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王夫差成了中原霸主,但吳國連年饑荒,讓勾踐有機可乘!
大家好,我是百家作者,今天小編帶大家來說一說勾踐復仇成功的故事!在黃池的夫差意氣風發,父親的願望終於被自己實現,成為了名副其實的「中原霸主」。可多年的欲望得到滿足的一瞬間,夫差似乎明白了什麼,所謂「霸主」不過是一個虛名,而此時自己所率的十三萬大軍面臨著一個殘酷的現實,就是肚子填不飽了。勾踐耍詐,吳國連年災荒,十三萬大軍每天消耗的糧餉是驚人的,此時大軍從吳國出發已經四個多月,所帶的糧食早已經吃光。迫於無奈,夫差並沒有率部隊立即回援,而是在歸來的途中先滅掉了宋國,這樣做第一是為了搶點糧食給將士們填飽肚子,第二也是「新官上任三把火」,夫差要在各諸侯國之間耍一耍霸主的威風。
宋國當然不是對手,被夫差的大軍三下五除二就滅掉了,可這樣一來也延誤了戰機。等到夫差的部隊拖著沉重的步伐回到姑蘇城的時候,距離他們出發的日期已經過去了半年多。看著殘破的都城,以及越國軍容整齊的五萬軍隊,夫差並沒有被激起鬥志,反而是向越王勾踐求和。夫差這反常的舉動可能有三個原因:第一,自己的終極軍事目標已經達成,其他的一切對於夫差來說已經不再重要。第二,吳軍長途跋涉,又沒有充足的糧餉,此時經過一大番周折終於回到了家鄉,早已經沒有了鬥志,而越軍則是在吳國的地盤大吃大喝,養精蓄銳地等待了好幾個月,此時正是士氣昂揚。
第三,夫差可能真的打心眼裡把勾踐當成了兄弟,他認為這位兄弟可能只是想報一下當年的仇,圖個心理安慰,並非真想置自己於死地。兄弟既然這麼想,自己又是霸主,應該有老大的氣度,給兄弟一個臺階下。夫差此時甚至還夢想著作為霸主的自己,以後會有機會號令兄弟越王勾踐,與自己一起出兵打天下呢。總之,夫差向勾踐低頭了,派出了太宰伯嚭作為使者,出使越軍的大營。太宰伯嚭在越國人的眼中已經是位老熟人了,事情辦得很順利,勾踐撤兵了。當然,勾踐不可能是單純地給伯嚭一個面子就撤兵了,他考慮來考慮去,自己似乎不應該在此時與吳軍對決,畢竟,人家還有十三萬軍隊,真把夫差逼急了,打起來,鹿死誰手還說不定。但退兵當然也是有條件的,這一下越國反客為主,向吳國索要了一系列戰爭賠償。
此後,越王勾踐又聯合了和自己一樣對吳國有著血海深仇的楚國,一起騷擾、蠶食吳國。根據《左傳》的記載,吳王夫差在稱霸以後,除了歸途中欺負了一下宋國,再也沒有主動發起過任何一場戰爭,反而是接二連三的成為被攻擊的對象。經濟衰敗、戰火不斷,再加上精神上的打擊,吳國從此一蹶不振,夫差這個王二代也沒有勾踐那樣臥薪嘗膽的堅強意志,吳國在被越國和楚國聯手奪去了大量土地、人口之後,已經疲憊不堪,很快,吳國軍隊也不再是當年那支傲視天下的鐵師了。
四年之後,夫差十八年(前478年),越王勾踐覺得對吳國的蠶食已經差不多,自己已經有了十足的把握戰勝吳國,於是,與大夫範蠡、文種傾巢出動,直奔吳都姑蘇。夫差在得到戰報後並沒有選擇死守,而是率兵迎敵,雙方在笠澤兩岸對峙,這便是春秋史上的最後一場大戰役——笠澤之戰。這場大戰勾踐出動士兵六萬多,夫差則出動士兵五萬,雙方旗鼓相當.
勾踐命令左右兩軍在半夜於指定位置鳴鼓渡江,等到渡至江心,則停止前進,等待命令。夫差以為勾踐的部隊要趁夜渡江偷襲,趕緊將部隊一分為二,陳列於江邊,準備抵禦越軍的進攻。可實際上,勾踐真正的殺手鐧是他部隊中的六千「君子」。所謂「君子」,是和當年越軍的死士類似的近戰部隊,區別在於這些人都是王公貴族,素質比普通百姓當中選出的士兵要高得多,而且這些人從小習練近戰武術。所以「君子」這一戰鬥編制雖然人數不多,但戰鬥力是越軍當中最強的。
勾踐趁著吳軍移動,命這六千君子不發出聲響,從吳軍布防空虛的地方偷偷渡江成功,上岸後秘密接近吳軍大營,在吳軍沒有防備的情況下發動突然襲擊。吳軍倉促應戰,原本在江邊布防的軍隊迅速回救,而越軍早已停留在江心的部隊就趁這一空當強行渡江,最終把吳軍打得落荒而逃。吳軍退到沒溪,想集合散兵繼續作戰,沒想到範蠡又率部隊包抄吳軍側背,展開攻擊。吳軍數位將領在戰場上戰死,夫差率殘部一萬多退回姑蘇城。從此以後,夫差再也沒有出過姑蘇城,因為越軍始終有留守部隊對姑蘇城進行圍攻,甚至在姑蘇城外建設越城,以長久地包圍姑蘇城。勾踐的目的很明顯,他想把夫差困死在姑蘇城中。今天小編的故事就先講到這裡吧,最後想問大家一個問題,你認為勾踐會放過夫差嗎?歡迎留言,喜歡本文的話,給小編點個讚哦!
圖片來源於網絡,文章系作者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