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國足協職業聯賽專項治理工作會議14日在上海舉行,會上發布了2021—2023賽季各級職業聯賽俱樂部財務約定指標和《關於各級職業聯賽實行俱樂部名稱非企業化變更的通知》。中國職業足球聯賽將據此繼續推進改革。
針對足協出臺的球員薪資新規,德轉市場管理員通過他的工作認知對足協提出質疑。
德轉市場管理員寫道:限薪限投入,從一開始我就十分贊同,中國職業足球的泡沫,已經膨脹到了不能不限的地步,國家隊的邊緣後衛,轉會費動輒以億計算。中超坐替補的球員,工資能和五大聯賽上遊球隊主力比肩。這種市場是極其不健康的,就是因為市場內資金總量太大,而好球員寥寥無幾,供求失衡,通貨膨脹。這是一個極其容易理解的經濟學問題。
但關鍵性的監管工作,我覺得是落實這個工作的基礎中的基礎。到底怎麼去落實?到底怎麼去監管?幾年前搞的轉會調節費,當俱樂部發現用「搭售分攤」的方式可以逃避調節費後,足協沒有任何辦法,沒有任何動作,導致這幾個轉會期,這種方式的轉會比比皆是,我真是不好意思再發每個轉會期的中國俱樂部轉會費開銷榜了,你會看到好幾個俱樂部預備隊比一線隊引援開銷還大,甚至預備隊的轉會費支出排在了全中國的前列,那是他們引進了一群根本不在一線隊報名的「轉帳工具人」。還有一些俱樂部,為了逃避調節費,買通對方俱樂部,甚至買通了國外的相關監管部門,一致口徑,死不承認,足協只能無可奈何。
買家想付的錢,總有辦法付出去,賣家想拿的錢,也總有辦法拿得到。類似這樣的情況,如果未來俱樂部再又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怎麼應對?市場化的職業足球,實在是太複雜了,牽扯的利益也太多。在逃避監管這方面,足協也不是偵探,也不是特工,更不是能跨國辦案的ICPO,一個小小的社會組織,如果只是靠自身,根本沒有可能與神通廣大的企業集團對抗。
當時,足協也說了狠話,也和如今一樣,嚇唬俱樂部,說我們會和公安部門聯動,說會和稅務部門共享信息,說誰不執行就扣分,嚴重的就解散,沒見到哪個俱樂部因此受到處罰的,當真箇個都這麼老實啊。真要處罰了,恐怕有人要擔心了,哎呀我們俱樂部年年解散這麼多,都世界聞名了,我們不能再主動解散俱樂部了啊,睜隻眼閉隻眼就好了!
到底應該怎麼去監管???說真的,這種東西,不從大一點的層面去高位協調,恐怕真的很難有什麼效果,結果就是雷聲大雨點小,最後統統睜隻眼閉隻眼。
財務監管,這其實是足球改革的一項內容,而且是非常核心、非常複雜的一項內容。既然是足改內容,能不能以國務院足球改革發展部際聯席會議的名義來推進這項工作呢?能不能從更高的層面去出發,利用更多的資源,去建立一個有效運轉的多部門、多渠道的協作監管機制呢?
同時,我一直都說,中國人自古以來都是非常聰明的,這聰明有時候會變成小聰明,所以中國俱樂部的自律性其實是非常差的。在巨大的利益面前,不管什麼規則,俱樂部都能找出漏洞。目前的情況是,誰老實,誰吃虧,誰玩把戲,誰得利。能否以組建職業聯盟為契機,建立一個能落到實處的、科學的行業自律機制和自我約束、自我監管機制,讓大家想要好好玩就一碗水端平,誰也別想搞小聰明,這恐怕也是中國職業足球俱樂部這個行業要認真考慮的問題。
本文來源:搜狐 作者:射門中國 責任編輯:三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