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人的後代都去哪裡了?少部分選擇了西遷,大部分還在中國

2020-12-24 騰訊網

匈奴族是中國歷史上首次統一大漠的遊牧民族,建立了十分強大的大帝國。匈奴汗國長期和漢朝對峙,最終在東漢時期瓦解。許多人認為,匈奴汗國瓦解之後,匈奴人遷徙到了歐洲,形成了「匈人」。但是這只是匈奴中的大部分,匈奴的其他部族都去哪裡了呢?

想了解匈奴人的去處,首先就要知道匈奴人的來源。實際上,匈奴並非是一個民族,而是匈奴汗國之下所有民族的稱呼。在上古的大漠,也就是現在的蒙古高原,生活著許許多多的遊牧民族,他們民族成分複雜,難以分清楚。而匈奴族只是其中之一。從戰國到秦漢,匈奴逐漸強大起來,統一了大漠高原,於是人們就將整個大漠上的民族都稱為匈奴了。

當匈奴汗國解體後,匈奴汗國統治下的各族也就各分東西,又加入了其他民族的陣營下。從遊牧民族的遷徙情況來看,匈奴族的主要去向主要有三種,分別是南遷、西遷和就地異化。

首先來介紹一下西遷的情況。匈奴人的西遷早在西漢時期就開始了,西漢後期,匈奴遭遇到了內亂,分裂為了南匈奴和北匈奴。其中北匈奴郅支單于為了躲避漢朝的兵鋒,西遷到了阿爾泰地區,吞併烏揭、堅昆、丁零三國。

東漢時期,北匈奴西遷的速度加快。公元46年,匈奴境內發生了大規模蝗災,畜牧業嚴重受到打擊,烏桓乘機進攻,使得匈奴分為了南北兩部。公元87年,匈奴遭到周邊的丁零、鮮卑的圍攻,於是汗國瓦解,部落叛離。公元89年,東漢派遣竇憲破北匈奴於稽落山,公元91年,漢將耿夔又破北單于於金微山。此時的匈奴無法在漠北立足,於是選擇西遷。

北匈奴西遷的第一站是烏孫。《後漢書》 記載:「北單于為耿夔所破,遁走烏孫」。也就是說,北匈奴在公元91年後,西遷攻破了烏孫國,佔據其地,後來再此建立了悅般國,一直到158年,匈奴還在西域活動。從158年之後,漢文獻就中斷了對北匈奴的記載。在158年之後,受到鮮卑的排擠,北匈奴又逐漸西遷到了康居一帶,也就去過去郅支單于活動的堅昆國一帶,大概在今天的吉爾吉斯草原地帶。

北魏時期,北匈奴又西遷到了粟特一帶,也就是奄蔡之地,大約在鹹海以西的地方。北匈奴派遣使者到北魏為公元445年,可以推算出匈奴大約在360年佔據奄蔡。

隨後匈奴繼續向西挺進,進入了黑海北岸,開始被歐洲歷史學家記載。阿米安記載到「匈人,這一鮮為古代作家所知的民族,居住於亞述海附近的冰凍海洋」,這裡的冰凍海洋也就是黑海一帶。但是在西遷的過程中,北匈奴的族群不斷加入塞種人、西徐亞人、伊朗族群等新的族群,導致其主體都可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演變為了匈人。

匈人在歐洲建立了強大的匈人帝國,對羅馬等其他民族造成了巨大的損害,最終於450年瓦解。匈人帝國瓦解後,其後代在歐洲逐漸演變為了庫特利格爾、烏特利格爾、保加爾人、馬扎爾人(匈牙利)等民族。另外,匈奴在西遷的過程中,一路上和沿途的民族混血,因此從蒙古高原到中亞、歐洲都有匈奴人的後裔。

再來說說南遷的部分。南遷的匈奴主要是南匈奴以及投降於漢朝的北匈奴部族。從東漢開始,南匈奴就加入漢朝,為漢朝守衛邊疆。南匈奴最初生活在漠南地區,也就是現在的內蒙古、陝北、寧夏一帶。後來,隨著鮮卑族的崛起,南匈奴被迫南遷到了黃土高原。在魏晉時期,南匈奴的主要活動範圍就位於山西、陝北一帶。

魏晉時期,大量南匈奴內遷,甚至成為了國家的編戶齊民,或者淪為了世家大族的奴婢,導致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尖銳起來。八王之亂後,匈奴人首領劉淵等開始起兵,建立了前趙、北涼和胡夏等政權。拓跋氏鮮卑徵服中原之後,推行全面的漢化政策,最終導致南遷的匈奴族融入到了漢族之中。

當然,無論是西遷還是北遷,都不是匈奴的主體部分。在匈奴汗國滅亡之後,大部分部族還是選擇留了下來。公元89年,鮮卑族佔據漠北,《後漢書》記載「鮮卑因此轉徙據其地。匈奴餘種留者尚有十餘萬落,皆自號鮮卑」。如此多的部落最終就聽從於鮮卑的號令,搖身一變就成為了鮮卑族。後來鮮卑族中著名的拓跋部、宇文部、賀蘭部就是過去的匈奴族,後來鮮卑化了。

後來拓跋氏入主中原,建立了北魏,大量的鮮卑族也內遷了。由於北魏不斷推行漢化改革,導致內遷的鮮卑族都漢化了,而停留在漠南和塞外的依然還是遊牧狀態,當其他民族強盛的時候,塞外的鮮卑族又融入了其他民族,包括柔然、突厥、契丹、回鶻、蒙古等。例如停留在塞外的拓跋部演變為了柔然。在和北魏的戰爭中,柔然戰敗,又有大量被遷徙到中原,如閭氏、鬱久閭氏、茹茹氏、茹氏等。更多的柔然也就最終成為了突厥人。再例如塞外宇文部,最終成為了契丹族。

那麼這樣說,今天的蒙古族就應該很多就是匈奴人的後代,兩者的關係很有淵源。綜合起來看,匈奴人的後代涉及了整個亞歐大陸,數量雖然不一定大,但是範圍的確很廣。今天的中國漢族也有許多是匈奴人的後代。

相關焦點

  • 匈奴人到底去了哪裡,蒙古是匈奴的後裔嗎?
    匈奴,這個曾經強大的中國北方霸主已經不復存在了,在歷史的長河中,他不斷的分裂,通婚,遷移,雜居,已經融合到世界的各個民族當中。目前在中國,真沒有哪個民族算是匈奴的後代。有人說蒙古,有人說滿族,其實都不是,蒙古的祖先是東胡,居住在大興安嶺附近,是和匈奴同時代的一支部落,滿族的祖先是肅慎,生活在黑龍江、烏蘇里江、松花江一代。
  • 北匈奴西遷後,南匈奴又給漢人帶來了怎樣的災難?
    北匈奴開始西遷,逐漸退出了中原王朝的視野。南匈奴歸順以後,東漢朝廷將他們安置在河套地區。也就是當時隸屬於并州刺史部的朔方、五原、雲中一帶。一方面協助漢朝把手北大門,另一方面也是對其他遊牧部落的一個「宣傳示範」,表示如果歸順大漢就能得到良好的安置。南匈奴大部分時間都比較「安定」,但是當朝廷衰落的時候,也會不定期開始作亂。南匈奴左薁鞬臺耆、且渠伯德等叛,寇美稷。
  • 南匈奴融入中華各民族之中,那麼北匈奴遷徙到哪裡去了
    匈奴南下,再度佔領河套地區和河西走廊,威脅中原。 每個族群都有自己的傳奇。公元前 209 年,冒頓單于殺父自立,成為匈奴歷史上第二任單于。上臺手段雖然不甚光彩,但冒頓單于絕對是個堅韌冷酷、雄才大略之人。 冒頓是匈奴王治時期首任單于頭曼之子,為父所不喜,在月氏為質。
  • 公元五世紀後,匈奴人消失在史書之中,他們究竟去了哪裡?
    可是後來,匈奴又再一次分裂,大約在公元156年,北匈奴被漢軍狠狠擊敗,自此開始西遷之路,從此消失在史書之中,而南匈奴在東漢以後大量遷移到內地,分布在山西、河北等地,於公元5世紀左右在歷史舞臺上徹底落幕。圖片:匈奴內部大分裂劇照那麼匈奴人到底去哪兒了呢?
  • 匈奴是否還有後裔?專家:只要是這五姓之一,或許就是匈奴後代
    而近代著名學者王國維則認為匈奴其實就是商朝時的鬼方、混夷、獯鬻等部族,到周朝時改稱獫狁,春秋時稱戎、狄,戰國時稱胡,後世則統稱為匈奴。從商朝時期開始,每當匈奴一族強大到一定程度時,都會南下侵擾中原地區。比如與匈奴接壤的趙國,為了抵禦匈奴的侵擾,就修建了一條長達數千裡的長城,這也是中國最古老的長城。
  • 漢朝打服南匈奴,迫使北匈奴西遷,卻無形中釋放了一個更強大的...
    在中國歷史就進入帝國統一階段時,中國北方迎來了第一個長久威脅中原王朝安全的遊牧民族,這就是匈奴。匈奴在秦漢時期開始活躍在中原北部,秦朝時期,秦國大將蒙恬將匈奴逐出黃河河套地區以及河西走廊地區;西漢前期匈奴變得強大起來,屢次進犯邊境,並控制西域。後被漢武帝所敗,退居漠北分裂為五部。到東漢時期,匈奴由於內亂,分裂為南、北匈奴。南匈奴投降漢朝。東漢政權對經過光武、明、章三帝近五十年休養生息,北匈奴其實只是小菜一碟。
  • 令古人頭疼的匈奴人,到今天是哪個民族?哪個國家有匈奴後裔?
    公元前53年,呼韓邪單于向西漢稱臣,匈奴自此分為南北匈奴。到了漢朝滅亡時,匈奴作為一個政治上獨立的國家也算是滅亡了,作為一個種族,則逐漸與其他種族融合。匈奴人離開故地,一部分向南移動,散居於中國北部邊境,甚至遷入中國塞內;一部分西遷,從西域出發,西遷入歐。
  • 「匈奴未破,何以家為」:「匈奴」是什麼民族,現在是哪裡?
    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漢朝霍去病將軍的豪言:「匈奴未破,何以家為?」 作為一個在中國歷史上如雷貫耳的傳奇民族的匈奴,一度統治著現在中國的大規模疆域。
  • 五胡亂華後,他們的後代去哪裡了|羯族|中原|五胡亂華|匈奴|鮮卑族
    匈奴、鮮卑、羯、羌、氐等五大胡族攪動中原,自立為王。這一時期是大動蕩的標誌,又是大融合的象徵。「五胡」來時中原陸沉,烽煙四起,去時更要釐清事實,尋蹤覓跡。匈奴匈奴是遊牧文明的代表,與農耕文明的中原政權屢有爭鋒。在西漢,漢軍迫使匈奴分裂為南北兩部。東漢時,北匈奴遠遁西亞,南匈奴呼韓邪單于向漢稱臣。東漢末年,數十萬匈奴遷居山西汾河流域以及秦嶺以北。
  • 被東漢打殘了的北匈奴,一路西逃,最後到底去了哪裡?做了什麼?
    公元91年,大將軍竇憲打得北匈奴作鳥獸散,從那之後,漢朝就再也不知道北單于帶著殘兵跑到哪裡去了。而到了公元347年,在東歐東哥特邊境上突然出現一票匈奴人,成為東哥特人、西哥特人,甚至羅馬人的噩夢。大多數匈奴史研究者已經確認,這兩部分匈奴人的活動是同一歷史運動過程的首尾部分。但是,首、尾之間的部分,則是大片空白,尚未有效銜接。
  • 被中國打跑的匈奴人,最後都去了哪裡?歐洲有個民族跟他們很相似
    因為,匈奴人從小生活在草原上,所以,他們每個人都非常擅長騎馬和箭術,也因此,匈奴軍隊的戰鬥力十分強悍。 之後,為了生存,匈奴餘黨逃亡到了漠北地區,並最終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中。後來,匈奴從漠北遷移到了其它地區,無人知道它最後去了哪裡。所以,在史學界中,學者們對匈奴的去向是眾說紛紜。有的史學家認為,匈奴政權被顛覆以後,殘存的匈奴人可能被漢族同化了,或者融入到了其它民族。
  • 古時候的匈奴是現在的什麼地方人呢?
    自此林胡、樓煩向北遷徙,進入匈奴的領地,逐漸融入匈奴,匈奴也就成為了緊挨著中原的北方遊牧民族。曾經隔著兩個大部族,看不清中原的花花世界,如今都成了自己的一部分,匈奴人終於嘗到了和中原接觸的甜頭了,缺啥去中原搶一波就完事啦,自己啥都有了。
  • 這8個姓氏中或有匈奴人的後代:姓劉、喬、萬、於、金、董、卜等
    指任何情況下都不隱瞞自己的真實姓名,形容為人處事光明磊落。這光明磊落的為人處事風格中,也明明地記述著我們對於祖先的記憶,即我們的生命從哪裡來。因此,姓氏成了我們在人群裡的標籤,我們的代號,也是我們來路之上的標誌。除非在被連坐誅滅之時,被要求改姓,或者在逃亡中隱姓埋名。匈奴,一個值得我們懷念的古代民族,按《史記》的說法,他們和我們一樣屬於華夏的子孫。
  • 這個部落在歐洲被稱為上帝之鞭,是漢朝手下敗將,被迫西遷歐洲
    中國古時候一直都非常強大,而最強盛的時期其實是漢王朝,所以漢朝也被稱為是中國人的啟蒙朝代,漢族也成為了中國的主體民族。冒頓自己帶了一批親衛,然後就說只要自己的箭往哪裡射,那麼其他人都必須要跟著射,大夥在訓練的時候都是這麼做的,所以冒頓的箭慢慢就成了聖旨。但殺父奪位要考慮到人心動蕩等很多的問題,就憑這批親衛還沒法做到,不然他老爸早就已經派親衛來親手殺兒子了,何必要間接呢?
  • 臭名昭著的匈奴,最後演變為哪一個民族?
    匈奴在歷史發展過程中被迫分裂為南北匈奴,北匈奴一路西遷,最後在錫爾河流域的康居國定局;南匈奴依附東漢,自南北朝以後徹底退出歷史舞臺。一直以來,漢族人與匈奴人之間的關係都不融洽,前者看不起文明落後的匈奴人,後者幾乎時時刻刻想要入侵中原爭奪更多的發展資源。
  • 憑空消失的古國之「匈奴王國」
    公元48年,南匈奴首領醢落尸逐鞮率眾投降光武帝劉秀,被安置在河套地區。而北匈奴還是叛服不定,讓東漢下決心摧毀北匈奴。漢和帝劉肇永元元年即公元89年,竇憲大敗北匈奴,並迫其西遷,班固在燕然山(今蒙古杭愛山)南麓勒石,銘刻《封燕然山銘》紀功。 南匈奴在五胡十六國時期建立了前趙政權。匈奴與鮮卑的後代鐵弗人建立了胡夏政權。
  • 同是兩大帝國,為何漢朝能痛扁匈奴,羅馬卻被匈奴狂揍
    同是兩大文明中心,同是處於北方遊牧民族的衝擊下,為什麼東漢帝國能迫使匈奴人西遷,而羅馬帝國卻為蠻族所敗乃至滅亡?中國與羅馬是古代世界雄踞東西方的兩大帝國。
  • 匈奴被漢朝打敗後為何銷聲匿跡了?
    這個民族有著一個讓人敬畏的名字——匈奴!匈奴人用自己的彪悍和勇武建立了當時亞洲大陸上最強大、幅員最遼闊的大帝國——匈奴帝國,並且與漢帝國連年徵戰。雖然漢帝國在與匈奴的徵戰中取得了巨大的勝利,但是也損耗了巨大的國力,逐漸衰落。匈奴則在漢帝國的壓力下分裂為南北匈奴,南匈奴與漢族交往頻繁,逐漸與漢族融為一體,北匈奴則西遷以後銷聲匿跡。
  • 交大原創音樂劇《西遷,西遷》簡介
    本音樂劇之所以命名為《西遷,西遷》,是因為現在總佔地面積23平方公裡的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的建設和投入使用,是新世紀、新徵程上交通大學的二次西遷。1956年是交大第一次西遷,2019年是交大第二次西遷,所以,橫跨半個多世紀的交大校史,可凝練為這個題目《西遷,西遷》。
  • 匈奴嚇跑的一支「中國人」,竟建立了印度帝國,還與漢朝齊名
    歷史上的大月氏,由休密、雙靡、貴霜、胖頓、都密五部歙侯組成,雖然屬於歐亞人種,高鼻深眼,但從如今地域上看,卻是地道的「中國人」!西元前5世紀—前2世紀,月氏人遊牧於河西走廊西部張掖至敦煌一帶,勢力強大,西域最強勢力,多次擊敗匈奴,是匈奴勁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