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玩實驗室作品
首發於微信號 酷玩實驗室
微信ID:coollabs
觀眾朋友們,
這裡是堪比翟天臨博士的年度翻車現場!
來自法蘭西的國際友人
不遠萬裡來到北京
發布了一版米其林指南
要教北京老炮兒們喝豆汁吃滷煮
不瞞你們說
蛋蛋姐在辦公室笑成了一朵麻花
北京網友們看到榜單
紛紛抄起了家裡的菜刀衝鋒陷陣
連起點大神唐家三少都帶頭衝鋒了
上一次北京人這麼團結
還是在國安輸球的時候
米其林這次翻車是方方面面的翻車
完美地錯過了所有正確答案
而且用時極短
從世界上最有權威的美食榜單
到滾出北京的辣雞玩意
米其林人設崩塌只用了一個小時
翟天臨哭暈在廁所
張雲雷捂住嘴巴不哭出聲
首先我們來看看
米其林指南官方微博發布的海報
看看那個牌坊
飛簷鬥拱,雕樓畫棟
像不像前門?像不像西單?
錯!
這圖原型是天津的景點「津門故裡」
原圖左下角還有個「十八街(麻花)」
北京和天津這兩座城市可是冤家啊
從郭德綱到足球隊
總有地方卯著勁
米其林這一手海報強行開團
把天津網友也拉到了集火自己的隊伍裡
米其林的發布會現場就更刺激了
宣傳視頻的第一個鏡頭
竟然是南鑼鼓巷的鯛魚燒
第一、北京本地人不待見南鑼
覺得是外地人才去挨宰
第二、北京是沒小吃還是怎麼著
您給推薦一個霓虹小吃……
總之
米其林這一個鏡頭就連踩了兩雷
現場主持人也是整活好手
把北京的大柵欄(dà shí lànr)
念成了大柵欄(dà zhà lan)
我一個北京同事建議
下次從首經貿、北工商隨便拉一個本地學生
哪怕就是學會計的
吐字也比這主持人清楚
最後的好戲
還是米其林北京指南
真的,它滿足了我對驚悚的一切幻想
在北京
上榜的一共有23家餐廳
其中包括一家3星級餐廳新榮記
和兩家2星級餐廳京兆尹和屋裡廂
但是!!!
新榮記不是北京菜而是浙江菜
主打台州小海鮮
屋裡廂也不是北京菜
而是上海本幫菜
我總結一下米其林評審們的評價:
「正宗的上海本幫菜,一定要來北京吃」
那麼問題來了
如果正宗的上海本幫菜要在北京吃
那麼我們去上海吃啥呢?
我又翻了翻今年的米其林上海指南
31家1星餐廳中
只有4家是上海菜
8家2星餐廳中
只有一家雍福會殺出了重圍
在米其林上海指南中
佔據多數的竟然是
粵菜.?!
原來,牛逼的粵菜要在上海吃!
那再看看米其林廣州指南呢
廣州第一年的米其林2、3星級粵菜餐廳
全部空缺!
就算是今年,
廣州也沒能有個3星的米其林餐廳
美食之都的稱號該拿去餵狗了
我疑惑了:
北京吃不到正宗北京菜
上海吃不到正宗上海菜
廣州吃不到正宗廣州菜
這個問題已經踏入了哲學領域:
是我不配擁有一條正宗的舌頭?
還是北上廣的幾千萬人都在假裝生活?
難道,米其林指南在暗示——
逃離北上廣才是唯一的出路?
摧毀北京人對米其林的耐心的最後一步
就是米其林的必比登榜單
這個榜單上都是平價小店
按理來說
小吃是最能拉近大家距離感的
就算是個傻子
照著大眾點評抄也能抄出個1234來
但是米其林的這份榜單
再一次激起了大家的怒火
涮肉呢?炸糕呢?蔥爆羊肉呢?
火燒呢?西四包子呢?
這麼多好東西你不列
列了個內臟全席?
不得不說
米其林對於北京小吃的認識
還停留在百度百科階段
大董烤鴨創始人董振祥專門發文
抨擊這個內臟全席榜單:
米其林推崇北京的小眾味道,多少帶有一定想當然的「異邦的想像」,也是刻舟求劍的停留在早些年的固有印象上,說其有歧視性也不為過。北京的美食文化這些年發展很快,也走在時代趨勢與前沿之列。米其林評選力有未逮,也是可以理解的。哦對了
大董烤鴨也被評為米其林一星
這本來是榜單裡為數不多的口碑店
但是榜單口碑一塌糊塗
董振祥不肯賣面子
連頒獎現場都沒來
你說說,米其林怎麼淪落到這步田地的呢?
這可是正兒八經的百年老榜
在米其林大舉進入內地之前
國人對他充滿了想像
如果要拍國內第一部美食電視劇
那主角一定要是米其林3星餐廳的主廚
圖:電視劇《好先生》劇情介紹
如果在知乎上問
如何讓自己更精緻
或者是如果不動聲色在朋友圈裝一逼
米其林可能會遲到
但永遠不會缺席
知乎問題:「女生如何讓自己一步步走向精緻?」
知乎問題:「如何優雅並且不露神色的發一條逼格爆棚的朋友圈?」
如果被問到
為什麼要去米其林
又或者是為什麼一定要去米其林
總有人告訴你
這個逼,勞資能裝一輩子
貸最野的款,吃最裝逼的米其林
雖然國人還對米其林充滿幻想
但在歐洲外的廣大世界
米其林的人設崩塌之旅早就開始了
2005年時
曾經被《紐約時報》評為3星級餐廳
紐約人民最愛的聯合廣場咖啡館
在米其林的眼裡
連1顆星星都不配
搞得人家咖啡館的粉絲們大動肝火
2008年,米其林來到了美國洛杉磯
迎接米其林的
是洛杉磯的多姿多彩的美食
韓國城的精緻韓餐
唐人街的熱烈中餐
市中心各色西餐小食
各國的美食在洛杉磯基本都能找到
可是米其林給洛杉磯的
只有四家2星餐廳
連個3星都沒有
在當地美食家的狂轟之下
米其林一傲嬌
第三年直接退出了洛杉磯
但是在今年年初
誰能想到
米其林,又回到洛杉磯了?!
《洛杉磯雜誌》直接發稿diss了一通
《米其林今年將給洛杉磯的餐館進行評級了,但真的有人需要它嗎?》
日本大廚Toshiya Kadowaki
也不屑於接受米其林
他表示
「日本料理生於斯長於斯,只有日本人能懂,用不著一幫外國人告訴我們什麼是好什麼是壞。」你看
不僅僅是北京大爺、上海阿姨不買帳
全世界美食老炮兒
都對米其林頗有微詞
但是問題來了
是什麼樣的精神
讓米其林屢屢被打臉卻一直堅持凹高冷人設?
又是什麼樣的死忠粉
讓米其林放心飛、「米粉」永相隨?
有一說一
米其林的知名度這麼高
首先是因為法餐地位高
而米其林的輪胎人
也是法餐的代言人
雖然法國的國際地位已經不及兩百年前
聯合國五大流氓裡實力倒數
但是撩妹所需的技能點
法國人都點到了滿級
法語=世界上最優美的語言
巴黎=浪漫之都
香榭麗舍=潮流
就連香榭麗舍的一片落葉
都能助萬裡外的小眼睛男生成功表白
在種族天賦的加持下
法餐也在全世界推廣開來
儘管義大利菜、德國菜、俄羅斯菜都算是西餐
但是說到最高級的西餐
還得看「法國大餐」
法餐,厲害確實厲害
但是凡是世界級奢侈品
一定是三分靠實力,七分靠包裝
蛋蛋姐記得小時候《讀者》有一篇文章
作者說法國人一頓晚飯吃三個小時
一個朋友著急趕飛機
吃完了還在陪大家坐了半小時
作者問他等什麼
他說等酒杯冰透
原來法餐講究
就連盛酒的高腳杯
也要冰得透勁才能拿上來
紅酒的香氣才不會因為升溫而過快揮發
我的媽呀
這都是什麼神仙理論
為啥非得冰半小時?
沒冰箱嗎?現場製冰嗎?
非得讓人等著
不能提前冰好酒杯嗎?
我至今沒想清楚這事
不知道是法國人忽悠了作者
還是作者忽悠了我們
而在法餐忽悠全世界的過程中
米其林可是一員大將
表面上看
米其林有一套自己的嚴謹流程
每一位美食偵探每年匿名用餐約250次
進行約600次探訪
撰寫超過1000份報告
梁文道把米其林的流程捧上了天
說米其林的評判是一套科學標準
他(米其林)關心那些食材的鮮美程度,刀法火候是否恰到好處,味道的調配合不各乎比例,質感的層次區分精不精細。從食物的烹調到服務與餐廳陳設的一切細節,米其林都相信其中自有一套嚴格的法度,它不是主觀的審美,而是客觀的科學。只有達到了這個最基本的科學標準,才有資格接著去談創意。米其林的這套「科學」
其實就是法餐的標準——Fine Dining
2005年,米其林進入紐約
二星以上的餐廳裡
至少一半都是法餐
到了人家義大利的地界
米其林推薦的,也還是法餐居多
米其林在中國還很偏愛粵菜
因為粵菜在烹飪手法
更接近法餐
即便你不知道Fine Dining
也聽說過很多高級餐廳的裝逼手法
比如,無論什麼菜都是小小一份
裝在一個超大的盤子裡
比如,前菜主菜甜點
一道一次,先後奉上
比如,白桌布、花瓶、鋼琴等等……
用來烘託氣氛
用這種方式
就算吃泡麵也能吃出奢華感
就像法國名廚Robuchon吐槽的:
「桌布熨燙的完美程度,比口味的價值更優先」
米其林的評判標準一直比較模糊
在2006年
這些裝飾品
對於米其林究竟有多重要呢?
法國大廚Alain Senderens就吐槽
他每年光是買鮮花、水晶杯、亞麻桌布
就要花掉36000歐元
廣州有一家開業一年就摘星的網紅館子
他們把平價小餐館Le BoucheàOreille評為一星後來米其林官方道歉
該上星的是巴黎附近的BoucheàOreille
主推小牛腦、龍蝦餡餅
是人均48歐的高逼格餐廳
但是大家吃過了平價館子
再去米其林比較一下
發現……嗯味道竟然也差不多嘛
曾經的米其林餐廳
說它們是只應天上有都不過分
可是大人,時代變了
就像白巖松在節目裡說到的
我們中國從來就不缺美食自信
「對於中國人來說,米其林真靠譜的還是它的看家的本領——輪胎,針對中國的美食指南,看看樂樂就挺好的了,不必太當真」米其林走出歐洲的翻車秀
我們已經看夠了
米其林來到中國的水土服不症
適應了11年也沒見個好
現在
我們已經有了自己的點評榜單
想要洋氣一點的小情調
可以參考大眾點評的黑珍珠榜單
想要接地氣點的市井熱鬧
抖音、快手上的推薦更加貼近人心
我們有能力也有魄力
把自己的美食做到極致
每每看到米其林餐廳這種
強迫症式的擺盤
其實我並沒有覺得是多麼牛逼高雅
我只想默默問一句
「至於嗎?」
酷玩實驗室整理編輯
首發於微信公眾號:酷玩實驗室(ID:coollabs)
如需轉載,請後臺留言。
分享給朋友或朋友圈請隨意
參考資料:
大董,《趨香與逐臭:對米其林評選中國餐廳的反思》,發布於「虎嗅」
黃穗穗,《北京米其林指南一出,上海人和廣州人懵了》,發布於微信公眾號「企鵝吃喝指南」,公眾號ID:qiechihe
《米其林發布北京指南,呵呵就完了!美國籤署涉港法案,又何嘗不是?》,發布於微信公眾號「青春北京」,公眾號ID:qingchunbeijing54
Alex Mayyasi ,《Why Does a Tire Company Publish the Michelin Guide?》,發布於「Priceonomics」
Brittany Martin,《Michelin Will Rate L.A. Restaurants This Year–But Does Anybody Actually Want That?》,發布於「Los Angeles Magaz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