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支持的湄公河監測項目將於周二(12月15日)正式啟動,此舉可能進一步考驗本已令人擔憂的中美關係。
「湄公河大壩監測」(Mekong Dam Monitor)是一個開源在線平臺,承諾利用遙感和衛星圖像每周更新湄公河主要河段13座大壩以及15座發電能力超過200兆瓦的支流大壩的水庫水位。
根據其網站,該項目進一步尋求每周發布「中國在湄公河上遊的11個梯級大壩」的可視化和分析,以及有關溫度、積雪、降水和河流全程其他指標的地圖和數據。
該合作項目由總部設在華盛頓的史汀生中心(Stimson Center)智庫的東南亞項目和地球之眼公司(Eyes On Earth Inc.)共同發起。多年來,湄公河沿岸國家一直對中國在分享此類信息方面缺乏透明度感到不滿。
它將於周二在一個在線活動中發布——美國負責東亞和太平洋事務局的助理國務卿David Stilwell將發表主題演講——就在幾周前,中國啟動了一項類似的倡議,旨在「應對氣候變化和自然災害」,以顯示「中國作為負責任的上遊鄰國的善意和誠意」。
此前,中國政府只公布了汛期信息,但承諾將於11月公布其瀾滄江—湄公河水資源合作信息共享平臺,以共享全年水文數據。
據該機構網站稱,該機構旨在通過「持續、透明和基於證據的監測」,「糾正有關湄公河流域大壩和水庫的狀況、運行以及水流的不準確說法」。
該監測項目負責人、史汀生中心東南亞、能源、水和可持續發展項目主任Brian Eyler說,相比之下,中國的信息共享平臺只提供離泰國邊境最近的中國大壩的少許更新。
「新的中文網站每天提供位於大壩下方的水位測量信息,但水位數據和大壩運行數據是完全不同的指標,」他補充說,中國在湄公河上遊的11個梯級大壩的運行知識,包括上遊水庫的狀況和水流可用性的數據,仍然不得而知。
Eyler表示,中國的平臺是否能像上個月推出時承諾的那樣,提供可靠的洪水和乾旱預警,現在下結論還為時過早,因為這些系統「顯然還沒有投入使用」。
全長4350公裡(2700英裡)的湄公河流經中國——在中國境內被稱為瀾滄江——然後流經柬埔寨、寮國、泰國、緬甸和越南。它被生活在其沿線的6000多萬人所依賴。
多年來,中國在湄公河上遊的水電站一直被指責破壞環境,損害下遊居民的生活,造成洪水和乾旱,但北京方面否認了這些指責。
今年4月,「地球之眼」(Eyes on Earth)公布了一項美國政府資助的研究結果,稱儘管上遊水位高於平均水平,但中國的水壩一直在截留湄公河的大量水量。然而,中國政府否認了這些說法,稱去年季風季節中國境內部分河段的降雨量較低,是導致水量減少的原因。
來源:FX168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