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目前的疫情防控形勢,市民如何做好個人防護?生鮮食品還能否購買食用?在昨天舉行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聞發布會上,上海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孫曉冬給出解答,在疫情發生之初,市疾控中心曾提示市民做好個人防護:勤洗手、戴口罩、常通風、少聚集、保持社交距離。現在,這仍然是個人防護的基本原則。
針對大家非常關心的生鮮冷鏈產品,孫曉冬建議冷鏈配送人員在貨品搬運、配送等過程中,應根據是否直接接觸生鮮食品、接觸頻次、操作類型等分別選用相應的個人防護用品。對於直接接觸生鮮食品的工作人員,包括冷庫管理、理貨、包裝、分發等在內的工作人員,應穿工作服,佩戴一次性帽子、一次性手套、戴好防護口罩、鞋套。有條件的,可穿一次性隔離衣。
參與生鮮食品切割等可能產生噴濺的工作人員,還應佩戴護目鏡及防水圍裙。同時,冷鏈配送人員在運送、配送時,應當佩戴一次性手套、一次性醫用口罩或醫用外科口罩。
孫曉冬特別強調手衛生的重要性。「普通市民或從事生鮮食品類工作的人員在接觸生鮮食品前後、接觸頭面部以及吃飯前,應使用『流動水+肥皂、洗手液』按照六部洗手法做好手衛生。」針對沒有洗手條件的環境,孫曉冬建議市民可用免洗手消毒劑進行消毒。「對於普通市民而言,居家無需佩戴口罩,外出時建議市民隨身攜帶備用口罩的同時再準備一個保鮮袋。口罩不用時可放在備用袋中,保持清潔。」孫曉冬表示,簡言之,市民外出攜帶口罩,再根據場所的具體情況、實際人流量,決定是否佩戴口罩。
市民在去戶外、公園、夜間市集,與他人保持1米以上社交安全距離時,建議可隨身備用一次性醫用口罩或醫用外科口罩;去超市、商場、餐廳、展館、健身房等室內場所,在無人員聚集、通風良好、保持1米以上社交安全距離的情況下,無需戴口罩,可隨身備用一次性醫用口罩或醫用外科口罩。
當市民乘坐軌道交通或長途客車,進入醫療機構、福利機構及學校等國家有明確要求的場所,必須佩戴口罩。
一些特殊行業的從業人員,比如食品從業人員、商店、賓館工作人員、託幼機構、大專院校教職員工等,原則上需佩戴一次性口罩。但在上述環境中,如能保持一定社交距離,並且身處通風狀況良好的開放式空間,工作人員不必非要教條式地佩戴口罩。(文匯報記者 李晨琰)
註:請在轉載文章內容時務必註明出處!
編輯:王丹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