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一個真正的美食家.

2021-02-11 傳物

美食家(節選)

文 | 陸文夫

來源 | 《美食家》

01

那時候,蘇州有一家出名的麵店叫作朱鴻興,如今還開設在怡園的對面。至於朱鴻興都有哪許多花式面點,如何美味等等我都不交待了,食譜裡都有,算不了稀奇,只想把其中的吃法交待幾筆。吃還有什麼吃法嗎?有的。同樣的一碗麵,各自都有不同的吃法,美食家對此是頗有研究的。

比如說,你向朱鴻興的店堂裡一坐:「餵(那時不叫同志)!來一碗××面。」跑堂的稍許一頓,跟著便大聲叫喊:「來哉,××面一碗。」那跑堂的為什麼要稍許一頓呢,他是在等待你吩咐吃法:硬面,爛面,寬湯,緊湯,拌麵;重青(多放蒜葉),免青(不要放蒜葉),重油(多放點油),清淡點(少放油),重面輕澆(面多些,澆頭少點),重澆輕面(澆頭多,面少點),過橋——澆頭不能蓋在面碗上,要放在另外的一隻盤子裡,吃的時候用筷子搛過來,好像是通過一頂石拱橋才跑到你嘴裡……如果是朱自冶向朱鴻興的店堂裡一坐,你就會聽見那跑堂的喊出一連串的切口:「來哉,清炒蝦仁一碗,要寬湯、重青,重澆要過橋,硬點!」 

 

一碗麵的吃法已經叫人眼花繚亂了,朱自冶卻認為這些還不是主要的;最重要的是要吃「頭湯麵」。千碗面,一鍋湯。如果下到一千碗的話,那麵湯就糊了,下出來的面就不那麼清爽、滑溜,而且有一股麵湯氣。朱自治如果吃下一碗有麵湯氣的面,他會整天精神不振,總覺得有點什麼事兒不如意。所以他不能像奧勃洛摩夫那樣躺著不起床,必須擦黑起身,匆匆盥洗,趕上朱鴻興的頭湯麵。吃的藝術和其他的藝術相同,必須牢牢地把握住時空關係。

 

朱自冶揉著眼睛出大門的時候,那個拉包月的阿二已經把黃包車拖到了門口。朱自冶大模大樣地向車上一坐,頭這麼一歪,腳這麼一踩,丁當一陣鈴響,到朱鴻興去吃頭湯麵。吃罷以後再坐上阿二的黃包車,到閶門石路去蹲茶樓。 

 

蘇州的茶館到處都有,那朱自冶為什麼獨獨要到閶門石路去呢?有考究。那爿大茶樓上有幾個和一般茶客隔開的房間,擺著紅木桌、大藤椅,自成一個小天地。那裡的水是天落水,茶葉是直接從洞庭東山買來的;煮水用瓦罐,燃料用松枝,茶要泡在宜興出產的紫砂壺裡。吃喝吃喝,吃與喝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凡是稱得上美食家的人,無一不是陸羽和杜康的徒弟。

 

朱自冶登上茶樓之後,他的吃友們便陸續到齊。美食家們除掉早點之外,決不能單獨行動,行動時最少不能少於四個,最多不得超過八人,這是由吃的內涵決定的,因為蘇州菜有它一套完整的結構。

比如說,開始的時候是冷盆,接下來是熱炒,熱炒之後是甜食,甜食的後面是大菜,大菜的後面是點心,最後以一盆大湯作總結。這臺完整的戲劇一個人不能看,只看一幕又不能領略其中的含義。所以美食家們必須集體行動。先坐在茶樓上回味昨天的美食,評論得失,第一階段是個漫談會。會議一結束便要轉入正題,為了慎重起見,還不得不抽出一段時間來討論今日向何方?是到新聚豐、義昌福,還是到松鶴樓。如果這些地方都吃膩了,他們也結伴遠行,每人僱上一輛黃包車,或者是四人合乘一輛馬車,浩浩蕩蕩,馬蹄聲碎,到木瀆的石家飯店去吃䰾肺湯,楓橋鎮上吃大面,或者是到常熟去吃叫花子雞……

02

人們來到東首,突然眼花繚亂,都被那擺好的席面驚呆了。

潔白的抽紗臺布上,放著一整套玲瓏瓷的餐具,那玲瓏瓷玲瓏剔透,藍邊淡青中暗藏著半透明的花紋,好像是鏤空的,又像會漏水,放射著晶瑩的光輝。桌子上沒有花,十二隻冷盆就是十二朵鮮花,紅黃藍白,五彩繽紛。鳳尾蝦、南腿片、毛豆青椒、白斬雞,這些菜的本身都是有顏色的。燻青魚、五香牛肉、蝦子鯗魚等等顏色不太鮮豔,便用各色蔬果鑲在周圍,有鮮紅的山楂,有碧綠的青梅。那蝦子鯗魚照理是不上酒席的,可是這種名貴的蘇州特產已經多年不見,擺出來是很稀罕的。那孔碧霞也獨具匠心,在蝦子鯗魚的周圍配上了雪白的嫩藕片,一方面為了好看,一方面也因為蝦子鯗魚太鹹,吃了藕片可以衝淡些。

 

十二朵鮮花圍著一朵大月季,這月季是用鉤針編結而成的,可能是孔碧霞女兒的手藝,等會兒各種熱菜便放在花裡面。一張大圓桌就像一朵巨大的花,像荷花,像睡蓮,也像一盤向日葵。 

03 

人們從驚呆中醒過來了,發出驚訝的嘆息:

 

「啊……」

「嘖嘖。」 

 

還沒有入席,我就受到批評了:「老高,你看看,這才是學問吶!看你們那個飯店,亂糟糟的。」

 

我沒有吭氣,四面打量,見窗外樹影婆娑,水光耀廊,一陣陣桂花的香氣,庭院中有麻雀吱吱唧唧,想當年那位政客兼教授身坐書房……

 

朱自冶又把兩手向前劃著,邀請大家入席。同時把領帶拉拉松,作即席講說:

 

「諸位,今天請大家聽我指揮,喝什麼酒,吃什麼菜,都是有學問的。請大家不要狼吞虎咽,特別是開始時不能多吃,每樣嘗一點,好戲還在後面,萬望大家多留點兒肚皮……」

 

人們哈哈地笑起來了,心情是很愉快的。

 

「……吃,人人都會,可也有人食而不知其味,知味和知人都是很困難的,要靠多年的經驗。等會兒我可以一一介紹,敬請批評指教。開席,拿酒杯。」

 

包坤年立即打開酒櫥,拿出一套高腳玻璃杯,兩瓶通化的葡萄酒。這一套朱自冶不說我也懂了,開始的時候不能喝白酒,以免舌辣口麻品不出味。可我就想喝白酒,我學會喝酒是在困難、苦悶的時刻,沒有六十四度不夠味。

 

包坤年替大家斟滿了酒,玻璃杯立刻變成了紅寶石,殷紅的顏色透出誘人的光輝。葡萄美酒夜光杯,那製作夜光杯的白玉之精也可能就是玻璃。

 

包坤年是副會長,斟完了酒總要講幾句的,為了要突出朱自冶,多講了也不適宜,便舉起筷子來帶頭:「同志們請吧,請隨意……」 

 

朱自冶也不想為別人留點面子,煞有其事地制止:「不不,豐盛的酒席不作興一開始便掃冷盆,冷盆是小吃,是在兩道菜的間隔中隨意吃點,免得停筷停杯。」說著便把頭向窗外一伸,高喊:「上菜啦!」

 

隨著這一聲叫喊,大家的眼睛都看住池塘的南面,自古君子遠庖廚也,廚房和書房隔著一池碧水。

04

電影開幕了:

孔碧霞的女兒,那個十分標緻的姑娘手捧託盤,隱約出現在竹木之間,幾隱几現便到了石板曲橋的橋頭。她步態輕盈,婀娜多姿;橋上的人,水中的影,手中的盤,盤中的菜,一陣輕風似的向吃客們飄來,像現代仙女從月宮飯店中翩躚而來!該死的朱自冶竟然導演出這麼個美妙的鏡頭,即使那託盤中是裝的一盆窩窩頭,你也會以為那窩窩頭是來自仿膳,慈禧太后吃過的!

 

託盤裡當然不是窩窩頭,蓋缽揭開以後,使人十分驚奇,竟然是十隻通紅的番茄裝在雪白的瓷盤裡。我也愣住了,按照蘇州菜的程式,開頭應該是熱炒。什麼炒雞丁,炒魚片,炒蝦仁等等;第一隻菜通常都是炒蝦仁,從來沒見過用西紅柿開頭!這西紅柿是算菜還是算水果呢?

 

朱自冶故作鎮靜,把一隻只的西紅柿分進各人的碟子裡,然後像變戲法似的叫一聲:「開!」立即揭去西紅柿的上蓋:清炒蝦仁都裝在番茄裡!

 

人們興趣盎然,紛紛揭蓋。

 

朱自冶介紹了:「一般的炒蝦仁大家常吃,沒啥稀奇。幾十年來這炒蝦仁除了在選料上與火候上下功夫以外,就再也沒有其他的發展。近年來也有用番茄醬炒蝦仁的,但那味道太濃,有西菜味。如今把蝦仁裝在番茄裡面,不僅是好看,而且有奇味,請大家自品。注意,番茄是只碗,不要連碗都吃下去。」

 

我只得佩服了,若干年來我也曾盼望著多給人們炒幾盤蝦仁,卻沒有想到把蝦仁裝在番茄裡。秋天的番茄很值錢,丟掉多可惜,我真想連碗都吃下去。

 

唔,經朱自冶這麼一說,倒是覺得這蝦仁有點特別,於鮮美之中略帶番茄的清香和酸味。丁大頭說得不錯,人的味覺都是差不多的,不像朱自冶所說有人會食而不知其味。差別在於有人吃得出卻說不出,只能籠而統之地說:「啊,有一種說不出的好吃!」朱自冶的偉大就在於他能說得出來,雖然歪七歪八地有點近於吹牛,可吹牛也是說得出來的表現。在盡情的享受和娛樂之中,不吹牛還很難使那近乎呆滯的神經奮起!

05 

「仙女」在石板曲橋上來回地走著,各種熱炒紛紛擺上檯面。我記不清楚到底有多少,只知道三隻炒菜之後必有一道甜食,甜食已經進了三道:剔心蓮子羹,桂花小圓子,藕粉雞頭米。

 

朱自冶還在那裡介紹,這種介紹已經引不起我的興趣,他開頭的一筆寫得太精彩了,往後的情節卻是一般的,什麼芙蓉雞片、雪花雞球、菊花魚等,我們店裡的菜單上都有的。

 

人們的讚嘆和頌揚也沒有停歇:

 

「朱老,你的這些學問都是從哪裡得來的?」 

 

「很難說,這門學問一不能靠師承,二不能靠書本,全憑多年的積累。」

 

「朱老,你過了一世的快活日子,我們是望塵莫及。」

 

「哪裡,彼此彼此,困難年也是不好過的。」

 

「算啦,那些事情都過去了,吃吃!」

 

「是呀,將來到了共產主義,我們大家天天都能吃上這樣的菜!」

 

我聽了肚裡直泛泡,人人天天吃這樣的菜,誰幹活呢,機器人?也許可以,可是現在萬萬不能天天吃,那第五十八代的機器人還沒有研製出來哩!

 

「老高。」

 

「 ……」

 

「你為什麼不說話呀,像朱老這樣的人才你以前一點兒也不知道嗎?」

 

「知道,我很早便知道。」

 

「那你為什麼不請他去指導指導,把你們的飯店搞搞好。」

 

「請……請過,我們請他講過課。」

 

「那是臨時的,沒有個正式的名義。」

 

人們突然靜下來,目光都集中在我的身上。我凝神了。在今天的這頓美餐裡,似乎要談什麼交易!

 

「名義……這名義就很難說了。」 

 

「也是一種專家嘛!」

 

「叫什麼專家好呢?」我等待著人們的回答。科學家、文學家、表演藝術家,你哪一家都靠不上去!

 

「吃的……」說不下去了,「吃的專家」是罵人的。

 

「會……」會吃專家也不通,誰不會吃?

 

包坤年把筷子一舉:「外國人有個名字,叫『美食家』!」

 

「好!」

 

 「好!」 

 

「對!」

 

「美食家,美食家!」 

 

「來來,為我們的美食家幹一杯!」 

 

朱自冶躊躇滿志了,忍不住把那舊西裝敞開,舉杯離座,繞臺一周,特別用力地和我碰了碰杯,差點兒把那薄薄的玻璃杯都碰碎。是呀,他那吃的生涯如今才達到了頂點;辛辛苦苦地吃了一世,竟然無人重視,尚且有人反對,他的真正的價值還是外國人發現的! 

 

我只恨自己的孤陋寡聞,一下子就敗在包坤年的手裡。我只知道引進「快餐」,卻沒有防備那「美食家」也是可以引進的。好吃鬼、饞癆坯等等都已經過時了,美食家!多好聽的名詞,它和我們的快餐一樣,也可以大做一筆生意。如果成立世界美食家協會的話,朱自冶可當副主席;主席可能是法國人,副主席肯定是中國的!

06 

人們在歡樂聲中撥動了第十隻炒菜,這時候孔碧霞走了進來,詢問大家對炒菜的意見。人們紛紛道謝,邀請孔碧霞同飲一杯。我站起身來為孔碧霞斟滿酒,舉起杯:

 

「謝謝朱師母,你的菜確實精美,謝謝你,也謝謝孩子,她為我們奔走了半天。」我對孔碧霞也沒有多少好感,但是我得承認,她的確是做菜的能手,一級廚師的手藝,應該由她來當烹飪學學會的主席或者是副主席。世界上的事情往往是會做的不如會吹的,會燒的也不如會吃的! 

 

孔碧霞很高興:「哪裡,能得到經理的稱讚很不容易。」她舉起杯來劃了個大圈子:「怠慢大家了,幾隻炒菜連我也不滿意,現在沒有冬筍,只好用罐頭。」 

 

「啊,沒說的。」

 

「來來,為美食家的夫人幹一杯!」 

 

一杯乾了以後,包坤年開始收酒杯了,別以為宴會已經結束,早著呢,現在是轉場,更換道具的。

 

朱自冶又拿出一套宜興的紫砂杯,杯形如桃,把手如枝葉,頗有民族風味。酒也換了,小壇裝的紹興加飯、陳年花雕。下半場的情緒可能更加高漲,所以那酒的度數也得略有升高。黃酒性情溫和,也不會叫人口麻舌辣。我向那酒櫥乜了一眼,看見還有兩瓶五糧液放在那裡,可能是在喝湯之前用的。我暗自思忖,這桌飯不知是誰出錢,是朱自冶的銀行存款呢,還是人家的宣傳費?

 

孔碧霞告辭以後,下半場的大幕拉開,熱菜、大菜、點心滾滾而來:松鼠桂魚,蜜汁火腿,「天下第一菜」,翡翠包子,水晶燒賣……一隻「三套鴨」把劇情推到了頂點!

 

所謂三套鴨便是把一隻鴿子塞在雞肚裡,再把雞塞到鴨肚裡,燒好之後看上去是一隻整鴨,一隻碩大的整鴨趴在船盆裡。船盆的四周放著一圈鵪鶉蛋,好像那蛋就是鴿子生出來的。

 

人們嘆為觀止了:

 

「老高。」 

 

「 ……」

 

「你看看,這算不算登峰造極?」

 

「算。」

 

「就憑這一手,讓朱老到你們的店裡去當個技術指導還不行,每月給個百二八十的。」 

 

我明白了,這恐怕是今天的中心議題,連忙採取推擋術:「不敢當,我們的廟小,容不下大菩薩。」 

 

「你們的廟也不小呀,就看方丈的眼力羅……」

 

幸虧那隻三套鴨幫了忙,當它被拆開以後人們便顧不上說話了,因為嘴巴的兩種功能是不便於同時使用的。

 

我看了看表,這頓飯已經吃了將近三個鐘頭,後面還要喝五糧液(我很想喝),還會有一隻精彩的大湯作總結,還會有生梨或者是菠蘿蜜。可我不敢終席了,因為終席之後便是茶話,那圈套便會繞到我的脖子上面。 

▼『好物推薦』

相關焦點

  • 陸文夫與他的小說《美食家》
    吃能吃出講究,吃出門道,吃出名氣,吃出傳奇,蘇州大街小巷所有的美食他都瞭然於胸。《美食家》這篇小說是通過對「吃」的講述,告訴世人一段中國的歷史,一段歷史當中人的生存狀態。美食家這個名稱很好聽,讀起來還真有點美味!如果用通俗的語言來加以解釋的話,不妙了:一個十分好吃的人。好吃還能成家!這是我萬萬沒有想到的。
  • 當一個美食家是一種什麼感受?
    陸文夫憑藉努力和天分再次在文壇中嶄露頭角,可是他說,每次他到北京開會的時候,心情都很鬱悶,他總能想起那些沒能一起走過來的朋友們,他們是那麼地有才華……美食家和美食《美食家》的另一個主角是朱自冶,他是個地主,家裡有許多產業,他從來不考慮家產是不是需要擴大,產業需不需要經營,身邊是不是該找個女人,更不在乎有沒有孩子來繼承他的財產。
  • 《孤獨的美食家》講述一個吃獨食的人的孤獨
    「原來是這種味道啊」,每當日劇《孤獨的美食家》主人公五郎在心中發出這樣的感慨的時候,我都跟著會心一笑。在網上看到一句評論:「一個人吃獨食可以吃得那麼幸福且理直氣壯,並不多見。」而我,很是羨慕這樣的五郎啊。雖然孤獨,卻心生滿足。曾經有個男性朋友跟我抱怨他的經歷,在肯德基用餐到半途時跑去上了回洗手間,結果一回來就發現食物已被收走桌面已被清理。
  • 他是美食家,所著《尋找美食家》一書,被稱為蘇州菜的葵花寶典
    儘管他本人不承認自己是美食家,但凡是認識他的人都一口咬定他是如假包換的美食家:「他不是美食家,天下還有誰能做美食家?」作者:沈嘉祿蔣洪的新著《尋找美食家》由上海書店出版社推出,短短兩三個月便售罄蔣洪主編的《水韻吳江》是我的枕邊書,即便翻爛了都捨不得扔掉,一本本疊起,空閒時隨手撿出閱覽,總會有意外收穫。
  • 金實秋 | 汪曾祺與美食家
    如小說家、散文家、戲劇家、詩人、雜家、書法家、畫家等等,還有一個「帽子」——美食家。儘管美食家得名較晚,但影響力不小,知名度甚高。而在這些眾多的雅稱中,他可能最樂於接受的就是「美食家」這頂帽子了。他去世後,諸如美食聖手、美食大師、食林盟主、風雅吃貨等等光環也不由分說地帶到了他的頭上。
  • 你不知道的民國美食家
    真正了解此意的文人墨客,不會受囿於聖賢被誤解的隻言片語,因而,從古至今,往往是讀書人中出美食家,而且不乏精通廚藝的,例如蘇軾、陸遊等。自清朝李漁、袁枚之後,民國時期的飲食文化依舊興盛,美食家層出不窮,許多上流社會的文人對美食的追求都自餐桌延展至筆墨之中。例如才女張愛玲,曾言人生三大憾,其一就是鰣魚多刺。
  • 《孤獨的美食家》美食家養成攻略
    由松重豐主演的系列美食劇《孤獨的美食家》於4月30日在bilibili上線。這是bilibili繼該系列七季之後的再更新。第八季《孤獨的美食家》依舊用高品質內容和溫暖人心的治癒力得到站內9.9的評分,收穫了近150萬觀眾的在線追劇。
  • 《孤獨的美食家》玩轉美食 美食家養成攻略
    「在B站看叔吃飯才有nei味兒~「作為觀看《孤獨的美食家》的首選平臺,bilibili不僅用《孤獨的美食家》全系列給觀眾提供了最完整的內容補給,同時也用更符合受眾的互通玩法俘獲了觀眾的胃與心。  好內容+好玩法 bilibili生態協同讓美食內容服務生活  bilibili一直圍繞著用戶、創作者以及內容方向構建著一個源源不斷產生優質內容的生態系統
  • 趙胤胤,一個「樸實無華且枯燥」的鋼琴美食家
    當趙胤胤伴著抖音網紅「朱一旦的枯燥生活」的慣用BGM說完自己「樸實無華且枯燥」的鋼琴美食家生活的時候,我坐在電視屏幕前,笑出豬叫。趙胤胤作為徐崢新電影《囧媽》的配樂,一上臺,說自己本來要去巴塞隆納吃冬季的紅蝦,但是徐崢勸他,如果你來上吐槽大會,所有人都知道你愛去巴塞隆納吃紅蝦了,於是他來了。乍聽還想,這人在裝什麼呢?直到看到他吐槽徐崢 ——那天我彈了一首曲子,是勃拉姆斯的&$(:;&:/- (特別長)徐崢問是什麼歌,我說是jduejfhejsuhr徐崢說,噢,原來是這首。
  • 黃秋生,一個被演藝事業耽誤的美食家
    黃秋生走的是另一個路子。他像一顆「行走的炸彈」,悄悄地進門,悄悄地埋單,悄悄地在FB上給出好評、差評,絕不含糊。黃秋生還是一個對後廚環境有著苛刻要求的人,像衛生督導,足以讓餐廳老闆和大廚聞風喪膽。在今年的一個採訪裡,一名記者問道,如果邀請他做官,他想做什麼職位?「我想做食環署,管理飲食,撿下垃圾、看下滴水和捉下老鼠。總之沒事搞就去找事做,有事做就當沒事,我肯定會稱職的。」
  • 一人吃飯默默被食物感動的孤獨美食家,在法國是找不到的!——法國美食家始祖薩瓦蘭《美味的饗宴》
    另外還有一篇,薩瓦蘭談到「美食家的長相」也超級有哏,他寫道:「一般來說,身材中等、圓形臉、明眸皓齒、額頭窄小、矮鼻子、嘴唇豐餘、下巴方正、是天生美食家的標誌。」女性美食家還具備一些其他特徵:豐腴、可愛、有發胖的傾向;害我立即衝去鏡子前看看自己命中幾項美食家的特徵,哈哈!但我很確定,日劇孤獨美食家的男主角的長相,完全不符合法國人薩瓦蘭對美食家長相的期待呀!
  • 陸文夫的《美食家》:一日三餐,人間煙火
    對,最後這句話衍生自陸文夫的經典小說《美食家》,它也是我對於姑蘇美食認知的起點。「朱自冶起得很早,睡懶覺與他無緣,因為他的腸胃到時候便會蠕動,準得跟鬧鐘差不多。眼睛一睜,他的腦袋裡便會跳出一個念頭:快到朱鴻興去吃頭湯麵!頭湯麵乾淨清澈,沒有麵湯氣。如果吃下一碗有麵湯氣的面,他會整天精神不振,總覺得有點什麼事兒不如意。」
  • |《孤獨的美食家》
    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一部系列美食劇《孤獨的美食家》《孤獨的美食家》是由東京電視臺出品的系列美食劇,由松重豐主演,該系列自開播以來已經播出了八季《孤獨的美食家》講述了雜貨商井之頭五郎在工作間隙尋找各種美食的故事,真正把美食當成了主角。個性派演員松重豐則在《孤獨的美食家》中飾演主角井之頭五郎,獨自經營著一家雜貨小店。井之頭五郎的店雖然小,卻能接到不少客人的訂單。每次接單他都會親自登門拜訪客戶,也因此發現了隱藏在城市裡各個角落的美食。
  • 《孤獨的美食家》一個因為美食而選擇孤獨的男人
    《孤獨的美食家》是東京電視臺出品的美食劇系列,由溝口憲司,寶來忠昭,井川尊史等執導,田口佳宏、板坂尚、兒玉賴子等擔任編劇,松重豐主演。相比這些,他似乎更偏向於路邊不起眼的小食店或是藏在少有人知的街道中的飯店。「不外乎時間,地點以及旁人異樣的眼神,在乎的之時面前平凡但美味的食物」這就是這個獨自享受美食的男人的信條。
  • 《孤獨的美食家第四季》:美食恐怖襲擊來了
    對於每周深夜都看他大口大口吃飯的觀眾來說,真是另一種形式的「恐怖襲擊」。作為進口商人的井之頭五郎依然每天遊走於各式各樣的小店之間,尋找工作契機的同時也在尋找著街頭巷尾那些不為人知的小店,帶著不能親臨店面的觀眾們去領略一個人也能恣意想用的美食。
  • 百代人物丨馬伯庸:一個吃貨有了文化就算是美食家
    談到馬伯庸,歷史是一個繞不過去的話題。他創作了許多歷史題材小說,在歷史縫隙中大開腦洞,讀來往往有奇趣。最新著作《長安十二時辰》的靈感即來源於一百零八坊星羅棋布的長安城。 喜歡歷史小說的馬伯庸,也喜歡在歷史中旅行。他認為紙上得來的始終沒有直觀印象,還是要親身用腳去丈量一下,才會有真實的感覺。
  • 《牧場物語重聚礦石鎮》美食家怎麼結婚 美食家結婚方法
    ,所以小編這次就為大家帶來了《牧場物語:重聚礦石鎮》美食家結婚攻略分享,感興趣... 《牧場物語:重聚礦石鎮》是一款模擬經營農場的遊戲,玩家可以在遊戲中攻略喜歡的NOC,可能有的小夥伴還不清楚美食家都喜歡什麼,所以小編這次就為大家帶來了《牧場物語:重聚礦石鎮》美食家結婚攻略分享,感興趣的小夥伴可以來看一下。
  • 松重豐吐槽孤獨的美食家是他的黑歷史:為什麼看大叔吃飯?!
    而在最近,現年57歲的松重豐在做客節目《7.2 新しい別の窓 #31》的時候,卻說《孤獨的美食家》是其演員生涯的黑歷史!?這是怎麼回事呢?關於這點,松重豐之前也說過,這次他再次介紹自己的經驗:「因為肚子餓啊。」「我覺得餓著肚子去拍美食片會比較好,所以從前一天晚上開始就不吃了。忍著等到拍戲時才吃飯,所以好吃才會寫在臉上。」
  • 這樣的《孤獨美食家》,你可能再也看不到了……
    對於我們而言,谷口先生最有名的作品是《孤獨的美食家》(負責作畫),但是他在繪製《孤獨的美食家之前,還有很多的作品。谷口治郎1947年出生於鳥取縣,25歲時候以短篇作品《嗄れた部屋》出道。之後沉寂了多年,直到1979年(他32歲那年)遇到漫畫生涯重要的合作夥伴,開始了由別人提供創作腳本,他負責作畫的合作方式,直到現在的134部作品裡,80%的作品是由他人提供腳本的。
  • 一個韓國美食家,在西安吃到差點兒繃斷褲帶
    前不久播出的韓國美食綜藝節目《街頭美食鬥士》第二季裡,就忠實記錄了一個韓國美食家被西安街頭美食徵服的全過程。從石頭裡翻滾而出的石頭饃、放在粉蒸肉裡保溫的荷葉餅、泡麻花吃的油茶……「饃」都的碳水之旅讓韓國美食家白鍾元欲罷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