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最大的工作往往是選擇……用相機記錄這個世界,每幅作品之間的不同,在於攝影家選擇的不同,好的攝影家可以在看上去很混亂的環境中,找出它的秩序出來。馬克·呂布(Marc Riboud)就是已經找到了秩序的人。
編輯:才彥 攝影:史宏偉
又一次站在了中國美術館的門前,20 多年了,每次來北京都與它擦肩而過,這次終於如願。而且能在這裡採訪攝影家馬克·呂布,無疑是件令人期待的事。
結緣攝影
14歲時的馬克·呂布得到了他的第一架相機,他的父親雖然沒有教他攝影,但是卻給了他一個攝影的夢,於是在此後的近60年間,他一直都在圓自己的夢。
曾在裡昂的Ecsle Centrale學院學習機械工程的馬克·呂布,在畢業後不久,就放棄了所學的專業,也放棄了穩定的工程師工作,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攝影中。由一名自由攝影師到加入蜚聲國際的瑪格納圖片社,他的作品越來越成熟。在擔任了14年的歐洲總部副總裁之後他又曾擔任了總裁之職。
「莎翁在他的詩中有這麼一句話:時間是千萬個瞬間構成的銀河。在大自然中人們有這樣的印象,銀河是無止境的,而時間也是這樣。攝影對我來說已經不只是個職業,更是一種激情、一種偏執,我總是時刻帶著照相機,見到中意的人或者景,我就把它拍下來,這是對眼睛進行訓練,這種訓練讓我自然而然地拿起相機按下快門,自然而然地知道構圖與個性。」採訪其間,馬克·呂布的手一直在抖,但他堅持說,「我拍照的時候,手從來不抖。」
馬克·呂布一直堅持抓拍,他作品中平實的畫面耐人尋味。他用敏銳的目光注視著人們生活的變化,特別擅長通過一些細微的生活細節反映出一些有深遠意義的內容。他的大量攝影作品專集清晰地體現出他用自己的方式去思考、去表達、去介入:《日本婦女》、
《加納》、《中國印象》、《火車和車站》等都是他出色的創作。
「有一幅作品我的印象很深,那是在美國華盛頓五角大樓前反越戰的遊行,女孩、手裡的花、士兵的刺刀。那時候我距離女孩很近,與女孩的眼睛、花還有士兵焦距都是相等的。因為當時光線並不算太好,如果光線好,對比很強烈,那麼照片也許不會像今天這樣出色。當時女孩上前和士兵說話:『我要把花放在地上,你們不要踩它。'當時發抖的不是這女孩,而是士兵,因為他們不知道該怎麼辦,周圍有幾百萬人,但多數都在10米開外。」
迷戀東方
和每一位偉大的攝影師一樣,馬克·呂布有著非凡的經歷:他是最早進入中國拍攝的外國攝影師之一。
「事實上不僅是中國,我對整個東方都非常感興趣,因為東方有著另外一種思考方式與行為方式,另外一種全新的文化。但遺憾的是,今天中國的東方色彩已經沒有那麼濃了。當然,這種變化是不可避免的,人們面對變化有時只有遺憾了,這是我們這個時代的特點,我們不可能阻擋世界變化的腳步。」
在攝影創作中,攝影家會在自然中取得心靈的升華,尋找到心靈的歸宿,獲取到美的啟迪,同樣,一個具有高尚情操的攝影家,會以他對人生真善美的領悟,融入優秀的攝影作品,為觀賞者所感動,為觀賞者所接受。
「去年的9月份,我在上海的裡弄裡拍了一些照片,是有關老房子拆遷的,我在北京也拍過一些類似題材的照片。我每次的拍片量很大,我會從中挑選1到3張滿意的照片,把它們放大,這是一個我個人色彩非常鮮明的方式,因為我會花很多時間來挑選。」
「今天的攝影師有一點非常好,他們在構圖中、在拍攝的照片中能夠注意到一些並非司空見慣的事物,總是讓人有所驚喜。有人說一幅照片若能稱之為好照片,要符合兩個條件:一是讓人有印象;二是讓人第一眼看過去後能夠對它有深情的了解。中國有著十多億人口,攝影家也有幾百萬之多,他們有著各自不同的風格,有著各自的觀點,這非常好,比千篇一律好得多。」
採訪結束後記者始終在回味馬克的那句話:「我的生命中沒有什麼是常規的,唯一不變的就是經常在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