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可·傑克遜、惠特尼·休斯頓和「王子」先後去世,八十年代的美國流行音樂越來越接近「傳說」了。
根據八十年代最暢銷專輯的大致先後順序排列
作為MJ和王子的同齡人,麥當娜仍然在一個人苦苦維持著他們那一代人的榮耀,但時間也不會就此善罷甘休。
雖然生活在網際網路時代的我們可以很容易獲得八十年代的各種資料,但那個時代對我們來說仍然像「中世紀」一樣神秘。
在音樂產業從實體向數字乾坤大挪移的當下,暮然回首,我們會發現,1980年代是一個神奇的年代。
不可一世的天王天后,不能超越的唱片銷量,不拘一格的另類搖滾,不可思議的音樂電視,這一切構成流行音樂史上前所未有的精彩。
毫不誇張的說,那是一個「盡皆過火,儘是癲狂」的年代,整個流行音樂都似乎要在十年內徹底燃燒殆盡。
至少麥可·傑克遜就把最好的自己都留在了八十年代。
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有這麼幾件事情影響了整個八十年代美國流行音樂的走向。
第一件事是反迪斯科運動。
七十年代末,因為迪斯科實在太火了,美國白人群眾表示已經嚴重影響到自己的生活品質,所以自發地組織起來各種抵制迪斯科。
工農兵不聽迪斯科,電臺DJ不放迪斯科,團結一起力量打倒迪斯科。
「反迪斯科」既終結了「迪斯科時代」,也讓迪斯科產生了分化——迪斯科不再只是一個潮流,也是一件很酷很叛逆的事情,朋克和迪斯科結合,就有了後來的New Wave,合成器的廣泛使用又催生出了Synth-Pop。
Synth-Pop成為八十年代主流音樂的基本審美取向。
第二件事是1981年MTV電視臺開播。
作為一個專門播放音樂視頻的電視頻道,MTV開創了一種新的生活方式,並帶來音樂傳播的革命。
電視殺死電臺明星,音樂視頻對受眾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大到後來幫麥可·傑克遜創造了「《顫慄》神話」,也幫麥當娜成為「流行天后」。
第三件事是電臺的「碎片化」。
這可能是比較少被關注的一個點。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美國,FM(調頻)電臺逐漸取代了AM(調幅)的統治地位,電臺越來越多元化和分眾化,以Top40為代表的主流渠道式微,加上MTV的影響,音樂傳播就真的「革命」了。
除此之外,八十年代還發生了很多事情,其中對後世影響最深遠的就是說唱音樂的興起,只不過,這種音樂要在20年後才逐漸走向流行鏈的頂端。
另外,搖滾樂在80年代也有長足的發展,這些以後有機會再細聊了,今天主要聊聊「大流行」。
八十年代開始,整個唱片業莫名衰退。1980到1982年間,唱片出貨量減少了5000萬,導致1982年8月中旬主流唱片公司發生了大規模裁員。
史稱「黑色星期五」。
有人將此歸罪於電子遊戲的興起和電臺的碎片化。1982年,《新聞周刊》雜誌甚至預言:
在碎片化的音樂市場裡,不會再有一呼百應的超級巨星!
僅僅一年後,就被麥可·傑克遜打臉了!
在這背後,MTV發揮了決定性的作用。
「反迪斯科運動」造成了種族主義抬頭,黑人的音樂遭到白人電臺普遍抵制,雖然FM電臺的興起,為黑人歌手帶來了自己的傳播渠道,但也加固了「反迪斯科」所造成了「黑白隔閡」。
為了讓白人電臺願意播歌,《顫慄》專輯的第一主打選擇了MJ與保羅·麥卡特尼合唱的《The Girl Is Mine》。
在電臺碎片化的情況下,能打破這種隔閡的只有電視了。
所以傳聞中麥可·傑克遜的公司為了讓MTV播放MJ的MV用盡了各種手段,不過MTV說自己是主動播放的。
如果麥可·傑克遜的公司最終沒能搞定MTV,結果會是怎樣?麥可·傑克遜很可能會變成一個像Rick James那樣的一個「小眾巨星」。
不過,MTV電視臺最終還是做出了一個正確的決定,播放了麥可·傑克遜的《Billie Jean》,這成為流行音樂歷史的轉折點。
MTV首播之後第四天,《Billie Jean》登頂Billboard Hot100單曲榜,成為兩年來第一支完成此壯舉的黑人快歌。隨後的單曲《Beat It》也成為了冠軍單曲,而且《Beat It》登頂的時候《Billie Jean》仍然停留在Top10。
1983年,MJ在NBC舉辦的摩城25周年電視紀念特輯上首次展示了「月球漫步」,4700萬觀眾收看了這次節目,這次表演讓傑克遜登上了事業頂峰。
電視成就了MJ後來的唱片銷量奇蹟,也讓黑人重新回到美國主流音樂的焦點,並從此再沒離開過。
對於誰是第一個登上MTV的黑人巨星,歌迷們有一點爭議。因為有紀錄顯示,在《Billie Jean》之前,MTV曾經播放過「王子」的MV《1999》,並且也幫王子賣出了數百萬張專輯。
雖然MTV播放了《1999》的MV,但由於受到白人電臺的抵制,《1999》未能全面開花
不過,1984年屬於「王子」是毋庸置疑的。
雖然MJ在年初的格萊美頒獎禮上一口氣搶走八個獎盃,但憑藉自己主演的電影《Purple Rain》及其原聲唱片,王子在1984年成為歷史上第一個同時擁有冠軍專輯、冠軍單曲和冠軍影片的歌手。
《Purple Rain》電影票房高達6800萬美元,唱片總銷量超過2200萬張,成為王子和MJ掰手腕的資本。
就在王子和MJ競爭「流行之王」的同時,一位靠撿垃圾和做裸模起家的女性開始悄悄地爬上八十年代的巔峰,她就是麥當娜。
野史記載,麥當娜最初北漂到紐約的時候兜裡只有幾十美金,第一個晚上全靠好心的陌生人收留,成名前一度翻過垃圾箱搵食。
但是,到了1984年年底,麥當娜發行第二張專輯《Like a Virgin》的時候,她已經勢不可擋了。
這個時候,MTV又適時地做了「好事」。
1984年9月14日,麥當娜在MTV頒獎禮上首唱《Like a Virgin》。
而《Like a Virgin》專輯中的熱門金曲《Material Girl》讓麥當娜成為全世界物質女孩的「標杆」,並由此延伸出了種種熱議和仿效。
麥當娜要的就是熱議。在白人中產階級聽眾瘋狂反對迪斯科的同時,出身貧寒的麥當娜把迪斯科變成了一種叛逆的符號,並不斷加入各種亞文化元素(反宗教的、同性戀的等等),終於煉成了一套屬於自己的「流行神功」,且屢試不爽。
藉由《Like a Virgin》的熱潮,一鼓作氣,1986年,麥當娜推出了專輯《True Blue》,全球銷量超過2500萬,打破28個國家的銷售紀錄,不但成為當年全球銷量最高的專輯,也讓麥當娜成為八十年代最暢銷的女歌手。
然而,1986年美國國內最暢銷的女歌手卻是初出茅廬的惠特尼·休斯頓。她的首張同名專輯累積14周登頂專輯榜,最後讓惠特尼·休斯頓成為第一位獲得年度銷量冠軍的女歌手。
MTV繼續推波助瀾。
《True Blue》瘋賣一年後,麥可·傑克遜捲土重來,推出了《顫慄》之後的有一張巨作《Bad》,並配上如電影般精彩的超長音樂視頻,原本想再創個紀錄,結果卻讓唱片公司有點失望。
《Bad》的全球銷量還不錯,但美國本土銷量卻並不是那年最好的。
MTV不僅僅捧紅了麥可·傑克遜和麥當娜,也捧紅了很多「視覺系」的藝人,當時的「小鮮肉+CP」組合Wham!就是其中之一。
1984年,Wham!憑藉專輯《Make It Big》成功打入美國市場,銷量高達600萬張,隔年,他們完成了全球矚目的一大壯舉↓
1986年,Wham!解散,喬治·麥可單飛,1988年,喬治·麥可發行首張個人專輯《Faith》,成為當年美國最暢銷的專輯,先後獲得12周冠軍和累積51周TOP10。
1989年,八十年代最後一年,麥當娜發行了《Like a Prayer》,從歌詞到MV,都把「話題」做到了極致,也把自己推上了事業的頂峰——《Like a Prayer》雖然銷量並不太驚人,但好評如潮,而且幫麥當娜成功從「物質裱」轉型為「聖母裱」。
《Like a Prayer》發行之後,麥當娜被MTV、Billboard和《音樂人》雜誌(已經停刊)等媒體評為了「Artist of the Decade」,「十年最佳藝人」,八十年代的美國流行音樂蓋棺定論。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