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踐和夫差鬥了23年,200多年後,二人的後代合作,共反秦朝

2021-02-13 溫柔說歷史

春秋末期,位於長江下遊的吳、越兩國紛爭不斷,誕生了許多著名的歷史典故。作為兩國的核心人物,越王勾踐和吳王夫差都是那個時代的風雲人物,二人鬥了23年之久,最終勾踐通過臥薪嘗膽滅掉了吳國,吳王夫差含恨自刎。讓人們沒有想到的是,在200多年後,勾踐和夫差的後代握手言和,共同反抗秦朝,協助劉邦建立了巍巍漢朝。

吳越兩國的歷史都非常悠久,兩國相鄰,本沒有什麼仇恨。但在春秋末期,吳國第24代君主吳王闔閭(夫差的父親)志向遠大,他想稱霸江淮,成為一代霸主。在打敗楚國之後,闔閭把矛頭對準了臨近的越國,沒想到的是,剛剛繼位的越王勾踐不僅擋住了闔閭的進攻,還讓闔閭身受重傷。闔閭回到吳國後病逝,讓兒子夫差不忘殺父之仇。就這樣,吳王夫差和越王勾踐結下了「深仇大恨」。

後面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勾踐不聽範蠡之言,偏要攻打吳國,結果被滿腔怒火的夫差一頓狂揍,勾踐兵敗,被攆到會稽山上,為了避免滅國,勾踐向夫差求和,卑躬屈膝,甘願做奴隸為夫差餵馬。三年後,夫差不聽伍子胥之言,放勾踐歸國。勾踐臥薪嘗膽,採取文種的「滅吳九術」,一舉滅掉吳國,吳王夫差飲恨而終。

越王勾踐從此獨霸江淮,成為「春秋五霸(《荀子》版本)」的最後一霸。

勾踐滅吳發生在公元前473年,吳王夫差自盡後,吳國的王公貴族四處逃竄,為了避免被勾踐追殺,隱遁於江湖,長時間銷聲匿跡。根據《吳氏宗譜》記載,夫差的兩個兒子太子鴻、王子徽攜帶子女分別從皖南逃到江西婺源,隱居於鄱陽湖一帶,以國為姓,改姓「吳」。到了戰國末期,夫差的第八世孫吳友、第九世孫吳厥都是當地的名醫,在鄱陽一帶頗有名氣。秦朝建立之初,吳氏一族出了一位大名人,此人就是吳芮。

秦始皇統一六國初期,百姓連年戰亂,窮苦不堪,很多百姓淪為盜匪和流寇,侵擾附近鄉裡。吳芮為了保護鄉民,帶領年輕的村民多次抵禦匪寇入侵,成為一方領袖。後來,秦始皇為了穩定南方,採納了李斯的建議,封地方有威望的人出來做官,吳芮因此被封為鄱君,負責管理鄱陽地區。吳芮藉此機會,積極開通航運、發展漁業,幾年間,鄱陽地區在吳芮的治理下逐漸富庶起來。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駕崩,秦二世執行更加殘暴的政策,次年(前209年)七月,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轟動整個秦朝。一個月後,遠在江西的吳芮舉起義旗,成為第一個響應陳勝吳廣的秦朝官吏。作為吳王夫差的第十一世孫,吳芮的舉動創造了歷史。

吳芮本身就富甲一方,他在當地又深得民心,所以,他的義軍隊伍很快壯大起來,各方豪傑聞風前來投奔。包括很多秦朝的官吏和其他義軍首領,吳芮的麾下,有四個人最為著名,他們分別是英布、梅鋗、無諸、騶搖。

這四個人都不簡單,英布後來成為了吳芮的女婿,因為英勇無敵,先後被項羽和劉邦封為異姓王。梅鋗也是西漢名將,著名的「梅嶺」就和他有關。另外兩個人無諸、騶搖就很特殊,《史記·東越列傳》曾記載:

閩越王無諸及越東海王搖者,其先皆越王句踐之後也,姓騶氏。

也就是說,無諸(閩越王)、騶搖(越東海王)二人都是越王勾踐的後代。

原來,當年越王勾踐去世之後,越國雖然強盛,但接下來三代人都發生了弒君事件,《越人歌》稱之為「越人三弒其君」,國力逐漸衰弱,到了越王勾踐的第七世孫越王無疆時期,越國被齊國所滅,越王無疆被齊王所殺,從此,越國王子王孫分崩離析。其中,無諸是越王無疆的兒子王子玉的後代,而騶搖是越王無疆的兒子王子蹄的後代。《史記》云:

及諸侯畔秦,無諸、搖率越歸鄱陽令吳芮。

也就是說,隨著吳芮勢力逐漸做大,公元前209年,無諸、騶搖二人投奔了吳芮,和吳芮一起合作抗敵。換句話說:在勾踐滅吳264年後,無諸、騶搖二人作為越王勾踐十四世孫,最終投奔了吳王夫差的第十一世孫吳芮,吳越兩國的後代握手言和。

264年的光陰流轉,吳越兩國的深仇大恨或許早已被時間衝淡,此時,他們有了共同的目標,那就是反抗秦朝。

幾年後,劉邦和項羽成為滅秦的主角,吳芮先投奔項羽,後來聽從張良的勸告,改為支持劉邦,幫劉邦安定南方四郡(面積相當於現在的湖南、江西、廣西、廣東四省)。劉邦稱帝後,封吳芮為長沙王,封無諸為閩越王,封騶搖為東甌王。

需要說明的是,這三人雖然都是異姓王,但長沙王吳芮是漢高祖所封的八大異姓王之一(也是八大異姓王中唯一善終的);而無諸和騶搖只是附屬國國王,兩者並不相同。

勾踐和夫差或許想不到,200多年後,他們的後代共同助劉邦建立巍巍漢朝。史海滄桑,歷史的巧合,往往代表著時代的主旋律。長江水東流,吳越兩國比鄰而居,註定要泯盡恩仇。

相關焦點

  • 今天不談勾踐與夫差,只說說江湖傳奇,那個聚財與把妹的高手範蠡
    話說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真是群雄逐鹿戰亂紛紛啊,國內鬥完諸侯戰,今天你勝得躊躇滿志,明天他敗的屍骨無存,今天他與他舉杯換盞,明天他就可能成為了他的階下囚,當時的戰事像冬天的雪花一樣,飄飄灑灑不知道哪一片會落到自己的頭上。歷史上關于越王勾踐與吳王夫差的事跡有很多,其中,最著名的就屬勾踐的「臥薪嘗膽」了吧!
  • 吳王夫差成了中原霸主,但吳國連年饑荒,讓勾踐有機可乘!
    可多年的欲望得到滿足的一瞬間,夫差似乎明白了什麼,所謂「霸主」不過是一個虛名,而此時自己所率的十三萬大軍面臨著一個殘酷的現實,就是肚子填不飽了。勾踐耍詐,吳國連年災荒,十三萬大軍每天消耗的糧餉是驚人的,此時大軍從吳國出發已經四個多月,所帶的糧食早已經吃光。
  • 勾踐復國因夫差貪圖享受?錯,實乃夫差太過進取,才給了勾踐機會
    勾踐臥薪嘗膽,一舉復國的故事,我們已經耳熟能詳。在其中,吳王夫差總是扮演著昏庸無道的形象,就是因為他貪圖享樂,不思進取,才給了勾踐機會然而夫差真的是這樣一個人嗎?在那個諸侯爭霸的年代,也許有些事,和我們所知道的大有出入。夫差和勾踐的故事,還得從吳國和越國之間的恩怨說起越國的強大和吳國基本上是同一時間,在春秋中期的時候。
  • 吳國勝了越國後,為何要給勾踐臥薪嘗膽的機會?夫差的結局又如何
    因為西施和範蠡的事眾說紛紜,所以咱們今天就放過他倆。而有關勾踐臥薪嘗膽的故事,相信大家也都耳熟能詳。但是大家知道為什麼當初吳國搞定越國後,沒有斬草除根,而是給了勾踐反殺的機會嗎?而夫差這個「仁厚」的君王,在吳國被勾踐擊潰後,又得到了怎樣的結局呢?
  • 吳王夫差謝幕於姑蘇山,越王勾踐鹹魚翻身,這都緣於笠澤之戰
    公元前496年,欈李(今浙江嘉興西南)之戰中,入侵越國的吳軍大敗而歸,吳王闔閭也因此戰而喪命。公元前494年,夫椒(今蘇州西南太湖中的椒山)之戰中,越國一敗塗地,吳王夫差把越王勾踐打得徹底「跪服」。會盟後回國的夫差(劇照)會盟結束後,隨著「盟主」夫差回國的吳軍雖屬精銳,但遠行勞頓,戰鬥力受到影響。於是,吳軍為越軍所敗。如此一來,夫差就派伯嚭求和于越國。勾踐聽從範蠡的建議,接受了吳國的請降。
  • 勾踐為打敗夫差臥薪嘗膽,為何在他復國後,妻子和範蠡都棄他而去
    一提到勾踐,大家總能聯想到臥薪嘗膽的典故,似乎勾踐的全部總與「屈辱」和「卑微」這兩個詞脫不了干係,實際上,在越國滅亡之前,他可是萬人之上的君主,並不是生來就如此卑微的。為了復國,堂堂七尺男兒甘願為奴,他為打敗夫差一直臥薪嘗膽,按理說這樣一個能隱忍的人,必定不是一個驕奢淫逸的昏君,但為何在他復國後,妻子和範蠡竟然都棄他而去?為何能共患難,卻不能共享福呢?這或許與勾踐的性格有關,前文中也提到過,勾踐起初並不是為奴為婢的下賤之人,他骨子裡是有一股傲氣的,甚至可以用頑固不化來形容,只不過被俘虜期間隱藏起來而已,等到復國後,這些毛病便重新漏出來了。
  • 吳王夫差為何捂臉而死? 原來是越王勾踐用了這種「秘密武器」
    我們越國君臣謀劃了22年的滅吳計劃,能這樣輕意放棄嗎!再說了,上天賜給的,如果不要,反而要遭受上天的懲罰。想要得到斧柄,必須要用利斧重砍木頭才能獲得!大王您難道忘記了當年您所蒙受的會稽之辱和吳王夫差當時釋放您(才有今天您報仇雪恨)的教訓嗎?」
  • 吳王夫差、越王勾踐還是範蠡?
    兵強馬壯的吳國戰敗了越國,把越王勾踐和範蠡押作人質,服侍吳王夫差。越王勾踐被吳王夫差釋歸回越後,臥薪嘗膽,勵精圖治。時刻居安思危。在兩位謀臣文種、範蠡輔佐下,針對夫差淫而好色的弱點,文種向越王勾踐破吳獻計中便有了「遺美女以惑其心志」之計,勾踐為了洗恥復國,已不惜一切手段,他命範蠡等幾經尋覓,得諸暨羅山賣薪女西施。
  • 勾踐臥薪嘗膽滅掉吳國,吳王夫差自殺前,為何一定要蒙上雙眼?
    到了春秋末期,吳太伯的第23代孫、吳王闔閭任用楚人伍子胥為相,以兵家創始人孫武為將軍,攻打楚國。楚國引七國聯軍相助,但最後還是被闔閭打敗。  一時間,闔閭稱霸江淮,徐、魯、齊均被闔閭打敗,周邊諸國紛紛臣服,闔閭也因此成為「春秋五霸」之一。(《荀子·王霸》版本的「春秋五霸」指的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
  • 勾踐臥薪嘗膽,夫差圖霸中原,竟逼死了首席謀臣
    周敬王二十九年(前491年),勾踐被釋放回國。他「臥薪嘗膽」,勵精圖治。 對內,採取尊重人才、發展生產及獎勵生育等措施,以團結內部、增強國力和充裕兵源; 對外,則針對吳王夫差驕傲輕敵和急於求霸的心理,一面佯示忠順,一面暗自「結齊、親楚、附晉」,竭力促使吳與中原大國作戰,企圖俟吳在戰爭中削弱後伺機滅吳。
  • 勾踐臥薪嘗膽,苦心人天不負,三千越甲可吞吳,夫差自盡而亡
    勾踐,春秋戰國時期最後一個主宰,是那個時期最知名的政治家和戰略家。他會兵敗給吳,跪地求饒,任人當牛做馬。經過後來的臥薪嘗膽,發憤圖強,最終成為一方霸主,公元473年滅了吳。勾踐,生卒不祥,姓姒(大禹的子孫後代),名勾踐,別名菼執,秋春末越國君主。公元496年,越王勾踐繼位。吳王闔閭乘越國喪亂之時興兵伐越,勾踐率軍抵禦,戰於攜李(今浙江嘉興市)。吳軍兵敗,闔閭喪生回國中途。他的兒子夫差繼位後,勤奮整訓,欲報弒父之仇。
  • 夫差並非昏君,為何始終相信勾踐,伍子胥又為何一直篤定勾踐必反
    這段關于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的典故,後世固然家喻戶曉,只是其中有兩點疑問後世甚是惋惜卻又不甚理解,那就是夫差當初為何數次不聽勸告,徹底地消滅勾踐,除了伯嚭這個賣國賊的讒言之外,還有沒有其他底層的原因,而在另外一邊,伍子胥又為何從一開始就篤信越王勾踐必反,並且必將成功,他的直覺和判斷又到底源自何處?
  • 英雄與美女,越王勾踐用西施麻痺吳王夫差,一代霸主吳國終成空
    英雄難過美人關,這不假,恩恩怨怨糾纏了幾千年誰也說不清,這就像「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不過是你情我願的事情罷了。英雄煮酒,美女舞劍,像極了愛情。臥薪嘗膽的越王勾踐,送給霸主吳王夫差一位名叫西施的美女,三者又將擦出怎樣的火花呢?
  • 勾踐妻子在吳國受苦三年,毫無怨言,為何勾踐復國後她卻自殺了?
    勾踐妻子在吳國受苦三年,毫無怨言,為何勾踐復國後她卻自殺了?臥薪嘗膽這個成語,大家都知道,這個成語背後的故事,很多人應該也知道,越王勾踐國家被滅,他也被吳國擄去成為了奴隸。在吳國受盡了磨難後,他終於復國,然後把吳國給滅了。
  • 易中天:越王勾踐這人太壞了,臥薪嘗膽的故事我建議不要再講了!
    越王勾踐是歷史上著名的君王,他臥薪嘗膽的故事一直為世人所熟知。有句很經典的名言是:苦心人,天不負,三千越甲可吞吳!說的就是越王勾踐在兵敗後,被吳王夫差俘虜,然後一直韜光養晦,忍辱負重。天真的夫差被感動了,於是把勾踐送回越國。回國後,勾踐就翻臉了,分兵三路攻打吳國。吳國由於主力部隊不在國內,於是與越國交戰,只能大敗而歸。夫差跟勾踐求和說:當初我沒佔領你的國土,這次你也放我一馬吧。勾踐嘿嘿一笑說:給你機會你不中用啊!
  • 誘陳恆、勸夫差、導勾踐,奔走三國,盡展辯才,都是為了完成師命
    陳恆同意後,子貢便立即趕赴吳國。子貢清楚吳王夫差一直有稱霸之心。為此,見到吳王后,子貢就勸吳王夫差徵伐強大的齊國,救援弱小的魯國,以提升自己的「國際地位」,進而稱霸天下。 近些年來,隨著吳國的不斷強盛,夫差稱霸的欲望愈來愈強烈,時時都在謀劃著徵伐他國。聽了子貢之言後,稱霸諸侯的野心又湧動起來。
  • 勾踐復國當霸主後,為何與他患難與共的髮妻卻在那時自殺了?
    由於勾踐輕敵,他和夫差這一役大敗,敗得很慘。為了不至於國家被滅,勾踐匍匐在吳王夫差面前求和,表示願意「躬親為孥,妻親為妾」。儘管伍子胥一再堅持要夫差殺死勾踐,攻佔越國。但夫差見勾踐已是手下敗將,於是同意了他的議和。此時的勾踐很狼狽,但雅魚絲毫沒有抱怨,她身負沉重的枷鎖,陪伴勾踐入吳國為奴,從此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轉變。
  • 越王勾踐髮妻在吳國度過了最灰暗的日子,為什麼復國後她卻自殺了?
    越王勾踐的勵志故事,大家估計都耳熟能詳,勾踐那段屈辱的日子裡除了內心的一腔復仇之心支撐著,還有他的妻子雅魚陪伴著他,那麼等到勾踐復國後本該享受榮華富貴的雅魚為何會選擇自殺呢?接下來小編為你解答。勾踐兵敗之後,他被送入到吳國做起了人質。
  • 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細說吳越的血海深仇與越王勾踐的臥薪嘗膽之志
    當周武王克商後,尋找太伯、仲雍的後代,「得周章。周章已君吳,因而封之。」之後吳國又經過幾代國君的發展,國力強大,國運蒸蒸日上,與日漸衰微的周王室形成鮮明的對比,到了壽夢為國君後,「壽夢立而吳始益大,稱王。」
  • 前494年吳越之戰,勾踐被圍會稽,夫差為何不殺了他為父報仇?
    說的是勾踐兵敗,被吳國軍隊圍困於會稽。在文種、範蠡的建議下,卑辭厚禮,向吳國求和。之後在吳國為奴三年,回到越國後,臥薪嘗膽,時刻警醒自己不能忘記在吳國為奴的種種遭遇,以期將來滅吳復仇。其實,吳越之間早在吳王闔閭時期就與越國結下了梁子,可以說是世仇。當時,吳王闔閭攻楚期間,越國趁著吳國國內空虛,便派兵偷襲,給吳國造成了不小的麻煩。之後,越王允常(勾踐之父)去世,勾踐繼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