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廣電與中國移動共建共享5G 700MHz的消息引起了廣電圈內的熱議。很多廣電網絡的同胞發聲,「與移動共享,會毀了廣電業務」、「廣電出賣了自己的王牌」;也有人表示,「廣電將涅槃重生!」「共享共建能實現共贏!」那麼,事實是否如此?中國廣電與中國移動的合作能否真的為廣電媒體發展帶來新的變化,2020年中國廣電有了哪些新突破,2021年又將面臨什麼挑戰?值此之際,
國家廣電總局廣播電視規劃院高級工程師高楊接受了
「廣電業內」的獨家專訪。針對廣電和移動共享共建的問題,高楊認為:700MHz和2.6GHz的無線網絡採用相同的共享技術方案,但中國廣電是需向中國行動支付網絡結算費用的,所以
廣電用戶一定要優先駐留在700M網絡,而非2.6G網絡。在廣電5G與全國一網一體發展方面,他指出,運營好一張網其實比建設好一張網更加重要,
在2021年初期依託移動2G/4G/5G資源儘快放號發展廣電用戶。「廣電業內」:2020年,中國廣電在5G 700Mhz工作上總體有什麼進展?
高楊:2020年中國廣電主要有兩個標誌性事件,一個是
正式獲得700Mhz頻段的使用權,另一個是
與中國移動達成共建共享協議。2020年3月,工信部發布了關於調整700MHz頻段頻率使用規劃的通知,將702-798MHz頻段頻率使用規劃調整用於移動通信,並將703-743/758-798MHz頻段規劃用於頻分雙工工作方式的移動通信系統。2020年5月工信部於依申請向中國廣電頒發了頻率使用許可證,許可其使用703-733/758-788MHz頻段分批、分步在全國範圍內部署5G網絡。中國廣電拿到5G牌照後,正式獲得了700MHz頻段的使用權。
從700MHz頻率指配結果來看,有兩點需要我們注意。一是除了中國廣電獲得的2x30MHz頻譜資源,還有
2x10MHz(733-743/788-798MHz)和上行5MHz(748-758MHz)尚未指配。借鑑AT&T承建美國公共安全無線寬帶網FirstNet的成功經驗,我們可以考慮
基於2x10MHz頻譜資源建設一張跨部門共享的應急通信專網,而中國廣電無疑是承建這張網絡最具優勢的運營商,從而為中國廣電700M 5G網絡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支撐。而通常被忽視的
上行5MHz可以作為廣電5G網絡的補充上行頻段(SUL),這也是應該積極爭取的寶貴資源。
二是目前702MHz以下頻段是廣播業務頻譜,
DS-36頻道(694-702MHz)將作為地市級的地面數位電視頻道,與703 MHz起始的通信業務間保護間隔只有1MHz。這與大部分國家694MHz以下是廣播業務頻譜,與703 MHz起始的通信業務間保護間隔有9MHz的頻譜分配方式有所不同。為此,一方面我們要求頻率遷移工作中
新招標的地面數位電視發射機在使用DS-36頻道時要遵從嚴格的頻譜模板,以儘可能降低帶外雜散。另一方面,未來在部分使用DS-36頻道播出地面數位電視廣播的地市建設700MHz 5G網絡時,
對基站的接收性能提出了較高的要求,且基站距離廣播發射塔不能過近,否則將犧牲部分低段上行頻譜資源,如703-708MHz。2020年5月,中國移動和中國廣電籤署了5G網絡共建共享合作框架協議,四大運營商形成了「電聯」和「移廣」兩大聯盟,電信和廣電兩大生態從三網融合時代的對立最終走向了5G時代的合作。經過了大半年艱苦但卓有成效的談判,
2021年1月26日,中國廣電和中國移動在北京正式籤署了 「5G戰略」合作協議,正式啟動700MHz 5G網絡共建共享。主要的四份合作協議內容比較多,我主要談幾點。首先是700MHz和2.6GHz的無線網絡採用相同的共享技術方案,也就是採用MOCN(Multi-Operator Core Network)方式,無線基站通過承載網雙接至各自的獨立建設的核心網,同時保證雙方用戶能夠有相當的用戶體驗。需要注意的是,考慮到中國廣電還是需向中國行動支付網絡結算費用,所以
廣電用戶一定要優先駐留在700M網絡,而非2.6G網絡。其次是中國移動向中國廣電有償提供700MHz 5G基站至中國廣電在地市或者省中心對接點的承載網絡。廣電各省網承載網資源差距較大,短期內無法支撐5G網絡建設,
初期利用中國移動承載網,後期逐步替代是最佳路徑。然後是中國移動承擔700MHz無線網和承載網的運維工作,雙方各自承擔自有核心網的維護工作並對700MHz無線網絡具備同等網絡管理權限。這既沒改變
中國廣電對700MHz頻譜的管理地位和業務運營的獨立自主,又解決了中國廣電沒有移動通信網絡運維隊伍的難題。最後是中國廣電一階段據實結算700MHz無線網絡運維費、承載網使用費、2G/4G/5G網絡使用費,二階段前五年按照雙方協商的價格支付網絡使用費。這種
「初期按實、後期打包」的分階段結算方式既能在初期減輕中國廣電支出壓力,又能在未來用戶規模增大後降低單位成本。
「廣電業內」:廣電在5G領域的發展,對無線地面數位電視廣播將產生哪些影響?帶來哪些新挑戰?
高楊:2020年上半年, Nevion對全球廣播公司進行了一次調查,以調查廣播產業在節目製作和內容分發中採用5G的意願。該調查發現,大多數廣播公司對5G持樂觀態度,92%的受訪者期望在一兩年內採用5G。設想在廣播中5G的最大潛在用例是遠程節目製作(佔受訪者的65%)和內容分發(61%),其中82%的受訪者設想5G最終替代地面數位電視。儘管有這種熱情,但只有46%的受訪廣播公司已經對5G進行了測試。受訪者表示,
網絡性能問題、覆蓋問題、可靠性、網絡安全、實施成本是未來使用5G技術遇到的最大挑戰。在廣電5G網絡和地面數位電視網絡均為理想覆蓋的情況下,結合我們國家情況,可以從幾個角度來分析。考慮可開展的媒體業務類型,相比地面數位電視僅能開展線性直播業務,
廣電5G可開展直播和點播,特別是各種高新視頻業務,優勢明顯。考慮到帶寬容量,廣電5G的帶寬與地面數位電視(280MHz帶寬)相比並沒有優勢,採用單播模式情況下,
同時接入5G網絡觀看直播人數過多時,收看質量無法保證,考慮到5G R17將引入組播,情況有望得到緩解。考慮目標終端類型,理論上電視和手機都可接入廣電5G網絡,而地面數位電視僅可覆蓋電視。電視大屏對視頻碼率要求遠高於手機,在
5G採用流量計費模式的情況下,不適合電視接收,在電視端地面數位電視的競爭對手是有線、IPTV等固網接入,而不是5G。
考慮到安全可靠性,廣電5G相比地面數位電視還是有一定差距,特別是在我們國家,安全播出是從事媒體工作的首要任務。因此
廣電5G未來將聚焦手機終端,提供交互體驗豐富的視聽業務,而地面數位電視將聚焦電視大屏,提供高格式的直播視聽業務,二者仍將在一段時間內共存發展。但不可否認在移動優先的前提下,地面數位電視的發展空間有限,需要找到一種技術手段,既可服務於手機終端,同時保持地面數位電視的廣覆蓋低成本等優勢,5G地面廣播技術的發展為此提供了機遇。
「廣電業內」:有觀點認為,5G技術應用將使視聽業態走向強互動、強體驗、大數據、高清晰、智能化,甚至實現萬物皆屏。網絡視聽業務管理將會面臨哪些新問題?如何適合新需求?
高楊:截至2020年6月,我國網絡視聽用戶規模達到了9.01億,95.8%的網絡用戶體驗過網絡視聽業務。隨著5G網絡的不斷普及,其超大帶寬、低延遲特性將會使得更多視聽內容從電視轉向移動終端。新媒體技術的發展,改變了信息的生產、傳播、交換、消費方式,傳播從「一對多」向「多對多」、從單向向互動的方向轉變,網絡視聽內容也從早期分散性的自由創作發展成有資本支持的專業化創作。
面對新的發展形勢,在網絡視聽節目管理方面,現有監管體系和技術手段亟需有所突破。一是管理體系待規劃。現階段,各級監測監管體系是根據廣播電視事業發展和網絡視聽管理的要求逐步建立起來的。特別是近些年隨著事業的快速發展和機構的不斷變革,
運營主體和監管門類越來越多,由於缺乏統一規劃,各級機構設置五花八門,各級系統建設條塊分割,最終導致監管效率較低,監管體系已經滯後於廣播電視與視聽新媒體事業和產業的發展。為指導全國構建廣播電視與視聽新媒體監測監管體系,廣電總局於2019年1月發布了《全國廣播電視與視聽新媒體監測監管總體發展規劃(2019年-2025年)》,對構建現代監管體系提出了具體要求,並指明了方向。部分省(區、市)基於全國規劃已經或開始著手制定適應本省(區、市)需要的發展規劃,真正落實發揮效能還需時日。
二是互聯互通待實現。由於各級監測監管業務劃分與系統建設自成體系,系統間技術架構、數據格式存在較大差異,已經建成的各級平臺之間尚未實現互聯互通,導致監測監管資源無法共享,存在系統重複建設、運行成本高、監測結果互信互認機制欠缺等問題。未來全國廣播電視和網絡視聽監測監管雲的建設應
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區域化分布式部署,打造可靠互信共享平臺,推進監測監管能力各地協同共享,實現補齊地方短板,發揮區域優勢,提升整理監管能力。
三是技術手段待突破。目前針對傳統廣播電視實現了較為完善的技術監測和安全播出指揮調度,而針對網絡視聽的技術監測手段相對簡單滯後,需要大量的人工介入,特別是在網際網路電視、兩微一端、長短視頻、網絡直播等方面存在盲區。未來監測監管技術需要
充分利用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和人工智慧等新一代信息技術,以應對多業態、多終端、強交互的海量視聽信息,滿足覆蓋全面、響應迅速、研判準確的新要求。
「廣電業內」:中國廣電正在布局5G廣播業務,5G廣播網是否可以理解為「廣電5G+通信」的深度融合?您認為,5G廣播業務對廣電5G發展帶來哪些可能性?
高楊:未來無線廣播電視的發展,要堅持移動優先策略,讓主流媒體藉助移動傳播。移動通信中的5G廣播技術的出現,有望成為無線廣播電視服務移動通信終端的重要手段。中國廣電在獲得5G牌照之後,在全力推進5G通信網建設的同時,看到了5G廣播能夠帶來差異化發展的可能,所以加大力量投入,在標準推動、技術研發和創新業態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進展。
中國廣電兼具廣電運營商和通信運營商的雙重身份,5G廣播的應用有望開創廣播與通信融合發展的運營新模式。在大力推進5G廣播的同時,我們也應該冷靜思考5G廣播現階段和未來會遇到的問題,只有把這些問題理清,才能避免出現「叫好不叫座」的情況。
一是技術路線的選擇。目前中國廣電在大力推動基於3GPP R17的5G NR多播廣播,該路線在物理層的先進度、產業鏈的支持度和智慧財產權的自主度三方面具有一定的優勢,在承載廣播電視業務的適用度上有待加強。首先正在制定的3GPP R17 5G NR多播廣播標準沒有接納FTA(Free to Air)這一廣播電視的典型應用模式,即無需鑑權、單下行的自由接收。目前在中國廣電的大力推動下,主流設備廠商已經基於自有方案開發了支持FTA的5G NR廣播演示系統,接下來相關企業應儘快統一技術方案並爭取納入3GPP R18標準,形成全球產業鏈共識。其次R17 5G NR多播廣播不提供單頻網組網能力,也就意味著在應用於廣播大塔時,要用多頻網方式組網或以相同頻率實現非連續覆蓋,從頻譜效益角度講這是不經濟的,在未來R18中加入新的物理層參數以提供單頻網組網能力是需要努力的方向。但是3GPP不僅僅是個技術組織,市場驅動力至關重要,在5G大塔廣播沒有商業應用的情況下,再推一個高塔標準難度很大,需要產學研用各界共同推動。
二是部署頻段的選擇。可供5G廣播部署的候選頻譜包括700MHz移動業務頻譜和700MHz以下的廣播業務頻譜。目前歐洲正在推動3GPP R16的5G地面廣播規範寫入ITU-R地面數位電視廣播建議書,也就意味著該標準即將被ITU認可為廣播技術標準,有望部署於廣播業務頻譜。而正在制定的3GPP R17 5G NR 多播廣播尚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暫時無法為其業務屬性定性。不過可以初步判斷的是對於單下行的5G廣播可以考慮歸入廣播業務,而涉及上行的5G廣播應歸入移動通信業務。暫時不考慮5G NR廣播業務屬性,如考慮在700MHz以下的廣播業務頻譜上部署,則需要在總局的指導下重點評估與地面數位電視廣播業務的兼容共存問題,比如需要5G NR廣播支持8MHz帶寬模式。如果在700MHz移動業務頻譜上部署,除了從技術上要解決與蜂窩小塔700MHz 5G通信業務無幹擾共存的問題,更重要的是評估是否存在商業模式,畢竟對於中國廣電來說700MHz的下行帶寬還是寸土寸金,而且存在與中國移動的共享問題。
三是業務形態的選擇。無論選擇哪種技術路線,高塔5G廣播與CMMB所承載的業務形態不存在本質區別,我們能夠做的是將節目形態調整為適應手機終端和受眾碎片化收看習慣的短視頻等,真正能帶來業態創新的是蜂窩5G NR多播,不僅限於開展交互類視聽業務,更可支撐包括車聯網、物聯網和公共安全在內的多種垂直行業應用。
「廣電業內」:2021年,中國廣電5G將面臨哪些新機遇和新挑戰?
高楊:一是加速推進廣電5G建設。隨著中國廣電和中國移動戰略合作協議的籤署,廣電5G建設也進入了倒計時,700MHz基站設備集採招標將很快啟動。藉助中國移動豐富的建網經驗,網絡建設一旦開始,雙方只需按照計劃推進即可,不會遇到太大的困難。影響700MHz網絡最終商用時間點的反而是廣電自身的頻率遷移工作,這是一個工作量大、複雜度高,但又最為急迫的任務。為保證廣播電視節目的安全播出,在頻率遷移工作完成之前700MHz 5G網絡不能開通。目前各地清頻工作尚未正式開始,
2021年中國廣電將秉承「邊清頻邊建設」理念,預計最快年底完成全部頻率遷移。二是儘快放號發展廣電用戶。這將是一個標誌性事件。當然,可以等待700MHz 5G完全建成時進行放號,預計最快也會到2021年年底。但隨著其他運營商建設腳步不斷加快,
5G放號的黃金窗口時間不斷流逝,也可以說留給中國廣電的時間不多了。理想的情況是通過和中國移動的深度合作,在2021年初期依託移動2G/4G/5G資源儘快放號發展廣電用戶,隨著700MHz 5G網絡建設的不斷完善,用戶業務再逐步交割至中國廣電自身網絡。
三是廣電5G與全國一網一體發展。隨著2020年中國廣電網絡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掛牌成立,標誌著以建設全國廣電「一張網」和廣電5G網絡為使命的企業正式啟航。從前期各地省網開展5G試驗的積極性可以看出省網對廣電5G的渴望,但從目前的移廣共建共享協議中能夠看到的是中國移動將提供700MHz基站的承載網資源,並負責700MHz網絡的全部維護工作,看似未來省網的參與度不高。但我們應該知道,運營好一張網其實比建設好一張網更加重要,簡單的講,未來各地核心網用戶面建設、依託廣電基礎用戶發展5G用戶以及依託本地資源拓展2B/2G市場等重任都將落在省網身上,因此未來
廣電5G與全國一網能否一體化健康發展將決定中國廣電的成敗。
長按二維碼
加入廣電人專屬交流群
添加時請註明「廣電群」+姓名+單位
往期精彩推薦:
新聞職稱評審將改革,不再唯學歷唯資歷唯論文唯獎項!
專訪郭全中:電視頻道關停仍將繼續
又三十餘家傳統媒體陣亡,有的連休刊詞都不留
傳統媒體人,再沒有「新媒體情商」就晚了!
警惕!媒體深度融合,別讓技術升級淪為「假把式」!
廣電總局印發28條意見加快廣電媒體深度融合發展
廣電總局出手加強網絡直播管理!8類行為被禁止
從《隱秘而偉大》《瞄準》看諜戰劇轉型的三大趨勢
500億!中宣部財政部重磅基金投向媒體融合等領域
慎海雄: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未來需要這四類人才
張華立深入解讀湖南廣電改革發展之路
記者,記著人間值得
胡正榮:究竟什麼是全媒體人才?如何培養?
重磅!中宣部: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
行業標準落地,互動視頻未來有哪些新賽道?
媒體深度融合寫入「十四五」規劃
融媒體中心,記者和小編有點難
迷霧劇場之後,中國短劇路向何方?
廣電再不做MCN就晚了!
習近平為媒體融合定方向
融媒體中心,別再把自己當媒體了
廣電總局:任何機構和個人不得製造虛假收視率!
廣電總局首提電視頻道「精簡精辦」!
裝睡的廣電人
長按二維碼
關注廣電業內 聚焦廣電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