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華夏時報
華夏時報(chinatimes.net.cn)記者隋娉娉 楊仕省 深圳報導
2020年4月29日,創業板註冊制改革正式啟動,深交所也步入改革新階段,而此時距離中國股票市場的初試啼聲已經過去了30年。在這30年中,稚嫩幼苗逐漸成長為參天大樹,成為全球第二大股票市場和債券市場,創造了舉世矚目的發展奇蹟。
這背後,向來打頭陣的深圳功不可沒:在證券交易所成立之前就發行了五隻深圳本地股,構成中國證券市場的雛形;先後敲響中小板、創業板的開市鍾,鳳凰涅槃;營造出獨屬「先行示範區」的「深圳+」股民掘金新思路。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試驗田」,深圳經濟特區在資本市場一直踐行著銳意進取、敢闖敢拼的理念。
而這些驕人事跡背後,更留存著一件件艱難曲折的故事——熱潮、動蕩、停擺、蓬勃,四個階段既折射著中國資本市場命運的變遷,也成為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珍貴縮影。
熱潮
1983年,印有一隻張開翅膀、伸開利爪,於空中翱翔的大鵬鳥圖案的「股金證存根」,在深圳大批量印製,並流通在百姓手中。它是新中國股票市場最原始的痕跡。
這隻股票由深圳市寶安縣聯合投資公司向社會公開發行,由於此時新中國還未成立證券公司,它也只被當作是深企為了擴大經營規模而出現的一場股票集資活動。但這次探索,不僅催生了內地第一個股份制企業「深寶安」,也為深圳「老五股」的誕生作了鋪墊。
1986年,深圳發生了第一宗租賃承包破產案,人們開始認識到企業承包製並不是「一包就靈」。深圳市政府突然想到寶安聯合投資公司在三年前的股份化創新,隨即對那場制度改造進行經驗總結,接著頒布了《深圳經濟特區國營企業股份化試點暫行規定》。
1987年,深圳共有5家公司實現了股份制改造並上市,這便是深圳人所熟悉的「老五股」:深發展(現「平安銀行」)、深萬科(現「深萬科A」)、深金田、深寶安(現「深寶安A」)和深原野(現「世紀星源」)。
不過,彼時深交所還尚未營業,人們便用「先出生,後領證」來形容這5隻股票的誕生方式,而這也恰恰符合深圳這座城市敢闖敢拼的精神。
在深交所試營業前(1990年12月),發行的10隻股票被稱為深圳「老十股」,其中在深圳特區證券公司公開櫃檯上市交易的5隻股票被稱為深市「老五股」
儘管這5隻個股當年的總市值尚不如今天的一隻中小盤股,但它們卻是可以燎原的星星之火,引起深圳證券市場的搶購「熱潮」。
1988年4月,深發展股票經央行總行批准,成為中國第一家公開上市交易的股票,也是中國證券公司最早在櫃檯交易的股票。作為股市上的唯一品種,深發展股價節節攀升,再加上公司實施的分紅配股方案,使得中國第一批散戶得到的投資回報率已超過銀行的同期儲蓄存款利率水平。百姓對股票的看法因此改變,炒股熱情日益高漲。每當有新股發行時,股民們都在證券公司門口通宵達旦地排起一條條長龍,深圳的新股發行市場幾度出現供不應求的局面。
「1990年國內已經發展了12個證券部,但仍然不能滿足股民需要,就那五隻老股票,而股票的效應已經傳到全國,全國幾十萬人湧到深圳。」深交所主要籌建者之一、原副總經理(法定代表人)禹國剛說,由於老百姓對股票這一新生事物的風險認識不足,使得當時市場上為數不多的股票被蜂擁而至的投資者哄抬到天價,從而滋生了黑市交易。「直到1990年11月底深交所試營業之前,深發展的股票在白市每股120元,而黑市賣到240元。」禹國剛說道。
就像夏季之後是秋冬一樣,90年代初期的深圳股市觸頂後,也開始回落了。
動蕩
1991年9月,深圳股市呈現熊市,此前已持續下跌九個月之久。
股市回落本屬自然現象,但由於下跌過程百姓間謠言四起,市場受到嚴重打擊。1991年4月22日,市場恐慌到了極點,當日只有賣盤沒有買盤,全天零成交。
救市在即。
深圳市政府召開了五次救市會議,仍無機構願意出資救市,禹國剛便拉上時任深交所監事長的董國良,連夜直奔李灝書記家。李灝拍板讓深圳市投資管理公司、深圳國際信託投資公司各拿出一億元,由「深圳股市調節基金」入市,開展中國證券市場發展史上第一次政府救市工作。
救市成功,不料第二年又發生「8·10」事件,也稱新中國證券史上的第一場股災。
1992年,股票市場辦公會議同意深圳12家企業公開發行股票。由於股票賺錢效應已擴散至全國各地,百姓聞風而動,大量人群、資金,甚至身份證(作為交易新股抽籤表的準備資料)開始湧向深圳,人潮之洶湧甚至造成了交通問題。
「許多人從廣州直接坐火車去不了深圳,就繞道從珠海坐船,珠海船票從一張八塊錢漲到三十多塊,很多人倒船票也賺了不少錢。為了防止排隊買認購證的人插隊和隊伍被擠散,排隊的人也不分男女,相互緊緊摟著,當時香港的報紙還把排隊的情況刊登出來,場面的確很混亂。」中國證券金融股份有限公司聶慶平聶慶平在《我國股票市場若干重要事件的歷史回憶》中寫道。
然而,由於抽籤表供不應求,以及出現舞弊等事件,人民逐漸由失望而至失控,甚至出現暴力事件。有關部門也只得增發股票,提前用掉1993年的發行額度。事後,深圳市清查出內部截留私買抽籤表的腐敗現象,該事件也對股民信心造成沉重打擊。
「8·10」事件後,國家在長達一年的時間裡停止了新股發行工作,但該事件也直接促成了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的誕生。1992年10月12日,年幼的中國股市有了「監管人」,中國的股票交易在深市摸爬滾打的過程中,逐漸走上了正規化和法制化的軌道。
隨著深交所的交易逐步活躍,其影響範圍不斷擴大,上市公司數量迅速增加至76家;總資產達2210億元,是「老五股」時期的40多倍。也正是20世紀的最後十年裡,深圳發展迅速,外來的務工人員也各行各色,南下打工成為熱潮,深圳完全褪去了小漁村的影子。
停擺
這是深交所失落的十年,但也是深交所起勢騰飛的十年。
2000年,國家多個城市展開了圍繞創業板市場地點的激烈競爭。最終,深圳在這場角逐中勝出,但也不得不停止新股發行,以全力籌備創業板。這一停就是4年。
對證券交易所來說,暫停新股上市,意味著市場活躍度與影響力進入停擺階段。
直到2004年6月25日,中小板開市鐘敲響,深交所終於邁出建設創業板市場的第一步,從此開始填補新股上市的空白。當天,市場一舉迎來八支新股同時掛牌,無一例外都是民營企業,且是傳統行業中的高科技龍頭企業。其中,唯一的深圳本地股、國內雷射行業龍頭大族雷射在上市首日便受到資金瘋狂追捧,收盤漲幅高達325%,遠超其餘7隻中小板新股,較今日之創業板公司也不遑多讓。
但此時的深交所仍相對落寞。證監會規定,新股發行股本超過1億元的企業必須在上交所上市,1億元以下才在深交所上市,而那時正是大型國企股份制改造時期,上交所成為資本市場的「香餑餑」。所幸在21世紀伊始,深圳本地股不乏牛股。2000年至2005年,深南玻、深安達、深益力、中集集團、中興通訊、深赤灣、華僑城均曾佔得牛股榜單一席。
而在2005年至2007年,深交所出現牛市中的第一大牛股廣船國際,股價從2.21元起步最高漲至128.5元,在當時國內造船業迎來景氣周期下抓住機遇,連續3年創下的優秀業績。
也正是此時,大型國企基本已完成上市,創業板的誕生適逢其時。2009年10月30日,首批28家創業板公司集中在深交所掛牌上市,隨後股本相對小的企業也紛紛上市,不僅極大助力了當時受金融危機影響的民營企業,也終讓深交所迎來了屬於它的繁榮,以至於證監會不得不重新調整上市規定——將上交所的新股發行股本從1億元準入門檻下調為8000萬元,高於該數值的企業在上交所上市,低於5000萬元的在深交所上市,介於中間的可由企業自主選擇。
十年磨一劍。這十年裡,深交所不僅實現了上市企業數量上的反超,也因在創業板上市的新興企業股本小、潛力大,深圳市場交易也非常活躍。
而往後的日子裡,深圳開始成為國家的焦點,甚至志向成為國際舞臺的「C位」。
蓬勃
一項項政策落地,一次次自我改革,深圳資本市場在近十年來正在快速地向上生長。中國政策科學研究會經濟政策委員會副主任徐洪才將其概括為,「有力地推動了深港之間的合作,促進了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的一體化發展;支持了中小企業高成長創新型企業的融資,推動了深圳創新型經濟的快速發展」。
2014年8月,中國證監會出臺「深圳資本市場改革創新15條」力挺深圳發展,並提出支持深、港交易所在滬港通的引領下探索新的合作模式。兩年後,市場期待已久的「深港通」正式通車,深圳與香港兩地證券市場之間的資金可以更順暢地流動,不僅激活了彼此經濟活力,更推進了人民幣國際化和資本帳戶開放。
2019年7月25日,選擇在深交所上市的國內首個純核電股「中廣核」開啟了中小板證券代碼「003」時代,而以300開頭的創業板上市公司也成為了「創業+創新」的代名詞。深圳再度揚起了高科技產業發展的旗幟。
2019年8月18日,深圳迎來轟動全國的「再改革」政策——中央重磅出臺《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下稱《意見》)。《意見》下發不僅帶動了深圳本地股漲停潮,更代表著深圳市場化的進程將在未來領先,無論是政治生態、企業孵化還是對資本市場的利用效率,都將處於明確的標杆地位。
而今年創業板註冊制的誕生又更大範圍地推動釋放了市場活力。《華夏時報》記者統計,在目前363家已遞交創業板註冊制審核的公司中,有45家為深圳本地企業,其中有20家為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為極具創新力的行業。深圳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創業創意之都的前進步伐再度加快。
在剛剛過去的8月5日,深圳還通過了一項行動方案,共包含50條行動措施,意在紮實推進落實央行等四部委發布的《關於金融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意見》,將深圳打造成為全球金融科技中心和全球可持續金融中心。這意味著,深圳證券業將獲得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在深交所籌建元老禹國剛看來,深交所已經基本實現成為現代化程度比較高、輻射能力強、與國際市場接軌、亞太地區一流的證券交易所。「我想,現在深交所要在上市公司運作、證券規章制度、會計和審計標準等方面借鑑國際成功經驗,更上一層樓。同時,我們要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禹國剛說。
回首過去30年,深圳資本市場經歷了從實驗到規範、從區域到全國、從單一產品到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的跨越式成長,為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推進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不懈探索、銳意進取,走出了一條充滿艱辛的希望之路。
深圳是中國資本市場探路的石子,而這個石子正在鋪就一條與國際市場連通的大道。
責任編輯:徐芸茜 主編:公培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