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保制度的越來越完善,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繳納社保的重要性,開始繳納社保。
作為在職員工、都會跟著單位一起繳納社保,個人不僅承擔的費用低,而且保障的範圍也特別的廣。反之沒有固定工作的靈活就業人員,雖然可以以個人身份參保,但費用就需要由個人全部承擔,工作不穩定,還要承擔少說一年七八千元費用,壓力山大。
那麼,2021年的靈活就業人員,按哪個繳費檔次繳納社保,最划算呢?是60%,還是100%?要知道,60%是社保的最低檔,而100%則是按社會平均工資繳納,這種情況下,兩個繳費檔次,到底養老金差距有多大呢?下面【曉梒聊社保】用數據向大家說明。
按100%繳納,比按60%多承擔40%的費用,
繳費基數是按社會平均工資是300%和60%設置上限和下限。
以長春2020年個體參保人員繳費標準為例。
60%的繳費基數是2767元,每個月需要承擔553.4元;100%的繳費基數是4612元,每個月需要承擔922.4元;由此可見,100%比按60%,每月多承擔369元,相當於40%的費用。假如以繳納年限15年計算,也就是說100%比60%多支出了66420元的費用。當然,生活水平在提高,社會平均工資在增長,這個繳費基數也是會提高的,而現在的這個數也只是大概的金額。
按100%繳納,熬到60養老金有多少呢?相比60%呢?
上面提到了,多繳領到養老金一定會多,這是肯定的,因為我國養老金遵循的是「多繳多得,長繳多得」,也就是繳得越多,領到的養老金也就越多,那麼比60%又能多領多少呢?按這個繳納真的就划算嗎?
要知道,不同繳費檔次,最直接影響就是計入到個人帳戶的金額是多少以及歷年的繳費指數是多少。而這兩個因素又分別對應著養老金計算時個人養老金和基礎養老金。
即,養老金=基礎養老金+個人養老金
01 歷年的繳費指數
繳費指數是計算基礎養老金最重的一個因素。
按60%繳納,歷年繳費指數是0.6。按100%繳納,歷年繳費指數則是1。由此可見,同等條件下,基礎養老金就相差了0.4的歷年繳費指數。
下面舉例看一下,假如社會平均工資是6000元,繳費年限15年。
基礎養老金=(全省上年度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本人指數化月平均繳費工資)÷2×繳費年限(含視同繳費年限)×1%
按60%繳納,每月能領到720元的基礎養老金,而按100%,則能領到900元的基礎養老金,0.4的差額大概在180元。
02 計入到個人帳戶的餘額
前面提到了,兩個不同的繳費檔次,費用之間相差了40%,也就是說按100%計入到個人帳戶的金額要比60%多40%左右。
還是以上長春為例。60%,每個月計入到個人帳戶的金額是221.36元,而100%則是368.96元。
在不計算利息的前提下,15年個人帳戶的餘額分別是39844.8元、66412.8元。
個人養老金=個人帳戶餘額/計發月數,其中:計發月數為50歲195個月, 55歲170個月,60歲139個月;
假如60歲退休,按60%繳納,個人養老金=39844.8/139=286.65元;按100%繳納,個人養老金=66412.8/139=477.79元。每月相差191.14元
這樣算下來,按60%繳納,每月養老金有720+286.65=1006.65元,按100%繳納,每月養老金有900+477.79=1377.79元
03 哪個更划算?
單從養老金來算,自然是繳得越多,領到的越多。
不過這個繳納並不划算。
要知道,按60%繳納15年,總計需要99612元,60歲退休每月能領1006.65元,繳費回報率為1.01%;而按100%繳納15年,總計需要166032元,60歲退休每月能領1377.79元,繳費回報率則為0.83%;
總而言之,如果經濟條件尚可,自然是多繳多得,長繳多得,不僅退休時領到的養老金多,就是日後養老金調整,也比繳納年限短,繳費工資低的調整的高。但如果經濟條件一般,那麼按60%繳納也是尚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