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德華在第二次拿到金像獎影帝時,寫過一首歌叫《影帝無用》,裡面有句歌詞:「能演一切好東西,無論戲份再少都花卻了心計,為了幹活用半世,沒有一秒浪費,活著是沉迷,從來沒有空,去享受美麗」。如今用在新晉影帝林家棟身上再合適不過。
如果林家棟這次沒有在金像獎上斬獲影帝,可能很多觀眾對他的印象還是停留在劉德華電影中的小弟形象。在此之前,他的確演過太多配角,然而,就算再小的角色,他都能演成自己的主角,為每個角色營造出真實情境。在最新的電影《毒。誡》中,林家棟依然不是主角,但他的表現一點都不輸主角。
林家棟
新角色「喇叭」,更多的是來自童年的生活觀察
林家棟出生於香港的九龍城寨,在他的的印象中,這裡就像一座「圍城」,房子密密麻麻擠在一塊,抬頭都看不到天空,每天都有飛機從房頂飛過,發出巨大噪音。「圍城」裡沒有自來水,吃水必須去一公裡外的地方運,十幾層的樓房沒有電梯,全都是一步一步走上去。
更嚴重的是,由於歷史遺留問題,這裡是著名的「三不管」地帶,藏汙納垢的庇護所,走私販毒、殺人搶劫等各種犯罪活動滋生。電影《毒。誡》便再現了上世紀六十年代九龍城寨「十三太保」的故事,林家棟飾演「喇叭」一角。
▲《毒。誡》劇照
小時候的生活經歷對林家棟的表演無疑帶來很大幫助,「很多記憶立馬就翻出來了,小時候每天放學回來,看到很多小混混坐在球場邊上的狀態,和我在戲裡賣毒品坐的狀態是一樣的,全是這個樣子」。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香港,特別是九龍城寨,毒品犯罪泛濫,有些人就會躲在球場或者天橋下吸毒,每每經過林家棟都會停下來觀察他們,「長期吸毒的人,骨頭會變得特別脆弱,走路的時候腰不能挺直,全都是彎腰的」,這個記憶中的畫面,便用到「喇叭」身上,所以,觀眾看到電影中「喇叭」有一段時期特別頹廢虛弱,除了化妝造型的功勞,小時候愛觀察的林家棟也幫了不少忙。
▲《毒。誡》劇照
林家棟自認是一個很「麻煩」的演員,拿到劇本會抓住導演刨根問底,對角色提出一大堆問題。因為之前與劉國昌導演、劉青雲、張晉都有過合作,這次沒有那麼多麻煩,但是林家棟還是為「喇叭」做了一些額外的註解。
電影中有一段時期角色的造型很復古,留著長發,穿喇叭褲,踩著高跟鞋,這些都是造型師設計的。為了突出「喇叭」,林家棟還在脖子上掛了幾件飾品,因為小時候看到很多成年人很相信這些,經常會掛些東西在脖子上,起到一個庇護作用。這在《黑社會》(2005)中如出一轍,他飾演的東莞仔在脖子上掛了一塊翡翠貔貅。東莞仔有很強的欲望,希望能當大哥,貔貅有嘴無肛,只進不出,吞天下財而不漏的貪婪本性便於這個角色十分吻合。
▲《毒。誡》劇照
《毒。誡》的故事跨越了幾十年,「喇叭」也從吸毒販毒的小混混轉變為一個在電視臺工作的白領。「我想觀眾現實裡也能看到很多這些人物,願意改過,觀眾能夠相信這個角色是真實存在的。」最開始林家棟吃的少,讓自己瘦下來,「改邪歸正」之後,每天吃多一點點,「因為毒品不光是讓你的精神很迷亂,還有就是你吃不上任何的東西,戒掉之後你能吃一點點東西,慢慢身體吸收,所以胖這個狀態是最正常的。」配合的就是「喇叭」的跑步姿勢,一種很放鬆的狀態。「可能你們過去看覺得跑步的動態很強烈,但是我覺得喇叭不要那麼強烈,很輕鬆,胖胖的隨便走就可以了。」
演反派並不遺憾,遺憾的是沒有愛情戲
如果要為林家棟劃歸一個表演派別,他應該屬於「體驗派」。「體驗派」對表演的要求就是:從自我出發,生活在角色的情境裡。林家棟在表演的時候就喜歡為角色建立一個真實的情境,即使這個角色是反派。
▲《毒。誡》劇照
在《毒。誡》中,林家棟有一場脫掉褲子的戲。因為「喇叭」這個角色之前吞掉了幾包白粉,需要喝過期牛奶將白粉排洩出來。開拍的時候,導演說,家棟你能不能脫掉褲子啊?林家棟表示無所謂,等攝影師放好鏡頭後,立馬就把褲子脫掉,蹲在痰盂上。攝影師嚇了一跳,「不要脫那麼快,我不想看到你的重要部位,拍出來也過不了,請你快快的穿上褲子」。林家棟覺得,「喇叭」需要立馬把毒品排出來,脫褲子是當時很自然的狀態,符合當時的情境。
飾演過很多經典反派角色的林家棟從來不用「反派」定義角色。「沒有人生下來就是壞的,這個人物為什麼會變成這個樣子,這才是演員要表演給觀眾看的東西」。
▲《葉問》劇照
在林家棟看來,《葉問》(2008)中的翻譯官李釗就不是一個純粹的反派。在拿到劇本後,林家棟為這個角色營造了一個情境,思考這個翻譯官為什麼要當「漢奸」。「我老是在想,當時的權利中心在北方,為什麼翻譯官還待在南方佛山,如果他真的要『賣國』,他一定跑去北方,我覺得他沒有太大野心,只是需要一份工作照顧自己的家人。」電影中有兩場戲對這個翻譯官人物性格的轉變很重要,一場戲是武痴林死掉,另一場戲是一人打十人贏了三袋米的高手死掉。「第一個人死掉之後,我可以說跟自己沒關係,就當看不到,但是第二個人死掉之後,我內心就有了愧疚」。
在獲得金像獎最佳男主角的電影《樹大招風》中,林家棟是香港「三大賊王」之一季正雄。對於這個角色,林家棟認為他所有的行為動機都是為了讓自己生存,必須要血腥。他不像陳小春飾演的卓子強那麼有膽魄,可以一個人跑到大富翁家裡談判,他也沒有別的擅長,只能偽裝。
▲《樹大招風》劇照
林家棟說,「你要我脫褲子我就脫,你要我演精神分裂我就演,我覺得很過癮的。」但是,在林家棟心裡,仍然有一絲遺憾,「拍電影十幾年,只有一兩部有愛情的戲在我身上,我不希望老是演壞人,讓觀眾覺得林家棟很兇,我希望能夠平衡一點,多一些愛情的戲怎麼樣呢」。
一天至少看一個劇本
林家棟不紅是有原因的,太過低調,又不懂應酬,八卦娛樂的花邊更是少見,在娛樂圈,這樣一個不懂「娛樂」的明星怎麼可能會紅?然而,林家棟能紅,也是早晚註定的。
▲林家棟
林家棟最喜歡的事情就是一個人靜靜看劇本,採訪當天他還在公司看劇本。「我一天至少看一個,有時候兩個。」每次看完劇本,投資方就會問他對劇本有什麼看法,有沒有可以改善的地方。在林家棟看來,這是一個很好的互動過程,看劇本好像做功課,可以溝通很多想法。
2010年左右,林家棟很中意一個劇本,介紹給了當時的老闆劉德華,成功說服他投資了這部片子,自己則擔任電影的監製工作,從最初的劇本策劃到之後的拍攝,再到後期製作全權把控。後來,這部叫《打擂臺》的小成本影片在次年的金像獎上擊敗了《狄仁傑之通天帝國》、《葉問2》,摘得最佳影片獎。站在臺上,林家棟難掩激動,「《打擂臺》的成績不論好與壞,對我來說並不重要,因為我覺得最重要的是後面的精神,後面的意義,是香港人的精神,是香港電影的精神。」
▲《打擂臺》劇照
說到誰能代表香港電影精神,大家脫口而出的永遠都是成龍、周潤發、劉德華,林家棟可能還排不上。但如果要數香港娛樂圈那些天道酬勤的案例,林家棟絕對算是一個。《打擂臺》中有句經典臺詞:「不打,不會輸,打,就一定要贏」。林家棟在電影擂臺上「打」了很多年,也「輸」了很多年,但他卻一直守在擂臺上,沒有趴下。
今年金像獎拿到生平第一座最佳男主角獎,林家棟並沒有太多心理準備。因為過去有過幾次最佳男配的提名,最終都落空,也早就看淡了。臺上的林家棟甚至都沒有準備獲獎感言,臨場發揮,回想當時的感覺,就像一幅幅電影畫面在腦海中重播一樣,「從我最開始在TVB訓練班讀書到現在,在我旁邊幫助過我的人,我必須要每一個都謝謝他們」。時隔六年,再次站在金像獎上的林家棟,顯然沒有《打擂臺》獲獎的激動,更多是感謝。
▲林家棟獲得最佳男主角激動捧杯
多了「影帝」的標籤,林家棟在心態上並沒有什麼變化。「拿獎不拿獎關係不太大,現在最大的老闆是觀眾,如果演不好,說什麼也沒用」。所以,不管是新導演還是老搭檔找他合作,有戲讓他發揮,才是重點。
林家棟還有一個習慣,經常晚上12點之後一個人靜靜的看電影。因為對電腦一直不太精通,他還保持著去音像店買碟這種傳統方式,隔三差五就淘回來一些歐洲、美國、伊朗等世界各地的電影,「我覺得不光是看他們怎麼演,我還想看到他們生活是什麼樣的,有一個什麼樣的思想狀態」。
▲林家棟
林家棟特意提到了最近看過的一部英國電影《我是布萊克》,他猶如向投資人推銷劇本似的給《電影》雜誌記者介紹起了故事:一個退休的英國老人,因為生病需要申請社會救濟,他跑遍了各個部門都因為政府官僚所拒,就在申請有起色的時候,布萊克卻死在了申請機構的洗手間裡。
這樣的故事對林家棟的觸動特別大,不光是表演,還有創作,他可以通過電影去了解別的國家人們的生活狀態,進而轉化自己的營養,豐富自己。被問及目前為止最滿意自己的哪個角色?林家棟答道:到現在還沒有特別滿意的,還在等滿意角色的出現。
好文超連結:
香港監製許月珍30年行業經驗:戲不好,做什麼都難!
曹保平:劇本不行,再天才的演員也沒用
專訪劉震云:我不伺候導演,都是導演伺候我
今年最美小曲《我要你》是這樣誕生的
專訪梅峰丨如何讀懂《不成問題的問題》中的「淡」
專訪丨庫斯圖裡卡:當下90%的電影無法贏得我的尊重!
《尋龍訣》為什麼好看?因為導演花了一年時間研究冒險類型,並寫了一篇長論文。
葉京:藝術是獨裁,沒有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