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張華通訊員 劉泉
「廣東省去年已經約有20萬個種植體被植入,佔全國植入種植體的超十分之一以上的比例。」
9月15日,在2020 年廣東省口腔醫學會第十六次口腔種植學學術年會上,廣東省口腔醫學會口腔種植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陳卓凡教授接受記者採訪時指出,「無論是種植技術,還是植入的種植體數量,廣東已經達到全國龍頭地位,在如此迅猛發展的口腔種植行業,規範治療顯得特別重要。」
口腔種植新技術與新產品層出不窮
一年20萬枚種植體被使用,市民對種植牙有迫切需求
「醫生,我牙齒爛了,看看是否需種牙?」在廣東中山市三角鎮的一家社區醫院,不斷有年輕人來諮詢是否能夠種牙,這家社區醫院的50歲的口腔科醫生不得不因為市民種牙的迫切需求而到中山大學附屬口腔醫院來進修。
中山大學附屬口腔醫院珠江新城門診副主任陳卓凡教授對記者說,「近10年來,口腔種植取得了令全行業乃至全社會矚目的科學成就和技術飛躍,市民對種植牙的知曉率也越來越高,種牙的需求也十分旺盛,據統計,2019年中山大學附屬口腔醫院一年近1萬枚種植體被使用,而全省約有20萬枚種植體被植入,全國大約有150-200萬枚種植體被使用。」
「現在無論多大年紀,口腔狀況有多糟糕,醫生都會想辦法滿足患者種牙的需求。」陳卓凡說,「最近在門診遇到一名來自四川的80歲老太太,缺牙20多年了,下頜牙槽骨萎縮嚴重,距下頜管僅有不到10毫米的高度,但是我還是想辦法給她種了牙 ,能吃東西了,老太太心裡特高興,現場就為我唱了一首歌表達感激之情。」
種植牙的工具和種植體
口腔衛生未被重視,很多病人在牙齒上「還債」
雖然近些年來,我國的經濟水平提高,居民收入增加,但是居民口腔健康素養水平和健康行為情況還是不夠樂觀。據2017年發布的第四次全國口腔健康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12歲兒童恆牙齲患率為34.5%,比十年前上升了7.8個百分點。
5歲兒童乳牙齲患率為70.9%,比十年前上升了5.8個百分點。調查還發現,65-74歲老年人中,存留牙數為22.5顆,全口無牙的比例為4.5%,缺牙已修復治療比例為63.2%。
「在臨床上,也會經常遇到一些年輕人牙齒掉光了。」中山大學附屬口腔醫院王焱副院長說,一些人缺乏口腔保健意識,沒有定期潔牙和處理齲齒、牙周病等,以至於後來造成牙齒脫落。」
「為什麼臨床醫生那麼忙,那麼多患者需要種牙?就是因為很多市民對口腔保健不重視,幾年都不去潔牙,也不去處理口腔問題,最後牙齦紅腫,牙痛不得不去就醫。一到醫院,醫生一看,口腔衛生極差,必須做齦上潔治和齦下刮治,等醫生費了老大勁把牙結石、牙菌斑都處理完,患者此時感覺牙齒酸痛、牙齦出血,對潔牙產生了巨大的誤解。實際上,如果每一年做一次潔牙的話,口腔問題也不會積重難返了。」中華口腔醫學會副會長、廣東省口腔醫學會會長、廣東省口腔醫學會會長凌均棨教授激動地說。
廣東省口腔醫學會口腔種植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陳卓凡教授
規範化治療,種植牙遠期效果值得關注
「在過去的11年間,口腔種植學科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治療方案和治療技術等不斷推陳出新,新技術與新產品層出不窮,已經成為發展最為迅速的學科之一。」凌均棨教授說。
當前通過引入循證醫學方法與科學評價體系來推動口腔種植技術規範化的治療,已經逐步取得共識,為口腔種植修復遠期療效提供保障。據記者了解,種植牙這項技術最早發明在瑞士,引進中國是在上世紀80年代。
從種植牙的發展歷程來看,現如今,人們對種植牙技術的要求越來越高了。現在種植一顆牙,理論上終身可用,而且手術創傷小,符合審美標準。
種植體
值得注意的是,種植牙,相當於一次小手術。診療規範包括:一個獨立的治療間、手術在無菌環境中進行、牙醫參加過專業化培訓並取得相應資質。
在會議上,一名來自廣州花都區婦幼保健院的牙醫告訴記者,雖然自己所在的口腔科一個月約有100枚種植體植入,但是在臨床上,醫生卻所面臨很多共同問題,比如針對每位患者進行的種植方案設計和所開展的技術方法操作,具體包含有對技術、產品、治療方案的科學評價問題,對技術方法的科學選擇問題,對患者的規範化治療問題。
對於種植牙的選擇上,陳卓凡主任表示,不少人來看牙的時候都很關心材料、產品和價格。實際上,口腔種植治療不能單從消費品角度出發,就好比一輛車,路況、車、司機共同決定了車輛的使用年限。所以,患者的口腔情況、種植體、醫生以及患者的口腔保健這都會影響到種植牙的使用情況。
「我們更希望患者注重口腔保健,關注種植牙的長期療效。這個問題將會在未來幾年將會越來越突出。」陳卓凡說。(更多新聞資訊,請關注羊城派 pai.ycwb.com)
來源 | 羊城晚報·羊城派
責編 | 呂航
審籤 | 張德鋼
實習生 | 何嘉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