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在我國南方的吳、越兩個諸侯國,一直你搶我奪地爭戰不休。公元前496年,欈李(今浙江嘉興西南)之戰中,入侵越國的吳軍大敗而歸,吳王闔閭也因此戰而喪命。
公元前494年,夫椒(今蘇州西南太湖中的椒山)之戰中,越國一敗塗地,吳王夫差把越王勾踐打得徹底「跪服」。
自此以後,吳國始終碾壓著越國。僥倖存國的越王勾踐,明面上唯吳王夫差是瞻;暗地裡厲兵秣馬,積蓄力量,無時無刻不想著血洗恥辱。
後來,忍辱負重的越國不但一洗前恥,而且並納了吳國,開始稱霸南中國。這一歷史性轉折,始於笠澤之戰。
那麼,吳、越兩國的笠澤之戰是如何發生的?情況又是怎樣的呢?
夫椒之戰後,在恥辱中煎熬著的越王勾踐,一邊兢兢業業於國家的振興,一邊關注著吳國的一舉一動。終於,勾踐捕獲了一次機會。
公元前482年,欲稱霸華夏的吳王夫差率領吳國的精銳之師,前往黃池(今河南新鄉封丘縣南)會盟諸侯,國內一時為之空虛。於是,勾踐趁機出兵吳國,斬殺了吳國太子友,兵加吳國都城。
會盟結束後,隨著「盟主」夫差回國的吳軍雖屬精銳,但遠行勞頓,戰鬥力受到影響。於是,吳軍為越軍所敗。如此一來,夫差就派伯嚭求和于越國。
勾踐聽從範蠡的建議,接受了吳國的請降。因為,吳軍雖然一時受挫,但其精銳尚存,相較于越軍來講,仍佔著較大的優勢。於是,勾踐藉機罷兵,見好就收。罷兵回國後,勾踐繼續致力於社會經濟的發展、充實,國防實力的鞏固、提高。
吳國被越國偷襲後,雖說於大局無礙,但損失、影響也不小,亦需要時日恢復。禍不單行的是,接下來的時日裡,吳國連年災荒,導致民困國疲。為此,吳國想報越國偷襲之仇,也是有心無力。因而,吳、越兩國相安無事了多年。
四年後的公元前478年,自認為軍力已有很大提升,完全可以抗衡吳國的越王勾踐,實在不想再等了。
於是,勾踐就與文種、範蠡商議著出兵伐吳。文種、範蠡見勾踐已下定決心對吳國採取軍事行動,就幫著勾踐擬訂行動計劃,整合集結越國軍隊。
接著,越王勾踐親自出面撫慰、鼓舞越國將士,並告知出徵大軍:父子都在軍中的,父親留下;兄弟二人都在軍中的,哥哥留下;家中有父母,但無人贍養者,免於出徵;身體有病,不能參與徵戰者,國家為其提供醫藥。
這樣一來,越軍將士都感恩戴德于越王勾踐。
為了強軍,勾踐不僅恩典于越軍,而且示之以威。在即將離開國境時,勾踐命人斬殺了違反軍紀的兵丁,以明軍法、肅軍紀。隨之,出徵大軍為之肅然。
當吳王勾踐聞知越軍即將犯境,已經屯紮在笠澤江南岸時,立即親自統帥吳軍屯駐笠澤江北岸,準備阻擊越軍於江上。
就在吳王夫差調兵遣將之際,越王勾踐根據與文種、範蠡制定的行動計劃,於出徵後的第二天黃昏,開始調動大軍。
範蠡率領右軍溯笠澤江而上五裡,以待吳軍;文種率領左軍逾笠澤江十裡,屆時配合右軍夾攻吳軍;勾踐親自率領中軍,伺機而動。
當天夜半,範蠡所率右軍首先擂鼓進軍。吳軍得知越軍前來偷襲後,倉促迎戰。就在吳軍對陣範蠡之軍時,文種率左軍擊鼓而來,夾擊吳軍。夫差聞聽越軍分兩路而來後,就命吳軍分軍迎戰。
當吳軍於黑暗中弄不清越軍虛實,疲於應戰時,勾踐親率中軍,不聲不響地直衝吳國的中軍。毫無防範的吳國中軍遭到越軍攻擊後,使得整個吳軍感覺到處都是越軍,因而恐懼怯戰。隨之,吳軍潰亂,大敗而去。
隨之,越軍在笠澤(今江蘇吳江一帶)渡江,緊追不捨。在越軍的追逼下,吳軍只得返身對陣越軍。結果,一連幾戰,吳軍都被擊敗。吳國的名將王子姑曹、胥門巢都戰死了。
吳王夫差一看勢頭不好,就在親兵衛隊的護衛下,逃回了國都姑蘇城。隨之,潰敗的吳軍也退入城中,閉門自守。尾追而至的越軍見吳軍龜縮不出,就築城於姑蘇城西門外,不斷進逼、攻打。
到了公元前473年11月,姑蘇城內的軍民已困頓之極,難以堅守。隨之,越軍攻破姑蘇城門,進入了吳國的國都。
城破後,吳王夫差逃往姑蘇山,越軍隨即又圍困了姑蘇山。吳王夫差見大勢已去,於無奈中自刎而亡!
隨之,吳國謝幕了,越國的輝煌開始了!
主要參考文獻:《史記吳太伯世家》、《春秋外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