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她朋友的眼裡,她就像一個趕路者,總是急著奔赴下一段戀愛。
大家心裡都有一個時間表。2008年,北京奧運會結束時,她也結束了一段持續五年的感情,就在所有人都以為她身心俱疲的時候,她迅速投入另一段感情。遺憾的是,這段感情只持續了六個月。2009年夏天,更多的人排隊搶購商品房的時候,她提著兩大袋東西,脖子上掛著一隻環保布袋,搬出了他們共同居住的屋子,環保布袋裡那隻三個月大的小貓,是這段感情的遺留物。
只休整了兩個月,她又義無反顧地開始了另一段戀愛。這一段感情,來得太倉促,根基不穩,波折不斷,顫顫巍巍,像一隻讓人揪心的風箏,就這樣,竟也持續了兩年。2011年夏天,她又分手了。這次的休整期更短,只有一個月。一個月之後,她在新的住所裡煮咖啡,新男友在沙發上撫弄那隻兩歲半的小貓。
此後兩年時間,那隻貓跟她換了兩個家,有過兩個「爸爸」,每次搬家的間隔,至多兩個月。如果給她拍一個MV,畫面上的她,應該是行色匆匆的,穿著夏天的衣服,拖著行李,抱著貓,穿著秋天的衣服,拖著行李,抱著貓。四季的景色在變,貓在長大,身上的衣服在不停變換,她的奔波卻沒有變。
她並不是沒有反省精神,她和朋友一起,對自己進行了剖析,為什麼每一段感情的根基都不穩,質量不高,為什麼她這麼急於投身另一段感情,絲毫不給自己喘息的時間?她認為,自己是過於留戀身在愛中的感覺,急於重溫那種感覺。朋友們認為,她太在意人們的評價,生怕自己成為別人口中的孤獨者。內力外力聯合作用,讓她總是急於投奔新感情,倉促地抓一個人來,結束孤獨狀態,於是愛得踉踉蹌蹌跌跌撞撞,像下樓梯,從一段樓梯上衝下來,還沒有站穩,就慌慌張張地衝下另一段樓梯。
1990年代,有部著名的日劇叫《悠長假期》,這部劇的名字,宣示的是主人公的人生態度。在他們看來,人生中的不開心,人生裡的低谷,都在所難免,不如把低谷當做一個悠長的假期,在那個假期裡整理自己,清空自己,以便再度出發。
所有人都需要這種悠長的假期。不論是工作還是感情,不論是身體還是心靈,都需要停頓,都需要節奏的切換,一個悠長的假期。人得利用這個假期,清空自己的緩存,從容一點打量自己,收住那種跌跌撞撞的步子,矯正一下自己的姿態。
如何判斷這種假期的到來?工作低潮,感情低谷,生命滯漲,也許就是這種假期的開端。在這種悠長的假期裡,要做的是減少操作,靜觀其變。因為,失意之中做出的判斷,往往帶著憤怒、怨氣、急切,常常是被急於翻本的願望驅動,多半是不準確的。在這種悠長的假期裡,不作為,可能是更大的作為,控制住自己重出江湖的衝動,可能需要更大的勇氣和熱情。
這種假期,有時甚至相當長,有人在那種安靜低調之中體味到了甜美,也許就從此悠長下去了,也有人把它變成了習慣,時不時地悠長一下,算是節奏調整。
唯有如此,才能馴服生活,找回生活的主動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