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聯寫滿吉祥,衣兜塞滿紅包。
在電影與音樂劇的陪伴下
我們一起度過了一個快樂而又充實的年。
「心影」活動到這裡已經是最後一期了。
今天我們來一起回味周末共同觀看的
《伊莉莎白》與《莫扎特!》
音樂劇,早期譯成為歌舞劇,是一種20世紀出現的一門新興舞臺藝術形式,結合了歌唱、對白、表演、舞蹈。通過臺詞、歌曲、音樂、肢體動作等的緊密結合,把故事情節以及其所蘊含的情感表現出來。構成音樂劇最重要的三大要素是戲劇、音樂和舞蹈。
人人都與死神共舞
但沒有一個像伊莉莎白
世人只看到了她的一面就大肆評論
反顯露世人的無知輕浮
而面紗飄落之後
那個更純粹的伊莉莎白
只有她自己和死神才得以端詳
《伊莉莎白》是以巴伐利亞公主、奧地利皇后與匈牙利王后伊莉莎白·亞美莉·歐根妮 的一生為素材所創作的德語音樂劇。也是世界音樂之都的第一部原創音樂劇。
兩個德國人,一個匈牙利人,一個貨真價實的維也納人,用了五年時間,全新的、儘可能真實的將一個奧地利標誌性人物搬上了舞臺。
這是一個採用音樂劇形式的嚴肅戲劇。有著德國式的冷淡矜持,也有著匈牙利似的熱情似火。也只有德國人才敢於不加矯飾的描述出這一角色的真實性。
不像茜茜三部曲那樣用糖霜將sisi包裹起來,將重點放在體現人物的可愛上,這部音樂劇更多的是在儘可能真實的前提下忠實於人物性格。某種程度上以殘酷符合事實的方式來構建故事,鮮明的諷刺了sisi與她所處的時代格格不入因此整部劇也成了一場女性與自我解放休戚相關的死亡之舞。
如果仔細審視十九世紀下半葉我們會發現整個奧地利都在與死亡共舞。
歷史上的sisi曾經深受抑鬱折磨,而導演在創作過程中為了在舞臺表演上表示出她曾經如此的抑鬱,把這作為她與死神的愛情故事。這講述的不僅僅是她作為抑鬱的個體與死神調情的故事,同時也是整個哈布斯王朝的故事。但劇中更多的是講述sisi的故事而非嘲諷帝國王朝。
這一獨立自主的女性與死神的悲劇關係構成了伊莉莎白的主線,而對伊莉莎白的歷史性解讀卻被明顯的削弱。導演將死亡塑造為她的對手、密友甚至是愛人。
劇中的死神也為愛所籠罩,對sisi一往情深卻不知如何是好。他有很多方式可以帶走sisi,但他卻只願她在愛他的前提下帶她離去。
歷史上的她清新寡慾,甚至有些性冷淡,但她的是個中有著對死亡洶湧的情慾與澎湃的情感,舞臺上的sisi與死神建立出的親密關係,投射出來了她對生的渴望,與死的迷戀。
在劇中由sisi來演唱的《我屬於我自己》,鼓勵了很多女性,這也是整部劇的高潮部分。
這首歌可以說是sisi的生命之歌。自此以後,sisi正式的告別了她青澀的少女時代,成長為一個具有獨立人格的成熟女性。
1898年9月10日義大利無政府主義者路易吉·盧契尼持一把銼刀當街刺向伊莉莎白,兇手此舉純粹是處於對貴族階級的仇恨。而在劇中他被塑造為一名旁白刺客,帶有一種救贖的色彩來進行敘述。
盧契尼被安排講述sisi的一生,不僅在故事的表達上更充滿戲劇感,也為故事加入了時代的背景,同時也更加明確表達出來了底層人民對於主角們的看法。當sisi嚮往著突破繁瑣規矩的桎梏,蘇菲皇太后在考慮著如何穩固政權,佛蘭茨在糾結如何調節婆媳關係的時候,人民群眾或是對sisi用牛奶洗澡表示出憤怒,或是對哈布斯堡搖搖欲墜的喜聞樂見。作為旁白的他瘋瘋癲癲,對sisi持有諷刺態度,整體上看來卻又自然而客觀,給劇情增添了更多的層次感。
而在劇的結尾。在沉沒的世界之船的甲板上,弗蘭茨與伊莉莎白見面,雙方互相原諒,但早已物是人非。歐洲皇室不斷沒落,奧匈帝國的大廈將傾。盧契尼刺殺伊莉莎白,伊莉莎白投入死亡的懷抱。
在那個人人都恐懼死亡的年代,這部劇告訴了觀眾們:「在任何人的一生中,死亡終究會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有些人會刻意迴避對死亡的思考,尤其在當下,人們必須同死亡之間建立一種健康的關係,畢竟那是每個人生命中至關重要的時刻之一」。
天才是聲名也是桎梏
他是神跡
他亦是凡人
他向生命索取樂譜
上帝格外眷顧的人兒們
卻如風中的點點火星明滅不定
這部音樂劇概述了Wolfgang Amadeus Mozart的痛苦而又短暫的一生,突出了他對藝術的極致追求和對自由的無限渴求,也描繪出由此在他生活中與父親和Colloredo親王產生的衝突。這部音樂劇最特別的設定是,在舞臺上讓Mozart和一個孩子Amadè同時出現, 他就是小時候的Mozart, 永無停止地在寫新的交響樂,最後也是他終結了Mozart的生命。
相較於浪漫,花樣繁多的《搖滾莫扎特》,《莫扎特!》更加的現實,衝突更加的強烈。而且舞美上德扎更為簡潔,簡易的布景,一襲白衣的莫扎特,但服裝上卻採用了十八世紀的巴洛克風格,繁複的刺繡,精緻的裁剪,與極簡的舞臺形成了強烈而又鮮明的對比。
兩部劇同樣使用了莫扎特的創作歷程作為時間線,串聯起了莫扎特的一生。這個莫扎特在角色塑造上的側重與其他相關文藝作品中的莫扎特是大相逕庭的——在舞臺上活躍的不是神童莫扎特或是天使Amadeus,而是在強烈矛盾中大起大落的wolfgang。
莫扎特就是音樂本身。
Mozart幼稚、衝動,喜歡賭博、聲色、戀愛,但天才的創作欲望總是如影隨行地壓抑這些普通和本能的衝動。
他的生命從來就不該受困於上層社會的束縛,蜷縮在魔法花園的圍牆中,只有廣闊的天地和精神的絕對自由才能契合他那要用來徵服世界的音樂。
作為音樂之子,他將自己的全部奉獻給他的才華,但是作為一個普通人,莫扎特同樣渴望著愛和真情,正是這兩者之間永無止境的矛盾和鬥爭造成了他的悲劇。莫扎特得到了星星上的金子,卻被灼燒的遍體鱗傷;他的音樂取得了認可和成功,但是他所愛著的父母、姐姐、妻子都因此離他而去,他為此耗盡了童年、青春及至自己的生命。
《Wie wird man seinen Schatten los》
「人要如何逃脫自己的陰影」
Wie wird man seinen Schatten los?
你要如何逃離自己的陰影?
Wie sagt man seinem Schicksal Nein?
你該如何反抗自己的命運?
Wie kriecht man aus der eignen Haut?
又要如何衝破枷鎖?
Wie kann man je ein anderer sein?
如何得到重生?
Wen soll man fragen, wenn man sich selber nicht versteht?
如果認不清自己,又能向誰去探尋?
Wie kann man frei sein, wenn man seinem eignen Schatten nie entgeht?
如果逃離不出自己的陰影,又能如何真正自由?
離開了宮廷的莫扎特清醒地意識到,如果不能逃離自己的影子,將永遠不能獲得自由。於是,他反覆試圖掙脫這桎梏,卻終是徒勞。
對於莫扎特來說,他一出生就帶著上帝的眷顧,而這種眷顧,在他的成長過程中,從上帝的饋贈變成自縛的枷鎖,無論是對他自己,還是對於他身邊的人,這種天賦如同裹著甜蜜糖霜的毒藥,散發著誘人的氣息,卻在實際品嘗時體會著一步天堂一步地獄的煎熬。莫扎特在短短的35年生活歷程裡完成了600餘部(首)不同體裁與形式的音樂作品,包括歌劇、交響曲、協奏曲、奏鳴曲、四重奏和其他重奏、重唱作品,大量的器樂小品、獨奏曲等,幾乎涵蓋了當時所有的音樂體裁。他的音樂體現了古典主義時期的風格,完善了多種音樂體裁形式,並與海頓一起,確立了維也納古典樂派。他是音樂史上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天才。但他也耗盡了自己所擁有的一切。
Ich bin, ich bin, Musik. 初聽洋溢著無上榮光的天才自信,卻也是一道悲傷的暗喻。
中國音樂劇開始與1982年,也是改革開放的產物。在這20年來,我國音樂劇的發展主要是以原創為主,搬演為輔。
音樂劇是市場經濟的產物,它的成熟與一個國家的經濟文化水平是同步的,有了堅實的經濟基礎,有了高素質高欣賞的國民,才能在一個起點上開始欣賞和愛上音樂劇。
中國的音樂劇有三處薄弱的環節。
一是創作的不成熟,劇本毫無新意、老套乏味,沒有明確的人物形象;
二是製作團隊沒有合乎要求,有些製作團隊只懂藝術而不知道如何迎合市場,而有些團隊卻只知道一味的去迎合市場,不懂得藝術;
三是觀眾對音樂劇有著較為刻板的印象,認為音樂劇過於的高雅,作為普通人的我們是沒有辦法接受並且欣賞的。
但在這裡我想告訴大家,不管是音樂劇還是二人轉,它們是一種普通的表演形式,藝術沒有高低貴賤。
我希望在不遠的將來我們可以劇場見。
寫在最後
在這五部電影裡我們看到了:
循環與荒誕中的真實人性;
硝煙與戰火中的堅定信念;
守舊與變革間的抑制妥協;
江湖與情感間的蒼涼百態;
金錢與人性間的交錯博弈。
我們用眼睛來經歷電影中的情節,
用靈魂來體念劇情,
用思索來接近故事。
在這個無法出門的年裡,
電影陪伴著我們,
在一個個漫長清冷的夜裡,
溫暖了我們的心,
陪我們度過了那些,
或艱難或快樂的美好時光。
很難抉擇這些電影裡哪部更讓人心動,
一首歌、一本書、一個人,
都是如此,喜歡過就很好。
電影可以成為聊天的話題,
也可以讓我們體驗到不同的人生,
願你在忙碌的日常生活中,
仍能有在閒暇之時品味電影的浪漫。
以心烹調,享電影中的清長。
我們的電影藝術之旅到這裡就——
完美落幕了!
期待與你下次再會!
圖文/排版:石昀仟
責編:賈芸博
校對:王柳涵
主編:吳凡 盧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