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酒論英雄之三國良將,全琮篇(特別篇)——周瑜之子受罰的聯想

2021-01-18 公孫楓翔談歷史文化

三國良將系列之全琮(特別篇)

煮酒論英雄,且談三國人物。

全琮重大事件之七——為周瑜之子求情

赤烏二年(239),周瑜次子周胤不知犯了什麼罪,被孫權發配至廬陵郡。諸葛瑾、步騭聯名上疏為其求情,緊接著全琮、朱然也為周胤求情。孫權同意撤銷處罰,但周胤卻已經病死。

不消說,所謂周胤病死跟被發配有著直接關係。周瑜在東吳的特殊地位眾所周知,他的兒子卻間接被孫權害死,實在太不應該。其實熟悉這段歷史的朋友應該知道,不僅是周瑜,大量出身江東之外地方的將領後人沒有好下場。被貶謫、發配甚至處死的屢見不鮮,叛逃到魏國的也有。

全琮

有人說孫權晚年這麼大肆打壓老將們的子嗣,是為了鞏固孫家統治。大錯特錯,這樣想太高看孫權了。首先,孫權批量懲處「將二代」並不是老年才有的事,而是一個相當長期的過程,僅僅用老邁昏聵來解釋並不充分。其次,如果孫權目的是為了鞏固孫家統治,難道不應該反過來,緊緊依靠外地將領及其後人嗎?本地大族根深蒂固,有著自己的利益;而缺乏根基的外地將領,才更加容易被孫權這個實質上的外來君主驅使。

既然孫權既不老邁昏聵,也不是為了鞏固孫家政權,他為什麼對「將二代」欲除之而後快?

先聲明,此處僅為筆者猜測。個人認為有兩種因素,其一是自卑,其二是妥協。

為什麼說孫權自卑,作為中國古代史上第一位在長江以南建立帝國的人,大帝孫權稱得起一代豪傑,怎麼會自卑?很簡單,因為孫權的軍事能力太差了。孫權統治江東是接孫策的班,為孫權打下東吳江山的主力將領,基本在孫策甚至孫堅時期就跟隨孫家,而且絕大多數並非江東本地人。

孫權的軍事水平比孫策差太多了,以至於給人的印象是,但凡大戰另外兩家曹操、劉備都會親自出馬在前線指揮,而孫權則是窩在後方委任一兩個都督出面。其實還真不是,孫權自己帶兵次數也不算少,但就沒贏過。翻閱史書會發現東吳人物的傳記裡,動輒出現數萬人級別的叛亂,這跟孫權個人威望不足有很大關係。而孫權在另兩家稱帝後多年自己才稱帝,也是擔心威望不夠。主要原因當然是孫權在軍事上表現太差勁。

孫權親徵每每都要攢夠十萬大軍,然後打上幾回合,發現佔不到便宜便匆忙離去,沒有一次持久作戰的打算。這顯然是自信心不足,還想表現。

孫權表現這樣爛,老將們嘴上不說,孫權自己也會覺得丟人。臉上掛不住,又得依仗這些老將,怎麼辦?治理他們的後人。稍有差池便雷霆重拳,這不僅發生在周瑜兒子身上,江北將領子嗣很多人都是這個待遇。

反倒是江東本土將領很少被懲罰,最明顯的就是全琮,他本身就是官二代,卻受到孫權特別照顧,連大女兒都嫁給他了,官職也一路水漲船高,別人不敢勸的事,全琮敢勸,別人不敢做的事,全琮敢做。全琮只是一個例子,包括吳郡四姓,假如孫權想整他們,那後世也不會有吳郡四姓的說法。

也就是孫權把上一代的自卑和憋屈,發洩在了下一代人身上。本地大族出身的將領起家較晚,很少進入到孫策的核心圈,沒有對比,所以孫權對他們沒有這個心結。更嚴重點說,假如孫權哪天駕崩了,「將二代」們受父輩情結影響,覺得大位應該還給孫策一脈,這種風險再小也不行。

說完自卑,再說妥協。私兵制在東吳非常興盛,我們在史書中總能看到某某去世,其子嗣繼承其兵的記載。而且還有大量關於某某去世,其他人接管其兵的記載。這包含著一層意思,即這樣的部隊在東吳不能原地解散,也不能重新打亂編制,至少非常困難。這就造成了同樣的部隊被父子甚至三代人繼承指揮的現象,等於這支部隊成了將領的私產。這在歷史上有個專有名詞:部曲。

部曲不光東吳有,漢末三國很多勢力都有,只是東吳因為孫策起兵的原點就是繼承孫堅部曲,所以東吳勢力的私兵制特別根深蒂固。本地大族雖然根深蒂固,但這是一柄雙刃劍。他們家大業大的同時,人口、財產就多,在孫權這棵大樹背後越發展,也有越多把柄受到孫權制約。

但「將二代」就不同了,他們籍貫都是外地,在江東沒什麼宗族可供依靠,也同樣沒有宗族作為拖累。反而手底下這支兵,因為常年跟隨,忠誠度特別高。一來這些人不打仗時要穿衣吃飯娶妻生子,就要給他們準備土地跟房屋,這就跟本地大族發生了利益衝突。蛋糕就這麼大,外來的人多了,原來的人分的就少。

周瑜

蜀漢就是層次鮮明的外來政權,以荊州系打壓益州系,這靠的是劉備強大的個人威望,以及諸葛亮的長期延續。孫權沒這種威望與魄力,不敢依靠外地將領,只能反過來,把外來人士清除一些,與本地大族結盟,與他們妥協,以減輕自身的外來者色彩,努力融合進本土勢力。

因為打壓本土大族的難度也要比打壓外來將領後代難許多,孫權選擇退而求其次,也是追求穩妥的策略,加上他出生在江東,勉強算是本地人。

至於為什麼說孫權並非為了維護孫家統治,這個我是從客觀上來講。相比之下,雖然蜀漢實力遠比東吳弱小,但面對曹魏卻長期採取攻勢,就連滅亡本身都充滿了意外。國家戰略對錯且不談,蜀漢的動員能力,凝聚力都明顯比東吳高出一個檔次。原因很明顯,就是旗幟明確地按照先來後到分蛋糕,資格老的荊州系及其後代就是人上人,你益州系敢不服就強力打壓下去。至於後期蜀漢困局實在是自身力量太弱無力回天。

如果孫權真有決心北伐而不是偏安,他就應該依靠出身江北的眾將及其後人,這些人才更有動機跟曹魏作戰,更容易團結在孫權身邊。結果孫權反而把這些人給清洗了,選擇擁抱本地大族。這樣的後果直接導致孫權晚年及之後東吳不斷內鬥,持續內耗,雖然國力比蜀漢強很多,卻始終不被曹魏視為主要對手。所以筆者認為孫權是畏難而退,缺乏劉備、諸葛亮那樣的魄力對本地勢力開刀,表面維繫了東吳內部和平,其實是損害了東吳長期戰鬥力,相當於坐等北方帝國南下,坐以待斃,相當不負責任。

孫權缺乏魄力,對吳國長遠發展不負責任還有另一個表現,那就是一手導致了二宮之爭,使本來根本就不存在的太子黨跟魯王黨形成與對立。這個話題後面再講。

扯得太遠了,對了,開始說的周瑜次子周胤被發配不久病死,全琮又上表周瑜哥哥的兒子周護做將領,希望以此作為對周家的補償,結果孫權以周護性格危險為理由,拒絕任用。

《三國志·周瑜傳》載:峻卒,全琮表峻子護為將。權曰:「昔走曹操,拓有荊州,皆是公瑾,常不忘之。初聞峻亡,仍欲用護,聞護性行危險,用之適為作禍,故便止之。孤念公瑾,豈有已乎?」

全琮是一片好意,可孫權擺明態度,就是不肯再用周家的人。這段話說得很清楚,周瑜的哥哥周峻當初就是因為周瑜之功而沾光為將,按照東吳慣例,周峻死後本應由其子周護接管部隊。結果孫權居然說周護「性行危險」,用了會生禍患而拒絕任用。這不就是莫須有嗎,孫權連對待周瑜子嗣、族人都如此刻薄,怎麼有臉說對公瑾的思念從未停止?

孫權

不光周瑜子嗣,大家可曾知道魯肅、呂蒙的後代在幹什麼,江表十二虎臣如程普、韓當、甘寧等等,他們的子嗣都哪裡去了?東吳有許多世代大官的豪族,但這些在戰場上出力最多的將領們卻紛紛家道中落,絕不是巧合。十二虎臣唯一的例外要算陳武之子陳表,但陳武也是江東本地人。

本期原本要講全琮捲入太子魯王之爭的事情,幫周瑜之子求情只打算用幾百字來談,不曾想寫著寫著就愈發囉嗦,乾脆單拿出來發布吧,不然下一篇長度又太長了。大夥先將就著看吧!對三國歷史感興趣的小夥伴敬請點讚關注吧,同時也歡迎翻閱往期三國人物文章。您的支持是我持續更新的最大動力,謝謝!

相關焦點

  • 煮酒論英雄之三國良將,全琮篇(上)——一位冷門的東吳大都督
    三國良將系列之全琮(上)煮酒論英雄,且談三國人物。在三國時期的東吳陣營中,有一名位高權重的實力派大佬,身為武將,卻不在江表十二虎臣之列;擔任都督,又不在東吳四大都督之列;出身吳郡,也不在吳郡四大家族之列。這個人叫做全琮,在《三國演義》中戲份不多,但正史上則是東吳舉足輕重的大人物。
  • 煮酒論英雄之三國良將,全琮篇(中)——孫權的駙馬爺
    三國良將系列之全琮(中)煮酒論英雄,且談三國人物。全琮重大事件之四——迎娶孫魯班黃武七年(228),以周魴詐降為導火索,曹魏大司馬曹休親率十萬大軍伐吳,孫權以陸遜、朱桓、全琮各領兵三萬迎戰,石亭之戰爆發。這場戰役此前在曹休、賈逵、朱桓等人篇章裡有介紹,這裡就不重複了,我們重點講一下全琮緊接著的經歷。
  • 煮酒論英雄之三國良將,朱桓篇(下)——名將發瘋之謎
    三國良將系列之朱桓(下)煮酒論英雄,且談三國人物。
  • 煮酒論英雄之三國良將,滿寵篇(尾聲)
    三國良將系列之滿寵(尾聲)煮酒論英雄,且談三國人物。滿寵重大事件之十二——識破詐降計太和五年(231),東吳有個叫孫布的將軍派人到揚州請降,並在信中表示由於道路遙遠自己不便脫身,希望曹魏派兵接應。在上一篇中筆者剛剛講過周魴詐降誘曹休的情形,另外在曹休篇中筆者也介紹過,東吳方面投降曹魏的事件時有發生,這也造成不少曹魏將領的思想鬆懈。當然,以治軍嚴謹著稱的滿寵顯然不在此列。滿寵雖然以徵東將軍、假節鉞的身份督揚州諸軍事,不過揚州刺史一職則另有其人,此人名氣也非常大,乃是王允之侄王凌,著名的淮南三叛中第一次的主謀。
  • 煮酒論英雄之三國良將,陸遜篇(下)——夷陵之戰的東吳大都督
    三國良將系列之陸遜(下)煮酒論英雄,且談三國人物。陸遜重大事件之九——獻策治荊州上期說到呂蒙襲取荊州陸遜出力甚多,孫權在一個月的時間兩次為陸遜升官進爵,還特地將陸遜舉為茂才以示殊榮。本期接著往下聊。陸遜重大事件之十——夷陵之戰,兵力對比黃武元年(221)七月,劉備親自率領大軍伐吳,誓要為關羽之死、荊州之失復仇。孫權任命陸遜為大都督、假節,總督朱然、潘璋、宋謙、韓當、徐盛、鮮于丹、孫桓等東吳將領,共計五萬人迎戰蜀漢軍。
  • 煮酒論英雄之三國良將,陸遜篇(尾聲,其一)——火燒連營
    三國良將系列之陸遜(尾聲,其一)煮酒論英雄,且談三國人物。陸遜重大事件之十二——內部壓力重重上期講到陸遜識破劉備誘敵之計,面對蜀漢大將吳班挑戰不為所動,迫使劉備將伏兵撤走。劉備一計不成再施一計,既然陸遜堅守夷陵不出,那就分兵去攻打夷道。
  • 煮酒論英雄之三國良將,潘浚篇(下)——備受孫權信任的九卿之首
    三國良將系列之潘浚(下)煮酒論英雄,且談三國人物。把皇帝的心愛之物給毀掉,一般人可絕不敢做這種事,潘浚以此表示自己堅決反對孫權繼續打獵。孫權也知道潘浚一心為自己好,於是從此以後再也不打獵了。從這件事能看出潘浚為人非常剛正,是個一心為公的正人君子。要知道孫權已經稱帝,膽敢如此不給皇帝面子,這種膽量值得敬佩。也能證明潘浚絕非貪生怕死之輩。
  • 青梅煮酒論英雄
    讀《紅樓》,每讀一遍困惑更深一層;讀《三國》則是越讀頭腦越清晰。《紅樓》給我的感覺是沉醉痴迷,《三國》則是另一份讓人高山仰止的欣賞和讚嘆。《紅樓夢》裡給我印象最深的片段是「情切切良宵花解語,意綿綿靜日玉生香」,而《三國演義》,每次想起來,「跳」進腦海的就是這句「青梅煮酒論英雄」。
  • 煮酒論英雄(詩酒人生)
    這幾句,出自三國時期曹操寫的《短歌行》。  人生苦短,對酒當歌,手舉杜康佳釀,心憂家國興亡。瞧,曹操不只會打仗,還很會寫詩。  劉備不如曹操會寫詩,但他年輕時曾得名師盧植指點,好歹也算個文化人。  兩個文化人一起喝酒,就有了《三國演義》裡的名場面:青梅煮酒論英雄。  這場好戲,發生在河洛地區。
  • 三國故事---《煮酒論英雄》
    第一片雪花從灰藍色《煮酒論英雄》是三國演義中的一個片段。裡面有兩個英雄人物,一個長歌當嘯,豪氣沖天,指點群雄;一個寄人籬下,一味謙恭,裝孬不折本,他們就是曹操和劉備。         這一段故事發生在曹操在白門樓勒殺呂布後,帶著劉關張三人回到許昌,劉備說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後、孝景皇帝閣下玄孫,獻帝和劉備論上了親戚,並稱劉備為皇叔。
  • 《三國演義》煮酒論英雄(p2)
    從三讓徐州,到孫策立業,從轅門射戟,白門樓再到青梅煮酒,華夏大地的英雄們似乎在積蓄力量,一步一步走上舞臺。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孫策,冷靜果斷,玉璽換兵,聯合周瑜,召回舊部,收服太史慈,最後一方稱雄,這期間所做的各項判斷,對於一個年輕人來說可稱完美。
  • 三國時期,青梅煮酒論英雄時,曹操為何不直接殺了劉備?
    本初之徒,不足數也。《三國志》卷三十二〈蜀書·先主備傳〉關於三國的很多故事大家想必都是耳熟能詳的,而其中「青梅煮酒論英雄」的故事更是流傳千年直到今天還被人們津津樂道。那麼,在當時佔盡優勢的曹操為何沒有把未來很大可能成為自己心腹大患的劉備殺掉,難道真的只是因為劉備在當時的表現給他留下「此人不過如此」的印象嗎?
  • 青梅煮酒論英雄:曹操識破劉備韜光養晦之策,為何還要放虎歸山?
    青梅煮酒論英雄:曹操識破劉備韜光養晦之策,為何還要放虎歸山?天下之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合,分分合合,你爭我鬥,政權更替過程中,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四大名著《三國演義》中,劉備、曹操和孫權三國鼎立時期,將此歷史定律演繹得淋漓盡致。
  • 青梅煮酒論英雄時,劉備為何不主動推舉曹操為當世英雄?
    《三國演義》第21回「曹操青梅煮酒論英雄」,邀請劉備前來做客,實則是因為前有漢帝認劉備為大漢皇叔,後又有許田圍獵,劉備、關羽之不忿曹操欺辱漢帝,曹操懷疑劉備胸有大志,早晚必成大患,故借「青梅煮酒論英雄」來試探劉備的志向和實力。
  • 四大系列之三國四大謀士,諸葛亮、郭嘉、司馬懿、周瑜
    三國是我國歷史上上承東漢下啟西晉的一段歷史時期,魏蜀吳三國爭霸,出現了一大批名臣良將,受《三國演義》影響,三國是現代人最喜歡的一段歷史時期。三國時期,名臣良將紛紛登場,都留下了濃重的一筆,其中謀士和名將是其中最受人們喜愛的群體,三國眾多的謀士中哪幾個可堪稱為最強呢?
  • 煮酒論英雄可能發生嗎
    三國時,董承約會劉備等立盟除曹。劉備恐曹操生疑,每天澆水種菜;曹操聞知後,以青梅綻開,煮酒邀劉備宴飲,議論天下英雄。當曹操說「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劉備聞之大驚失箸。時雷雨大作,劉備以膽小、怕雷掩飾而使曹操釋疑,並請徵剿袁術、藉以脫身。《三國演義》第二十一回曹操煮酒論英雄章回中,有如下描述:隨至小亭,已設樽俎:盤置青梅,一樽煮酒。二人對坐,開懷暢飲。
  • 「酒史」煮酒論英雄-曹操煮酒煮的是白酒嗎?
    「青梅煮酒」比喻雙方見面,雙方都是英雄豪傑。挾天子令諸侯的曹操,豪氣沖天,指點群雄;寄人籬下的劉備,裝傻充孬,隱忍不發。這真是場國字號的酒局,但作為好酒之徒,難免好奇,他們當時喝的到底是什麼酒?煮酒在古代意為燙酒,但《三國》作為文學作品,在文字處理上要匹配其韻律,「煮酒」對應「煞」的氣氛,正應和「論英雄」,如果將其換成「燙酒」,顯然就渲染不出當時的氣氛。天寒燙酒喝會保護腸胃,但結合當時的地域的天氣情況,「天雨將至,雷聲大作」,能推斷當時正值盛夏,故溫度必然不會太低,故排除天氣因素。
  • 三國風雲:青梅煮酒,論天下英雄只此二人
    三國時期,英雄輩出,魏國有五子良將,蜀國有五虎上將,吳國有四都督。但是在曹操看來,偌大的三國,能夠包藏宇宙,吞吐天地的真英雄,其實只有曹操和劉備二人。沒想到,還是被曹操一再試探,最為有名的就是這一番煮酒論英雄。當時青梅成熟,曹操想起自己望梅止渴的典故,不由多了感慨,正好劉備在他麾下,便邀請他青梅煮酒,一番敘話。酒興一時起,曹操便想和劉備點評天下英雄。
  • 歐美亞電影演新三國鼎立 齊聚西安煮酒論英雄
    歐美亞電影演新三國鼎立 齊聚西安煮酒論英雄時間:2015-09-17 14:19:55來源:西部網作者:王不帥編輯:劉揚
  • 煮酒論英雄之漢末群雄,公孫度篇(上)——遼東公孫氏的崛起
    漢末群雄系列之公孫度(上)煮酒論英雄,且談三國人物。很多人知道在三國時期除了魏蜀吳,其實還長期存在一個第四勢力,這就是遼東的公孫氏集團。公孫家族在以遼東為核心的我國東北南部及朝鮮北部統治長達五十餘年,歷經三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