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司坤
「感覺國漫真的要崛起了!」7月26日,國產動畫劇集《霧山五行》在嗶哩嗶哩平臺(簡稱B站)上首播後,收穫高評價。截至目前,該劇在B站評分高達9.9,在豆瓣網評分也有9.1。與最近剛「出山」的《霧山五行》不同,另一部高口碑國產動畫劇集《非人哉》於2018年3月開播以來,已出到第四季,並在騰訊視頻和B站創下超20億的播放量,無論是數據還是口碑都表現不錯。一時間,「國漫崛起」的呼聲又一次在網際網路上被喊遍。
與讚譽聲相伴的,也有一小部分人的質疑:「所謂國漫風就是日式動畫加了些中國元素」,還有人說《霧山五行》中有對經典日漫作品中一些元素的抄襲。到底什麼才是「國漫」氣質?與美漫、日漫等成熟的市場及生態相比,國漫如今發展到什麼階段?下一步又將何去何從?
構建「國漫世界觀」
水墨背景、武俠打鬥、國風配色,這是看過《霧山五行》的觀眾給出的直觀評價。該作品故事背景設定在上古時期,一位神秘道人授予陰陽五行的特殊能力給「金木水火土」五個家族來抵抗妖獸。《非人哉》則講述一群中國古代傳說中的神仙妖怪保留了「神力」,卻不得不融入現代都市生活的搞笑故事。這兩部作品都是圍繞中國古代傳統的仙俠主題展開,此前高口碑國產動畫電影《西遊記之大聖歸來》(2015年)和《哪吒之魔童降世》(2019年),講的也是中國傳統神話故事。「仙俠題材是中國本土文化的一種衍生,觀眾對這種題材的接受度也高。」《霧山五行》導演林魂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認為,「國漫」並非一定要對題材進行限制,「我覺得只要作品的思想內核是中國的,它就是中國動畫,而不是局限於題材和畫工」。《非人哉》出品方、分子互動CEO徐博也持有相同觀點,「我覺得能代表中國自己的敘事邏輯、哲學等深層次東西的,就屬於國漫。它的表象、畫風可以看起來是美式或日式的,哪怕故事載體中有外國人,甚至講述的是很科幻的故事,其實也是國漫,因為故事邏輯層面是有中國自己特徵的。」
徐博說,國漫應該是一個比較包容的概念,他也闡述了《非人哉》中世界觀建構的靈感來源:「我們發現一提到傳統神話,很多作品都刻畫得比較正,只不過用新的技術或者美術把題材重新做了一遍,而神仙日常題材當時在市面上還沒有。」據他介紹,《非人哉》中很多素材和橋段都來自創作團隊年輕人的日常生活,比如加班、天氣,甚至吐槽辦公室的蚊子,都會成為作品內容。「神仙的搞笑日常這個選題,我們覺得是『上得去、下得來』的。上得去,它有傳統文化底蘊;下得來,它又足夠接近當下年輕人的生活。」
林魂說,《霧山五行》中的世界觀構建,也是基於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細節或人物情感,然後慢慢融入到故事當中,「金木水火土本身就是中國傳統文化元素,這些元素跟大家的生活息息相關。我們的故事就是從這些點出發,再加以一些天馬行空的創造」。在他看來,要想讓作品講述一個好故事,敘述角度以及給觀眾傳達的思想和信息才是關鍵,而不僅僅是畫風。
抄襲日漫?
在回應關於網上「國漫風格抄襲、借鑑日漫元素」等質疑時,徐博和林魂都表示,這樣的觀點有些片面和狹隘。
徐博說,畫風只是表現形式,創作者當然可以從作品審美角度追求自己的畫風特徵。「以《非人哉》來說,仔細觀察可以看到,它的線條是不均勻的粗細,而且是有斷點的。這其實是我們借鑑了國畫線條。我們沒有因為它是中國的作品才這樣創作,只是覺得這樣的繪畫筆觸在視覺上有更好的識別度。」他認為,即便用的是日式、美式或韓國的畫風,但只要是國內團隊的創作,內核是中國自己的東西,就沒太大問題。
「有人說《霧山五行》裡有元素存在借鑑或者抄襲,我覺得是不成立的。」林魂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有的觀眾觀察到我們的作品中有日本動畫既視感或是類似鏡頭等表現形式,這都不是大問題。能夠用心仔細去體會就會發現,我們是真真正正的原創作品。」
事實上,我國的一些優秀動畫作品近年來已經「出海」,在日本等市場也有了關注度。以《非人哉》為例,徐博發現有不少日本網友在當地社交平臺探討這部作品,「以前更多的是我們去看他們(日本)的作品,我們也會看所謂的『生肉』(無字幕版本)。而現在我看到有外國網友因為追《非人哉》開始學中文,這一點讓我覺得很自豪,尤其是在動漫產業發達的日本。」徐博說,要想成功「出海」,首先還得作品本身要好。此外在經營方面,要能表達清楚作品好在哪。
產業鏈不完整和人才流失
《西遊記之大聖歸來》《哪吒之魔童降世》等作品的誕生之路都極為艱辛。《霧山五行》出品方六道無魚工作室初創時,也只有導演林魂和妻子以及另一名員工,林魂更是一人包下導演、出品人、原畫、腳本、動作設計、分鏡、聲演甚至還有主題曲演唱等多個身份。「遇到的困難肯定都有,比如資金上的一些問題,還有一些團隊磨合。」回想團隊創作之初的艱辛時,林魂如此感慨,「當時也沒有想特別多。大家想堅持下來把作品做完,這是最重要的。」
林魂說,當前我國動畫產業的不易,主要原因在於行業未形成一條穩定的產業鏈,以及穩定的商業運作模式,「做之前百分百確定能做得好,或者一定會帶來經濟效益嗎?如果都能提前確定,國產動畫製作就不會是這麼辛苦的事情,也就不用賣房子去做動畫了」。他介紹稱,日本、美國有著一套完整的產業鏈,作品可以從頭到尾走完這條產業鏈。但中國的產業鏈仍不太成熟,中間丟失很多環節,「就製作方面來講,我們的人才儲備也不太夠。很多動畫製作領域的人才都流失到其他行業去了,這也是比較可惜的一點」。
徐博也指出了人才流失的問題。他告訴記者,早幾年由於行業還沒有發展起來,待遇很低,「好多很好的創作者都去做遊戲原畫了」。自2015年開始有了改觀,「行業有更多人才進來,包括中國傳媒大學動畫學院這樣的院校,這幾年對人才一直積極輸送」。
除了人才問題,徐博認為這一行業要想良性循環,還得讓資本看到產業價值,行業還要注重產業鏈所有環節的發展,包括銷售渠道、衍生品開發、消費品牌跟動漫領域的結合等,「這些都能幫助動漫產業產生更大產值」。不過,歸根結底,作品本身還是應以內容為王。林魂說,「至少我們得做出好的內容、好的產品、好的項目、好的動畫。這樣我們的粉絲和客戶自然就會滿意,這條產業鏈就會逐漸成熟,形成良性循環」。
國漫的未來,會走上美漫或日漫的工業化道路嗎?對此徐博認為,我們的動漫產業在市場化過程中會有與日本、美國發展相似的一部分,但也會有「保留匠心」的自身特色。但動漫畢竟是藝術創作,只追求效率也有可能造成一些好作品的偏廢,「如果能把藝術價值和商業價值平衡好,這就是一個很良性的、相對成熟的工業化過程,就會逐漸地往好的方向發展下去」。中國藝術研究院副研究員孫佳山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認為,國漫的下一步發展,是繼續回歸我們自己的民族風格,「我注意到例如《霧山五行》裡的水墨動畫風格有些當年《小蝌蚪找媽媽》的影子,這就是我們民族風格的路子,也是我們中國人的文化標識。這並不是日漫,也非韓漫、美漫能夠比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