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日本動畫中的小眾音樂(二):日本動畫黃金八十年代的歌曲變革

2021-02-08 邦搖30s

關注 邦搖30s 即刻獲得最新日本音樂資訊和文化研究乾貨

本文原作者 LUNK,原載於幻想現視研


圖片來源:《橙路》的ED《夏のミラージュ》


前言

在進入二十一世紀的之前十年,日本動畫類型越分越細,受眾群體的年齡也逐漸向上蔓延。同時代的日本流行音樂也正值巔峰期,形成了自己的鮮明風格,在世界音樂市場中佔據重要地位。尋求突破的動畫行業和欣欣向榮的音樂產業一拍即合,獲得豐富而穩定的音樂資源——歷史累積至今的動畫CD銷量TOP榜,排名列下來也是以九十年代的動畫音樂佔據絕對優勢。

除了共享音樂產業繁榮的果實,九十年代的動畫音樂也表現出一定的自主性。無論是在ED花樣玩轉世界名曲《Fly Me to the Moon》的《新世紀福音戰士》(1995),還是直接以爵士風格比波普冠名的《星際牛仔》(Cowboy Bebop,1998)都會讓人感到眼前一亮,其音樂自身蘊含的自律性與表達欲成為整個動畫作品中精心設置的一環。

縱觀整個九十年代,動畫音樂一方面在主流音樂市場取得了矚目的成績,另一方面又能觀照自身中小眾音樂的萌芽。而在其背後,支撐著這幅景象的是那場源於八十年代初的關鍵變革。

這場變革是所有動畫從業人努力推動的結果,而當之無愧的主角是一家由音樂製作人創立的製片公司。在同時期的劃時代動畫《超時空要塞》(1982)主題歌的歌詞還在不停重複自己的片名——並且唱滿了36話,從1982年唱到了1983年——的時候,這家製片公司所出品的動畫中所設計的音樂模式已經從根本上改變了這副陳舊的面貌。

01 有人持有1983年是「動畫衰退期」的觀點嗎?

2016年,一位日本網友在雅虎知惠袋上發表了一種看法:1983年左右是日本動畫的衰退期。這篇文章洋洋灑灑數千字,從動畫的原創性減弱談到動畫類型的變遷, 指出也許當時正處於小學低年級的人們沒有感覺,但同時代的初中生們應該覺得屬於自己的時代結束了——然而當時的初中生們似乎並不關心這一點,「事實上,」 這位網友頗感無奈地寫道,「那首《美雪美雪》(1983年播出的動畫,根據安達充同名漫畫原作改編)的ED《想い出がいっぱい》,當時的中學生還經常在學校活動中唱。」

《想い出がいっぱい》的流行在這裡被當作一種現象提出來,不是偶然。它是在當時罕見的、暢銷登至日本公信榜的動畫歌曲。過去的動畫歌曲大多是成熟的男聲與女聲演唱著悠揚而標準的「歌謠」式旋律,歌詞內容與動畫緊密相關,而《想い出がいっぱい》與這些傳統的動畫歌曲不同的是,它與動畫內容保持一定聯繫的同時也能被聽眾當作一首獨立於動畫之外的普通流行歌曲來看待——它的歌詞脫離動畫內容的捆綁,直接在樂曲風格上貼近動畫與現實生活中的青少年。

當《想い出がいっぱい》的演唱者H2O組合在各種音樂節目中頻頻亮相打歌的時候,「沒有看過這部動畫」並不會成為聽眾的障礙。我們知道,一個新的時代來臨了。同年晚些時候,動畫《貓眼三姐妹》的OP,由杏裡演唱的《CAT』S EYE》也開始問鼎公信榜冠軍,它與《想い出がいっぱい》一同標誌著動畫歌曲在1983年迎來重大變革,從此我們能夠將其直接與日本流行音樂相對應。

儘管還存在著不同的看法,但八十年代是日本動畫的黃金年代這類主流意見並未受到挑戰。正如動畫歌曲所能印證的那樣,1983年是轉折期而非衰退期,它昭示著一個豐富多彩的未來。

02 Kitty Films與Kitty Records,動畫與音樂。歡迎進入多賀英典的世界

H2O的歌曲不僅僅是作為《美雪美雪》ED出現的——他們還佔據了這部動畫片OP的位置。這對於一個初出茅廬且鮮有亮眼成績的流行音樂組合實在是難得的機會,這個機會來自於動畫的製作方Kitty Films——H2O所籤約的唱片公司Kitty Records正是它的子公司。H2O靠這個寶貴的機會打響了知名度,單曲銷售量首次突破40萬張,可稱之為後來的唱片公司紛紛搶佔動畫歌曲資源提攜旗下歌手現象之濫觴。

Kitty Films Logo

而與這些公司比起來,Kitty Films - Kitty Records為動畫音樂發展所做的推動還有更多。讓我們感謝多賀英典,這位兼製片人與音樂製作人於一身的企業家親手創立了Kitty Records(後擴展業務並將母公司更名為Kitty Films),積極涉足動畫行業,並為動畫行業的發展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Kitty Films並不是一家動畫製作公司,嚴格說來,它是一家「製片公司」。Kitty Films名下製作的第一部動畫是由高橋留美子漫畫原作改編、於1981年播出的《福星小子》,參與動畫內容製作的是兩家獨立的動畫工作室:Studio Pierrot 和 Studio Deen。那麼,Kitty Films又為《福星小子》做了什麼呢?音樂,以及改變音樂在動畫中的地位。

《福星小子》是日本第一部有意識的嘗試每過一段時間便對主題歌做出變更,並將OP和ED的變更周期逐漸固定下來予以長期實行的動畫作品(《福星小子》的OP和ED的變更時間正好在1月,4月,7月和10月這幾個時間點附近,歌曲的變化已經比較趨近以季度為單位)。這種模式對往後的動畫起到極其深刻的影響,為音樂與動畫的關係做出新的突破,極大豐富了動畫(尤其是長篇動畫)中的歌曲數量與類型,使得「動畫歌曲」最終得以被人們視為流行音樂中另一片生機勃勃的種植園地。

在《福星小子》《美雪美雪》之後,Kitty Films名下出品的第三部電視動畫是1986年播出的《相聚一刻》。《相聚一刻》也是根據高橋留美子的漫畫原作改編,全劇一共96話,其中使用過的歌曲OP有5首,ED有6首,插曲33首,歌曲總量已完全碾壓Kitty Films的前兩部作品。這樣有計劃地變換歌曲,所帶來的不僅僅是歌曲數量的累積和對動畫單曲銷量的推動,同時也充分提升了動畫作為一項「產品」調整的靈活性。

《相聚一刻》曾在第24話的時候使用一首70年代在世界各地都紅極一時的英文歌曲《Alone Again (Naturally)》作OP,但這首歌曲在25話的時候又被突然換下,再也沒有出現過——一同被替換的還有第24話的ED《Get Down》。《Alone Again (Naturally)》是首在1972年的日本公信榜上連續五周奪冠的英文歌曲,它的突然消失是不能被忽視的話題。當時的媒體報導的原因是歌曲版權協調不到位,但這個理由顯然沒有足夠的說服力。《Alone Again (Naturally)》和《Get Down》的演唱者是愛爾蘭歌手Gilbert O』Sullivan,而籤下他在日本的歌曲權益的正是多賀英典的Kitty Records——緊接著Kitty Films便借著《相聚一刻》——用多賀英典最熟悉的方式,來計劃Gilbert O』Sullivan美好的日本職業生涯。這個計劃只堅持到1話,《相聚一刻》的導演之一山崎和男最後說明了原因:第24話的動畫收視率降低了,替換歌曲是一個及時止損的調整。

《相聚一刻》最終做完了96話。讓我們把那些被「留下來的」參與製作與演唱歌曲的人員姓名一一列出來,這陣容在當時足以用「豪華」一詞來形容:少女偶像齊藤由貴,當紅樂隊安全地帶,創作歌手來生孝夫……這些人直到當下都還活躍在日本演藝圈,而在《相聚一刻》播出之時他們更是均處於各自事業的巔峰期。音樂的分量在動畫之中如此之重,這在過去是不可想像的。值得一提的是,《相聚一刻》的33首插曲中,有一首是藥師丸博子的《セーラー服と機関銃》,它首次出現在動畫的第19話,是以動畫中的男女主角坐在房間裡觀看電視音樂節目的形式播放呈現的。《セーラー服と機関銃》,中文譯名「水手服與機關槍」,是1981年藥師丸博子主演的現象級電影《水手服與機關槍》的主題曲, Kitty Films是這部電影的製片方之一,歌曲的版權在Kitty Records,讓藥師丸博子演唱這首歌曲也是多賀英典的決策。

多賀英典在自己的資源調度舉手之間建構出一個新世界,它以Kitty Films與Kitty Records為根基,一改動畫歌曲過去的單調面貌,對其定義與功用進行了全面的改造————音樂由動畫的「外衣」變為動畫的「器官」。

03 類型的分野,風格的合流。動畫音樂就是日本音樂

以齊藤由貴演唱《相聚一刻》的OP《悲しみよこんにちは》為代表,八十年代偶像明星們所接到的來自動畫界的主題歌演唱邀請沓來踵至。這意味著偶像歌曲正式加入動畫音樂的行列。

偶像歌曲在日本流行音樂領域裡是一項特殊的存在,它是可以被單獨列為一種類型的歌曲,尤其是八十年代的偶像歌曲有著自己鮮明的特徵,幾乎可以與「青春歌曲」等同。偶像歌曲背後是專業的製作團隊,他們以歌手形象為藍本,對歌曲結構與情緒的設計獨到,做出來的歌曲既具備乾淨利落的節奏,又籠罩著一層青春期獨特的憂鬱氣息。這些歌曲在動畫《棒球英豪》中出現,在動畫《橙路》中出現,就連宮崎駿的動畫電影《風之谷》在宣傳期都做過偶像選拔活動,勝出者將獲得資格演唱由日本國內最頂尖的音樂從業者細野晴臣和松本隆聯手打造的推廣曲。

八十年代初,日本動畫以青春期為主題的題材逐漸增多,尤以《美雪美雪》《棒球英豪》《橙路》這類改編自漫畫的作品最為突出,它們也一一將偶像歌曲納入了自己的系列主題曲中。另一方面,除了以競技體育為故事背景的《棒球英豪》,其他兩部動畫的歌曲中還出現了八十年代日本最為風靡的City Pop(即城市流行,日本人使用和製英語指代該音樂風格),《美雪美雪》的OP《10%の雨予報》以及《橙路》的ED《夏のミラージュ》都屬於此類風格的歌曲。

City Pop在音樂上是一種粗糙的分類描述,與它相對應的是西方的成人時代音樂(Adult Contemporary)和城市音樂(Urban),是七八十年代時下最盛行的幾種音樂風格的雜糅。它們的聽眾都受過良好的教育,不滿足聽簡單明快的音樂,在旋律的間隙中尋求更複雜更意味深長的變化,沉浸於或正在走向高樓林立的成人世界,等待著被安慰。把它放進青春動畫中,是懵懂年紀之外的寂寞迴響。

而《棒球英豪》的體育背景讓它的歌曲風格趨於擅長傳達緊張情緒的搖滾樂。芹澤廣明以吉他、貝斯、架子鼓三大件為絕對骨架完成了《棒球英豪》的大部分歌曲,其中插曲《 風のメッセージ》最為知名,經常出現在動畫主角上杉達也刻苦訓練的場景中,是懷有夢想意氣風發的達也的人物主題歌。

比起《棒球英豪》,更純粹的體育動畫《足球小將》對搖滾樂的偏愛就更為明顯,ED和OP都充分借鑑了流行金屬風格。再到後來,只要一部動畫的關鍵詞跟「熱血」有關,就一定少不了搖滾樂的戲份。時至今日,人們已經很難想像僅僅比《足球小將》早幾年前播出的體育動畫《排球女將》的主題歌還停留在傳統的女聲歌謠吟唱上了。

偶像歌曲、City Pop、搖滾樂這三種類型的音樂在動畫中的出現與當時的日本流行音樂的發展互為表裡。它們彼此交叉,最後合流成為九十年代初的、如今被我們稱之為「J-POP」的音樂,為動畫音樂——也為日本的主流音樂做出了高度總結。

04 標準之外——泛八十年代的日本動畫小眾音樂

現在,我們再把目光投回上文提到的細野晴臣和松本隆。他們是日本最偉大的樂隊Happy End的成員,Happy End是一切新式日本音樂的奠基者。他們一直比流行走得更快,新鮮的想法層出不窮,這一點也體現在為動畫所作的音樂上——他們當然不會只做偶像歌曲。

細野晴臣為1985年上映的動畫電影《銀河鐵道之夜》做了配樂。《銀河鐵道之夜》改編自宮澤賢治的同名小說,是一出探索幸福的悲傷童話。細野晴臣的全部配樂都由電子合成器完成,靈巧又不失穩重,就像來到深夜的兒童樂園,這裡有存留的童趣,但熄燈的廣場和器械仍然讓人感到嚴肅。

在那個年代,所有前衛的音樂人都會圍繞電子合成器為中心做音樂。他們沒有像《銀河鐵道之夜》的音樂那樣嚴肅內斂,也不同於那些集中在科幻動畫領域的音樂(如《未來警察浦島人》,1983),以合成器流行(Synth-pop)為主要表現形式,只為展現出一種「科技感」和「未來感」——大部分的前衛音樂人最感興趣的是當下最時髦的新浪潮音樂(New Wave)。

1981年~1984年藝術家あがた 森魚組建了一支簡單、鬆散、又有趣的新浪潮樂隊,他在樂隊裡化名為「男子A」,拉上一幫親朋好友來做音樂。這支名為ヴァージンVS的樂隊出的歌曲不多,其中還有幾首被Kitty Films拿走反覆給自己名下的動畫和電影作插曲。我們都知道Kitty Films旗下動畫歌曲數目之龐大,ヴァージンVS那零星的幾首歌在其中是多麼容易被埋沒。到了1984年,ヴァージンVS終於有機會為Kitty Films出品的一部OVA的單獨做配樂。

這部OVA名為《街角的童話》,填滿色塊的文藝腔幾乎快要溢出屏幕,あがた 森魚在全片短短55分鐘內塞滿17首歌曲,這17首新浪潮以其動感的合成器音色和緊湊俏皮的節奏出其不意地為動畫表露出一種可愛的、幽默的荒誕。這種音樂營造的荒誕感,1991年上映的動畫電影《老人Z》裡也出現過,使嚴肅的社會課題看起來詼諧有趣。為《老人Z》做音樂的是板倉文和小川美潮——二人曾在1980年~1983年組建過一個叫「チャクラ 」新浪潮樂隊,細野晴臣也為這支樂隊製作過專輯。

最為特別的是,1988年的《阿基拉》在配樂方面也使用了少量合成器。它將合成器與印度尼西亞的民族音樂甘美蘭協調到一起,聽起來就像是「未來科技」正從「傳統宗教」的腳邊悄悄穿過去。《阿基拉》的配樂由日本一個以表演世界民族音樂為主的團體「藝能山城組」演唱,團體成員有各行各業的人,作曲和指揮是團體創始人大橋力。大橋力既是一名藝術家又是一名科學家,出版過關於環境研究的學術著作,極其關心世界與生命,他為《阿基拉》所做的音樂絕不是動畫的附庸,這一系列音樂成就《阿基拉》的同時也再次成就藝能山城組——《阿基拉》的配樂在世界範圍內獲得了非常高的聲譽。

2017年再版黑膠封面

假使這一小節的標題去掉「八十年代」這個條件,我們則不得不多提到一些音樂,如1977年版的《魯邦三世》中驚世駭俗的爵士樂,還有更早的1969年手塚治虫出品的《一千零一夜》中與時俱進的迷幻搖滾。但這個條件是不能不加的,因為到八十年代我們才有機會看到什麼樣的動畫音樂是「大眾的」,從而有標準去分辨什麼是「小眾」。而在此之前,動畫受眾群體較窄,動畫中的音樂只滿足「基本需要」,尚未有表達自我個性的空間。手塚這樣有野心的藝術家在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所出品的「成人三部曲」,其動機是探索動畫向電影過渡的各種可能性,本質上是實驗性質的作品,對音樂的要求才相對更為進步——但在當時的背景下,這種進步很可能也只是以跨越「低幼」為標準,是對成年人觀看的影像(如電視、電影等)音樂進行的一種純粹的模仿。

動畫音樂的標準是在八十年代逐漸形成,我想沒有比這更好的說法。而其中的小眾音樂則是動畫音樂沉澱下來搭建的那套予以挖掘動畫最大價值的體系尚未延伸到的音樂,是繁榮的動畫行業的自省,也是動畫自身發展細分的反饋——就像一顆被煎熟的金黃雞蛋裡被嘗到的溏心。


關注 邦搖30s 即刻獲得最新日本音樂資訊和文化研究乾貨

相關焦點

  • 淺談日本動畫中的小眾音樂:二十一世紀的實驗精神
    《小林家的龍女僕》的ED《イシュカン・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結合了兩種日常動畫常用的配樂方式。一種是以近似搖滾樂的強烈節奏打底,再在上面鋪陳少女歌曲色彩:《経験値上升中☆》(《南家三姐妹1》OP)式的配樂。它熱情、充滿活力、有著穩定的結構,它是傳統少女動畫(以及部分少年動畫)音樂的遺產。
  • 淺談日本動畫中的小眾音樂(一):二十一世紀的實驗精神
    《小林家的龍女僕》的ED《イシュカン・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結合了兩種日常動畫常用的配樂方式。一種是以近似搖滾樂的強烈節奏打底,再在上面鋪陳少女歌曲色彩:《経験値上升中☆》(《南家三姐妹1》OP)式的配樂。它熱情、充滿活力、有著穩定的結構,它是傳統少女動畫(以及部分少年動畫)音樂的遺產。
  • 童年記憶裡的音樂——日本動畫與city pop
    而今天,我們的話題就圍繞著這種寄託了相當多的少年情懷的音樂。現在回想起來,那些動畫中的音樂對大家都起到了很大的啟蒙作用。在這之前,我們聽到的大多數都是那種旋律簡單,更稱不上什麼複雜的編曲的童謠,是日本動畫中的配樂給我們帶來了全新的體驗。City pop的聽起來就如同它的名稱一樣,歡樂,輕佻,充滿了城市中的紙醉金迷。不過要說它的歷史,還是要從二戰開始說起。
  • 年銷售額285億日元,90年代金曲仍受捧,日本動畫音樂怎麼做的? | 三文娛
    90年代的動畫音樂可以說是人們心中的一個高峰。二十多年之後,日本經典動畫音樂歷久彌新,其優質和高口碑的表現,正是幾十年來逐漸發展形成的結果。60、70年代是日本動畫音樂的黎明期。歌曲從面向少兒的少年歌唱團演唱方式,逐漸轉變到水木一郎、堀江美都子等經典歌手參與演唱,並引起了高中生和成人關注。優質的配樂作曲家如菊池俊輔、渡邊宙明等開始參與到動畫的配樂工作中。到了80年代,日本迎來了第一次動畫熱潮。以《宇宙戰艦大和》《機動戰士高達》等為代表的動畫作品,得到了高中生們的強烈反響。
  • 動畫歌曲丨日本NHK網路票選「最佳動畫歌曲100」結果出爐!
    1917年日本首部動畫電影公開,使這年被視為日本本國製作動畫的開端,直到今年2017已滿100年。而為了迎接並紀念100周年,日本NHK舉辦「日本動畫100」的紀念活動,並進行「最佳動畫100」及「最佳動畫歌曲100」的網路票選企劃,其中「最佳動畫歌曲100」的投票結果已經出爐咯
  • 上世紀八十年代的老動畫,是怎樣在B站實現「文藝復興」的?
    而「三十六賤笑」編輯視頻最常用的動畫,就是由日本導演岡部英二在1981年拍攝的動畫《校園小子》。因為這部動畫,改編自義大利作家埃迪蒙託·德·亞米契斯創作的兒童小說《愛的教育》,《校園小子》也被稱作「愛的教育」。
  • 最能代表日本動畫的神曲揭曉!在歌聲中神遊日本動畫30年
    而與此同時,從無數的動畫作品當中也誕生了許多令人印象深刻,承載著無數動畫愛好者回憶的歌曲。還記得那些年,每當電視開始播出動畫片,就情不自禁開始跟著主題曲唱起來的童年時光嗎?還記得那些年為神曲刷的彈幕,在紛紛飄過的大片高能彈幕中感受到情感共鳴嗎?
  • 機動戰士高達與1980年代日本動畫的弒父情結
    《機動戰士高達》自1979年登場以來,已成為日本動畫作品中最著名、最經久不衰、最龐大、也是盈利最高的動畫系列之一。而創造了《機動戰士高達》的著名日本動畫監督富野由悠季也被尊為「高達之父」。並不是所有動畫創作者的家庭都像富野由悠季這樣不幸福,但1980年代許多日本經典動畫裡卻不斷出現了各種父母缺失,甚至弒父的慘烈情節。
  • 梶浦由記日本動畫作曲家被稱為「日本動漫音樂界的四大才女」之一
    梶浦由記,日本動畫、遊戲界知名音樂製作人。1965年8月6日出生。早年作為女子樂隊See-Saw的成員出道,樂隊解散後在電影、CM、動畫、遊戲和音樂劇等領域中有著不錯的發展。2001年梶浦憑藉TV動畫《NOIR》中獨具個人特色的精良配樂開始被廣大動畫迷所知曉。
  • 90年代日本動畫經典主題曲前十:灌籃高手三首上榜
    ­  最近網易音樂一直推給我的都是一些日本經典老歌,就是當年港臺流行音樂拿來改成中文歌詞後被大家所熟知的那批歌曲,可以這麼說日本樂壇起碼影響了一半的90年代的中國流行樂壇。而八九十個年代也是日本動畫進入東南亞和中國的時代,今天我們來看一個排行就是日本評選出的日本動畫最經典的主題曲。
  • 日本評選:十大排名動畫作曲家
    今年4月新番動畫中就有《卡羅爾與星期二》這樣十分重視音樂表現的動畫。當觀眾們在動畫中聽到合口味的音樂,就會開始進一步了解那些為動畫提供歌曲或者配樂的音樂家們。近期,日本知名網絡媒體goo.ranking就向日本的網友們開展了一項網絡評選,日本網友們評選出平成年代最厲害的作曲家們。
  • 日本動畫產業漫談
    日本電影收入排名前十的各電影的票房收入走勢,可以看出《鬼滅》非常快的速度超過其他九部電影義務撿垃圾的宮崎駿作為一部動畫電影能夠成為日本歷代電影收入第一,其實在很多國家都不多見。但同時要說在日本電影市場收入前十名中,有六部是動畫電影。可見動畫作品對於日本有很大的影響力。說到日本動畫,想必很多人也能夠做到如數家珍。
  • 日本動畫史記(十六)SUNRISE||真實系機器人動畫第一人高橋良輔
    在其他作品中,《機甲界卡利安》(1984)是與玩具廠商TAKARA合作的具有濃厚中世紀幻想元素的機器人動畫作品,本來預定半年,它與《聖戰士登拜因》的結果差不多。高橋良輔在八十年代最後的作品是《蒼之流星SPT》(1985),該作本來預定播放一年,但是第二大讚助商三洋旗下的石油暖風機因為事故造成45人一氧化碳中毒,4人死亡。
  • Netflix為什麼投資日本動畫?
    動畫片在日本影視文化中地位有多重要?今年《鬼滅之刃劇場版無限列車篇》連破影史票房紀錄就是明證。日本動畫在全球影視文化中又是什麼地位?從全球範圍來講,或許僅次於好萊塢能排"天字第二號"。單從動畫劇集來看,某些方面比美國還強勢。好萊塢幾大工作室主要精力在大銀幕作品,流媒體和電視上的動畫劇集,尤其是青少年冒險、科幻、動作這些類型上,日本作品佔據主流。
  • 豆瓣9.4,本季最好聽動畫,離不開這個最會玩音樂的日本動畫人!
    《Macross plus》 Macross作為一個融合了歌曲、三角戀、宇宙戰艦等多個要素的科幻動畫系列,第一作《Macross》在80年代的時候就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初代女神林明美與其演唱的《可曾記得愛》
  • 日本13萬人參與投票動畫歌曲總選舉,《紅蓮華》排行第二
    近日,朝日電視臺發表了一個關於《動畫歌曲總選舉2020》的最終投票結果,關於這次動畫歌曲的選舉總共有13萬人參與,可以說是能夠確切選出當前最有人氣的那幾首動畫歌曲了,這裡就讓我們來一起看看。成就方面,《紅蓮華》曾經在各大音樂平臺的先行配信中共獲得38冠的好成績,後來登上日本紅白,在油管上被眾多管主翻唱,同時國內方面也是有名的「速食麵之歌」。
  • 日本動畫的一百年
    鈍刀 (塙凹內名刀之巻, 1917)根據國家電影中心的數據,1923年關東大地震以前的日本電影,保存至今的幾乎不足4%。這一要歸咎於那次摧毀了東京的大地震;二是1945年美國對日本本土的轟炸也給這些老電影的保存帶來了嚴重的損失。在這些稀有的倖存下來的電影中,直到2007年才發現了兩部動畫短片。一部製作於1917年,另一部於1918年。
  • 淺談日本漫畫史——「赤子之心」宮崎駿(二)
    淺談日本漫畫史——「赤子之心」宮崎駿(二) 動漫 178動漫原創 ▪ 2020
  • 中國動畫行業能做網大賺錢嗎?且看日本OVA | 三文娛
    獨立於電視和院線的OVA,小眾卻精緻在日本的動畫發行方式中,除了電視臺播放(TV動畫)、影院(劇場版動畫)以及在電視和影院播出之後發行的DVD/Blu-ray等光碟這幾類主要的形式之外,還有不少相對小眾的形式,OVA便是其一。
  • 日本動畫如何跨界賺錢?演出與展覽成黑馬
    據《日本動畫產業報告2019》,2018年日本動畫音樂市場保持在穩定水平,相對於日本國內日益頹靡的動畫產業其他板塊來說,這無疑是一劑定心丸。而動畫音樂市場依然堅挺的重要因素,正是在於人氣藝人演唱作品主題曲的帶動和消費號召力。去年,我們在《直播公映一年增長80%,日本二次元LIVE娛樂成新藍海 》介紹了2017年日本動畫音樂的變現渠道越趨多元化,以及發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