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擊潰匈奴,間接導致羅馬滅亡,花木蘭的這把神秘武器強在哪裡?

2021-02-22 鯨看

前段時間,在電影版《花木蘭》海報中,劉亦菲手持的武器引起不少網友的好奇。細看它似一面開刃,一面未開刃,那麼問題來了:

這把武器到底是刀、還是劍?

為什麼花木蘭偏偏選擇了它?

對於這把兵器,有網友覺得是一把型制怪異的劍。其實不然,點開大圖仔細辨認後,這應該是一把「鋒雙刃造」。

刀前端附近的部分,像劍一樣為雙刃,劍鋒的反刃明顯沒有走完劍身,就在前端附近停止了,整體雖然像劍但卻不是劍,而是一把環首刀。

01

環首刀的歷史

環首刀起源於商周時期,並於西漢時期開始替代劍作為主要的格鬥短兵器大規模使用。而後隨著騎兵的發展,在東漢末年環首刀徹底取代長劍。

▲湖北鄂州博物館藏之三國時期吳國環首刀

環首刀的歷史意義非同一般。

在公元87年,鮮卑進擊匈奴,使環刀(環首刀)斬北單于,大掠而返。漢軍將匈奴打得元氣大傷,此時北匈奴四面受敵,難以在原地居住,於是開始了大規模的西遷。

北匈奴西遷、南匈奴內附被完全漢化在中華民族的大融合中消聲滅跡。從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環首刀將匈奴打敗,並間接促成了當時的歐亞民族大遷徙

▲公元90年,漢軍一戰擊潰匈奴,令其遠赴歐洲並導致羅馬滅亡

在那之後環首刀作為一個經典和傳奇橫跨過300年時光。

極盛時期歷經了兩漢、三國、兩晉、五胡十六國、隋、唐等朝代。為中華民族的文化疆土劈出了萬裡波濤,成為中華民族漢唐兩朝之「魂魄」

02

環首刀的命名及設計特點

《中國古兵器從論》中曾經這樣形容環首刀:

形制簡約,直身,一側開鋒利刃口,另一側為厚重的刀背,刀尖斜直,刀身與刀柄無明顯界限,柄端連鑄一鐵環,固有環首刀之稱。

實際上,環首刀的形制來自於青銅劍、秦劍、漢劍的技術工藝傳承。它前部刀刃上採用的兩段式設計,一直延續到後來的唐橫刀上,日本刀也繼承了這種設計。

▲收藏於日本正倉院的金銀鈿裝唐大刀

正是因為這種兩段式設計,使得環首刀兼有劈斬和刺擊的雙重功能

1)劈斬,是在進攻時突入敵陣,破壞敵人長柄兵器陣型的有效攻擊手段。

2)刺擊,在持盾防守時,為了照顧隊列的緊密性,同時有效攻擊對手,不破壞隊形的手段。

此外,環首刀因為採用大鈍角刀刃兩段型的刀尖刃構造,堅固程度比因為要兩面開鋒的劍要好很多,破甲時刀刃所受到的損害更小,維護上也更便利。

▲環首刀上的刀環裝飾有朝鮮半島百濟朝、新羅朝、伽耶朝和日本的彌生時代後期、古墳時代出土的龍紋、鳳紋等

至於環形刀首(柄上的環)是為了讓刀柄不容易脫手而設計的,早期在環上纏繩,上戰場殺敵時,將環上繩索套在手腕,近距離殺敵時,可有效防止敵人大力劈砍而導致兵器脫手。

在《漢代環首刀的國內首次研磨研究報告》描述:

此刀重心位於環首向前530毫米處,單手持握有前傾的感覺,使用起來並不是想像的那麼自如,此刀的持有者應是一位身強體壯的武士。」

可見,環首刀的重心靠前,揮舞起來有些費力,但是與之相應的是其揮擊力道出乎意料地強勁。

拿上這樣的環首刀上陣殺敵,作為女子的木蘭需非常注意的,畢竟,需要一定的臂力來支配此刀。

但更需小心的則是對手,如果使用長杆兵器的對手不注意的話,非常容易被環首刀一下子打飛武器,進而被突破近身。

▲環首刀與鉤鑲對戰長戟圖

此外,若環首刀鉤鑲的混搭,則非常利於對戰長戟類武器,右側士兵以鉤鑲鉤住長戟的同時,順勢用環首刀突刺,擊必率大大提高。若環首刀搭配盾牌使用,則對敵陣的破壞作用非常大。

03

環首刀的鍛冶工藝

環首刀的誕生,標誌著格鬥刀劍的材質已經進入鋼鐵時代。

除了外形的設計巧妙,環首刀真正有意義的地方在於它核心鍛冶工藝有了本質上的技術突破——「百鍊鋼工藝」

百鍊鋼工藝,簡單來說就是將冶好的鐵塊或者高碳炒鋼,經過不斷的加熱摺疊鍛打,這樣做可以減少鋼中的雜質,並且使得鋼內部的成分均勻,組織更加緻密,細化晶粒,可以極大地改善鋼的性能

 

環首刀的刀身不僅擁有著很高的強度,而且其材質中還含有大量的鉻,而大量鉻的存在說明了漢朝的另一項神秘技術——滲碳。

滲碳技術就是生鐵液與熟鐵混合在一起鍛造,使得活性碳原子滲入鋼件表層,從而獲得表層高碳,心部仍保持原有成分,這樣才得到了優質的制刀鋼鐵。

在西漢以前,技術條件的欠缺導致冶煉的溫度達不到要求,爐內的化學反應進行的也非常緩慢,最後冶煉獲得的是沒有融化、含碳量極低、質地疏鬆的熟鐵塊(當含碳量<0.77%時,冶煉鐵的強度隨著含碳量的增加而增加,而當含碳量>1.0%以後,強度反而下降。

所以就要掌握非常微妙的極點才能夠鍛造出高強度的鋼材,而古代工匠也是在不斷地嘗試當中創作出了滲碳技術

▲古代冶鐵技術

明代人唐順之曾經在他的著作《武編》中記載了古代滲碳工藝:

或以生鐵與熟鐵並鑄,侍其極熟,生鐵欲流,則以生鐵於熟鐵上,擦而入之。

隨著時代的推進,而到了西漢後期便發明了「炒鋼技術」:即將高爐中煉出的優質生鐵在空氣中加熱,使之熔化或半熔化,並不斷進行攪拌,增加氧氣和鐵的接觸面積,使鐵液中的碳氧化,從而可以獲得較為純淨的鋼或熟鐵

▲「炒鋼」冶煉過程中要不斷地攪拌

到東漢時期便出現了上述介紹到的「百鍊鋼技術」,其夾雜物越來越少。此外,在漢代,刀的冶煉就已經有了鋼鐵複合的工藝:即把含碳不同的鋼鐵按照不同層次鍛打為一體,使得刀剛柔相濟,從而在劇烈的格鬥中不會變形斷裂。

再通過熱處理淬火工藝來讓刀刃變得更加堅韌,甚至已經出現了覆土燒刀技術;及精細的研磨工序,讓刀在保持鋒利的同時具有了獨特的美感。

那麼問題來了,淬火工藝究竟有著什麼秘密,能讓刀刃的硬度大幅提高?

其實「淬火」工藝即是將刀刃加熱到某一高溫,再用水、油或空氣使其急速冷卻,並讓工件表面硬化

▲ 熱處理及淬火工藝

環首刀鍛造完且淬火完畢後,刀刃鋼材會產生一種叫做「馬氏體組織」。「馬氏體組織」是黑色金屬材料中的一種金相組織名稱,其由德國冶金學家阿道夫·馬滕斯於1890年代發現,故命名為「馬氏體組織」。它會令刀變得堅硬無比。那麼經過淬火後的刀劍在開鋒後到底有多鋒利呢?

在《漢魂唐魄:細說環首刀》記載:當時的試刀法除了砍甲和試以盛滿鐵珠的毛竹筒外,還有一種就是將若干根稻草捆成一束,然後用頭髮絲將這束稻草掛在木杖上,以刀斬之,稻草斷而頭髮絲不斷的才算是好刀劍,最高紀錄是斷了15根一束的稻草。

而這種通過熱處理和淬火工藝出來的刀刃,質量已明顯優於同時期的羅馬帝國的Gladius短劍,(羅馬的金屬熱處理技術較差,Gladius短劍基本都是屬於熱鐵),一部分的質量甚至遠超越明清時期的刀劍。而這也是為什麼說環首刀間接促成了當時的歐亞民族大遷徙的原因之一。

▲ Gladius短劍

綜上而看,要鑄造一把優質的環首刀,不光要根據實際需求出發,從設計之初就要滲透其具備多個使用功能的理念;還要在鍛造工藝中不斷突破「技術難度」,經歷摺疊鍛打去氧化物雜質滲碳熱處理淬火等多重鍛造工藝的先後處理。

這背後浸透了中華民族古老先民智慧,其寫意著歷代王朝工匠們嘔心瀝血的勞苦、將士們戎馬倥傯的身姿、豪俠義士們一諾千金的氣概,有魂有魄,可謂中華之至寶。

另一方面,環首刀的出現也標誌著鋼鐵時代的到來,蓬勃興起的鋼鐵業將當時的軍隊鑄造成為那個時代罕見的鋼鐵雄師,也因為這場鋼鐵技術的普及和推廣,造就了一場華夏近身格鬥兵器的華麗變革

04

說在文末

一個時代的顛覆,歸結於一把兵器的創造,看似誇大其詞,但卻實至名歸。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當我們感嘆環首刀造就了一場冷兵器華麗變革的同時,就應該了解到它背後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道工序的完美締造,與先人們無數次的試錯與拼到最後一刻的堅持。而這背後還有朝廷大力的支持與時代環境的促進。

對比當下,在如今沒有戰爭紛擾,且科技發達的今天。我們若想要成就一番偉業,需要的不僅是時代賦予的機會、激發真正潛能的時刻、更多的則是駕馭自己內心的力量、以及歷經磨練的寶貴經驗

要知道未來你的每一次努力、每一次付出、甚至每一個小小的突破,都可能成為最終決定命運成敗的關鍵點。而在這之前,請重新審視下,屬於你的那把「武器」,足夠「鋒利」了嗎?

1、漢魂唐魄:細說環首刀,作者:秦延景——《輕兵器》2012年2期2、文獻《環首刀》https://www.docin.com/p-409631112.html

相關焦點

  • 一戰擊潰匈奴,間接導致羅馬滅亡,花木蘭的這把神秘武器強在哪裡
    前段時間,在電影版《花木蘭》海報中,劉亦菲手持的武器引起不少網友的好奇。細看它似一面開刃,一面未開刃,那麼問題來了:這把武器到底是刀、還是劍?為什麼花木蘭偏偏選擇了它?從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環首刀將匈奴打敗,並間接促成了當時的歐亞民族大遷徙。
  • 為什麼中國自秦、漢傳承至今,而羅馬的大一統卻走向了滅亡?
    而且,北方的「蠻族」入侵仍然沒有停,而東邊的波斯(安息)更是成了羅馬的「帝國殺手」,不過這時候北方蠻族凱爾特人也要更新換代了。自此,羅馬就不得不面臨北、東兩線的武力威脅,而且諷刺的是,這兩位都是它的印歐人同胞。那麼,是不是這兩位的威脅造成了羅馬的滅亡?其實還真不是,反倒是這兩位的存在間接造成了羅馬的統一。
  • 同是兩大帝國,為何漢朝能痛扁匈奴,羅馬卻被匈奴狂揍
    同是兩大文明中心,同是處於北方遊牧民族的衝擊下,為什麼東漢帝國能迫使匈奴人西遷,而羅馬帝國卻為蠻族所敗乃至滅亡?中國與羅馬是古代世界雄踞東西方的兩大帝國。
  • 東漢蝴蝶:洛陽一起謀殺案,300多年後導致西羅馬帝國滅亡
    300多年後,這起謀殺案引發的風暴刮到了歐洲,掀翻了威名赫赫的西羅馬帝國。時間跨度300多年,空間跨度上萬公裡,這真是一場完美的「蝴蝶效應」。東漢外戚、權臣竇憲,北匈奴的終結者 通天的神秘謀殺案 公元88年,東漢帝都洛陽城裡,一個男人被謀殺了。
  • 《花木蘭》動畫版——劉亦菲挑戰的經典原作
    中原皇帝下令,招兵買馬抵抗匈奴。此時的花木蘭正在自己的家鄉過著快樂平靜的日子。花木蘭的父母一直想讓花木蘭能替家族光宗耀祖。花木蘭去一家大戶人家相親,但搞得一團糟。李翔的軍隊在皚皚白雪中遭到匈奴的埋伏。危急關頭,花木蘭引發了雪崩,擊潰了匈奴的軍隊,並救下李翔。經此一戰,花木蘭贏得了李翔的信任和士兵們的敬重。但是花木蘭也受傷了。因為治傷,花木蘭的身份被曝光。
  • 鮮卑之後的草原霸主,花木蘭從軍的敵人,突厥曾經竟是其煉鐵奴
    所謂皇帝輪流做,兩千多年來,北方草原上出現了一個又一個霸主,縱橫四方,一度壓得中原文明抬不起頭,我們耳熟能詳的有匈奴、鮮卑、突厥、蒙古,但其實還有一個名字非常好聽,卻鮮為人知,這個草原霸主出現在鮮卑之後,花木蘭從軍的敵人,後來強大的突厥人還曾是其煉鐵奴。
  • 趙薇版《花木蘭》中講漢人是羊,柔然是狼,到底錯在哪裡?
    因此對於花木蘭這片子,我也同樣不想從什麼&34;來批評它,這部電影音樂不錯,畫面不錯,在這些純技術領域,中國電影已經做得不錯了。 歷史上只有一個民族曾經做到過,黃金家族花了約一個世紀的時間徵服了這一大片地域,但本身也不可避免的分成了四個小國.終究在無線電技術發明之前,想管理如此大的地區,是不可能的. 除控制整個絲綢之路這種不可能的任務外,另一條簡單得多的路,是和四大文明地區融合.
  • 南匈奴融入中華各民族之中,那麼北匈奴遷徙到哪裡去了
    直至半個世紀後的漢武帝時期,西漢才派遣衛青、霍去病經過河南之戰、河西之戰和漠北之戰,摧毀了匈奴的主力。加上後世君主的持續進攻,以及天災和內亂,匈奴勢力衰微,分為南北匈奴。 東漢末年,包括匈奴在內的大量胡人南遷,曹操將匈奴分為五部,分而治之,每部貴者為帥,以漢人為司馬監督。
  • 郭開:戰國晚期頭號奸臣,先後陷害兩位蓋世名將,導致趙國滅亡
    其實,郭開在歷史上確有其人,並因先後陷害兩位蓋世名將(廉頗和李牧)、導致趙國滅亡,由此獲得戰國晚期「頭號奸臣」的稱號。那麼,郭開是如何陷害廉頗和李牧的?他最終的結局如何?01 陷害廉頗老將廉頗是趙國晚期唯二的蓋世名將,與白起、王翦、李牧一起並稱「戰國四大名將」,戎馬一生曾破齊、敗燕、抗秦,立下赫赫戰功,並由此官至相國,封信平君,堪稱趙國的「頂梁柱」。
  • 花木蘭的死敵柔然人到底有多強?
    身為北魏的戰士,女英雄花木蘭的對手自然是橫行於大漠的柔然人無疑
  • 看完花木蘭真人版和動畫版對比差距,終於知道為何電影被吐槽了?
    同時她頗有勇氣和智慧,在寡不敵眾的情況下冒死用炮火引起雪崩,最終擊潰匈奴大軍,贏得了上級的信任!利用女兒家的身份讓匈奴士兵放鬆警惕,從而從他們手中成功救出被挾持的皇上,獲得了全天下人的感激!
  • 投資20億的《花木蘭》僅4.7分,這不是我們想看到的花木蘭
    終於在今天上映了,雖然不少人已經通過「白嫖」的方式看完了,你還會去「補票」支持一下這部花木蘭嗎?從評價中能看出來這部以中國故事為背景的電影卻並沒有得到大多數網友的認可,比較滿意的地方是花木蘭的演員劉亦菲的顏值,除此之外,剩下的基本都是吐槽了。到底是什麼導致《花木蘭》口碑如此崩塌呢?
  • 匈奴人的後代都去哪裡了?少部分選擇了西遷,大部分還在中國
    匈奴族是中國歷史上首次統一大漠的遊牧民族,建立了十分強大的大帝國。匈奴汗國長期和漢朝對峙,最終在東漢時期瓦解。許多人認為,匈奴汗國瓦解之後,匈奴人遷徙到了歐洲,形成了「匈人」。但是這只是匈奴中的大部分,匈奴的其他部族都去哪裡了呢? 想了解匈奴人的去處,首先就要知道匈奴人的來源。
  • 劉亦菲主演的花木蘭,為什麼不受歡迎?真實原因讓人沉重
    中國人不喜歡花木蘭的原因,皆為花木蘭只是唐朝皇帝的裝飾工具。我們知道東漢滅亡後,司馬家族建立了晉朝,晉朝很快分裂成南北晉,北晉被五胡亂華滅亡,前秦就是當時北方的一個強大的少數民族帝國。在漠北,匈奴人衰弱後,鮮卑人開始崛起,鮮卑人就是繼匈奴之後在漠北崛起的遊牧民族。前秦破落後,鮮卑人入主中原建立了北魏。鮮卑人離開漠北後,漠北又被另一個遊牧民族柔然佔據。花木蘭發生的故事就是公元429年的北魏破柔然之戰,正史對於這場戰役有3個行軍記載切合了《木蘭辭》提及的地名。
  • 《花木蘭》慘烈翻車,這電影為什麼PK不過22年前的動畫版?
    從這一點來說,劉亦菲演的花木蘭,人設是立不起來的,是無法讓觀眾產生更強烈的共鳴的。因為花木蘭一出場就自帶光環,她具有別人沒有的神秘力量「氣」,她一出生就已經是內定的英雄了,她只需要在某個特殊時刻「覺醒」,就能夠拯救百姓於水火之中。
  • 花木蘭是哪裡人?河南湖北各有爭議,武漢黃陂被譽為「木蘭故裡」
    女扮男裝,替父從軍,歷史上真有花木蘭這一人物嗎?如果有,花木蘭的家鄉究竟在哪裡?花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家喻戶曉,《木蘭辭》更是令人熟悉,「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關於她的故事流傳也正是從這首《木蘭辭》開始。
  • 《花木蘭》的口碑崩盤到底問題在哪?
    畢竟服化道做不好,外國人,可以理解,這都是細枝末節;劇情bug也可以理解,畢竟外國人沒想到,關於兩國戰爭,早在千年前,中國人就已經玩出花了,根本沒那麼簡單。我只想說一件事,文化的「水土不服」,導致中國觀眾並不買帳。
  • 我好懷念22年前的《花木蘭》啊
    從這一點來說,劉亦菲演的花木蘭,人設是立不起來的,是無法讓觀眾產生更強烈的共鳴的。因為花木蘭一出場就自帶光環,她具有別人沒有的神秘力量「氣」,她一出生就已經是內定的英雄了,她只需要在某個特殊時刻「覺醒」,就能夠拯救百姓於水火之中。
  • 漢朝和羅馬帝國到底誰更強?雖沒有直接碰撞,但有間接證據證明
    長期以來,中國漢朝,羅馬帝國,貴霜帝國,安息帝國四個國家,一直被各國學者普遍認為,這是當時的亞歐四大帝國。而這四個處於同一時代的帝國,到底誰的實力才是第一,其實一直都是很多學者討論的對象。那麼到底大漢帝國和羅馬帝國之間,誰的實力更強呢?接下來由小編來為大家解析。儘管漢朝和羅馬帝國之間沒有直接碰撞,但是漢朝和羅馬帝國有兩個紐帶可以溝通。
  • 《花木蘭》| 忠孝兩全下個人主義的覺醒
    2020最讓人期待的電影迪士尼真人版《花木蘭》一定榜上有名隨著《花木蘭》在全球上映在國內口碑可謂是兩極分化對於真人版《花木蘭》如何我不作評價今天我想聊的是被譽為迪士尼經典動畫之一的動畫為何在22年後的今天仍被人眾口流傳《花木蘭》前後花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