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有金沙、有三國,有太陽神鳥、有大熊貓;成都還有銀杏、有桃花,有蜀繡、有川菜……擁有那麼多文化元素的成都,能不能找到獨一無二的文化符號呢?
成都文化元素很多
非物質文化遺產蜀繡等製作技藝、非遺公園體現非遺文化;太陽神鳥標徽體現金沙文化或者說歷史文化;大熊貓、大熊貓繁育基地代表著生態文化;杜甫詩詞、杜甫草堂能體現唐詩文化;三國文化、武侯祠體現著忠義文化;川菜、新派川菜能代表飲食文化;市樹銀杏、銀杏文化街區可以體現銀杏文化……
符號應具備唯一性
城市文化符號應該具備成都的唯一性、城市歷史文化的現代可傳承性、未來的城市文化產業化拓展性、與成都市其他相關城市文化符號的配合性和可識別性與顯著性等特徵
成都有金沙、有三國,有太陽神鳥、有大熊貓;成都還有銀杏、有桃花,有蜀繡、有川菜……擁有那麼多文化元素的成都,能不能找到獨一無二的文化符號呢?昨日,在參加市十五屆人大五次會議武侯區代表團的分組審議時,市人大代表、四川大學民商法學碩士生導師王建平在發言中提出了為成都尋找文化符號的建議。
遺憾
地名街名中 包含歷史文化的越來越少
「從成都提出建設世界生態田園城市時,我就開始著手研究這個問題。」王建平說,文化是城市的靈魂,成都是1982年國務院確定的2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一直是我國西南地區最能表現中國民族文化(蜀文化)特色的城市。但在過去30多年的發展中,對於成都市的城市文化發展欠缺長久的規劃。
「大慈寺歷史文化街區雖在恢復中,但其隋代『震旦第一叢林』、『西川第一禪林』的歷史文化已遭到致命毀壞;老九眼橋古名宏濟橋是一座400年歷史的文化遺存型橋梁,卻因為20世紀80年代修建一環路的規劃不當而被拆除;還有『文革』前後被拆的成都老皇城,將千年成都的錦官城、芙蓉城和蜀王城的歷史風貌損壞殆盡……」說起這一切,王建平很心疼。「現在,成都已經難以恢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裡船』的意境。尤其是成都的許多地名、街道名中,包含人文歷史文化的現實東西越來越少。」說這句話的時候,感覺得到王建平的遺憾。
在王建平看來,成都有很多獨具特色的文化元素,但成都的蜀國、蜀地文化符號型城市文化逐漸瀕臨消亡,因此他提出了根據成都市的城市歷史文化特點來確定獨具特色的城市文化符號的建議。
呼籲
確定文化符號 傳承成都的城市文化
王建平說:「這個城市文化符號應該具備成都的唯一性、城市歷史文化的現代可傳承性、未來的城市文化產業化拓展性、與成都市其他相關城市文化符號的配合性和可識別性與顯著性等特徵。也就是說,成都的文化符號應該是只有成都具有,而其他城市不具有或者不能典型性地具有這種城市文化元素。」
「確定成都市的城市文化符號是確定最能代表成都市『百年成邑,千年成都』的城市歷史文化、『傳承歷史,創新未來』的現代城市文化和『和諧包容、智慧誠信、務實創新』成都的城市精神,便於成都市對外宣傳,並打造完善的城市文化符號體系。這將為成都市的宜居、宜商、宜業環境注入城市文化的內涵,體現城市文化軟實力對於成都『文化興城戰略』的內在鼓勵和督促作用。」王建平說。
建議
金沙、三國、大熊貓、川菜……
16大文化元素 成都都很有特色
「太陽鳥、大熊貓、杜甫草堂、武侯祠……成都的文化元素很多。」王建平說,這些都具備成為城市文化符號的潛力。「非物質文化遺產蜀繡等製作技藝、非遺公園體現了非遺文化;太陽神鳥標徽體現的是金沙文化或者說歷史文化;大熊貓、大熊貓繁育基地代表著生態文化;女鞋之都可以代表生活文化;杜甫詩詞、杜甫草堂能體現唐詩文化;三國文化、武侯祠體現著忠義文化;川菜、新派川菜能代表飲食文化;有桃花節就有桃花文化;市樹銀杏、銀杏文化街區可以體現銀杏文化;災後重建所體現的抗震救災精神,就是一種抗震精神文化;成都大大小小的博物館也不少,我們也有博物館文化……」的確是對這個問題有很深的研究,王建平一口氣數出了成都在16個方面很有特色的文化元素。
「我們有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在非物質文化方面,我們已經國際化了。」……王建平繼續細數成都的文化特色,並為如何發揮成都的這些特色出招。「可以通過女鞋贈與活動來宣傳成都的女鞋文化。」王建平表示,將高檔女鞋,通過對包裝盒進行工藝設計後作為市政府的禮物贈與來訪成都的客人,尤其是女性客人,或者鼓勵企業開展帶有成都文化元素高檔女鞋推介文化活動也是不錯的辦法。
「讓成都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藉助非遺公園和國際非遺節,成為成都市亮麗的文化名片。」王建平說,在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閉幕期間,通過組織金沙文化、唐詩文化、「三國」文化、博物館文化、酒文化等系列展示與推介活動;與大熊貓、銀杏等相關的生態文化體驗活動,例如,可以通過大力打造成都市的銀杏之城的形象,開展銀杏的文化包裝,形成「一支銀杏歌曲」、「一首銀杏詩詞」和「一批銀杏特色產品」,還有「銀杏生態意義」系列學術研究和成果展示等。
在推廣生活文化方面,王建平建議,可以推廣以川菜、新派川菜為基礎的飲食文化;利用已有的桃花節開展各種各樣的桃花文化創作、演藝和理論研討活動;在成都東區音樂公園,利用成都東區這樣的音樂文化基地,把中國移動成都無線音樂基地和中國光碟刻錄中心等文化元素結合在一起,打造成都嬌子劇場、交響樂團和《天鵝湖》等世界級別的音樂商演活動……
「將成都的災後重建文化作為成都的新文化來打造。」王建平說,可以選擇和確定成都災後重建文化的標誌物,在每年5月12日國家「防災減災日」進行大型、高層和多方位的災後重建文化宣傳活動,創作具有宣傳成都「災後重建文化——抗震精神文化」的典型作品;舉辦大型、多層次的國際研討與交流活動來打造成都的抗震精神文化。
記者 王伶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