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酒論英雄之三國良將,全琮篇(中)——孫權的駙馬爺

2021-01-10 公孫楓翔談歷史文化

三國良將系列之全琮(中)

煮酒論英雄,且談三國人物。

全琮重大事件之四——迎娶孫魯班

黃武七年(228),以周魴詐降為導火索,曹魏大司馬曹休親率十萬大軍伐吳,孫權以陸遜、朱桓、全琮各領兵三萬迎戰,石亭之戰爆發。這場戰役此前在曹休、賈逵、朱桓等人篇章裡有介紹,這裡就不重複了,我們重點講一下全琮緊接著的經歷。

且說曹休多年來對東吳採取攻勢,江東各郡有些人不看好孫權,於是紛紛起兵造反,攻破不少縣城。賊人聚集在丹陽、吳、會稽三郡交界之地,這裡地處山區易守難攻又便於隱蔽。於是孫權專門把三郡交界的山區單獨劃出來設立東安郡,由全琮擔任太守,治所設在富春。

全琮這些年跟著呂範、陸遜同曹魏打過幾次大仗,作為見過大場面的將軍,平定賊寇還是沒有懸念的。全琮到任後賞罰分明,對叛軍分化瓦解積極招降,躲在深山中的賊寇逐漸出來歸附。全琮在任數年沒怎麼打仗,就把叛軍瓦解了,甚至還從中招募了一萬多人擴充部隊。

《三國志·全琮傳》載:至,明賞罰,招誘降附,數年中,得萬餘人。權召琮還牛渚,罷東安郡。

既然叛亂消失於無形,全琮的任務就結束了,於是孫權又把全琮調到牛渚大營,隨即撤銷了東安郡。合著孫權專門給全琮設了個郡,全琮一走,這個設在山區的郡就沒人了。想來也是,這裡的人除了全琮帶來的部隊外,就是山裡的叛軍,全琮一走把兩撥人都帶走了,空留一片大山。這至少說明全琮智力並不像龐統說的那麼低,還是挺有頭腦的。這個東安郡在黃武五年(226)設立,黃武七年(228)撤銷,可見兩三年的時間全琮帶給當地非常大的變化。

全琮北上途中經過家鄉錢唐縣,特意停下來修繕祭祀祖墳,搞了一場隆重盛大的儀式。全琮藉機把生平認識的本地老友、宗族親戚全都叫了過去,搞了一場「大撒幣」。

《江表傳》載:琮還,經過錢唐,修祭墳墓,麾幢節蓋,曜於舊裡,請會邑人平生知舊、宗族六親,施散惠與,千有餘萬,本土以為榮。

龐統當年對全琮的評價除「智力不多」外,還有一條叫「好施慕名」,這條絕對稱得上全琮不會倒的人設。上期講過,全琮最初積累名望靠的就是仗義疏財,雖然疏的是他老爹的財。如今全琮自己當了將軍立了大功,隆重地榮歸故裡,心情自然大好。「施散惠與,千有餘萬」之下,當地人必定都誇全琮,以他為本地的榮耀。

這裡也能看出全琮行事高調,錦衣夜行絕不是他的風格。可是別忘記錢唐屬於吳郡,而吳郡又是江東大族聚集地,所謂吳郡四姓中並沒有全家,全琮這麼幹有點暴發戶的意思,太過招搖。行事高調的人通常容易與他人產生矛盾,全琮也不例外,這一點我們後面再講。

至少眼下圓滿完成平叛任務的全琮春風得意,榮歸故裡給鄉親們撒錢,看著家鄉的人都稱讚愛戴自己,開心得不得了。全琮還能更得意嗎?能。

轉年,即黃龍元年(229),孫權稱帝。立功不久的全琮升遷衛將軍、左護軍、徐州牧,這一連串官職當然很重要,但最重要的還是全琮迎娶孫權的長女孫魯班,成為孫權的駙馬。孫魯班原本嫁給了周瑜的長子周循,可惜周循早亡。有道是皇帝的女兒不愁嫁,孫魯班嫁給全琮後,全琮的地位再上新臺階,而孫魯班又被人稱作全公主。

孫魯班

全琮重大事件之五——勸阻太子徵魏

孫權稱帝當然要搞出點大動作來呼應,他讓太子孫登去伐魏。孫權這時候也是有點飄,幾個月前石亭之戰大破曹休十萬大軍,不僅讓孫權下決心稱帝,也有些高估了自己的實力。

可是東吳帝國初立,皇帝雄心勃勃讓太子出徵,群臣都不敢掃孫權的興,誰也不敢出面勸諫。散朝之後全琮私下上表孫權,寫道:「自古以來並沒有讓太子帶兵出徵的例子,太子要麼跟隨君王出徵,被稱作撫軍;要麼皇君王出徵時,太子坐鎮後方監國。如今太子出徵,不符合古往今來的慣例,臣竊以為不妥,很擔心啊。」

《江表傳》載:琮密表曰:「古來太子未嘗偏徵也,故從曰撫軍,守曰監國。今太子東出,非古制也,臣竊憂疑。」

為什麼說太子要麼輔佐君王,要麼守備後方呢?這當中有個稍微敏感的道理。其實也很簡單,君王當然年紀比太子大,沒有意外的話太子是下一任君王。老皇帝帶兵出徵如有閃失,太子繼承皇位,國家繼續運轉。可太子如果掛帥出徵遭遇不測,皇位的繼承勢必成為問題,輕則重新立儲,隨之而來就是太子原班人馬進行洗牌;重則血脈斷絕,只能從旁系尋找繼承人,到時又會出現很多風險。

這個道理簡單,但說出來不好聽,所以誰也不敢勸諫。只有全琮秘密上表,雖然是駙馬,也還是需要很大勇氣。全琮還是講了策略,沒有當面勸,而是私下上表,最大程度維護了孫權的面子。孫權如夢方醒,當時太子孫登已經領軍開拔,孫權趕緊下令撤軍。群臣紛紛稱讚全琮顧全大局的氣節。

嘉禾二年(233),孫權因遼東公孫淵背信斬殺吳國使者大怒,欲渡海討伐遼東,被群臣苦勸作罷。孫權轉而集結兵力伐魏,將怒火傾瀉於合肥前線。

全琮帶領五萬兵力徵討合肥西面的六安,以切斷合肥與曹魏西面地盤的聯繫。吳軍來勢洶洶,六安的百姓四散奔逃。人口可是寶貴的資源,兵源與勞動力都要依靠人口基數,所以當時的戰役總是伴隨著遷徙人口。

部將們正準備分兵追捕,全琮卻說道:「趁人之危而抓捕他們,讓這些人家庭離散,並不是國家應該做的。如今我們分兵捕民,不正是讓被抓的人妻離子散嗎,這樣做對嗎?就算抓到一些人,收穫及不足以削弱敵人,又損害了我國的聲望。假如因為放走百姓上面怪罪下來,我全琮一人扛著,也不能用這種辜負國家的事情來邀功。」

《三國志·全琮傳》載:今分兵捕民,得失相半,豈可謂全哉?縱有所獲,猶不足以弱敵而副國望也。

這個話說出來真是漂亮,大義凜然的。可是當時的社會現實就是人口是第一寶貴的資源,連董卓燒洛陽時都懂得把百姓一塊遷往長安,曹操、劉備包括孫權在各種戰役裡爭奪百姓、遷徙人口的事在史書中俯拾皆是。最著名的例如漢中之戰,曹操把百姓都遷往關中,劉備基本只得了座空城。

誰都知道強迫百姓遷離故土,搞不好家破人亡,這種事並不道德,但都是為了增加己方實力。全琮站在道德制高點上放跑了六安百姓,還真是跟當時的慣例相反。好像全琮這個人身上帶著濃重的浪漫主義色彩,年輕時把老爹幾千斛米白白送人,做將軍後風風光光回老家大肆撒錢,現在又突然不想破壞魏國百姓的幸福家庭,甘願全都放跑。

全琮作為年輕的東吳後起之秀,沒經歷過創業之艱難,應該說他表現出來的特質很「富二代」。

筆者沒有貶低的意思,只是單純觀察到這種現象,全琮沒參與過東吳集團的創業,他的起步資金包括地位與聲望,都建立在父親全柔的基礎上,所以他的表現跟創業老臣有著非常大的差異,以至於有些過於理想化和另類。這也跟全琮一路走來都順風順水有關,他的仕途基本沒遇到過挫折,本身能力又強,所以隨之而來行為上比他人更加帶有理想化跟浪漫主義。越細讀全琮本傳,越覺得這個人有意思。

全琮重大事件之六——交惡朱桓,情急甩鍋

嘉禾三年(234),孫權再次進攻合肥新城,以朱然、全琮為左右督軍。只是孫權的軍事水平大家都清楚,他御駕親徵的效果還不如委任個大將,跟滿寵打了幾回合絲毫沒佔到便宜,吳軍這邊又起了瘟疫,又聽說曹叡正在來合肥的路上,孫權趕緊撤退了。

嘉禾六年(237),這一年黃河流域發生洪災,曹魏糧食減產。曹叡偏偏大興土木,又是把長安城的鐘、銅人、承露盤等東西往洛陽搬,結果大銅人搬不動留在霸城,承露盤中途也損壞了,曹叡不甘心,又大規模煉銅,在洛陽皇宮司馬門外樹起兩個大銅人。接著又給自己修了座大花園,裡面養著許多野生動物。另外還擴建皇宮,修建祭壇等等,總之曹叡很能折騰,把魏國百姓弄得苦不堪言。

恰好這時候魏國廬江郡主簿呂習暗通東吳,表示願意迎接吳軍進城,自己做內應開城門。於是孫權就派全琮為主將、朱桓為副將領兵前往廬江。結果呂習保密工作沒做好,被廬江太守李膺發現,李膺領軍嚴陣以待。既然沒了機會,全琮便下令撤軍。

我們知道孫權對在外的統兵大將向來比較不放心,喜歡玩權力平衡,總是設置兩位都督互相牽制。這次雖然衛將軍全琮地位比前將軍朱桓高,但孫權另外安排了一名參軍,這便是胡琮。雖說胡琮只是偏將軍級別不高,但此人早在孫策統領江東時期,就陪同孫權讀書,是孫權的鐵桿親信,這層關係遠非常人能比。於是當全琮帶兵出徵,孫權就時不時通過胡琮宣讀詔命,搞單線聯絡,遙控部隊。

所以全琮不戰而退到底是他自己還是孫權的決定,誰也說不清。恰好朱桓又是老將,年紀差不多比全琮長一輩,朱桓因為無功而返心中很不爽,又覺得全琮這小子是仗著駙馬身份才爬到自己頭上的,看全琮就更不爽。結果全琮時不時還得看胡琮的臉色,胡琮又直接聽命於孫權,感覺好像全琮就是個擺設,這讓朱桓更加不爽。

全琮召集眾將商議對魏國進行偷襲,免得大軍白跑一趟,好歹找回點面子。素來自視甚高的朱桓感覺自己身為副帥卻毫無權力,還要聽命於草包一樣的全琮,覺得特沒面子,於是沒參加會議,卻單獨找到全琮大吵了一架,對全琮的策略提出激烈反對。全琮急於脫身,就對朱桓說都是胡琮的意思。

朱桓更加激動,派人去叫胡琮過來,並吩咐手下準備幹掉胡琮。結果消息走漏,胡琮沒有來,朱桓便把洩密的人殺掉了。朱桓的參謀來勸,朱桓居然又把參謀給殺了。

《三國志·朱桓傳》載:桓出,不見綜,知左右所為,因斫殺之。桓佐軍進諫,刺殺佐軍,遂託狂發,詣建業治病。權惜其功能,故不罪。

這起怪異的事件給陰謀論者留下了充足的想像空間,借題發揮進行所謂分析與猜想的文章太多了。而在朱桓篇筆者已經發表了自己的看法,這裡就不多重複了。簡而言之筆者不認為這裡有什麼陰謀論,朱桓殺的「左右」、「佐軍」都是自己部下,真的不能強行套個陰謀論,他是真瘋了。

至於之前朱桓的異常表現其實就是精神病發作,越來越嚴重最後失控殺人。也就是說全琮只是在精神失常的朱桓眼裡是草包,這件事不能拿來衡量全琮與胡琮。

陸遜侄子,東吳重臣陸凱有過評價:「先帝外仗顧、陸、朱、張,內近胡綜、薛綜,是以庶績雍熙,邦內清肅。」這裡的先帝指孫權,提到胡琮是與四大家族一同讚賞的,可見胡琮絕非小人,而且胡琮也是在《三國志》裡擁有傳記的重要人物,孫權只是用他當傳聲筒而已,胡琮不太可能在軍隊裡做影響不好的事。

至於全琮跟朱桓說命令是胡琮傳達的,應該是被朱桓反常的舉止給嚇到了,急於脫身的甩鍋之舉。就如筆者此前說過,全琮的人生一直順風順水,既沒經歷過創業艱辛,又沒品嘗過慘敗的痛苦,孫權又很器重他。突然他的副手,比他大一輩的老將朱桓發了瘋地跟他爭吵,這位精英官二代情急之下把鍋甩給了參軍胡琮。好在胡琮逃過一劫,不然這個黑點不僅對朱桓,就算對全琮也有非常大的負面影響。

朱桓

本期講了全琮參與幾次作戰的經歷,篇幅所限,有關東吳二宮之爭的詳情,全琮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咱們下期繼續聊。感興趣的小夥伴敬請點讚關注吧,同時也歡迎翻閱往期三國人物文章。您的支持是我持續更新的最大動力,謝謝!

相關焦點

  • 煮酒論英雄之三國良將,全琮篇(特別篇)——周瑜之子受罰的聯想
    三國良將系列之全琮(特別篇)煮酒論英雄,且談三國人物。全琮重大事件之七——為周瑜之子求情赤烏二年(239),周瑜次子周胤不知犯了什麼罪,被孫權發配至廬陵郡。諸葛瑾、步騭聯名上疏為其求情,緊接著全琮、朱然也為周胤求情。孫權同意撤銷處罰,但周胤卻已經病死。不消說,所謂周胤病死跟被發配有著直接關係。
  • 煮酒論英雄之三國良將,全琮篇(上)——一位冷門的東吳大都督
    三國良將系列之全琮(上)煮酒論英雄,且談三國人物。在三國時期的東吳陣營中,有一名位高權重的實力派大佬,身為武將,卻不在江表十二虎臣之列;擔任都督,又不在東吳四大都督之列;出身吳郡,也不在吳郡四大家族之列。這個人叫做全琮,在《三國演義》中戲份不多,但正史上則是東吳舉足輕重的大人物。
  • 煮酒論英雄之三國良將,朱桓篇(下)——名將發瘋之謎
    三國良將系列之朱桓(下)煮酒論英雄,且談三國人物。
  • 煮酒論英雄之三國良將,滿寵篇(尾聲)
    三國良將系列之滿寵(尾聲)煮酒論英雄,且談三國人物。滿寵重大事件之十二——識破詐降計太和五年(231),東吳有個叫孫布的將軍派人到揚州請降,並在信中表示由於道路遙遠自己不便脫身,希望曹魏派兵接應。在上一篇中筆者剛剛講過周魴詐降誘曹休的情形,另外在曹休篇中筆者也介紹過,東吳方面投降曹魏的事件時有發生,這也造成不少曹魏將領的思想鬆懈。當然,以治軍嚴謹著稱的滿寵顯然不在此列。滿寵雖然以徵東將軍、假節鉞的身份督揚州諸軍事,不過揚州刺史一職則另有其人,此人名氣也非常大,乃是王允之侄王凌,著名的淮南三叛中第一次的主謀。
  • 煮酒論英雄之三國良將,潘浚篇(下)——備受孫權信任的九卿之首
    三國良將系列之潘浚(下)煮酒論英雄,且談三國人物。東吳大帝孫權愛好打獵,史書上有孫權圍獵猛虎的記載。射老虎終究危險係數太高,身為江東之主責任重大,所以後來孫權不再獵猛獸,改為射稚,也就是野雞。潘浚曾經勸諫孫權不要再玩打獵遊戲,要把精力多放在治理國家上,孫權滿口答應,可是仍舊常常打獵。
  • 煮酒論英雄之三國良將,陸遜篇(下)——夷陵之戰的東吳大都督
    三國良將系列之陸遜(下)煮酒論英雄,且談三國人物。陸遜重大事件之九——獻策治荊州上期說到呂蒙襲取荊州陸遜出力甚多,孫權在一個月的時間兩次為陸遜升官進爵,還特地將陸遜舉為茂才以示殊榮。本期接著往下聊。首先《三國演義》中東吳守軍為七萬五千人,蜀漢大軍七十萬,這純屬藝術加工就不多討論了。史書中,東吳守軍在陸遜本傳裡明確記載為五萬,而根據裴松之注引《魏書》中孫權派人帶給曹丕的上書中稱劉備「支黨四萬」,這個數字應該沒有水分,因為孫權向曹丕誇大劉備的實力對自己沒有好處,反而有刺激曹丕對東吳動手的危險。
  • 煮酒論英雄之三國良將,陸遜篇(尾聲,其一)——火燒連營
    三國良將系列之陸遜(尾聲,其一)煮酒論英雄,且談三國人物。陸遜重大事件之十二——內部壓力重重上期講到陸遜識破劉備誘敵之計,面對蜀漢大將吳班挑戰不為所動,迫使劉備將伏兵撤走。劉備一計不成再施一計,既然陸遜堅守夷陵不出,那就分兵去攻打夷道。
  • 青梅煮酒論英雄
    《紅樓》給我的感覺是沉醉痴迷,《三國》則是另一份讓人高山仰止的欣賞和讚嘆。《紅樓夢》裡給我印象最深的片段是「情切切良宵花解語,意綿綿靜日玉生香」,而《三國演義》,每次想起來,「跳」進腦海的就是這句「青梅煮酒論英雄」。▲良宵花解語            ▲ 煮酒論英雄第一次知道《三國演義》是在四十年前了,偶然在村子裡一戶鄰居家見到《三國演義》的連環畫。
  • 煮酒論英雄(詩酒人生)
    這幾句,出自三國時期曹操寫的《短歌行》。  人生苦短,對酒當歌,手舉杜康佳釀,心憂家國興亡。瞧,曹操不只會打仗,還很會寫詩。  劉備不如曹操會寫詩,但他年輕時曾得名師盧植指點,好歹也算個文化人。  兩個文化人一起喝酒,就有了《三國演義》裡的名場面:青梅煮酒論英雄。  這場好戲,發生在河洛地區。
  • 三國風雲:青梅煮酒,論天下英雄只此二人
    三國時期,英雄輩出,魏國有五子良將,蜀國有五虎上將,吳國有四都督。但是在曹操看來,偌大的三國,能夠包藏宇宙,吞吐天地的真英雄,其實只有曹操和劉備二人。沒想到,還是被曹操一再試探,最為有名的就是這一番煮酒論英雄。當時青梅成熟,曹操想起自己望梅止渴的典故,不由多了感慨,正好劉備在他麾下,便邀請他青梅煮酒,一番敘話。酒興一時起,曹操便想和劉備點評天下英雄。
  • 青梅煮酒論英雄:曹操識破劉備韜光養晦之策,為何還要放虎歸山?
    青梅煮酒論英雄:曹操識破劉備韜光養晦之策,為何還要放虎歸山?天下之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合,分分合合,你爭我鬥,政權更替過程中,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四大名著《三國演義》中,劉備、曹操和孫權三國鼎立時期,將此歷史定律演繹得淋漓盡致。
  • 曹操與劉備青梅煮酒論英雄,論的是什麼?
    青梅煮酒論英雄是《三國演義》一個非常精彩的故事。在那麼多的英雄人物中,曹操怎麼就能看的出來劉備是一個英雄呢?在看青梅煮酒論英雄的故事時,我們可能不由自主的想到另外一個著名的一個歷史故事《鴻門宴》。範增也是在無數反秦英雄中一眼看出,劉邦才是項羽的最大的對手。
  • 三國時期,青梅煮酒論英雄時,曹操為何不直接殺了劉備?
    本初之徒,不足數也。《三國志》卷三十二〈蜀書·先主備傳〉關於三國的很多故事大家想必都是耳熟能詳的,而其中「青梅煮酒論英雄」的故事更是流傳千年直到今天還被人們津津樂道。那麼,在當時佔盡優勢的曹操為何沒有把未來很大可能成為自己心腹大患的劉備殺掉,難道真的只是因為劉備在當時的表現給他留下「此人不過如此」的印象嗎?
  • 孫權之女全公主:玩弄權術殺死親生妹妹,被稱為三國第一毒婦
    在中國歷史上,三國時期出現了很多諸如劉備、孫權的英雄人物,但女性卻多是如甄宓、大小喬等作為英雄的附庸出場,唯有一人例外,她就是孫權的女兒——全公主孫魯班。全公主被稱為三國第一毒婦,她聞名於世是因為心思狹隘惡毒、玩弄權術,為此害死弟弟妹妹。
  • 煮酒論英雄可能發生嗎
    三國時,董承約會劉備等立盟除曹。劉備恐曹操生疑,每天澆水種菜;曹操聞知後,以青梅綻開,煮酒邀劉備宴飲,議論天下英雄。當曹操說「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劉備聞之大驚失箸。時雷雨大作,劉備以膽小、怕雷掩飾而使曹操釋疑,並請徵剿袁術、藉以脫身。《三國演義》第二十一回曹操煮酒論英雄章回中,有如下描述:隨至小亭,已設樽俎:盤置青梅,一樽煮酒。二人對坐,開懷暢飲。
  • 「酒史」煮酒論英雄-曹操煮酒煮的是白酒嗎?
    「青梅煮酒」比喻雙方見面,雙方都是英雄豪傑。挾天子令諸侯的曹操,豪氣沖天,指點群雄;寄人籬下的劉備,裝傻充孬,隱忍不發。這真是場國字號的酒局,但作為好酒之徒,難免好奇,他們當時喝的到底是什麼酒?煮酒在古代意為燙酒,但《三國》作為文學作品,在文字處理上要匹配其韻律,「煮酒」對應「煞」的氣氛,正應和「論英雄」,如果將其換成「燙酒」,顯然就渲染不出當時的氣氛。天寒燙酒喝會保護腸胃,但結合當時的地域的天氣情況,「天雨將至,雷聲大作」,能推斷當時正值盛夏,故溫度必然不會太低,故排除天氣因素。
  • 連麗如說青梅煮酒論英雄 | 評書三國演義
    說青梅煮酒論英雄,在歷史上確有其事,但說得沒有這麼詳細,沒有這麼動聽,事情是有的。
  • 《煮酒論英雄》情節中的張弛藝術
    《煮酒論英雄》情節中的張弛藝術文/姜衛華作品的張弛結合、鬆緊適度,將緊鑼密鼓與絲竹之聲巧妙融合,有助於組成和諧的旋律。否則,單純的驚雷急雨、劍拔弩張的作品,很難使人怡情;一味的細吹慢打,輕攏慢捻的作品,又很難使人振奮。所以,如何運用張弛藝術手法至關重要。
  • 歐美亞電影演新三國鼎立 齊聚西安煮酒論英雄
    歐美亞電影演新三國鼎立 齊聚西安煮酒論英雄時間:2015-09-17 14:19:55來源:西部網作者:王不帥編輯:劉揚
  • 三國故事---《煮酒論英雄》
    第一片雪花從灰藍色《煮酒論英雄》是三國演義中的一個片段。裡面有兩個英雄人物,一個長歌當嘯,豪氣沖天,指點群雄;一個寄人籬下,一味謙恭,裝孬不折本,他們就是曹操和劉備。         這一段故事發生在曹操在白門樓勒殺呂布後,帶著劉關張三人回到許昌,劉備說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後、孝景皇帝閣下玄孫,獻帝和劉備論上了親戚,並稱劉備為皇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