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1-07 19: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來源:1月7日《中國紀檢監察報》
作者:中國紀檢監察報記者管筱璞
近日,中國紀檢監察報記者專訪了紀錄片《之江故事》製片人晉清曉,請她為我們講述創作背後的故事。
記者:為什麼會想到拍攝紀錄片《之江故事》?工作室是如何和這個項目結緣的?
晉清曉:這個問題得從怎麼與麥克·貝茨勳爵結緣說起。麥克的身份很特別,他不僅曾先後擔任英國保守黨副主席、英國上議院副議長、內政部國務大臣等要職,還是一名徒步愛好者,也因為徒步,與雪琳相識、相愛,成為了一名「中國女婿」。他們至今已經徒步跨越了25個國家,走過14709公裡。2015年,為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麥克和雪琳徒步從北京走到杭州,歷時71天,行程1702公裡。此時,解讀中國工作室正在拍攝習近平總書記訪英宣傳片《當英國夢遇到中國夢》,於是積極和雪琳取得聯繫,對麥克和雪琳進行了拍攝,將他們徒步中國的故事納入到《當英國夢遇到中國夢》。習近平總書記訪英期間在英國議會演講時也講到了麥克徒步中國的故事。
此後,我們不斷和麥克展開合作。2018年9月,我們邀請麥克參加TED演講。他以「中國道路與前景」為主題,用自己生動的徒步經歷講述了中國奇蹟以及奇蹟發生的原因。2018年,在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麥克和雪琳又進行了從北京至曹妃甸以「為夢想行走」為主題的徒步活動。工作室派出了編導與攝像跟隨、拍攝了此次徒步,後來製作了《變革時代的多彩中國》短視頻,記錄了麥克和雪琳實地感知中國改革開放40年的故事,並體現了中國鄉村人民的生活巨變。
我們長期與麥克和雪琳有著密切的聯繫,了解到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他們受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邀請,再次來到中國浙江開展徒步活動,便立刻與之聯繫。經過討論,雙方都非常有興趣攝製《之江故事》,從而讓更多人客觀、全面地了解中國。
記者:與其他外宣影視作品相比,本片有何獨到之處?
晉清曉:首先,這是一部紀實類作品,記錄下了30餘天麥克和雪琳一路上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他們所到之處,鏡頭和視角都客觀真實地展現了一個充滿生機與活力的當代中國,非常立體鮮活。而且徒步這種形式本身,也很新穎。導演和剪輯師都是經驗豐富的外國人,這為我們這部外宣影視作品提供了極大的保障。
其次,這部作品不生硬。麥克認為文化的力量可以超越政治分歧,文化可以心心相通將人們聯繫在一起。因此,本片就從文化的角度出發,用腳步講出了具有吸引力、感染力,不同歷史、文化、語言背景的受眾都能真正接受的新時代中國故事。用麥克獨特的政治家視角,生動解讀新時代中國發展理念、發展成就及對世界的啟示。
第三,這是國際主流媒體首次邀請西方知名政治家擔任紀錄片主持人講述新時代中國故事,實現了解讀中國工作室一直強調的「外眼看中國」。
第四,《之江故事》注重「以小見大」,這也是我們工作室一直秉承的視頻製作理念,從小切口出發展現宏大的主題。我們關注普通人物的生活與夢想,既有村黨支部書記、農民、工人,也有書畫家、影視演員等,全景式、多角度展示了中國人民對新時代中國發展成就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做到接地氣。這裡,我想引用中國公共外交協會會長吳海龍先生在《之江故事》發布儀式致辭中的一段話,「紀錄片《之江故事》沒有大話、沒有豪言,更沒有大人物、大場面,有的都是凡人小事,有的都是實話實說。這讓觀眾下意識地跟著麥克·貝茨勳爵夫婦的腳步走了起來,與他們結伴同行。」
記者:通過這次拍攝,團隊對於如何講好中國故事,有什麼新體會?
晉清曉:最深的一點體會就是對外講好中國故事不容易。就我們的紀錄片製作經驗而言,廣袤中國從來就不缺乏故事,只是需要有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下,我們有了更加豐富多彩的拍攝題材。主動講好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故事、中國人民奮鬥圓夢的故事,尤其是中國堅持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故事,讓世界更好了解中國,是我們的職責所在。
怎麼講故事,方式並非一成不變。麥克·貝茨夫婦通過徒步的創新形式講述中國故事,就給我們很大啟發。這次《之江故事》的拍攝,就是藉由徒步這種形式比較新穎、內容比較「軟性」的節目樣式,透過麥克的視角,講述了一個客觀而生動的中國故事。
關鍵詞 >>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