病人,我怎麼才能跟家人保持適當的距離,避免傳染給家裡人。因此居家隔離持續一段時間後,又出現一家一家的發病,這個病毒從以醫院為中心的傳播轉向以社區為中心的傳播,這才導致了第三波的患者數量猛增。還有一部分患者,本來早期的時候病情不是特別重,但因為當時醫院一床難求只能在家等,這部分人到後來病情加也重了。
廣州日報:到現在為止,新冠肺炎是否仍沒有特效藥?
杜斌:到目前為止,我們沒有足夠信心說哪個藥是特別好的,因為我們還沒有證據證明哪一個藥是有確切的療效,尤其是針對重症患者。當然這是現在的情況,也許過一段時間可能會有新情況,除了抗病毒藥物外,有一些其他藥物,比如調節免疫功能的藥物,減輕炎症反應的藥物等。這個病現在更多的是支持治療,用治療手段來糾正患者的呼吸衰竭、腎功能衰竭等。
及時插管是扭轉病情的關鍵
廣州日報:你作為中央專家組成員,為何堅持在醫院最前線參與插管工作?
杜斌:專家組很多專家都有參與插管工作。我不止插管,還幫患者吸痰和翻身。因為我們相信,及時插管是一個正確的做法,是能夠扭轉病人病情的關鍵做法。而且要在早期插管,不要等患者病情惡化了再插管。
新冠肺炎是一種烈性傳染病,插管有一定風險。當然,這跟防護是不是到位有關,不同的人對防護等級的理解是不同的。這時,醫院方面是否提供了足夠的設備支持?在早期,很多醫院的呼吸機並不充足,這也是影響插管率的一個因素。而且醫務人員也是人,對此有恐懼心理也很正常,所以專家組不僅要說,更多的是去做。
廣州日報:患者一旦插管,是否很難拔管?
杜斌:在早期,的確有患者哪怕做了氣管插管,但最後還是去世了。但也有一部分患者,插管後成功拔管,活過來了。這兩類患者究竟有什麼差別?我們發現,最終成功拔管的人在治療過程中得到了及時處理,也就是說,在患者需要有創通氣治療的時候,醫生是否及時為他提供了有創通氣治療。如果說拖了一周甚至兩周才做這個治療,那就不是插管的效果問題,而是時機把握的問題。事實上我們也看到,提倡早插管,大家都接受了這樣一個理念,後來拔管成功率顯著提高。作為醫生,你不能因為擔心「插管後難拔管」就不敢插管。
我們最近和朝陽醫院的童朝暉副院長一起總結了20多例上ECMO病人的經驗,把病人分成兩組,一組是發現病人病情有惡化跡象就上ECMO,還有一組病人是延誤了幾天,對比發現,病人如果早上ECMO,他最後脫離ECMO的概率就大大高於晚幾天上ECMO的概率。因此把握好時機,採取積極的治療措施,才有可能扭轉病人的病情。
廣州日報:你到武漢已經3個月了,跟剛來時相比會不會更加有信心?
杜斌:剛開始情緒肯定會受影響,到後來你採取了某種做法,一部分病人病情好轉,你肯定就會堅持這種做法,你會意識到某些措施可能是有效的。但坦白地講,我們對這個病情了解還不夠。
廣州日報:你繼續留守武漢,主要是為了指導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嗎?
杜斌:在一場疫情中,決定這場疫情的程度有多嚴重,最終會導致多少人死亡,肯定是由危重病人來決定的。實際上,ICU醫生更關心危重症患者,而很多按照診療方案中的標準是重症患者的病例,在我們ICU醫生看來並沒有那麼重。有時,我還要與國外的醫療機構和同行做連線,分享我們的經驗和做法。
【來源:廣州日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