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山醫院一線醫生:目前沒有明確的特效藥,別期待夏天病毒自然消亡

2020-12-23 北晚新視覺網

華山醫院感染科在中國傳染病領域裡面連續九年排名第一,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也是此次上海防疫的負責人、上海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此次華山醫院先後派出四個團隊支援武漢,接管了武昌方艙醫院和同濟醫院光谷院區的重症監護室。

資料圖 新華社記者王毓國攝

這是一個帶著寒氣的深夜採訪,馬昕十點多回到駐地酒店後,接通了電話。在一個半小時的電話中,他誠懇談到了在抗疫一線的觀察和感受,也回應了一些爭議性的醫學問題。

對於現在爭議頗大的「眼結膜傳播」,他直言,老百姓戴口罩足夠,不需要戴護目鏡。他並沒有避諱一些尖銳話題:為何武漢的重症率、死亡率相比其他城市明顯偏高?為何出現醫護人員大面積感染?痊癒患者出院後會否二次感染?我們還能期待特效藥嗎?激素治療臨床會否造成後遺症?夏天來臨時,病毒會消亡嗎?

放下電話,已接近零點。

(為保證準確性和原汁原味,本文以馬昕第一人稱口述,部分地方有刪減和調整。)

01

「除夕之夜,我在機場送別了四名隊員」

華山醫院是中國紅十字會總院,華山醫院感染科在中國的傳染病領域裡面連續九年排名第一,參加過非典、禽流感等各種公共衛生事件的防疫。汶川大地震時,我們醫院派了六支隊伍,前前後後也是兩三百人,所以說這次疫情來的時候,我們大家都有(上前線的)心理準備。

上前線,誰衝在最前面?

感染科團隊心裡都非常有數,他們肯定要去。相關的呼吸科、重症學科也知道,他們肯定會去。其他內科醫生覺得感染科醫生用光了,呼吸科(醫生)用光了,內科也要準備上戰場。外科醫生也想,疫情這麼嚴重,內科醫生衝鋒陷陣了,我們外科醫生能做什麼?在這疫情面前,大家都是醫生。醫院從上到下大家都做了充分的心理準備,從來沒有出現過「叫誰誰不去」的情況,幾乎每個科室都是全員報名(去一線)。

大年除夕晚上,家家戶戶都在吃年夜飯、看春晚。我到虹橋機場,送了第一批去武漢支援的四名隊員,第一批去了金銀潭醫院(記者註:最早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定點醫院)。大年初四我送了另外四名隊員到虹橋機場,他們去了武漢三院。

兩周之前,我送我自己來到武漢。

我們這隻隊伍是國家緊急醫學救援隊,包括六部貨櫃大卡車,它展開來就是一家醫院,我隨這支隊伍來到了武漢,一共46人。來到武漢洪山體育館,我們迅速把這個車輛展開,展開就是一家戰地醫院,有帳篷。和洪山體育館連成一片,體育館內建成的方艙醫院,接收一些輕症病人,一共有800張床位。

一個星期之前,華山醫院派了第四支隊伍,我在武漢迎接的他們。這支隊伍非常龐大,有215人,30名醫生,180名護士,還有幾個管理人員,浩浩蕩蕩來到了武漢。這支隊伍是整建制的接管了同濟醫院光谷院區的ICU(重症監護室)。

02

談接管ICU:「我們醫生誰也沒見過這陣勢」

我們接管的ICU(同濟醫院光谷院區重症監護室)床位聽上去不多,只有30張,但都是重症當中的重症。其他的重症病房的醫護配置一般都是50個病人,醫護人員120-130人左右。但我們這個ICU,30張病床配了210名醫生護士。

來之前我們都覺得210個人管30張床位,是不是太輕鬆了?

來了之後就是「下馬威」,各個病房轉來的都是危重病人。各種設備–呼吸機、監護儀、有創呼吸機、ECMO(記者註:ECMO是體外膜肺氧合,俗稱「葉克膜」、「人工肺」,是一種醫療急救技術設備,主要用於對重症心肺功能衰竭患者提供持續的體外呼吸與循環,以維持患者生命),還有血透(血液透析)裝備,全送到了我們監護室。

兩三天之後,30個重症病人就收滿了。30張床位全是危重,30個病人,27個要插管,其中一個還是做ECMO,4個做血透,現在所有用在重症病人身上的搶救裝備,在這個病房都集中在展開了。

剛開始我們醫生誰也沒見過這陣勢,平時在哪家醫院的ICU,會有這麼多的重症、危重症病人?還是同時用呼吸機,ECMO,血透,十八般武藝全用上了。大家突然間感覺到巨大的壓力。

4接手這個病房時,國家衛健委的領導跟我講:「你們的任務非常艱巨,因為我們相信你們華山醫院的重症治療能力,我們急需降低病人的病亡率,減少病人從重症轉到危重症,靠你們了。」

養兵千日,用兵一時。我們非常精湛的醫療技術用在哪裡?在國家最危難,最需要我們的時候,我們需要挺身而出,讓病人放心,讓國家放心。

我們在治療過程中也發現,並不是單一的肺炎治療,涉及到多個不同學科。

團隊中有心臟科的醫生,有的病人感染病毒後出現多臟器衰竭,不僅僅是肺的問題,心臟也出現問題,出現爆發性的心肌炎。名字是叫新冠病毒肺炎,但醫生不僅僅是治療肺,有的病人要做血透,有的要用上ECMO。這裡面有些病人的內分泌也出現問題,糖尿病也出來了,內分泌科醫生也上了。

通過多學科合作,死亡率能夠明顯的降下來,目前已經初見成效。剛來的時候,病人都非常危重,我們也非常焦急。這幾天磨合得非常順利,和兄弟醫院建立了非常密切的溝通,他們病人危重症了,馬上通過綠色通道轉到我們重症監護室,給病人插管,上生命支持系統,經過調理治療平穩了,管子拔掉了,再把病人轉到他們病房裡去,這個流程現在做得非常順了。

03

去年十月剛剛演練過傳染病防疫

去年10月份,華山醫院就舉辦了一個非常大型的防疫流程演練。模擬的是,如果有病人到急診和發熱門診,醫生護士發現他是異常發燒,發現他身上有烈性的傳染病。

整個演練過程,從拉響醫院防控警報開始,通知後方管理層,檢驗科、放射科、配合急診醫生給病人做檢查。整個流程走了一遍,病人從發熱門診,到放射科,到檢驗科,最後到感染科的負壓病房。這個演練我們每年都在搞,就是讓大家熟悉一下流程。

沒想到一月份(新冠病毒肺炎)就爆發了,走過流程的醫生和護士們覺得,辦的這個演練是太及時了。所以說這次疫情來,醫院裡面的各種流程,我們都磨合的非常順了。

來到武漢之後,這些流程都能派上用場。

04

「不顧一切的往上衝,不是英雄是莽夫」

大家都知道張文宏(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教授要在上海領導上海的防疫,這次我把副主任張繼明帶到武漢,帶到方艙醫院。

方艙醫院是一個新型的醫院(形式),它以前不是醫院,而是體育館。

這裡面最複雜的是什麼?不是治病,病人都是輕症,治病很簡單,關鍵是流程。保護醫生,隔離病人,讓為病人服務的這些醫生和相關的工作人員不要染病,這是關鍵的關鍵。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這個糧草是什麼?就是感控(感染防控)專家先去摸排地形,把流程建立好。如果前方是個地雷陣,感控專家要先去探一下,什麼地方有地雷,什麼地方是安全的。

不顧一切的往上衝,那不是英雄,那是莽夫。科學的應對疫情非常重要。這次武昌方艙醫院的感控流程都是華山醫院建立的,最早開艙,最早收病人。

在同濟醫院的光谷院區,陳澍教授也是把病房感控流程,全部考慮設計進去了。團隊200多個人,一致認為他是我們的「安全官」。

什麼是「安全官」?他說走大家往前走,他說停那大家就停。他預感有些流程和操作不安全的時候,及時叫停。確認安全了,再往前衝。

今天有個醫生比較著急,要做吸痰。我們是做好相關的防護後,再讓醫生去取痰液的樣本。有時候醫生非常著急,非常想去馬上搶救病人,普通病人沒問題,但這是新冠病毒感染的病人,在取痰的過程當中,病人容易出現嗆咳,有噴射性的氣溶膠,整個空氣當中都是,這時候是非常不安全的。一定要做好防控工作。

05

「強制讓醫生休息,暫時不考慮輪換」

我現在是強制讓醫生休息。現在一線的醫生都不按照值班日程來上班了,下班了也不走,上班也是早早過來。

我理解他們的心情,但我也跟他們講,這樣並不利於「打持久戰」。

醫生在醫院工作習慣了,有重症病人的時候,沒什麼下班的概念,直到病人症狀平穩後才能走,養成了這個習慣。現在也是,到點下班後,他們也還在病區裡,還在討論病情。我覺得這樣不好,現在是強制的讓醫生下班回去休息,目前正在執行中。

目前支援武漢的醫生已經來了一段時間,暫時沒有考慮過輪換,短期內不會。醫生剛工作了一段時間,剛對自己的病人熟悉,已經上手,如果頻繁輪換,可能不利於對病人進行一個持續性的治療。

武漢當地的後勤保障力度也很大。我們團隊醫生、護士的住宿生活,都安排得的井井有條,保證住的非常舒適,能吃到熱的飯菜。實際上醫護對吃的也沒什麼特別要求,能吃上熱的飯菜已經非常不錯。大家吃飯也不準點,什麼時候下(病區)什麼時候吃。在醫院裡面有微波爐,酒店裡有保溫箱,飯菜能放到裡面,等人來了,不管什麼時候來,都可以從裡面拿出來熱的飯菜。

從後勤上面保障了住、吃沒問題,醫生的持續的戰鬥力能夠一直存在的。

談到醫療物資,很多人都非常關心。非常感謝當地政府。華山醫院在一線的四支隊伍現在物資都不缺,節省用不浪費,我覺得是夠的,沒有任何問題。如果疫情能夠控制,能夠穩定,我想這物資更不成問題,目前物資不是我們考慮的最主要矛盾。

另外還是非常感激社會各界和海外的朋友,他們非常積極踴躍,為我們捐贈了很多的物資。我也想通過這個機會感謝他們,正是因為他們鼎力相助,讓我們更有信心,有更多的資源,更多的動力把這個持久戰打下去。

06

「老百姓戴口罩足夠,不需要戴護目鏡」

(記者註:國家衛健委第一批趕赴武漢的專家組成員、北大第一醫院呼吸重症科主任王廣發曾經發微博推測出自己感染新冠病毒的途徑是,病毒先進了他眼結膜,然後再到全身。新冠病毒能否通過眼結膜傳播,成為備受關注的話題。)

現在從臨床上已經非常明確,飛沫的傳播是最重要的傳播途徑,接觸傳播也有。眼結膜感染通過空氣基本上不大可能,肯定是通過噴濺和病人咳嗽,沒戴口罩,噴濺出來了接觸到眼睛,然後進入眼瞼結膜。

如果攜帶病毒比較多,大量病毒進到你眼結膜,可能會導致感染。少量病毒通過空氣傳播,到眼結膜裡面導致患者的新冠病毒感染,目前來說不太可能,也沒有發現(臨床案例)。

空氣當中的這些病毒微乎其微,如果每個人都戴上口罩就足夠了。病人和正常人都要戴口罩,不要讓噴濺的飛沫進入你的呼吸道。

戴口罩對普通老百姓來說,已經足夠了,不需要去戴護目鏡。護目鏡是醫生用在醫學操作的時候,當有大量噴濺的時候,在比較危險的環境才去戴這個護目鏡。

07

為何武漢的重症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

其實武漢的醫療資源在全國都是排前列的,武漢的醫療力量是非常非常強大的,這裡是名醫雲集,而且大醫院、三甲醫院數在全國都是名列前茅,武漢的醫療技術沒有任何問題。

但是這次疫情來得太突然,突然間爆發,造成這些醫院和醫生不能承受這些病人。所以全國各地派醫療團隊來支援武漢,騰出來更多的床位來收治感染病人。

由於前期病床有限,很多的病人沒有及時收進醫院,導致一些病人從輕症拖到重症。

這也是為什麼要建這麼多方艙醫院的目的,床位一定要多到足夠「床等人」,這樣疫情就勝利了。但如果新增的病人非常多,超過了病床數,很多的病人還散在外面,那就是嚴峻的考驗和挑戰。

現在在醫院,通過治療危重症病人成為重症病人,重症病人成為輕症病人,能有效降低重症比率和死亡比率。

武漢地區死亡率高的原因,主要是因為武漢的病人基數太大。我來自上海,上海也是舉全市之力來應對這個新冠病毒肺炎,但上海的死亡率就非常非常低。因為(新冠)病人不多,每收治一個病人,大家就會非常關注,第一時間隔離,第一時間進行有效治療。而武漢一下子爆發了這麼多病人,完全超過醫院的承受能力。

08

為何武漢出現了醫護人員大規模感染?

(記者註:2月18日上午10:30左右,武漢武昌醫院院長、神經外科專家劉智明因新冠肺炎搶救無效,在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去世。這是武漢抗疫前線犧牲的第一位醫院院長。武漢和湖北的一些地區發生了嚴重的醫務人員感染,引發社會廣泛擔憂。)

非常不幸,武漢的同道確實出現了很多醫務人員感染。但是從感染事件來看,這些感染多數出現在早期,在疫情早期,我們還沒有認識到新型冠狀病毒,還沒有意識到這個肺炎是如此兇險,(沒有意識到)明顯的「人傳人」現象。

(疫情)早期,這時候這些同道在門診和病房裡面,他們沒有什麼防護,可能就直接面對病人,不戴口罩的。相當於醫生就直接暴露在這個病毒之下,而且那時候病人戴口罩的也不多。

後來意識到(新冠)病毒的傳染性,大家都明白了,大家都會戴口罩,會採取一些預防措施。採取預防措施之後,醫生的感染率極大下降。

目前來說,醫生還有護士的防護還是非常不錯,基本上也沒怎麼發生,至少在我周邊沒有發生我們醫護人員感染的情況。那些感染主要都發生在早期,非常不幸,因為當時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09

痊癒患者出院後會否二次感染?

(記者註:目前有一部分輕症患者已經從方艙醫院出院,武昌方艙醫院負責人提示要繼續居家隔離。此前有媒體報導稱,已經有患者出院後出現核酸復檢陽性的情況,引發民眾擔憂出院患者會出現二次感染。)

二次感染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病人出院時候,我們都會給病人做一個核酸檢測,兩次的核酸的檢測都是陰性,並且兩次間隔24小時以上,那就說明他已經不具有毒性了,不帶毒了。

讓痊癒出院病人繼續隔離,不是說擔心他再次感染新冠病毒肺炎,而是因為病人大病一場後,身體比較虛弱,擔心出現一些併發症,出現一些其他感染。

有的醫生也會擔心核酸檢測出來是不是假陰性,我們也考慮到這個因素。對於方艙醫院的病人,要求發病14天以後才考慮讓他出院,在方艙隔離14天後,身體免疫系統正常運作,核酸檢驗是陰性,基本上就可以認為病人是不帶毒了。

這些痊癒出院病人再次感染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公眾不需要擔心。你看醫生和出院病人都會互相握手,互相擁抱,一起拍照。如果這些病人還具備傳染性,作為醫務工作者,我們是不會這麼密切的和病人親密接觸。這點大家還是應該放心的。

從醫學原理來講,這些痊癒病人都將自身免疫力調集起來,產生了抗體,將病毒清除。一般來說,兩到四周就會產生抗體,四周時會達到高峰,理論上說新冠病毒肺炎痊癒的病人,身體都帶有新冠病毒的抗體。

大家知道有的病毒抗體會一輩子存在身體裡,有的抗體則存在時間比較短。像天花,一次接種你可以終身不染,(天花)抗體是終身性的。而有些病毒的抗體,像流感病毒,可能每年都要打(流感疫苗),因為這個病毒它可能每年都有變異。目前對新冠肺炎病毒還在持續的研究中,但出院的病人肯定是有抗體的。

(記者註:2月22日,武漢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關於對新冠肺炎治癒出院患者實施康復隔離的通告。通告稱:「為保障新冠肺炎治癒出院患者及其家人的健康安全,即日起,新冠肺炎治癒出院患者完成醫院治療後,應到指定場所統一實施為期14天免費的康復隔離和醫學觀察。觀察期滿,身體狀況符合條件的解除隔離。」)

10

還能期待特效藥嗎?

(記者註:在2月13日舉行的湖北省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揮部新聞發布會上,武漢金銀潭醫院院長張定宇呼籲康復後的患者捐獻血漿,拯救病人。從瑞德西韋到抗體血漿,特效藥始終是備受關注的話題。)

理論上講,帶有抗體的血漿是一個辦法。但對危重症病人的臨床治療中,到底體內有多少病毒存量,需要多少抗體去中和(病毒),目前還是一個亟待研究話題。

另外危重症病人的情況,不僅僅是是病毒在體內肆虐,還包括多臟器衰竭。對於危重症病人治療來說,是綜合(方案),而不僅僅是是病毒清除的問題。

目前來說,還沒有非常明確的特效藥,但是有些藥物和治療對病人是肯定有幫助的。

一方面病人自身的抵抗力很重要。為什麼現在病亡當中老年人比率較高?因為老年人抵抗力較弱,同時有併發症例如心臟病、糖尿病、腎臟功能不全的老人較多。另一方面,有的重症病人需要醫療支持,有的需要吸氧,有的需要呼吸機。

對於一些輕症病人來說,他完全靠自身抵抗力能夠戰勝病毒。但對一些危重症病人來說,那必須依靠我們的醫療支持再幫他撐一把。

11

激素治療是否存在後遺症?

(記者註:根據2月5日國家衛健委發布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五版)》,在其他治療措施部分提到:「可根據患者呼吸困難程度、胸部影像學進展情況,酌情短期內(3-5日)使用糖皮質激素,建議劑量不超過相當於甲潑尼龍1-2mg/kg/日。」 當地時間2月6日,國際權威醫學期刊《柳葉刀》(The Lancet)在線發表了一篇評論文章,提醒目前沒有臨床證據支持糖皮質激素治療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肺損傷。17年前的非典治療中,對一些患者大劑量使用了激素治療,造成股骨頭壞死等後遺症,引發輿論關注。)

我們現在用激素非常慎重,不需要大劑量使用激素。

對於新冠病毒肺炎的治療,也不建議大劑量的使用激素。我們沒有發現這個激素對這個新冠病毒肺炎有什麼非常好的療效。只有在部分重症病人有非常明確的炎症的情況下,可以小劑量、短時間的使用。

但是使用激素多肯定會帶來很多副作用:首先(激素)會抑制免疫,不利於病毒的清除。另外激素的治療存在很多併發症和後遺症,例如對一些器官造成損害,包括股骨頭壞死等。

所以這也是經驗的總結,新冠病毒肺炎的病人不建議過多的使用激素。

12

夏季來臨氣溫升高,病毒會自然消亡?

從經驗角度來講,大家是比較樂觀,但是我們不能依靠天氣轉暖。

如果完全依靠天氣轉暖,就會喪失很多機會,可能有更多病人去染病,可能有更多病亡率。每個病毒的情況不一樣,不能按照經驗和習慣,認為到夏天這個病毒就會清除。

而且不排除,有的冠狀病毒天氣熱了還會染病,還會傳播。因此對於這個病毒,一定要提高警惕,要多管齊下,不能依靠天熱會自然消散(的想法)而掉以輕心。

作為醫生,我們知道傳染病的三個要素:傳染源、傳播途徑,易感人群。對於傳染源,進行隔離治療。對於易感人群,建議居家隔離。隔離減少大家的互相接觸,這就等於切斷了傳播途徑。

如果這幾點做到了,那疫情很快就能夠控制,不用等到天熱。

這段時期對於大家來說都非常特殊,對國家來說也非常特殊。我覺得通過這次疫情,大家也看到了國家的動員能力,也看到了「一方有難,八方支援。」

實際上武漢如果沒有控制住,湖北也就控制不住,湖北控制不住全國就控制不住,大家都是休戚與共,通過大家的共同努力,共同遵守防疫的政策,相信疫情能夠非常迅速地控制住。

有句流傳甚廣的網絡金句:成年人的崩潰都發生在深夜裡。

採訪的最後,已經接近零點。經歷一整天的繁忙工作和一個半小時的密集交流,已在武漢疫區奮戰兩周的院長流露出明顯的疲態。但他非常珍惜這次通過媒體和公眾溝通的機會,遲遲沒有放下電話,希望能和普通老百姓解釋清楚醫學原理,避免社會恐慌和民眾擔憂。

2月初的武漢,氣溫已漸漸回升,能見到太陽的日子越來越多。

春暖花開、萬物復甦、病毒消亡、走出家門,成了十三億中國人最樸素的心願。願這一天早日來臨!願每一個在疫區一線忙碌的醫護人員平安順利,大戰告捷後,早日回家!

延伸閱讀:

鍾南山領銜在頂級醫學期刊發文:近五成患者就診時尚未發熱

2月29日,記者從廣州醫科大學獲悉,28日,鍾南山院士團隊論文在國際頂級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在線發表。

截至2020年1月29日,研究團隊從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552家醫院中提取了1099例經實驗室確認的、由SARS-CoV-2引發的新冠病毒感染疾病(Covid-19)患者數據。該研究分析了患者各年齡段人群分布特徵、感染者症狀、接觸史、影像學表現、治療手段、臨床轉歸(包括病死率)等。該研究指出,嚴格、及時地採取流行病學措施,對遏制疫情迅速蔓延至關重要,對於疾病的有效治療方法仍需持續不斷努力探索。

僅1.9%的患者直接接觸過野生動物

論文的並列第一作者關偉傑、梁文華、何建行教授和通訊作者鍾南山教授在「NEJM醫學前沿」回應,該研究首次收集全國範圍的新冠肺炎患者,通過分析大樣本量數據明確了該研究所確定的病死率(1.4%),與國家衛健委官方報導數據更為貼近;發現僅有1.9%的患者有直接接觸過野生動物的病史,在生活在武漢以外的居民中有31.3%的患者在近2周曾到過武漢,72.3%患者曾在近2周接觸過武漢地區人員。

值得留意的是,該研究指出,近一半的新冠患者在入院時可能尚未出現發熱,但隨著疾病進展,將近90%的患者出現發熱;明確了消化道症狀較為少見,但是也指出了新冠病毒通過消化道傳播的證據(在糞便、胃腸道破損黏膜、出血處分離出病毒),提示社會各界需要注意預防糞口傳播。

此外,該研究還指出確實存在部分核酸檢測陽性、有臨床症狀但是在入院時無任何影像學異常表現的新冠肺炎患者,而且非重度患者中這類患者的比例遠高於重度新冠肺炎感染患者。

潛伏期中位數為4天

研究團隊表示,潛伏期主要根據患者上報最近一次接觸傳染源(疫區人員、野生動物)的時間以及首次出現症狀(含疲乏、咳嗽、發熱等)的時間確定。整個人群的潛伏期各異,研究者使用了中位數以及最小、最大值以呈現潛伏期的集中、分散分布趨勢。

該研究發現,重度、非重度組新冠患者各有一例患者的潛伏期達24天。然而,仔細查閱整個人群的潛伏期分布規律,發現潛伏期大於14天的共13例(1.18%),而潛伏期大於18天的僅有8例(0.73%)。單純根據最小、最大值評估人群的潛伏期容易引起誤讀。

此外,長期居住在武漢或者與武漢地區人員接觸的患者,其潛伏期多為0天(接觸時間按照最後一天計算);研究者在剔除這些不合理數據後重新計算,得出最新的潛伏期中位數為4天。因此,為更好地表示人群的離散趨勢,研究者確定了潛伏期的四分位間距為5天(2天-7天)。

「三早」可能降低廣東新冠肺炎病死率

研究團隊還發現Covid-19的部分臨床特徵與SARS-CoV相似。發熱和咳嗽是主要症狀,胃腸道症狀不常見。這些特徵提示與SARS-CoV、MERS-CoV和季節性流感相比,SARS-CoV-2具有不同的宿主嗜性(tropism)。

在入院當初不發熱的Covid-19患者比例高於SARS-CoV(1%)和MERS-CoV(2%)感染患者,因此如果監測病例的定義側重於檢測發熱,則不發熱的患者可能會被漏診。淋巴細胞減少常見,而且某些病例達到重度減少,這一結果與近期兩份報導的結果一致。

該研究確定的病死率(1.4%)低於前期報導的病死率,原因很可能是樣本量和病例納入標準的差異。我們的研究結果與中國官方統計數據更為相似,後者表明截至2020年2月16日,51857例Covid-19患者的死亡率為3.2%。由於輕症患者和未就醫患者並未納入該研究,因此真實世界的病死率可能更低。早隔離、早診斷、早治療可能共同發揮作用,降低了廣東的Covid-19死亡率。

如何區分新冠肺炎和流感?研究團隊表示,儘管SARS-CoV-2和SARS-CoV具有更高的種屬相似性,但一些臨床特徵可以將Covid-19與SARS-CoV、MERS-CoV及季節性流感區分開來(詳情請參考論文原文的網上附件)。例如,季節性流感在呼吸科門診和病房更為常見。

對於未來研究方向,研究團隊表示,目前亟待明確病毒傳播的動力特徵、傳播途徑、病毒對人體組織的嗜性。既往已有研究用於預測我國新冠肺炎疫情的變化趨勢,然而其並未適當納入政府近期對各地採取的強有力幹預措施、全國復工、武漢與黃岡等地封城對人群疫情變化趨勢的影響。因此,對病毒在人群中傳播的智能預測模型構建與驗證也是當前的工作重點。

張伯禮預計除湖北外省市4月底可摘口罩,比鍾南山更樂觀

中央指導組專家組成員、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2月28日接受天津海河傳媒中心記者採訪時表示「我基本同意鍾先生的觀點,但我更樂觀一些。4月底除了湖北以外,全國其他省市我覺得就可以摘口罩恢復正常秩序了。不過,武漢這邊徹底解除可能還要長一點時間。估計到了3月底,武漢的形勢才會比較明朗。」

值得注意的是,在2月27日廣州醫科大學舉辦的疫情防控專場新聞通氣會上,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國家呼吸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鍾南山院士表示,我們團隊之前預測高峰在2月中接近2月底,到了2月15日,數字果然下來了。我們有信心,新冠疫情4月底基本控制。

更早之前,2月11日,鍾南山院士曾表示,通過一個數學的智能分析模型,並結合近日的實際情況進行糾正,再加上現在的氣候等等危險因素,以及現在中央對於「早發現,早隔離」政策的強力執行,可以看到現在全國新增病人數量的趨勢是在慢慢減少。通過數學模型分析,南方地區在二月份中旬以後,或者說到二月下旬,患病人數應該達到最高峰。目前看,確實得到了印證。

來源:綜合光明網、鳳凰網、央視新聞、澎湃新聞

流程編輯:tf019

相關焦點

  • 華山醫院一線醫生:目前沒有明確的特效藥 別期待夏天病毒自然消亡
    他並沒有避諱一些尖銳話題:為何武漢的重症率、死亡率相比其他城市明顯偏高?為何出現醫護人員大面積感染?痊癒患者出院後會否二次感染?我們還能期待特效藥嗎?激素治療臨床會否造成後遺症?夏天來臨時,病毒會消亡嗎?
  • 目前仍沒有特效藥 早插管才能早拔管
    4月15日,北京協和醫院醫療隊撤離武漢,這是全國援漢醫療隊中最後一支撤離的醫療隊,但杜斌依然選擇留守,堪稱「最硬的鱗」。近日,杜斌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說,自己肯定是最後撤離武漢的一批人。他坦言,新冠肺炎到現在還沒有特效藥,我們對它的了解還不夠。
  • 與病毒賽跑需要加速度!華山醫院新冠病毒中和抗體臨床試驗進展順利
    日前,君實生物與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共同開發的重組全人源抗SARS-CoV-2單克隆抗體注射液(JS016)獲批進入Ⅰ期臨床試驗階段,於6月7日在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Ⅰ期臨床研究中心完成了首例受試者給藥。記者今天獲悉,該項目進展順利:第一個劑量組4例受試者均已順利完成了給藥,目前情況良好。
  • 華山醫院新冠病毒中和抗體臨床試驗進展順利,首個劑量組受試者已...
    第一例受試者給藥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6月19日消息:全球首個在健康受試者中開展的新冠病毒中和抗體臨床試驗在華山醫院Ⅰ期臨床研究中心完成了首個劑量組給藥,第一組劑量的受試者目前已安全出院。6月7日早上7點,華山醫院Ⅰ期臨床研究中心,在華山醫院張菁教授、張文宏教授、重症醫學和心內科專家的現場保駕護航下,由上海君實生物醫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等單位共同開發的重組全人源抗新冠病毒單克隆抗體注射液(簡稱「JS016」)完成全球首例健康受試者給藥。
  • 多項指標名列前茅 網際網路醫院「華山速度」是如何煉成的
    2020年,看病,真的可以「足不出戶、在線問診、送藥上門」了。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非接觸式經濟形態異軍突起,網際網路醫院跑出了「加速度」。目前,上海已獲批上線43家網際網路醫院,其中有三甲醫院,也有社區醫院。醫院紛紛開闢的「網絡第二戰線」,運行大半年,到底給患者帶來了什麼?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的網際網路醫院頗有看點。
  • 在線問診量位列市級醫院第一,網際網路醫院「華山速度」是如何練成的?
    2020年,看病,真的可以「足不出戶、在線問診、送藥上門」了。因新冠疫情的關係,非接觸式經濟形態異軍突起,網際網路醫院跑出了「加速度」。目前,上海已獲批上線43家網際網路醫院,有三甲醫院,有社區醫院。醫院紛紛開闢「網絡第二戰線」,運行大半年到底給患者帶來什麼?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的網際網路醫院頗有看點。
  • 國際觀察 川普力薦的新冠「特效神藥」,究竟是一款什麼藥?
    事發多日後,川普在新聞發布會上再次推薦起了這一款「神藥」:「如果需要的話,嘗試一下吧……如果它奏效,將是一份天賜的禮物。」而川普的意見並未得到醫療專家的支持,美國國家過敏和傳染病研究所所長安東尼福奇曾多次發出明確表示,羥氯喹並非是靈丹妙藥,其有效性需要更多研究。
  • 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疫情在今年夏天結束基本已經不可能
    德國德國總理默克爾說,「當病毒已經到來,而國民對這種病毒尚無免疫力,也不存在注射疫苗或是特效藥等選項時,如果這種情形一直延續下去,那麼該人群就面臨較高的感染比例——專家們預計可達到60-70%。因此這也是為什麼特效藥和疫苗的研發工作正如此高強度地進行著。」事實上德國是整個歐洲在醫療資源儲備方面準備最為充沛的國家。
  • 一線醫生稱像「淹死一樣」!
    ,內文直言,目前治療新冠肺炎是採「安慰治療」(支持性治療),暫時還無真正的特效藥,死亡感受超極痛苦,「像淹死一樣」。病人會呼救,會哭著喊著說醫生你救救我……伴隨著劇烈的掙扎,直到呼出最後一口氣。 死因:本質上和淹死一個道理。大量的水,進到了肺裡面之後,氧進不去。肺被病毒導致的果凍狀的分泌物給佔滿了,換氣功能完全喪失。再濃的氧也進不去血裡面。而吸痰,做過氣管鏡的都知道,靠氣管鏡到達不了那個終末端的地方。另外,沒有特效藥。 2、開始,把純氧輸送給病人,不經口插管。
  • 關於「武漢肺炎」特效藥的一些好消息
    最重要的是,我們關心的特效藥,有了一些新眉目。曼谷Rajavithi醫院的Kriangsak醫生表示:「來自武漢的一名70多歲的中國大爺,他先是在華欣醫院被確診為新冠肺炎,隨後轉院到我們醫院時,病情已經非常嚴重。包括發高燒、呼吸異常困難、全身無力、肺積水等,同時本身還患有高血壓和心臟病。
  • 流感特效藥奧司他韋 對新冠病毒有效嗎?
    、首都醫科大學藥學院臨床藥學系主任、北京市醫院管理中心總藥師。對於因流感去過醫院的朋友們,奧司他韋這個藥肯定是不陌生的。 最近,由新冠肺炎所引發的疫情鬧得人心惶惶,不少人要問了:「既然奧司他韋可以抗病毒、治流感,那對於新冠病毒是不是也有效果?」要回答這個問題,就由健識君帶領大家全方位了解一下這個既熟悉又陌生的「老朋友」!
  • 3歲女童患罕見病難治癒,醫生說出了特效藥,病友:一瓶藥23萬元
    鄭聖葉和妻子趕忙帶著小悅悅來到了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三人民醫院,在做完詳細的檢查後,檢查出小悅悅右腎上有一個腫塊,醫生初步懷疑是腫瘤。聽完醫生的話後,鄭聖葉不敢相信,他覺得肯定是醫院誤診了,他急切地去找更權威的醫院接受更詳細的檢查。在醫生的建議下,夫妻倆又帶著小悅悅轉到了上海兒童醫院。2018年7月份,小悅悅在上海兒童醫院被確診為腎母細胞瘤!
  • 渡十娘|在華山醫院看「張爸」
    ,任細菌真菌感染亞專科主任,湖北醫藥學院講師,曾參加英國蘇塞克斯大學醫院專科醫師培訓、美國Baruch.S.Blumberg研究所訪學,新冠肺炎隔離病房一線醫師,追求成為一名好醫生。我說:「我現在來華山感染科剛一個月,因為華山醫院除總院之外還有好幾家分院,醫生都是採取輪轉制的。我第一站被安排在華山東院,至今只在總院見過張爸兩次,都是在活動現場,所以基本上是遠距離看張爸。」第一次見面是2020年11月30日晚上。我是12月這一批次來華山感染科進修的醫生,12月1日正式報導。按華山感染科的慣例,在進修生報導的前一日,科室會有一個歡迎儀式。
  • 4種疾病無法根治,醫生苦勸:別人財兩失
    2個月前,他用妻子的平板上網時,突然看到瀏覽器彈出一條「100%根治牛皮癬,一生不復發」的廣告,沒有多少上網經驗的張先生點了進去,看起來頁面很正規,裡面有很多真實案例,都是用了一種「特效藥」後治癒牛皮癬的。隨即,張先生撥打了網上的訂購電話,接電話的客服小姐態度非常好,張先生便按她提示的步驟訂購了兩個療程的特效藥,一共花了5280元。
  • 鍾南山:人永遠比病毒聰明,很期待電影《中國醫生》
    近日,鍾南山院士與中國影協副主席、博納影業董事長於冬,著名導演劉偉強等一行,就抗疫主題電影《中國醫生》(暫定名)的拍攝製作進行了交流。交流中,鍾南山院士分享了對當前國際疫情防控的意見和建議,他認為面對病毒人類掌握著一定的主動權,但當前國際疫情形勢仍未緩解,對人產生的心理影響需及時排解。同時,他也表達了對《中國醫生》電影製作的期望和要求。
  • 華山醫院張文宏:過了夏天以後病人會減少,給海外留學生提3點建議
    中國以外新冠肺炎確診病例數已經超過24.9萬,約為中國的3倍,目前全球已有186個國家和地區出現新冠肺炎病例。連日以來,新冠肺炎疫情在歐洲日趨惡化。在德國,新冠肺炎疫情呈現多點暴發和擴散態勢。近日,中國駐杜塞道夫總領館在上海市外辦協助下,特別邀請到上海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上海市新冠肺炎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中華醫學會感染病學分會常委張文宏教授以視頻連線方式舉辦專題講座。
  • 一線工作者講述美國社區醫院抗疫
    誰都沒想到,這個病毒的蔓延是如此迅速。沒過幾天,醫院終於頂不住了,向社會發出公開求助。之後,居民們就翻箱倒櫃地尋找各種醫護物資送到醫院,還有的人幫醫院縫製口罩,有的給醫生護士送飯。我們華人也捐了一大批口罩、手套等。爭鬥了這麼多年,居民和醫院之間的關係從沒有如此和諧過。面對病毒,大家必須站在一起!不少鄉親給慧個人送了口罩。我把以前買的防護頭套也給了她。
  • 抵抗病毒最關鍵食物是什麼、吵架要相隔多少米……張文宏金句又來了
    張文宏表示:「我可以非常明確的告訴你,很多義大利的華裔告訴我,華裔社區都沒有特別的感染,就是因為華裔做這幾件事情可以做到極致。做到這幾點,感染新冠肺炎的風險很小。」 預防病毒煮大蒜水,吃洋蔥有用嗎? 有法國留學生向張文宏提出,預防病毒煮大蒜水,吃洋蔥有用嗎?有什麼辦法讓自己不得新冠肺炎?
  • 華山醫院「武漢戰疫」醫生參觀中華藝術宮《召喚》展
    照片中的華山醫院麻醉科醫師魏禮群,來到正在中華藝術宮展出的《召喚——上海市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美術、攝影主題展》現場,他走到照片前,說:「和過去一樣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我的願望是回歸正常工作,安安靜靜地待在手術室裡,因為我是麻醉科醫生」。
  • 這種專攻嬰幼兒的病毒又來了!醫生:1個月後是高峰
    「蠢蠢欲動」,從上周起南京市兒童醫院收治的輪狀病毒患兒陸續多了起來。南京醫科大學附屬兒童醫院(南京市兒童醫院 )消化內科主任醫師金玉教授提醒,輪狀病毒從每年的10月到次年2月份流行,全年有散發。寶寶突然出現嘔吐、發燒、腹瀉等症狀一定要及時就醫。而接種疫苗是預防感染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