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很多歷史文獻和小說對古人的描述,主要寫臉和身高,很少有寫體重的。
比如《三國演義》介紹劉備:「生得身長七尺五寸,兩耳垂肩,雙手過膝,目能自顧其耳,面如冠玉,唇若塗脂」。
那麼問題來了,古人稱體重嗎?
關於稱體重,大家首先想到的,應該就是「曹衝稱象」吧。
有一次,孫權送了一頭大象給曹操。曹操想稱出大象的體重,但是下屬們都沒有辦法。
曹操的小兒子曹衝同學,此時才五六歲,提出了他的方法:把大象放在船上,在穿身上水平面那裡做記號。然後把大象換下去,把其他東西放到船上,直到水面和記號處一致。稱出那些東西的重量,就能知道大象的重量了。
曹操就按照曹衝的方法,稱出了大象的重量。
這段故事來自《三國志》,可惜神童曹衝後來夭折了。
至於稱人的體重,一般都是在嬰兒出生後稱重,所以就出現了「七斤」「九斤」這樣的小名。
除此之外,中國古代有個習俗叫「立夏秤人」,就是在立夏日稱體重。
相傳,這個習俗和劉禪(阿鬥)有關。
劉備娶了孫權的妹妹後,準備把兒子阿鬥交給她撫養。
當時,兩口子是異地的,孫夫人住在娘家吳國。於是劉備準備了很多禮物,讓趙雲送到吳國給孫夫人。
趙雲把阿鬥和禮物送到的時候,正好是立夏。
孫夫人見到小阿鬥後,考慮做後娘容易被說壞話,就當著趙雲的面把阿鬥過秤。趙雲覺得很新鮮,稱的時候還說了句吉祥話。
後來,孫夫人就每年立夏給阿鬥稱體重,給劉備報平安,意思是:看我把孩子養得多好。
因此,漸漸形成了立夏日稱小孩的習俗。
傳說還有一個版本,也和劉禪有關。
諸葛亮臨終時囑咐孟獲每年要看望劉禪一次。此時正好是立夏,孟獲立馬就去拜見了阿鬥。此後,他每年立夏都去看望阿鬥。
後來,蜀國被滅,阿鬥被俘。孟獲依然每年立夏帶兵去洛陽看阿鬥。
並且,每次都要稱一下阿鬥的體重。他說,如果晉武帝虧待阿鬥,他就要起兵反晉。
於是每年立夏日,晉武帝給阿鬥準備用糯米加豌豆煮的中飯。這飯很香,阿鬥就吃很多。於是,孟獲來稱重時就發現阿鬥又重了。
不管怎樣,立夏秤人這個習俗流傳下來了。
清朝的顧祿《清嘉錄》記載:「家戶以大秤權人輕重,至立秋日又稱之,以驗夏中之肥瘠。」
意思是:立夏稱體重,立秋再稱體重,來觀察夏天裡人的身體變化。
吳曼雲《江鄉節物詞》中寫道:「杭俗,立夏日,懸大秤,男婦皆稱之,以試一年肥瘠。」
意思是:立夏這天,不管男女都要稱體重,看過去這一年來的身體變化。
不管哪個比較準確,稱體重都是為了身體健康。
立夏稱體重時,司秤人要一面打秤花,一面講著吉利話。
稱老人家就說:秤花八十七,活到九十一。
稱小姑娘就說:一百零五斤,員外人家找上門。勿肯勿肯偏勿肯,狀元公子有緣分。
稱小孩子就說:秤花一打二十三,小官人長大會出山。七品縣官勿犯難,三公九卿也好攀。
並且算體重不能「四捨五入」,要往重了算。
說到稱重,就不得不說到古代的稱重工具了。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下令統一度量衡。這個「衡」就是稱重的工具,也就是秤。
在長沙東郊楚墓出土的公元前700年前的文物中,就已經有各種精製的砝碼、秤桿、秤盤、系秤盤的絲線和提繩等物品了。
由此可見,春秋戰國時期,我們的先輩就已經玩桿秤玩得很溜了。
秤的來歷也有一個傳說,和陶朱公範蠡有關。
據說範蠡經商的時候發現,人們買賣東西都是靠肉眼估算,太隨性了。
他根據別人打井水受到啟發,用木桿和石頭做了多次試驗,發明了一種工具來算重量。
但是怎麼在木桿上做標記呢?他夜觀星象(其實就是晚上上廁所,順便看了一眼星空)。
但是人才,拉個屎都可以搞發明,範蠡靈機一動,決定用南鬥六星和北鬥七星做標記。一顆星表示一兩,十三顆星加起來是一斤。這就是他設計的桿秤1.0版了。
後來,範蠡發現有奸商缺斤短兩,就想著怎麼改進一下。
於是他把白木刻黑星改成了紅木嵌金屬星形,還在南鬥六星和北鬥七星之外加上了福祿壽三星。從此,一斤就是十六兩了。
他這麼改是為了告誡商家:不要缺斤少兩!如果欺人一兩就會沒福氣(缺福星),如果欺人二兩就會沒官運(缺祿星),如果欺人三兩就會折壽(缺壽星)。
這就是範蠡桿秤2.0版了。
雖然感覺有點孩子氣,但這種方法對於畏懼鬼神的人們來說,還是很有效的。
有了桿秤,就必須有桿秤匠。
製作桿秤的技術,比製作魔杖還要複雜。
選材、刨圓、鹼水浸泡、打磨、釘秤花……每一道工序都經不得半點馬虎。
選木材要用紅木等上好的材料,然後在乾燥的地方放一段時間才能動手改造。把木材刨成又細又長的橢圓柱,還要沾水,打磨光滑,然後在兩頭套上金屬皮。
但這只是初步工作。
後面做刻度才是真正的技術活,非常考驗物理和數學水平。
所以,要是學習成績差,可能連個桿秤匠都做不好。
桿秤匠要經過多次測試,找到不同重量對應的位置,戳洞洞做標記。一桿秤有多少星,就要戳多少洞洞。比如,一桿15公斤的秤要戳大概300個洞。
所以很多桿秤匠都因用眼過度,導致雙眼凹陷。
就這樣,秤這種工具就代代相傳,直到現在。
新中國成立後,官方先後制訂了桿秤檢定規程和國家標準。
上世紀80年代,中國對桿秤結構作了一次重大改革,將木質杆改為金屬杆。
時代飛速發展,現在大家更習慣用直觀精確的電子秤。
雖然桿秤逐漸被時代淘汰,但我還是想說一句:不要缺斤少兩!看似佔了小便宜,趕走的是福祿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