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國勝了越國後,為何要給勾踐臥薪嘗膽的機會?夫差的結局又如何

2021-01-18 貪吃的駱駝

吳國和越國是戰國時的兩個小諸侯國,雖然有的書中,也把它倆歸為了「春秋,但是因為它倆和秦、齊、趙、楚這樣的龐然大物沒法比,所以在春秋戰國這個大舞臺上,這兩國的戲份相對較少,不過因為越王勾踐曾經「臥薪嘗膽」,而西施和商聖範蠡又傳說頗多,所以這兩國在歷史上也有一些流量。

因為西施和範蠡的事眾說紛紜,所以咱們今天就放過他倆。而有關勾踐臥薪嘗膽的故事,相信大家也都耳熟能詳。但是大家知道為什麼當初吳國搞定越國後,沒有斬草除根,而是給了勾踐反殺的機會嗎?而夫差這個「仁厚」的君王,在吳國被勾踐擊潰後,又得到了怎樣的結局呢?

表面的事情經過

駱駝早期所受到的教育中,越國是因為被吳國欺負,而一直又打不過,所以越王勾踐才不得不忍辱負重,前去到吳國臥薪嘗膽。但實際上是,越國的實力在當初確實是比吳國差一些,但並沒弱的不能反抗,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夫差之前的吳王,是他的父親闔閭,而在闔閭手下有兩個猛人,一個叫孫武,是《孫子兵法》的版權人,另一個叫伍子胥,曾經為報父仇,曾鞭了楚平王的屍,也是狠人一個。

本來闔閭有這倆人輔助,再加上吳國國力比越國要強,所以他本有機會給兒子多留點遺產,但是卻出現了一個小意外。闔閭在進攻越國時,不小心被越國人給射中了腳趾,結果因為沒能有效治療,他竟然因為這點「小傷」就提前歸位了。據《史記》記載,夫差在死前一定要為他報仇,而此時的越王正是勾踐。

夫差在父親死後,就開始厲兵秣馬準備找越國報仇,勾踐得到這個消息後,就決定先下手為強,於是他不顧範蠡的等人的勸阻,立刻就開始進軍吳國。夫差本就要找勾踐報仇,一看勾踐還敢主動挑釁,於是帶著「哀兵」就把越軍給胖揍了一頓。越國在這場戰役中敗北以後,不光喪失了大片的領土,勾踐還為了防止夫差滅國,於是決定求和,並把自己當人質送到了吳國。

夫差在見到勾踐之後,並沒有為父報仇,一劍劈了勾踐,而是選擇讓他當了自己的奴僕。而且他因為勾踐已經同意當人質,所以勒索了點越國的土地和錢糧之後,並沒有繼續對越國進行清剿。史書上說,夫差之所以多勾踐「網開一面」,一方面是因為越國用金錢美色收買了一些吳國的大臣,而且勾踐的表現也讓夫差比較滿意,所以夫差就把勾踐給放了回去。

但真相真的只是這樣嗎?駱駝並不這樣認為。

背後的原因分析

駱駝發現,秦國在一統六國之後,對各國的君王也並沒有斬盡殺絕,而是給這些人圈了一塊地方,讓他們去守自己祖先的陵寢。駱駝查閱了一些資料好後發現,這是從周朝就有的一個習俗,叫「滅人之國,不絕其祀」。這句話如果從表面理解,好像是說,勝利者之所以那麼「仁慈」,是因為擔心對方的祖先因為無人供奉而前來報復。但駱駝更願意相信,這是因為勝利者擔心壓迫過重,會引起不必要的反彈。

這個習俗既然周朝時就有,而到秦始皇時還在用,那就表明吳王夫差也是知道的,因此他不殺勾踐其實也是慣例使然。那麼夫差為什麼沒有把勾踐一直圈禁,而是把他放了回去呢?我們在來看《史記》中的記錄,根據司馬遷記載,夫差放還勾踐之後,並沒有玩「貓捉老鼠的把戲」,繼續去武力欺負越國(勒索可能定還是有的),而是開始對齊國發動了攻勢。

從吳國公元前489年開始打齊國,到公元前482年越王勾踐偷襲吳國,這七年左右的時間裡,吳國沒有和越國發生過武裝衝突,但是吳國對於周邊國家卻一直都在用兵。這說明了兩個問題,一是吳國之所以敢把「後背」放心的交給越國,證明當年勾踐的表現確實讓夫差很滿意,二是吳國在不停消耗實力的同時,越國有了大把時間積累實力。

夫差為什麼放著軟柿子不去捏,而是非要去打齊國呢?駱駝認為,夫差可能當時是這麼想的,越國已經被我打服了,勾踐也徹底的慫了,這樣的君主和國家留著吸血它難道不香嗎?如果我能用越國提供的物資,把齊國這個強敵給揍趴下,越國就會因為忌憚我的實力,而更加聽話。

但是如果我對越國趕盡殺絕,最後得到的也不過是目前他們進貢的東西,而且很有可能我還會遇到越國的垂死抵抗。並且在我陷入和越國的苦戰中時,齊國等周邊的國家,難道會等著我坐大?不!他們一定會趁我出兵在外,去背後偷襲我,如果我被齊、越夾擊,那麼勝算很小,到時候我如果失敗,那麼齊國會不停削弱我,而越國也會因為失去對我的恐懼,而開始想三想四。

因此我一定要用越國的資源打齊國,只要我打贏了齊國,那麼……呵呵呵。如果從這點來看,駱駝並不認為夫差的做法有大的錯誤。不過方向沒大錯,並不代表執行起來就會一成不變,所以最後還是越國打敗了吳國。據記載,夫差被勾踐俘虜以後,並沒有學勾踐臥薪嘗膽,而是選擇了自殺。不過駱駝對於這一點並不全信,以勾踐的經歷來看,勾踐幾乎不可能給夫差翻盤的機會,所以駱駝更相信,夫差是勾踐殺死的。

小結

從上述的內容我們可以看出,夫差不殺勾踐,不滅越國,其實並不是夫差心軟,也和範蠡的「危機公關」影響不大,最根本的原因,其實是活著的勾踐和越國,能給吳國帶來更大的利益。

由此駱駝想到一句話,不是「斬草不除根」那句,而是「亡戰則危」那句。寫完這篇文章,我看著中國地圖最南端,久久不願離去……

相關焦點

  • 勾踐臥薪嘗膽滅掉吳國,吳王夫差自殺前,為何一定要蒙上雙眼?
    吳王闔閭在混戰中被射中腳趾,兵敗回到吳國後,不治身亡。  闔閭在臨死前,叫來了兒子夫差,告誡他「勿忘殺父之仇」,夫差哭得涕泗滂沱,表示一定要滅掉越國。而後,夫差繼位,史稱吳王夫差。伍子胥被任命為相國公,是吳國內僅次於夫差的二號人物。
  • 勾踐為打敗夫差臥薪嘗膽,為何在他復國後,妻子和範蠡都棄他而去
    一提到勾踐,大家總能聯想到臥薪嘗膽的典故,似乎勾踐的全部總與「屈辱」和「卑微」這兩個詞脫不了干係,實際上,在越國滅亡之前,他可是萬人之上的君主,並不是生來就如此卑微的。為了復國,堂堂七尺男兒甘願為奴,他為打敗夫差一直臥薪嘗膽,按理說這樣一個能隱忍的人,必定不是一個驕奢淫逸的昏君,但為何在他復國後,妻子和範蠡竟然都棄他而去?為何能共患難,卻不能共享福呢?這或許與勾踐的性格有關,前文中也提到過,勾踐起初並不是為奴為婢的下賤之人,他骨子裡是有一股傲氣的,甚至可以用頑固不化來形容,只不過被俘虜期間隱藏起來而已,等到復國後,這些毛病便重新漏出來了。
  • 勾踐復國因夫差貪圖享受?錯,實乃夫差太過進取,才給了勾踐機會
    勾踐臥薪嘗膽,一舉復國的故事,我們已經耳熟能詳。在其中,吳王夫差總是扮演著昏庸無道的形象,就是因為他貪圖享樂,不思進取,才給了勾踐機會然而夫差真的是這樣一個人嗎?在那個諸侯爭霸的年代,也許有些事,和我們所知道的大有出入。夫差和勾踐的故事,還得從吳國和越國之間的恩怨說起越國的強大和吳國基本上是同一時間,在春秋中期的時候。
  • 勾踐臥薪嘗膽,夫差圖霸中原,竟逼死了首席謀臣
    勾踐在吳執賤役三年。 周敬王二十九年(前491年),勾踐被釋放回國。他「臥薪嘗膽」,勵精圖治。 吳王夫差徵服越國解除後顧之憂後,立即轉用兵於北方,圖謀爭霸中原。周敬王三十一年(前489年)八月,首先攻陳(今河南淮陽),以解除北進時的側方威脅。
  • 臥薪嘗膽的勾踐
    闔閭之子夫差繼位後,厲兵秣馬,發誓要報越國殺父之仇。兩年後,吳王夫差率兵攻越,在夫椒(今太湖洞庭西山)大獲全勝。越王勾踐被困在會稽山,走投無路,只得派文種到吳王營裡去求和。雖然吳王夫差同意,但是他的大臣伍子胥卻堅決反對,事情懸而未決。文種回去後,多方打探,發現吳國的大夫伯是個貪財好色的小人,就帶了一大批美女和珍寶,悄悄送給伯,請伯在夫差面前講情,接受越國的降書。伯見財眼開,答應了請求。
  • 勾踐臥薪嘗膽,苦心人天不負,三千越甲可吞吳,夫差自盡而亡
    勾踐,生卒不祥,姓姒(大禹的子孫後代),名勾踐,別名菼執,秋春末越國君主。公元496年,越王勾踐繼位。吳王闔閭乘越國喪亂之時興兵伐越,勾踐率軍抵禦,戰於攜李(今浙江嘉興市)。吳軍兵敗,闔閭喪生回國中途。他的兒子夫差繼位後,勤奮整訓,欲報弒父之仇。
  • 越王勾踐:臥薪嘗膽
    公元前496年,吳國徵討越國,吳王闔閭親率大軍前去徵戰,雙方大軍在今浙江嘉興帶展開決戰。越兵背水一戰,以死相拼,結果大敗吳軍。吳王也被毒箭射傷,闔閭臨死之前,吩咐立太子夫差為王,一定要為父報仇。夫差勵精圖治,經過三年的努力,吳國逐漸強大起來。公元前494年,吳王夫差為報越國殺父之仇,親率大軍進攻越國。越王勾踐率軍迎戰,在夫椒對陣。
  • 吳王夫差為何捂臉而死? 原來是越王勾踐用了這種「秘密武器」
    現在您抬起了高貴的腳趾來討伐我這個罪臣,我保證完全聽命於您,我懇求您——像當年我在會稽放您回越國一樣,赦免我的罪行,放過我……」聽到吳王使者的哀求,越王勾踐動了惻隱之心……此時,越王的謀臣範蠡在勾踐的耳邊小聲說:「當年吳王夫差在會稽俘獲了大王您,是上天以越國贈送給吳國,而吳國自己不要;今天上天同樣把吳國贈送給越國,越國不取吳國難道是要忤逆天意嗎?
  • 前494年吳越之戰,勾踐被圍會稽,夫差為何不殺了他為父報仇?
    想必大家對「臥薪嘗膽」這個詞語並不陌生。說的是勾踐兵敗,被吳國軍隊圍困於會稽。在文種、範蠡的建議下,卑辭厚禮,向吳國求和。之後在吳國為奴三年,回到越國後,臥薪嘗膽,時刻警醒自己不能忘記在吳國為奴的種種遭遇,以期將來滅吳復仇。
  • 夫差並非昏君,為何始終相信勾踐,伍子胥又為何一直篤定勾踐必反
    前言吳王夫差是一個性情中人,也算是一代雄主,大敗勾踐,為父報仇,黃池會盟,稱霸中原,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說,夫差都算是一個不錯的國君,絕非昏庸無能之輩。只是夫差一生唯獨在對勾踐的判斷上從頭到尾一錯到底,最終禍起蕭牆,身死國滅引人嘆息!
  • 勾踐妻子在吳國受苦三年,毫無怨言,為何勾踐復國後她卻自殺了?
    勾踐妻子在吳國受苦三年,毫無怨言,為何勾踐復國後她卻自殺了?臥薪嘗膽這個成語,大家都知道,這個成語背後的故事,很多人應該也知道,越王勾踐國家被滅,他也被吳國擄去成為了奴隸。在吳國受盡了磨難後,他終於復國,然後把吳國給滅了。
  • 評越王勾踐:臥薪嘗膽!
    勾踐大家都熟悉的不得了,臥薪嘗膽啊,打入敵營啊,隱忍不屈啊,多能耐啊。豬狗不如的日子過了十年啊,臥薪嘗膽養精蓄銳了十年啊。
  • 易中天:越王勾踐這人太壞了,臥薪嘗膽的故事我建議不要再講了!
    越王勾踐是歷史上著名的君王,他臥薪嘗膽的故事一直為世人所熟知。有句很經典的名言是:苦心人,天不負,三千越甲可吞吳!說的就是越王勾踐在兵敗後,被吳王夫差俘虜,然後一直韜光養晦,忍辱負重。越王勾踐因為打仗失敗,成為了吳王夫差的小弟,越國也沒有被侵佔,而是成為了附屬國。吳王夫差對勾踐並不差,只是讓勾踐幫自己養馬牽馬,替自己給老爹守靈,幹一些沒有技術含量的事情。勾踐貴為一國之主,認為自己受到了侮辱,就決定要報仇,於是臥薪嘗膽。
  • 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的背後,隱藏著什麼鮮為人知的秘密?
    吳王早就憋了一肚子火,在攻破楚國都郢後,轉而將矛頭對準了越人。恰在此時,越王允常去世,吳王於是趁越國大喪之際,果斷出兵打上門來。文種與範蠡是越王勾踐手下的重要謀士,許多人不知道他們並不是越人,而是楚人。原來,楚人在戰敗後,開始了亡羊補牢:一面主動與同被中原諸侯視為蠻夷的秦人結好,一面暗中「聯越擾吳」,從國中派遣了大量謀士潛往越國。其中最為著名者,就是範蠡和文種了。《史記》中記載,勾踐聽從了文種建議,以美女、珠帛等物賄賂吳國太宰嚭,請他勸說吳王同意放越王一馬,而夫差居然同意了。
  • 勾踐復國當霸主後,為何與他患難與共的髮妻卻在那時自殺了?
    先王去世,新王繼位,這讓覬覦越國已久的吳王闔閭看到了機會,他率重兵攻伐越國。面對闔閭的重兵,勾踐三次派兵進攻都失敗了。勾踐只得使計,讓牢獄中的死犯衝到吳軍面前舉劍自刎。吳軍見了以為越軍膽怯,不由得洋洋得意,大笑不止。如此三番後,勾踐派敢死隊再次衝向吳軍。
  • 越王勾踐和王后雅魚,吳國共同經歷屈辱,為何復國後雅魚要自殺?
    尊貴為越國王后的雅魚,勾踐兵敗後隨勾踐入吳國為奴三年,直到勾踐臥薪嘗膽、破吳興越之後才回到越國,雅魚卻選擇在這苦盡甘來之時自盡,只因保留丈夫勾踐與自身名聲。雖然說勾踐在這次大戰中大勝,但王后雅魚依舊保持對吳國的防備,只不過勾踐因為大勝所迷惑,整天縱情聲色,而雅魚為了提醒勾踐,經常跟勾踐說要防備吳國的反攻,只不過沒被勾踐所接納。直到吳王夫差即位準備對越國出擊的時候,心高氣傲的勾踐無視範蠡的勸阻與雅魚的警告,決定主動討伐吳國,結果大敗,自己還成了吳王夫差的俘虜。
  • 春秋時期,吳、越圖霸,越王勾踐「臥薪嘗膽」後終於滅了吳國
    越國謀劃攻吳吳王闔閭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夫差繼位後,立志為父報仇,便穩定吳國內部,提升戰力,時刻為與越國會戰做準備。到了公元前494年,吳國整合軍隊大舉攻越,這一場戰爭中,越國大敗。越王勾踐帶著僅剩的五千甲兵,退到了都城會稽以作防守,並向吳國乞和,情願對吳國稱臣歸附,態度十分低下。對此,吳王夫差非常滿意,也認為越國沒有了反攻的能力,便停下了對越國的攻打,反而帶兵北上。吳王夫差擁有雄心壯志,他組織民力,建設了很多大型工程,並溝通了長江到黃河的一段運河,揮師北上,企圖實現佔領中原的霸業。
  • 勾踐和夫差鬥了23年,200多年後,二人的後代合作,共反秦朝
    作為兩國的核心人物,越王勾踐和吳王夫差都是那個時代的風雲人物,二人鬥了23年之久,最終勾踐通過臥薪嘗膽滅掉了吳國,吳王夫差含恨自刎。讓人們沒有想到的是,在200多年後,勾踐和夫差的後代握手言和,共同反抗秦朝,協助劉邦建立了巍巍漢朝。吳越兩國的歷史都非常悠久,兩國相鄰,本沒有什麼仇恨。
  • 吳王夫差成了中原霸主,但吳國連年饑荒,讓勾踐有機可乘!
    看著殘破的都城,以及越國軍容整齊的五萬軍隊,夫差並沒有被激起鬥志,反而是向越王勾踐求和。夫差這反常的舉動可能有三個原因:第一,自己的終極軍事目標已經達成,其他的一切對於夫差來說已經不再重要。第二,吳軍長途跋涉,又沒有充足的糧餉,此時經過一大番周折終於回到了家鄉,早已經沒有了鬥志,而越軍則是在吳國的地盤大吃大喝,養精蓄銳地等待了好幾個月,此時正是士氣昂揚。
  • 英雄與美女,越王勾踐用西施麻痺吳王夫差,一代霸主吳國終成空
    臥薪嘗膽的越王勾踐,送給霸主吳王夫差一位名叫西施的美女,三者又將擦出怎樣的火花呢?西施·王者榮耀一萬石糧食之後,勾踐派手下文種以糧食收成不好正鬧饑荒,向夫差借一萬石糧食。夫差想著西施,沒有理由拒絕,而且越國保證過年就立馬歸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