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這樣一段廣告詞:
你只聞到我的香水
怎麼樣,這段話是不是既像廣告又像歌詞?
這段話,就是幾年前很火的聚美體,在那幾年,聚美優品的發展,也稱得上是如日中天。
但時過境遷,如今的聚美優品,似乎連找個代言人都找不起了。
4月15日,聚美優品宣布完成私有化,將正式從紐交所退市。
要知道,聚美優品當年火的時候,還沒有美團、沒有拼多多,作為當時少有的垂直化妝品電商品牌,它的發展速度,快得令人咂舌。
2014年,趕在京東、阿里之前成功上市的聚美優品,創始人陳歐,一度成為紐交所最年輕的中國企業CEO,風光一時無兩。
上市當天,聚美的開盤價就達到了27.25美元/股,市值高達56.5億美元。
但誰也沒能想到,三年之後,聚美的下場竟是如此難看。
上市三年後,聚美優品的市值,只剩3億多美元,蒸發了將近95%。
在這期間,阿里、京東、美團等電商公司,市值節節攀高。
到了前段時間私有化的時候,聚美優品的市值,定格在了2.27億美元,僅為上市當天的4%。
明明是站在當時最火熱的風口上,為何聚美優品最後還是失敗了?
我想,它也是踩到了很多電商類創業公司,都容易踩上的致命陷阱罷了。
這些陷阱,總的來說有三個:
第一個,垂直電商雖然起步很快,但進入門檻太低。
特別是化妝品電商,由於業務過於單一,從零到一的增速很快,但一旦形成規模,靠低價吸引過來的用戶,很難創造更大的價值。
這一點從聚美過去三年的收入就能看出來,連續三年不升反降,投資者對其主營業務擴張已失去信心。
第二個,供應鏈管理弱、運營能力差、毛利率低。
成本控制和供應鏈管理,向來是電商創業兩個非常重要的板塊,20%的成本波動可以造成100%毛利喪失。
聚美在這兩方面,一來在優質供應商的吸引力上,遠不及阿里、京東,依靠自主研發又太慢,假貨風波,更是成了導火索。
二來由於長期靠低價獲客,運營成本只高不低,毛利率卻低得可憐。
而且因低價而來的用戶,本身並不具備較高的消費力,也無法給企業帶來更長遠的盈利想像。
第三個陷阱,是獲客成本的居高不下。
垂直電商用戶流失率驚人,銷售額基本是靠買流量撐起來的。
再加上競爭越來越激烈,拉新和留存稍有不慎,便會萬劫不復。
很多人說,聚美優品淪落到今天這個地步,跟創始人陳歐脫不了干係。
但有一說一,如果拋開外界輿論來看,他其實還真沒有外界傳得那麼糟糕。
最起碼,作為一位企業家,他還是夠格的。
為什麼這麼說呢?
我們不妨就從他被提到最多的那幾個「槽點」,剝開來講一講。
第一個「槽點」,是張揚。
聚美有些老員工,曾經這樣說過一段話:
「那時聚美優品剛上市,創始人又如此高調,任何情緒宣洩和質疑都會被無限放大。」
在大眾眼裡,一個如此高調張揚的人,必定會有一堆的毛病,心裏面那是巴不得他出錯,進而忽略他的優點。
但實際上,那個時候的陳歐,他之所以高調,我想也只是為了宣傳公司罷了。
像是什麼精英出身啊、創業明星啊、身價上億啊,都只不過是供人消費的標籤罷了。
畢竟多一份「高調」,公司就能多一份曝光,這種髒活累活,也就只有創始人能夠攬了。
接下來說說第二個點,利己。
說到利己,自然會說到私有化。
有人是這麼評價聚美優品的,說它畫餅,上市,收割,退市,環節堪稱完美。
套利早已實現,私有化對早期的原始股東已經沒那麼重要了。
但事實確實如此麼?
早在 2016 年,陳歐就已經對聚美優品產生了私有化的想法。
慎重考慮下,他向中小股東提出了私有化收購要約,因價格分歧談判一度擱淺。
到了今年1月份,陳歐再次提起私有化收購,經過多輪談判才最終達成一致意見。
為什麼四年前沒談成的私有化,如今短短3個月就搞定了呢?
同樣是老闆,我猜陳歐是不想因為股票的流動性差,影響了它的融資。
如果把維持上市地位的高昂費用,花在公司新業務的拓展上面,那才是把錢用在了刀刃上。
對中小股東來說,股價缺乏流動性,拉升的空間也不大。
加上這次全球疫情爆發,未來存在的不確定性太多,維持住目前的現金流,成了投資者的首要動作。
這時候,陳歐再度拋出私有化,就迎合了眾多股東的訴求。
哪有什麼價格合適不合適,就是還沒到了理解的時候。
雖然中小股東對私有化顯得更為迫切,但陳歐堅持給出高於當前股價的回購價,以20美元每ADS的價格私有化收購。
你看,在全球經濟衰退的背景下,陳歐完全可以考慮放棄私有化,等股價下跌後再擇機收購。
但他並沒有這麼做。
最後一個槽點,是「追風者」。
的確,這幾年陳歐追過的風口不計其數。
2016年,陳歐宣布將進軍影視文化產業,三年內打造成「中國影響力最大的顏值經濟公司」。
同一時期,又宣布進軍智能家居領域,做空氣淨化器。
2017年,陳歐又跳到共享經濟圈,玩起了共享充電寶,還被王思聰給嘲諷了。
值得一說的是,共享充電寶這個被大部分人等著看笑話的投資,如今卻成了陳歐目前,可能是最有希望的一場投資。
換個角度來看,我們是不是可以說,他具備了很多企業家所沒有的,捕捉風口的敏銳嗅覺呢?
假設我們處在陳歐的立場上看,在垂直美妝電商的賽道上,聚美的市場份額在逐漸減少的情況下,是要固守舊業務,還是選擇在新領域找到可持續發展的好業務?
我想大多數經營者,管理者,會選擇後者。
所以,有些時候,立場不同,大家關注的點也不同,但抓別人痛腳來嘲笑,總歸是挺沒品的一件事。
在文章的最後,我還是想用一句陳歐自己的話來作為結尾:
夢想,是註定孤獨的旅行,路上少不了質疑和嘲笑,但那又怎樣?
哪怕遍體鱗傷,也要活得漂亮。
陳歐曾取得成功,曾是紐交所有史以來最年輕的CEO,也曾押中共享經濟的遺珠。
未來,創業十載的陳歐,能否走的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