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森林》電影海報
本文作者劉笑嘉親赴香港,探訪《重慶森林》拍攝地重慶大廈。跟她一起進入吧~
△重慶大廈正門
有人說,重慶大廈是全香港最不香港的地方,因為裡面香港人最少。重慶大廈裡住著來自全球各大洲的住戶和商戶,以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南亞居民為主,也有相當一部分來自非洲和中東地區,還有一部分白人,儼如「迷你聯合國」。
還有人說,重慶大廈是最香港的地方,因為這裡最能反映香港的多元文化。大廈就像香港的微縮景觀與文化圖標,香港本就是一個多文化、多民族混合的城市。
香港像一塊未設邊界的、樸素的背景布,各國文化則是一塊塊色彩繽紛、形狀各異的貼布,總能在這塊巨大的布上找到一席合適的位置拼貼,使得這塊背景布,更加華麗而繁複。
2007年,重慶大廈被美國《時代》周刊評為「全球化最佳案例」。超過120種國籍的人在這裡混居,往來。而且和平共處,這種現象不僅在亞洲,甚至全球都屬罕見。
有一本書,叫《世界中心的貧民窟》。是香港中文大學社會系教授麥高登所著,他對重慶大廈有著魔怔般的痴迷,在大廈生活四年,對其做了全方位研究。
他認為,重慶大廈能培養人一種包容多樣性的力量,印度人和巴基斯坦人,在這裡握手言和。土耳其人和美國人在這裡達成共識——為意識形態而爭執是一件蠢事!
△《重慶森林》電影劇照
我們都是世界公民,所以應該彼此尊重。重慶大廈是一個商業和文化的大熔爐,這裡沒有種族或宗教矛盾,有的只是貧富差距。因為在這裡,一個人若不接受不同的文化、教義、道德準則的存在,就無法在大廈生存和經商。
作為想像力過盛的人,來這裡會禁不住幻想,能否遇到一個戴著金色假髮和墨鏡、身穿雨衣的神經質女子。可能要微醺後,眼中才能浮現王家衛的鏡頭裡那種恍惚的畫面。不過想起三年前那起案件,還是保持清醒比較好。
進去的時候,在一樓大廳聽到有人用國語問保安:這裡安全麼?這人大概和我一樣,也是來滿足好奇心的遊客。保安一愣,用蹩腳的普通話回道:「當然。」同時挺了挺胸,揚了揚下巴,頗有這裡的安全,全仗有他之意。
在排隊等電梯時,不同膚色的人,操著各自國家的語言交談、打電話,電梯裡的10個人,大概來自7個國家。身處其中,越發覺得《重慶森林》這名字妙不可言,從生物多樣性角度來看,重慶大廈確實很像一座森林。
據說,當年大廈業主團,拒絕了王家衛的拍攝申請,以至於王家衛不得不帶著林青霞、杜可風等劇組人員,硬闖進大廈裡去拍,大廈的印度警衛對他們圍追堵截,他們就是在這樣條件下,拍完了大廈內部的戲份。
我在大廈中上上下下,唯恐天下不亂地希望看到TVB港劇中的警匪鏡頭。但我遇到的只有一位喋喋不休,抱怨「房間太小、隔音又差」的老教師。
老教師年過五十,第一次來香港,自己學生幫訂的旅館,還一連訂了好幾晚,他剛住了兩晚,已經被狹小的空間,吵鬧的環境,需要共用廁所和浴室等,逼得一肚子怨氣。
重慶大廈由5棟17層的相連樓宇組成,共有770個單位。根據市場需求,這裡曾流行賣衣服,然後是手機。如今更多的已轉向經營旅館和餐館,小型旅館目前已達160餘家。
重慶大廈可能是香港住宿最便宜的地方,除了住宿條件較差外,位於尖沙咀這種繁華地帶,購物、吃飯、搭地鐵都相當方便。因此,重慶大廈才會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就登上旅行聖經《Lonely Planet》(孤獨星球)的推薦住宿地點,變成背包客聖地。
據統計,大廈每晚約有4000多人留宿,內地遊客開始成為其中發展迅猛的生力軍。
重慶大廈建於1961年,由一群華僑集資興建,當時定位是商住兩用的高級大廈。那時,尖沙咀還未高樓林立,17層的大廈拔地而起,與對面的半島酒店皆為地標。
據說以「重慶」為名是為了紀念抗戰勝利,希望大廈能夠沾沾喜氣,興旺發達。但是第二年,這裡便發生一起重大失竊案。隨後,越南戰爭為香港帶來大批美軍,重慶大廈迅速成為美軍的紅燈區。這裡還曾因電線短路釀成五級大火。
重慶大廈一度成為印度非法零工的主要聚集地,非洲及南亞政治避難客的容身之所,低廉性服務,毒品小販的交易場所,兇殺、械劫等暴力活動的溫床。遠在《重慶森林》拍攝之前,重慶大廈就已惡名遠揚……
不過,惡名大都屬於2004年以前,如今這裡早已完成翻新,大廈內增設了兩百多個閉路探頭,聘請保安24小時巡邏。重慶大廈的治安和形象已有明顯改善。
但是,2013年北京女學生入住重慶大廈被強姦事件,又使這裡作為與罪案有關的地方重回人們視線。在香港老人的眼裡,重慶大廈依然是個不可輕易涉足的地方。
而在本土年輕人和吃貨眼裡,重慶大廈是個能吃到地道咖喱餐和許多印度零食的地方;在遊客與影迷眼裡,重慶大廈是一片能夠體會香港這座城市的孤獨與疏離、擁擠與繁華的水泥森林。
若是想快速領略香港的一種面貌,重慶大廈值得一探。至少這裡鮮活、立體、原汁原味,沒有像廟街一樣,充斥著《小蘋果》的音調。
△ 本文配圖為重慶大廈實景,系作者本人拍攝
環球旅行家 / 暢銷書作家
代表作:
《我怕沒有機會,選擇真正喜歡的生活》
《全世界給我勇氣》
最近的一份工作是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