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鑑賞辭典》第九十七首《長信秋詞五首(其四)》(王昌齡)

2021-02-19 近蘭寒舍

 【篇目】

 【作品介紹】

 【注釋】

 【譯文】

 【作者介紹】

 【賞析

 【古風泊客一席談】


 

  長信秋詞五首(其四)

     【盛唐·王昌齡·七絕

真成薄命久尋思,夢見君王覺後疑。

火照西宮知夜飲,分明復道奉恩時。

    拼音版:

zhēn chéng báo mìng jiǔ xún sī , mèng jiàn jun1 wáng jiào hòu yí 。 

真成薄命久尋思,夢見君王覺後疑。

huǒ zhào xī gōng zhī yè yǐn , fèn míng fú dào fèng ēn shí 。 

火照西宮知夜飲,分明復道奉恩時。

[作品介紹]

《長信秋詞五首》是唐代詩人王昌齡的組詩作品。這五首七絕以悽婉的筆調,運用心理描寫以及對比手法,從不同角度表明失寵宮妃的苦悶幽怨之情。這組詩是唐代表現宮怨主題的代表作,詩中的心理刻畫細膩入微,使詩篇別具一種真實與動人的藝術感染力。


[注釋]

1、薄命:命運不好;福分差。《漢書·外戚傳下·孝成許皇后》:「妾薄命,端遇竟寧前。」尋思:思索;考慮。唐白居易《南池早春有懷》詩:「倚棹忽尋思,去年池上伴。」

2、西宮:皇帝宴飲的地方。

3、復道:兩層閣樓間的通道。《墨子·號令》:「守宮三雜,外環隅為之樓,內環為樓,樓入葆宮丈五尺,為復道。」


  [譯文]

其四

果真成為薄命人長久陷入沉思,夢中又見到君王醒後心裡生疑。

燈火照耀著西宮知道是在夜飲,眼前分明浮現復道蒙恩受寵時。

  [作者介紹]

王昌齡 (698— 756),字少伯,京兆長安(今陝西西安)人,一說河東晉陽(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後人譽為「七絕聖手」。早年貧賤,困於農耕,年近不惑,開元十五年(727年)進士及第,初任秘書省校書郎,又中博學宏辭,授汜水(今河南滎陽縣境)尉,再遷江寧丞,故世稱王江寧。因事貶嶺南。與李白、高適、王維、王之渙、岑參等交厚。開元末返長安,改授江寧丞。晚年被謗謫龍標(今湖南黔陽)尉。因安史亂後還鄉,道出亳州,為刺史閭丘曉所殺。其詩擅長七絕,邊塞詩氣勢雄渾,格調高昂;也有憤慨時政及刻畫宮怨之作。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邊塞所作邊塞詩最著,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譽(亦有「詩家天子王江寧」的說法)。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輯有《王昌齡集》。

壹/

由於王昌齡的籍貫、生卒年及其他重要的生平事跡記載不一,他的作品大都無法編年,因而,這《長信秋詞五首》寫於何時亦難以確知。根據新舊唐書本傳及有關論著的推考,大致可知王昌齡是京兆長安(今陝西西安)人,其生年在天授元年(690)至聖曆元年(698年)之間,卒年在至德二載(757年)前後。開元十五年(727年),他三十多歲始登進士第。補秘書省校書郎,又以博學宏詞登科,再遷汜水縣尉。曾兩次被貶。這組詩五首當寫於天寶(唐玄宗年號,742—756)年間,第二次被貶之前。

其四

同樣是抒寫失寵宮嬪的幽怨,表現她們內心的深刻痛苦,在王昌齡筆下,卻很少藝術上的雷同重複。《長信秋詞五首》從五個不同的角度寫了宮怨,這一首則帶有更多的直接抒情和細緻刻畫心理的特點。
  第一句就單刀直入,抒寫失寵宮嬪的內心活動。「真成薄命」,是說想不到竟真是個命運不幸的失寵者。這個開頭,顯得有些突兀,讓人感到其中有很多省略。看來她不久前還是得寵者。但宮嬪得寵與否,往往取決於君主一時好惡,或純出偶然的機緣。因此這些完全不能掌握自己命運的宮嬪就特別相信命運。得寵,歸之幸運;失寵,歸之命薄。而且就在得寵之時,也總是提心弔膽地過日子,生怕失寵的厄運會突然降臨在自己頭上。「真成薄命」這四個字,恰似這位失寵宮嬪內心深處一聲沉重的嘆息,把她那種時時擔心厄運降臨,而當厄運終於落到頭上時既難以置信,又不得不痛苦地承認的複雜心理和盤託出了。這樣的心理刻畫,是很富包蘊的。
  失寵的命運降臨之後,她陷入久久的尋思。因「思」而入「夢」,夢中又在重溫過去的歡樂,表現出對命運的希冀,對君主的幻想,而在自己心中重新編織得寵的幻影。但幻夢畢竟代替不了現實,一覺醒來,眼前面對的仍是寂寞的長信宮殿,梧桐秋葉,珠簾夜霜,聽到的仍是悠長悽涼的銅壺清漏。於是又不得不懷疑自己這種僥倖的希望原不過是無法實現的幻夢。以上兩句,把女主人公曲折複雜的心理刻畫得細緻入微而又層次分明。
  就在這位失寵者由思而夢,由夢而疑,心靈上倍受痛苦煎熬的時刻,不遠的西宮那邊卻向她展示了一幅燈火輝煌的圖景。不用說,此刻西宮中又正在徹夜宴飲,重演「平陽歌舞新承寵」的場面了。這情景對她來說是那樣的熟悉,使她一下子就喚起了對自己「新承寵」時的記憶,仿佛回到了當初在複道(宮中樓閣間架空的通道)承受君主恩寵的日子。可是這一切此刻又變得那樣遙遠,承寵的場面雖在重演,但華美的西宮已經換了新主。「分明」二字,意餘言外,耐人咀嚼。它包含了失寵者在寂寞悽涼中對往事歷歷分明的記憶和無限的追戀,也蘊含著往事不可回復的深沉感慨和無限悵惘,更透露出不堪回首往事的深刻哀傷。
  這裡隱含著好幾重對比。一重是失寵者與新承寵者的對比。一重是失寵者過去「複道奉恩」的歡樂和目前寂處冷宮的悽涼的對比。還有一重,則是新承寵者的現在和她將來可能遇到的厄運之間的對比。新承寵者今天正在重演自己的過去,焉知將來又不重演自己的今天呢?這一層意思,隱藏得比較深,但卻可以意會。
  這重重對比映襯,把失寵宮嬪在目睹西宮夜飲的燈光火影時內心的複雜感情表現得極為細膩深刻,確實稱得上是「深情幽怨,意旨微茫,令人測之無端,玩之無盡」,但卻不讓人感到刻意雕琢,用力刻畫。詩人似乎只是把女主人公此刻所看到、所自然聯想到的情景輕輕和盤託出,只用「知」和「分明」這兩個詞語略略透露一點內心活動的消息,其餘的一切全部蘊含在渾融的詩歌意境中讓讀者自己去玩索、體味。正因為這樣,這首帶有直接抒情和細緻刻畫心理特點的詩才能做到刻而不露,保持王昌齡七絕含蓄蘊藉的一貫風格。

佚名


《長信秋詞五首(其四)》   [盛唐·王昌齡·七絕]

真成薄命久尋思,夢見君王覺後疑。

果真成為薄命人長久陷入沉思,夢中又見到君王醒後心裡生疑。

薄命:命運不好;福分差。尋思:思索;考慮。

火照西宮知夜飲,分明復道奉恩時。

燈火照耀著西宮知道是在夜飲,眼前分明浮現復道蒙恩受寵時。

西宮:皇帝宴飲的地方。復道:兩層閣樓間的通道。

《長信秋詞五首(其四)》,是唐代詩人王昌齡的組詩作品其三。均屬宮怨詩。

真成薄命久尋思,夢見君王覺後疑。」果真成為薄命人長久陷入沉思,夢中又見到君王醒後心裡生疑。

實際上,泊客讀此首聯也「久尋思」。

真,果真。「真成薄命久尋思」。「我」真的是如此(失寵)薄命了嗎?為什麼會這樣呢?為什麼君王會如此待自己呢?

首聯說明,此詩女主人翁才剛剛失寵,還不能忘懷君王,更不相信前不久還是恩恩愛愛,現如今就已經獨居長信宮了。

夢見君王覺後疑」。夢中又見到君王,醒後心裡生疑。生什麼疑惑?疑惑君王果真帶她如棄履,疑惑自己怎麼會落到如此地步。

此首聯,使我們讀者仿佛看到一位失寵的嬪妃坐在長信宮中的床榻,久久呆坐,怔怔思量.

火照西宮知夜飲,分明復道奉恩時。」燈火照耀著西宮知道是在夜飲,眼前分明浮現復道蒙恩受寵時。

西宮:皇帝宴飲的地方。復道:兩層閣樓間的通道。

西宮正在狂歡。想前不久,「我」還在西宮的復道中深受恩寵的啊!

此尾聯,既呼應了首聯的「尋思」、「覺後疑」,更有深深的怨懟、嘆息、感嘆、傷感和痛惜等情緒在裡頭。

《長信秋詞五首(其四)》是唐朝詩人王昌齡所作的一組宮怨組詩,七言絕句。這首宮怨詩是借對比手法而感嘆嬪妃失寵之深怨。

附錄:

長信秋詞五首

作者:王昌齡

其一

金井梧桐秋葉黃,

珠簾不捲夜來霜。

燻籠玉枕無顏色,

臥聽南宮清漏長。

其二

高殿秋砧響夜闌,

霜深猶憶御衣寒。

銀燈青瑣裁縫歇,

還向金城明主看。

其三

奉帚平明金殿開,

且將團扇暫徘徊。

玉顏不及寒鴉色,

猶帶昭陽日影來。

其四

真成薄命久尋思,

夢見君王覺後疑。

火照西宮知夜飲,

分明復道奉恩時。

其五

長信宮中秋月明,

昭陽殿下搗衣聲。

白露堂中細草跡,

紅羅帳裡不勝情。


作者簡介

古風泊客 :徐建老師,此處省略無數字…… (作者屬低調之士,囑咐省略簡介)

本文已經過作者授權,其他平臺轉載,請註明出處:古風泊客(czgfpk)

編輯:近蘭茶舍

更多《唐詩鑑賞辭典》請點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經典 | 長信秋詞五首(其三)
    《長信秋詞》共有五首,這裡選的是第三首。五首詩的題材是漢成帝兩個妃子的故事。成帝先寵愛上班婕妤。不久又寵愛了趙飛燕。班婕妤失寵後,自請到長信宮去侍候太后,這樣才得避免趙飛燕的妒害。班婕妤是史學家班固的祖姑,也有文才。她留下了一篇自敘性的賦,其中有句云:「奉供養於東官兮,託長信之末流;供酒掃於帷幄兮,永終死以為期。」就是敘述她退居東宮,為太后執灑掃之役,甘心從此終老。
  • 關於《唐詩三百首》,你知道了太少了關於《唐詩三百首》,你知道了...
    說到《唐詩三百首》,幾乎無人不知,連三歲小孩子都能背誦。 上學的時候,誰沒有為那些背不完的唐詩而頭疼呢? 年歲漸長,才漸漸讀完唐詩,才知道這本書的難得。
  • 唐詩三百首鑑賞辭典系列||在獄詠蟬
    鑑賞在獄詠蟬》是唐代文學家駱賓王的代表詩作。此詩作於患難之中,作者歌詠蟬的高潔品行,以蟬比興,以蟬寓己,寓情於物,寄託遙深,蟬人渾然一體,抒發了詩人品行高潔卻「遭時徽纆」的哀怨悲傷之情,表達了辨明無辜、昭雪沉冤的願望。  全詩情感充沛,取譬明切,用典自然,語意雙關,達到了物我一體的境界,是詠物詩中的名作。
  • 解讀王昌齡《從軍行其四》: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三年的時間裡,王昌齡寫了大量邊塞詩,《塞下曲》、《從軍行》幾乎首首是精品。這此詩作奠定了王昌齡作為邊塞詩第一人的地位。《從軍行》組詩共七首,描寫了邊關、戰場、戰士,有場景描寫,有心理描寫,是唐朝邊關狀態的真實歷史再現。其中第四首因後兩句而更加著名,成為經典名篇。
  • 不教胡馬度陰山,王昌齡這首《出塞》是七絕還是樂府詩?
    一、王昌齡的《出塞》是七絕王昌齡的《出塞》兩首,都是七言的絕句,不過這兩首有區別,第一首是近體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在唐詩中,只用了樂府古題的詩,都會被歸類於《樂府詩》。至於是古體詩還是近體詩無所謂。三、這些樂府詩也是格律詩王昌齡的《出塞·一》、馬戴的《出塞》既是樂府詩又是格律詩(近體詩),這種現象並不少見。
  • 《唐詩鑑賞辭典》第二十一首《代悲白頭翁》(劉希夷)
    明代李攀龍《唐詩直解》:《代悲白頭翁》本非其佳處,而俗人專取之。五、六尤卑。清代王夫之《唐詩評選》:唯「長嘆息」三字順出一篇。幻生一白頭翁闖入不覺,局陣豈淺人所測邪?一直中露本色風光,即此是七言淵系。後來排撰虛實,橫立情景,如遊子以他鄉為丘壑,忘其本矣。清代毛先舒《詩辯坻》:一意紆迴,波折入妙,佳在更從老說至少年虛寫一段。
  • 《唐詩鑑賞辭典》第五百三十九首《玉臺體十二首(其十一)》(權德輿)
    周祈《名義考》卷五:「古有罪者,席稿伏於椹(帖)上,用鈇斬之。言稿椹則言鐵矣,鐵與夫同音,故隱語稿椹為夫也。」這女子見喜兆後的激動心態在詩人的筆下表現得是多麼細緻入微。然而這女子的丈夫回來沒有?喜兆有沒有應驗?這位女子最終是歡喜還是失望?詩中並沒有交代。
  • 唐詩中最振奮人心的邊塞詩,寫下了一個堅定決絕的「誓言名句」
    唐詩中的邊塞詩繼承了先秦兩漢魏晉詩歌的凜然慷慨之風,結合唐詩所獨有的韻律節奏和藝術表現手法,將邊塞主題的詩發展到巔峰。讀之有壯闊蒼涼的意境、也有豪情激烈的志氣。譬如下面這首王昌齡所作的《從軍行》,可謂最激勵人心,寫下了一個堅定決絕的千古名句:從軍行七首·其四唐·王昌齡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 詩詞鑑賞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今天鑑賞一首李白的詩作《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這首詩是李白在聽說好友王昌齡被貶官龍標尉時從遠道寄給王昌齡的詩。李白在一聽到王昌齡的不幸遭遇時,想必也是感同身受的,因為李白一生也是東奔西走,四處飄零。所以寫了漂泊無定的楊花和叫聲似「不如歸去」的子規。因此「楊花落盡子規啼」,滿含離別的愁緒。而「愁緒」的來源是聽說好友被貶官了,去的地方要過五溪(指湖南西部的五條溪水)。湘西當時屬地理位置偏僻之處。作者是為好友而愁的。
  • 雄渾豪邁的王昌齡寫的一首宮怨詩,卻被譽為唐詩絕句的壓卷之作
    唐朝詩人王昌齡的邊塞詩最為著名,他的邊塞詩氣勢雄渾,風格高昂。其中「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等句更是千古流傳。王昌齡被譽為「七絕聖手」,他的七絕詩可以和李白媲美。
  • 王昌齡吟詠蘇州的唯一唐詩,全文30字,一開篇就是濃濃的詩意
    我們談到王昌齡,就會想起他曾經被譽為「七絕聖手」。這個詩人在唐代文學史中確實非常出色,尤其是七言絕句寫得相當漂亮。同時這個詩人主要的創作地方還是在邊塞,一首首豪情萬丈的《出塞》,直到今天仍然散發出昂揚鬥志。
  • 《唐詩三百首鑑賞》(1—18章)張若虛 王績 王勃 賀知章 陳子昂
    《唐詩三百首鑑賞大全集(超值金版)》結合市場上流行的各種選本,總結其豐富經驗,力求做到精練、準確,鑑賞深刻、透徹。每篇文字。融合古代意韻和現代視角,不空不繁,不澀不濫。希望讀者在閱讀中能提高對詩歌的鑑賞能力,能陶冶自己美好的情操,用一顆詩意的心去看待生活、體驗人生。 中國是一個詩歌的國度。
  • 詩詞鑑賞:江亭晚望+諸將五首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江亭晚望宋之問浩渺浸雲根,煙嵐出遠村。鳥歸沙有跡,帆過浪無痕。望水知柔性,看山欲斷魂。【小題1詳解】本題考查鑑賞詩歌的能力。選項涉及了內容、情感、語言、技巧、形象等多方面。做題時對每一個選項力求仔細分析、深入理解並與原文全面對照,耐心細緻地找出問題,不好直接確定答案時可以藉助排除法。
  • 唐詩三百首 朗誦大全集7CD音頻
    資源簡介《唐詩三百首》是一部流傳很廣的唐詩選集。唐朝(618年~907年)二百八十九年間,是中國詩歌發展的黃金時代,雲蒸霞蔚,名家輩出,唐詩數量多達五萬餘首。《唐詩三百首》選詩範圍相當廣泛,收錄了77家詩,共311首,在數量上以杜甫詩最多,有38首、王維詩29首、李白詩27首、李商隱詩22首。它是中小學生接觸中國古典詩歌最好的入門書籍.
  • 詩詞丨一生必背的50首經典唐詩,值得收藏
    在唐詩。幾百年來,有多少唐詩豐富了我們的精神世界,又有多少唐詩撫慰了我們的心靈。從音律到文字,從寓意到內涵,讀之朗朗上口,看之韻味無窮。唐詩源於生活,是自然 ,是生命,是心靈的寫照。今天,詩詞君總結了50首經典唐詩,每一首都有一個千古名句,值得詩友們收藏保存。-01-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 「一片冰心在玉壺」:王昌齡的壺中日月長,楚山似冰心
    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有兩首,其中比較出名的是第一首: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王昌齡,詩家天子,七絕聖手,在盛唐七絕的成型、推廣上和李白兩人起了決定性的作用。七絕這種體式,題材、格式、修辭方法、文法走向都因為他而規範,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這首詩是一首送別詩,描寫的是送別的狀態,並沒有對背後的關係進行過多交代,我們要讀懂他,就要了解王昌齡創作這首詩時自身的狀態,就能更清晰地理解他的詩意。
  • 唐詩三百首|卷一:五言古詩【注音版】
    唐詩三百首|卷一:五言古詩1、感遇四首隻之一9、夢李白二首之一10、夢李白二首之二16、秋登蘭山寄張五22、宿王昌齡隱居
  • 睡前陪孩子聽首詩 | 劉禹錫《秋詞》
    聽有聲閱讀,解放雙眼秋詞二首·其一劉禹錫 【唐代】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賞析】       劉禹錫的《秋詞》,一反常調,另闢蹊徑,它以其最大的熱情謳歌了秋天的美好。更為難得可貴的是,《秋詞》還是詩人被貶朗州後的作品,讓人佩服劉禹錫的待人處世。原詩兩首,這是其第一首。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 這幾首唐詩,帶你看遍祖國大好河山
    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跟著這幾首唐詩,來走進祖國的大好河山吧!這首唐詩是李白所創作的一首經典的送別詩,全詩雖然短短的二十二句,但是非常形象生動的描繪了黃山奇異的景觀,寫出了黃山的高聳。也表達了詩人對於溫處士的離別之情,具有一種浪漫主義色彩。這首唐詩是著名詩人杜甫寫的一首描繪泰山的五言古詩,詩人通過描繪了泰山雄偉磅礴的景象,來熱情的讚美了泰山磅礴的氣勢以及奇異秀麗的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