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文夫|吃家寫了《美食家》,真讓廚師怕了

2021-01-09 鳳凰江蘇

2005年7月9日在蘇州去世的著名作家陸文夫有一部著名小說《美食家》,而在生活中,這位大作家也是一位地地道道的美食家。

據他的親朋好友們說,陸文夫體健而精神,練達又睿智,主要得益於他的飲食文化。他的好吃、愛茶、嗜酒,在作家圈裡是出了名的。

廚師在他面前有班門弄斧之感

當年,一部中篇小說《美食家》,使陸文夫「會吃」的名聲遠播文壇內外。自那以後,陸文夫每到一家飯店用餐,廚師聞知陸文夫來吃飯,便有些惶惶然,大有美食家面前班門弄斧之感,倘若做壞了一道菜,會壞了自己的名聲。陸文夫的味覺似乎特別敏感、發達,能分辨各種酒菜色香味的細微差別。一盤雞丁端上桌,他只夾一塊放進嘴裡,就能斷定是新鮮雞肉還是凍雞肉。民以食為天,食以味為先。他說名廚必須有豐富的想像力,不能墨守成規,要不斷創新,做出新菜、新味來。特級廚師應有特級的獨創性,應有絕招絕活。

有一次陸文夫在蘇州得月樓宴請著名作家馮驥才。他點的菜樣樣精美,尤其是最後一道湯,清中有鮮,清則爽口,以解餐中之油腥;鮮則纏舌,以存餐後之餘味。陸文夫深知最後那道湯在一餐中的重要。

「行萬裡路,嘗百口鮮」,朋友稱他「吃家」

陸文夫對各地富有特色的民間小吃很有興趣,走到哪吃到哪,總有品不足、嘗不夠的感覺。他是真正做到了「行萬裡路,嘗百口鮮」。難怪朋友都稱他是「玩家」、「吃家」。陸文夫在他的《美食家》裡,獨創了「南瓜盅」的美味。南瓜盅是將高檔的八寶飯放入挖空瓤的南瓜中,上籠蒸之,品食時,棄南瓜,食八寶飯。他認為此種南瓜盅具有深厚的田園風味。

對於吃,陸文夫很是講究。他認為,美食是一種藝術,而且是一門綜合藝術,它和繪畫、雕塑、工藝、文學,甚至和音樂都有關聯。比如「響油鱔糊」「蝦仁鍋巴」,食前都會發出響聲,這響聲是音樂,是一種引起食慾、振奮精神、增添興味的音樂。

對於茶,他以和、清、靜寂為茶之三味,如芝蘭蕙萱、松菊竹梅可喻人品,可言心志,令人神融心醉。朋友們都知道他愛茶之切,每有好茶,總要給他留著,「因為只有陸文夫才不致委屈了好茶」。

陸文夫愛酒在作家中也是出了名的,他酒齡長、酒量大,故有人送他個「酒仙」的雅號,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可以列入酒仙的行列」。有一次他患重病,醫生勸他今後少喝點酒,陸文夫心裡琢磨:不要命不行,還有小說沒有寫完;不要酒也不行,活著就少了點情趣。於是他說:「我要命也要酒。」只是近年已非當年可論,酒明顯喝得少了。看來,對於這位作家來說,適量飲酒也是其養生之道。

2005年7月9日,陸文夫因病醫治無效,在蘇州逝世,享年77歲。 

「聊天隨時都可以,但是不要發稿子」

9日突然接到現代快報社電話,陸文夫去世了,心裡不禁一驚,客廳桌子上正放著我和這位有著「陸蘇州」美譽的大作家的合影。記者有幸兩次在陸老家中對其進行採訪,給記者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就是「認真」。

第一次採訪:2000年5月12日,記者到蘇州採訪陸文夫先生。當提到《蘇州雜誌》,陸老立即來了精神,那時他已是72歲高齡,還在堅持任職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1989年,陸老開始創辦一本叫《蘇州雜誌》的雜誌,當時已有11個年頭。

「《蘇州雜誌》每一期的稿子都是主編陸文夫親自選出的,他絕對不是掛名。」這是《蘇州雜誌》編輯告訴我的。

那次採訪時,其家人特別交代老人肺部不好,希望時間不要太長。可是老人談興很濃,而且越說越激動。

針對當時文壇冒出的所謂美女作家的「另類文學」,他表示自己始終保持「冷處理」態度。陸老說,出版者、媒體「好不容易」把幾個「另類作家」炒起來,沒多久上海、北京、南京又要搞禁版、禁售,真不知道是想徹底「消滅」還是想繼續炒熱。這樣做不等於幫他們做了一回「廣告」嗎?倒不如乾脆來個「冷處理」,置之不理就是最好的方式。

臨別時,記者問陸老,將來有什麼寫作計劃,陸老說:「自己精力有限,所以有靈感和想法時就寫些小散文什麼的,大作品暫時還沒有計劃呢!」

「自己不熟悉的東西絕對不會寫。」這是陸老的話。

第二次採訪:2004年8月下旬的一天,當時報社策劃準備寫陸老作為知識分子在蘇北下放的經歷。記者按照約定到達陸老家中,這一次陸老沒有下樓。陸老明顯瘦了很多,幾乎能夠清楚地看到他身上的骨頭,說話聲音也很小。

可是說起蘇北,說起《蘇州雜誌》,他還是很專注,他說想念下放地射陽的老鄉們,請記者代為問好,而《蘇州雜誌》的稿子他還是堅持要親自看。記者說,《蘇州雜誌》辦得那麼好,自己不敢輕易投稿,他說:「你投給我好了,我們不要求必須名家,只看作品本身。」臨走時,陸老一再表示,聊天隨時都可以,但是不要發稿子,而且還表示這話他和中央媒體也都說過很多遍了,他感覺自己沒有什麼好寫的。

相關焦點

  • 陸文夫的《美食家》:一日三餐,人間煙火
    今天給大家推薦的一本似乎在寫美食,卻又帶著中國一段刻骨銘心的歷史的中篇小說,名叫《美食家》,作者陸文夫。夏秋交界之時的蘇州是最值得一去的。陽澄湖的大閘蟹剛剛開始捕撈,雖說個頭還沒長到最大,但畢竟是朋友圈第一個吃到的仔!雞頭米大面積上市,無論是做甜湯還是炒小菜都增加了一種格外的Q彈韌勁。
  • 當代作家陸文夫及其名作《美食家》
    陸文夫(1926—2004年)陸文夫(1928-2005年),江蘇泰興人,定居蘇州,中國當代著名作家。陸文夫自1949年大學畢業後參加革命工作,1955年開始走上文學創作之路。陸文夫與朋友合影在五十年的文學生涯中,陸文夫在小說、散文、文藝評論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 陸文夫與他的小說《美食家》
    陸文夫(1928-3-23-2005-7-9)曾任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江蘇省作家協會主席、蘇州文聯副主席,中篇小說《美食家》是他的巔峰之作
  • 姜虎東擔任綜藝《多吃家》MC 再轉達美食的熱愛
    姜虎東擔任綜藝《多吃家》MC 再轉達美食的熱愛姜虎東與韓國著名料理研究家任志浩(音)廚師,將一同擔任於11月播出的MBN新綜藝節目《多吃家》(暫譯)的MC。MBN新綜藝節目《多吃家》,是一檔由娛樂圈美食家姜虎東和以「自然飯桌」、「流浪食客」而聞名的任志浩廚師,兩人聚在一起而備受觀眾期待的美食紀錄片式綜藝。姜虎東與任志浩(音)廚師兩人,將在節目中一起生活在位於首爾某山村最頂端的家中,邀請明星們做客並為他們準備豐盛的飯菜。
  • 陸文夫作品集合,小編力薦《陸文夫文集(共5卷)》
    陸文夫(1928-3-23-2005-7-9),江蘇泰興人,曾任蘇州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等。在50年文學生涯中,陸文夫在小說、散文、文藝評論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以《獻身》、《小販世家》、《圍牆》、《清高》、《美食家》等優秀作品和《小說門外談》等文論集飲譽文壇,深受中外讀者的喜愛。喜愛陸文夫的書友們,TA的這幾本書你都看過嗎?1.
  • 陸文夫,蘇州待他不薄,他給蘇州更多
    美食家,愛頭湯麵,也愛菸酒茶說陸文夫,就繞不開《美食家》。在這部他最著名的小說裡,蘇州人對美食獨有的考究與追求被寫到了極致。無論是吃頭湯麵、喝䰾肺湯早已是如今蘇州吃貨們的基本準則,在書裡他還精心安排了一場在私家園林耗時3個小時的「烹飪學會成立宴會」。
  • 陸文夫講述真實的瞎子阿炳,原來是這樣~~~
    2005年7月9日,我在加拿大驚獲噩耗,著名作家陸文夫先生在蘇州逝世了。陸文夫先生原名「紀貴」,因不願當官,一心為文,更名「文夫」。他一生留下不少膾炙人口的佳作,如《小巷深處》、《美食家》、《井》、《小販世家》等等,獲獎無數,曾任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文聯副主席。名揚海內外,堪稱度過了勤奮的一生。可是,他也留下了難以彌補的終身遺憾。
  • 金實秋 | 汪曾祺與美食家
    他還說:「他很喜歡寫東西,沈從文的弟子,得了真傳,文筆很好。」陸文夫是一位與汪曾祺並美的作家、美食家,他的小說《美食家》發表後,美食家一詞不僅傳遍了文化界、烹飪界,甚至幾乎達到了家喻戶曉的普遍程度。他們兩人是一對知交酒友,陸文夫說:「上世紀八十年代的初期,作家們的活動很多,大家劫後相逢,也歡喜聚會。有時在北京,有時在廬山,有時在無錫,有時在蘇州。凡此種場合,汪曾祺總是和我們在一起。」
  • 沒有他,中國就沒有「美食家」 | 陸文夫先生逝世15周年
    1983年,江蘇作家陸文夫發表了中篇小說《美食家》,轟動文壇,聲名遠播,僅法文譯本,就銷售超過十萬冊。在從此以後,中文世界裡才第一次有了那個日後膾炙人口的名詞:美食家。
  • 當一個美食家是一種什麼感受?
    陸文夫陸文夫和高小庭陸文夫(1928-2005),江蘇人,曾任蘇州文聯主席,素有「陸蘇州」的雅稱,《美食家》是他的成名作。和那個時代的所有知識分子一樣,陸文夫自己的命運也和時代一樣跌宕起伏,《美食家》中的「我」高小庭,和作者本身的經歷頗有相似之處,也算是作者通過高小庭講述了自己的心路歷程。在《自傳》中,陸文夫說,他最早開始寫作是二十多歲的時候,剛開始寫就受到了社會各方面的關注,起點不可謂不高,然而沒幾年就趕上了變革,陸文夫下放封筆,等到他再拿起筆來寫作的時候,已經是五十多歲以後了。
  • 《美食家》:寫給吃貨的小說 伏牛一日記(310)
    陸文夫的這篇《美食家》是今年我讀的第一篇小說。這是一部有趣的吃貨記錄。 小說的背景,發生在蘇州,描寫了一個一輩子沉迷於吃喝的吃貨– 地主朱自治。 朱自治家裡產業大,但他不嫖不賭,穿著邋遢,四體不勤,五穀不分,萬事不關心。他只關心一件事:吃。 他每天的主題,就是吃飯。
  • 廚師料理兩斤重的大海參,真怕一刀切下去,整個海參直接爆開了
    說實話,小編也是見過不少脹的和氣球一樣的海鮮,基本上無一例外都會爆開,所以小編也是真怕這一刀下去,整個海參爆的哪裡都是。然而這個海參確實爆了,廚師第一刀切下去就明顯的聽到「噗」的一聲,但是爆的程度不是那麼厲害,就是簡簡單單的放個氣。
  • 謝霆鋒時隔4年再拿米其林廚師大獎,他把興趣做成美食家很不容易
    這已經是謝霆鋒時隔4年再拿米其林廚師大獎,他把興趣做成美食家很不容易!他是美食家嗎?他真的會做菜嗎?他是做樣子的吧?有人說謝霆鋒是明星,把自己的這一種力量通過自己的雙手帶給大家一種別樣的中華美食理念,這樣子做的意義非常重要,這也符合他一個美食家的身份。
  • 他,一個真正的美食家.
    美食家(節選)文 | 陸文夫來源 | 《美食家》01那時候,蘇州有一家出名的麵店叫作朱鴻興,如今還開設在怡園的對面。至於朱鴻興都有哪許多花式面點,如何美味等等我都不交待了,食譜裡都有,算不了稀奇,只想把其中的吃法交待幾筆。吃還有什麼吃法嗎?有的。
  • 國產電影沒技術的時候,有故事就足夠了——《美食家》
    當然,這種吃飯的場景並不少見,曾經有一篇文章,描寫的就是吃飯,他文章中的主人公是一位美食家,早上最喜歡的就是去朱鴻興吃頭湯麵。只要是朱自治過來了,跑堂的總是會喊出來「來哉,清炒蝦仁一碗,要寬湯、重青,重澆要過橋,硬點!」。話不多,但是馬上這樣一個會吃,能吃的美食家一下子就活生生地站在我們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