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目】
【作品介紹】
【注釋】
【譯文】
【作者介紹】
【賞析】
【古風泊客一席談】
長信秋詞五首(其四)
【盛唐·王昌齡·七絕】
真成薄命久尋思,夢見君王覺後疑。
火照西宮知夜飲,分明復道奉恩時。
拼音版:
zhēn chéng báo mìng jiǔ xún sī , mèng jiàn jun1 wáng jiào hòu yí 。
真成薄命久尋思,夢見君王覺後疑。
huǒ zhào xī gōng zhī yè yǐn , fèn míng fú dào fèng ēn shí 。
火照西宮知夜飲,分明復道奉恩時。
[作品介紹]
《長信秋詞五首》是唐代詩人王昌齡的組詩作品。這五首七絕以悽婉的筆調,運用心理描寫以及對比手法,從不同角度表明失寵宮妃的苦悶幽怨之情。這組詩是唐代表現宮怨主題的代表作,詩中的心理刻畫細膩入微,使詩篇別具一種真實與動人的藝術感染力。
[注釋]
1、薄命:命運不好;福分差。《漢書·外戚傳下·孝成許皇后》:「妾薄命,端遇竟寧前。」尋思:思索;考慮。唐白居易《南池早春有懷》詩:「倚棹忽尋思,去年池上伴。」
2、西宮:皇帝宴飲的地方。
3、復道:兩層閣樓間的通道。《墨子·號令》:「守宮三雜,外環隅為之樓,內環為樓,樓入葆宮丈五尺,為復道。」
[譯文]
其四
果真成為薄命人長久陷入沉思,夢中又見到君王醒後心裡生疑。
燈火照耀著西宮知道是在夜飲,眼前分明浮現復道蒙恩受寵時。
[作者介紹]
王昌齡 (698— 756),字少伯,京兆長安(今陝西西安)人,一說河東晉陽(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後人譽為「七絕聖手」。早年貧賤,困於農耕,年近不惑,開元十五年(727年)進士及第,初任秘書省校書郎,又中博學宏辭,授汜水(今河南滎陽縣境)尉,再遷江寧丞,故世稱王江寧。因事貶嶺南。與李白、高適、王維、王之渙、岑參等交厚。開元末返長安,改授江寧丞。晚年被謗謫龍標(今湖南黔陽)尉。因安史亂後還鄉,道出亳州,為刺史閭丘曉所殺。其詩擅長七絕,邊塞詩氣勢雄渾,格調高昂;也有憤慨時政及刻畫宮怨之作。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邊塞所作邊塞詩最著,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譽(亦有「詩家天子王江寧」的說法)。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輯有《王昌齡集》。
壹/
由於王昌齡的籍貫、生卒年及其他重要的生平事跡記載不一,他的作品大都無法編年,因而,這《長信秋詞五首》寫於何時亦難以確知。根據新舊唐書本傳及有關論著的推考,大致可知王昌齡是京兆長安(今陝西西安)人,其生年在天授元年(690)至聖曆元年(698年)之間,卒年在至德二載(757年)前後。開元十五年(727年),他三十多歲始登進士第。補秘書省校書郎,又以博學宏詞登科,再遷汜水縣尉。曾兩次被貶。這組詩五首當寫於天寶(唐玄宗年號,742—756)年間,第二次被貶之前。
其四
同樣是抒寫失寵宮嬪的幽怨,表現她們內心的深刻痛苦,在王昌齡筆下,卻很少藝術上的雷同重複。《長信秋詞五首》從五個不同的角度寫了宮怨,這一首則帶有更多的直接抒情和細緻刻畫心理的特點。
第一句就單刀直入,抒寫失寵宮嬪的內心活動。「真成薄命」,是說想不到竟真是個命運不幸的失寵者。這個開頭,顯得有些突兀,讓人感到其中有很多省略。看來她不久前還是得寵者。但宮嬪得寵與否,往往取決於君主一時好惡,或純出偶然的機緣。因此這些完全不能掌握自己命運的宮嬪就特別相信命運。得寵,歸之幸運;失寵,歸之命薄。而且就在得寵之時,也總是提心弔膽地過日子,生怕失寵的厄運會突然降臨在自己頭上。「真成薄命」這四個字,恰似這位失寵宮嬪內心深處一聲沉重的嘆息,把她那種時時擔心厄運降臨,而當厄運終於落到頭上時既難以置信,又不得不痛苦地承認的複雜心理和盤託出了。這樣的心理刻畫,是很富包蘊的。
失寵的命運降臨之後,她陷入久久的尋思。因「思」而入「夢」,夢中又在重溫過去的歡樂,表現出對命運的希冀,對君主的幻想,而在自己心中重新編織得寵的幻影。但幻夢畢竟代替不了現實,一覺醒來,眼前面對的仍是寂寞的長信宮殿,梧桐秋葉,珠簾夜霜,聽到的仍是悠長悽涼的銅壺清漏。於是又不得不懷疑自己這種僥倖的希望原不過是無法實現的幻夢。以上兩句,把女主人公曲折複雜的心理刻畫得細緻入微而又層次分明。
就在這位失寵者由思而夢,由夢而疑,心靈上倍受痛苦煎熬的時刻,不遠的西宮那邊卻向她展示了一幅燈火輝煌的圖景。不用說,此刻西宮中又正在徹夜宴飲,重演「平陽歌舞新承寵」的場面了。這情景對她來說是那樣的熟悉,使她一下子就喚起了對自己「新承寵」時的記憶,仿佛回到了當初在複道(宮中樓閣間架空的通道)承受君主恩寵的日子。可是這一切此刻又變得那樣遙遠,承寵的場面雖在重演,但華美的西宮已經換了新主。「分明」二字,意餘言外,耐人咀嚼。它包含了失寵者在寂寞悽涼中對往事歷歷分明的記憶和無限的追戀,也蘊含著往事不可回復的深沉感慨和無限悵惘,更透露出不堪回首往事的深刻哀傷。
這裡隱含著好幾重對比。一重是失寵者與新承寵者的對比。一重是失寵者過去「複道奉恩」的歡樂和目前寂處冷宮的悽涼的對比。還有一重,則是新承寵者的現在和她將來可能遇到的厄運之間的對比。新承寵者今天正在重演自己的過去,焉知將來又不重演自己的今天呢?這一層意思,隱藏得比較深,但卻可以意會。
這重重對比映襯,把失寵宮嬪在目睹西宮夜飲的燈光火影時內心的複雜感情表現得極為細膩深刻,確實稱得上是「深情幽怨,意旨微茫,令人測之無端,玩之無盡」,但卻不讓人感到刻意雕琢,用力刻畫。詩人似乎只是把女主人公此刻所看到、所自然聯想到的情景輕輕和盤託出,只用「知」和「分明」這兩個詞語略略透露一點內心活動的消息,其餘的一切全部蘊含在渾融的詩歌意境中讓讀者自己去玩索、體味。正因為這樣,這首帶有直接抒情和細緻刻畫心理特點的詩才能做到刻而不露,保持王昌齡七絕含蓄蘊藉的一貫風格。
佚名
《長信秋詞五首(其四)》 [盛唐·王昌齡·七絕]
真成薄命久尋思,夢見君王覺後疑。
果真成為薄命人長久陷入沉思,夢中又見到君王醒後心裡生疑。
薄命:命運不好;福分差。尋思:思索;考慮。
火照西宮知夜飲,分明復道奉恩時。
燈火照耀著西宮知道是在夜飲,眼前分明浮現復道蒙恩受寵時。
西宮:皇帝宴飲的地方。復道:兩層閣樓間的通道。
《長信秋詞五首(其四)》,是唐代詩人王昌齡的組詩作品其三。均屬宮怨詩。
「真成薄命久尋思,夢見君王覺後疑。」果真成為薄命人長久陷入沉思,夢中又見到君王醒後心裡生疑。
實際上,泊客讀此首聯也「久尋思」。
真,果真。「真成薄命久尋思」。「我」真的是如此(失寵)薄命了嗎?為什麼會這樣呢?為什麼君王會如此待自己呢?
首聯說明,此詩女主人翁才剛剛失寵,還不能忘懷君王,更不相信前不久還是恩恩愛愛,現如今就已經獨居長信宮了。
「夢見君王覺後疑」。夢中又見到君王,醒後心裡生疑。生什麼疑惑?疑惑君王果真帶她如棄履,疑惑自己怎麼會落到如此地步。
此首聯,使我們讀者仿佛看到一位失寵的嬪妃坐在長信宮中的床榻,久久呆坐,怔怔思量.
「火照西宮知夜飲,分明復道奉恩時。」燈火照耀著西宮知道是在夜飲,眼前分明浮現復道蒙恩受寵時。
西宮:皇帝宴飲的地方。復道:兩層閣樓間的通道。
西宮正在狂歡。想前不久,「我」還在西宮的復道中深受恩寵的啊!
此尾聯,既呼應了首聯的「尋思」、「覺後疑」,更有深深的怨懟、嘆息、感嘆、傷感和痛惜等情緒在裡頭。
《長信秋詞五首(其四)》是唐朝詩人王昌齡所作的一組宮怨組詩,七言絕句。這首宮怨詩是借對比手法而感嘆嬪妃失寵之深怨。
附錄:
長信秋詞五首作者:王昌齡
其一
金井梧桐秋葉黃,
珠簾不捲夜來霜。
燻籠玉枕無顏色,
臥聽南宮清漏長。
其二
高殿秋砧響夜闌,
霜深猶憶御衣寒。
銀燈青瑣裁縫歇,
還向金城明主看。
其三
奉帚平明金殿開,
且將團扇暫徘徊。
玉顏不及寒鴉色,
猶帶昭陽日影來。
其四
真成薄命久尋思,
夢見君王覺後疑。
火照西宮知夜飲,
分明復道奉恩時。
其五
長信宮中秋月明,
昭陽殿下搗衣聲。
白露堂中細草跡,
紅羅帳裡不勝情。
作者簡介
古風泊客 :徐建老師,此處省略無數字…… (作者屬低調之士,囑咐省略簡介)
本文已經過作者授權,其他平臺轉載,請註明出處:古風泊客(czgfpk)。
編輯:近蘭茶舍
更多《唐詩鑑賞辭典》請點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