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是一座獨具魅力的城市,名人輩出,但只要翻翻歷史,你就會發現他們中不少人其實都不是土生土長的蘇州人,蘇州古城的規劃設計師伍子胥,帶兵稱霸的孫武,為蘇州旅遊代言的蘇東坡……
他們都不是蘇州人,卻同樣來到了這片土地上,蘇州城滋養了他們,他們更為蘇州做了許許多多。
唐代有個韋蘇州,現代有個陸蘇州
陸文夫,這個蘇州現當代文學界最響亮的名字,其實來自長江彼岸的泰興。但他一生中近60年的光陰都是在蘇州度過的,從少年時代考入蘇州中學(前身為北宋範仲淹開創蘇州府學)後,他的一生便與蘇州結下來解不開的緣。
在八年的記者生涯後,陸文夫終於走上了文學創作的道路,1956年,一篇《小巷深處》讓文壇第一次知道了陸文夫這個書卷氣濃鬱的名字,那年,他二十八歲。
經歷文革的波折與磨難後,陸文夫踏上了通向創作上春天的列車,朝著春暖花開的地方一路向前。他的多部作品紛紛獲獎,在文壇的地位也扶搖直上,茅盾曾盛讚陸文夫是「力求每一個短篇不踩著人家的腳印走,也不踩著自己上一篇的腳印走。」
於是,越來越多的人聽說有一位描寫蘇州非常厲害的作家,在韋應物這個「韋蘇州」之後,時隔千年,江南又誕生了一個「陸蘇州」。
美食家,愛頭湯麵,也愛菸酒茶
說陸文夫,就繞不開《美食家》。
在這部他最著名的小說裡,蘇州人對美食獨有的考究與追求被寫到了極致。無論是吃頭湯麵、喝䰾肺湯早已是如今蘇州吃貨們的基本準則,在書裡他還精心安排了一場在私家園林耗時3個小時的「烹飪學會成立宴會」。
了經典的蘇幫菜松鼠鱖魚、蜜汁火腿,甚至還有一道令人嘆為觀止的「三套鴨」——「一隻鴿子塞在雞肚裡,再把雞塞到鴨肚裡,燒好之後看上去是一隻整鴨」,工序之繁複、口味之刁鑽堪稱蘇幫菜工夫菜的一絕。仿佛在他筆下,每一次吃飯都是一次莊重的儀式,都是對生活最大的尊重。
除了「美食家」的榮譽頭銜,大家還給他取了一個「酒仙」的雅號。同樣以寫美食出名的汪曾祺酒量也很大,但陸文夫似乎很不服氣,在酒桌上喝得興起時,曾豪氣沖天地說:「汪曾祺,其實他喝不過我的!」
後來陸文夫年紀大了,身體不太好,醫生關照了一大堆注意事項。他當然不會照單全收,煙是戒了,酒呢完全戒掉太難了,那就少喝一點。
有一回在飯桌上,吃的差不多了,陶文瑜看到還有多出來的一碗麵,就說「糧食浪費可惜的」,就把麵條端到自己面前。還沒來得及吃呢,陸文夫眼疾手快,把人家留下的半杯酒拿了過來一口喝掉,還咂咂嘴說:「老酒浪費也可惜的。」
真是一個可愛的吃貨啊。
蘇州待他不薄,他給蘇州更多
陸文夫並不是一個人在默默地寫著蘇州,而是帶動、影響了一批年輕的作家,共同在文學的道路上創造一個叫做蘇州的品牌。
範小青就是眾多受到陸文夫提攜的蘇州作家之一。
80年代範小青的第一部短篇小說集馬上要出版,按照行規呢需要找個重量級的大咖寫序言鎮場。她自然找到了恩師陸文夫,誰知後者卻一口回絕了她,一點商量的餘地都沒有,這讓當時的範小青倍感尷尬。
陸文夫絲毫沒有給學生情面,反而說「年輕人請名家寫序沒有好處」。後來範小青回憶起來,說直到多年以後才能明白老師當年的用心。細想想,能夠拋棄名人光環,真正獨立的創作、自由地為自己吶喊,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1988年,陸文夫擔任主編的《蘇州雜誌》正式發行,這也是國內罕見的純文化路線的地方文化刊物。三十多年來,這本雜誌的主題始終只有一個,就是關於蘇州的文化。從建築、園林、飲食到蘇城的一草一木,這本雜誌就是陸文夫心目中理想的蘇州。
從那以後,圍繞著這本雜誌,在古城滾繡坊青石弄5號的院落裡,陸文夫身邊圍繞著一群年輕的蘇州作家,一起構築關於蘇州的文學夢。
如今《蘇州雜誌》的副總編,蘇州作家陶文瑜就是在陸文夫的指點下成長起來的。他曾感慨道:雜誌社門一開,陸老師走出去,就是陸主編;雜誌社關起門來,陸老師更像是一個家長。
這個家長是嚴肅的,也是寬容的,是可敬的,也是可愛的。
蘇州作家葉彌,她的作品《香山爐》曾榮獲魯迅文學獎,而另一部代表作《天鵝絨》更是直接被姜文改編成了電影《太陽照常升起》,得到了熱烈的市場反響。
在她的記憶裡,陸文夫「是可圈可點的有趣,方方正正的有趣,不是隨隨便便的有趣,更不是奇形怪狀的有趣」。
據說有一次一大幫年輕作家簇擁著陸老師在雜誌社的迴廊裡說話,突然他站起來就走,說道:「天要下雨了,老太婆怕打雷,我要回去了。」
另一位蘇州作家朱文穎回憶起一次聚會,蘇童、葉兆言等人想要去打保齡球,就叫了陸文夫,原來以為他一定會拒絕的,畢竟去玩的都是一群年輕人,而且當時也很晚了。
但陸老師居然很高興的答應了,當晚「他打得不多,但一直笑眯眯的在一旁看著這些年輕人」——是啊,看著這樣一群青年蘇州作家,茅盾文學獎得主蘇童、早已在文壇聲名顯赫、擔任江蘇省作協主席的範小青,還有陶文瑜、葉彌、荊歌、朱文穎……家長看孩子,可不就是越看越喜歡麼。
有人說陸文夫的《美食家》、範小青的《褲襠巷風流記》、蘇童的《城北地帶》等等作品一起鑄成了一座的「紙上的蘇州」。是的,這些蘇州作家一輩子都在為傳播蘇州文化辛勤耕耘,為創造蘇州故事嘔心瀝血。
就像陸文夫說的那樣:
等到慶祝蘇州建城3000年的時候,我們這一代人早就灰飛煙滅了,但也和古人一樣,凡是給這個城市做過一些好事的人,都會為這個城市留下一點有形或無形的痕跡。只是有一點大家不必討較,不必計較那痕跡是你的還是我的,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
出品方 | 喜悅聲創
監製 | 樂軒
主播 | 馬穎
編輯/排版 | 說書的菜
後期 | 多多
圖片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