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利:紀錄片《花開中國》用故事彰顯中國花卉之美的國家相冊

2020-11-17 中國日報

「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五月1日起,五集紀錄片《花開中國》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紀錄頻道隆重播出,這部由總臺影視劇紀錄片中心獨家出品的中國首部自然園藝類紀錄片,選擇了五種中國人耳熟能詳的花卉,茶花、杜鵑、月季、菊花和牡丹,從期待到收穫,從山野到園林,從中國到世界,它們連接起不同的地域文明,展現花卉承載中華文明並溫馨影響世界的故事,每一幀都是致美的屏保,令人賞心悅目,陶冶情操,彰顯了中華文化自信。為提升該紀錄片影響力,吸引更多觀眾收看節目,央視紀錄頻道與央視頻和新浪微博在五一播出期間聯合舉辦#全民花樣曬花#慢直播互動活動。直播了四川、雲南、河南、新疆、北京等地的「雲賞花開」「舌尖花開」「筆上花開」 「指上花開」 「樂響花開」主題花卉活動,打造了現象級的融媒體傳播互動事件。

一、立意高遠,展現花卉承載中華文明並溫馨影響世界的故事。

中國擁有極為豐富的自然物種資源,是地球上眾多花卉植物的起源地和分布中心,擁有「世界園林之母」的美譽。該片以宏闊的國際視野,用震撼而溫暖的鏡頭語言,呈現中國這片熱土特有的花卉,被中國人喜愛,花開中國,流芳千載,浸潤了中華文化,為中國帶來福祉,不僅以頑強的生命力穿越時空,而且展現在世界各地生根發芽開花結果的非凡歷程。這些美麗的花卉,承載著中華的文明,猶如文化交流的大使,給世界人民帶來了美好寓意和審美享受。

原生長在高山或貧瘠環境中的茶花、杜鵑、月季、菊花、牡丹,以生命的美麗綻放,驚豔了人間。中國的園藝隨著文明進步而發展,無數騷人墨客為歌詠這些花卉,留下數不勝數的詩詞歌賦,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英國、法國、美國、荷蘭、日本等「植物獵人」較早就把這些美麗的植物引到世界,成就了西方著名的園藝名勝。如康熙年間,英國人昆寧漢姆是第一個把中國植物標本和種子寄回英國的人,使得原本只有1500多種植物的大英帝國,開啟了喜愛中國植物和花卉的風潮。後來著名的「植物獵人」福雷斯特20世紀初受僱於英國宮廷貴族,發現了三萬多種中國植物標本和10000多種植物種子。瑰麗多姿的茶花、杜鵑、月季等,成為英法等國園藝的主角。「無杜鵑不成園」的說法,成為西方園藝界的名言。甚至今天許多土生土長的英國人,當得知當地多個著名花園中的花卉絕大多數來自中國,最早從十七世紀就來自中國,無不由衷表達了對中國的感謝!

山川無阻,日月有情。沒有一個冬天不可逾越,沒有一個春天不會來臨。相信一顆種子,期待一次綻放,每一朵花都有一個值得傾聽的故事。這就是中國花卉影響世界的故事。從植物到人到這片熱土,是對中華文化的一次具象尋根。

二、聚焦原生態植物的發現與保護,詮釋綠色發展理念,普及自然知識。

該片首次發現並用影像記錄了許多珍貴的花卉品種,普及了植物的知識。特別是首次反映人跡罕至的原始森林到生態脆弱的地區花卉頑強生長瑰麗綻放。在大理寶臺山原始森林,攝製組拍攝王仲朗學者發現了28.1米的古老茶花樹,打破了金氏世界紀錄的18.5米。茶花精品中「恨天高」、「童子面」「松子鱗「獅子吼」美麗的狀態,集中展示給觀眾。大理州一棵近400歲的茶花樹,是世界人工栽培茶花最高紀錄的保持者。轟動世界的黃色金茶花在廣西防城十萬大山深處山澗溝谷被發現,由黃載年一家三兄弟從父親手裡接管這片野生金花茶林,日夜守護。雲南高黎貢山的密林裡,堪稱「杜鵑花家族的王者」大樹杜鵑。在1981年被中科院馮國楣教授重新發現。大樹杜鵑的數量至今不超過3000棵,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瀕危珍稀植物。今天,高黎貢山每一棵大樹杜鵑都有了屬於自己的編號。藉助護林員們觀測的信息數據,科學家期望有朝一日能像輔助大熊貓產崽一樣,助力大樹杜鵑繁衍後代。護林員們仿佛宿命般地陪伴著大樹杜鵑,他們篤信,只要守護,大樹杜鵑就不會消失。片中介紹了中國是杜鵑花的王國,擁有著540種杜鵑花原種,佔全世界的60%。像大樹杜鵑這樣,藏在深谷幽壑中的杜鵑花,在古代被叫做「躑躅」,它們絕大多數集中分布在西南山區,特別是在橫斷山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寒地區,所以它們也常被稱為「高山杜鵑花」。盛開時,十多朵花同時在枝頭頂端綻放,成為一簇簇的花球。在四川自貢,一位年近七旬的老中醫,一個人花了二十年時間,用業餘時間,把郊外的一座荒山打造成了一個名副其實的茶花山,以一段真實樸素的人生故事傳遞著對自然和生命的熱愛。

三、創新電視表達,審美觀照小中見大,靜態美與動態美交相輝映。

該片別開生面,不落窠臼,生動講述中國花卉故事,講述了愛花人護花的故事,向自然生靈致敬。牡丹愛好者和攝影師桑秋華,1983年第一次拍攝牡丹就愛上這個花卉,曾七天七夜守望牡丹綻放那一刻,168個小時連續拍攝卻無功而返。他到了痴迷的程度。最終他拍攝的多個品種牡丹花從含苞待放到完全綻放的慢動鏡頭,驚豔了世界觀眾。85歲的沈蔭椿繼承父輩遺願,一生致力於種花並用外語寫書向世界介紹中國的花卉,贏得世界花卉界的讚美。他的外甥繼承了他的使命,繼續讓中國花卉綻放在世界人們的驚豔中。山東荷澤的孫文海為了牡丹園的豐富,不停地嘗試新品種的嫁接和馴化。羅英武,大立菊種植人,從父輩傳承下來的技術,讓一株菊花開出數千隻花頭,且排列有序,難度之高封頂藝菊榜首。英國的瑪麗•路易接過曾祖父留下的花園,讓來自中國的花朵成為世間最美麗的花魁……片中的人物故事,生動感人。審美觀照,小中見大,從一朵花看大千世界、看百態人生,看文化起源,看文明傳播。其審美取向,首先精緻呈現物象的靜態美,但是,為了提高藝術感染力,努力實現靜態美與動態美相結合,在鏡頭的推拉搖移中產生動態美,在光線變化中讓靜態物象賦予了綻放的動態變化,飽滿的特寫和全景漫山遍野的花海與蒙太奇流暢切換,呈現出的詩情畫意和壯觀震撼效果,讓觀眾大飽眼福。

四、匠心精良製作,打造中國自然園藝紀錄片扛鼎之作。

《花開中國》的拍攝和製作歷時2年多,主創人員遍訪國內21省市自治區,國外包括美國、英國、法國、日本、荷蘭等5個國家的十多個城市和鄉村,行程近十萬公裡,最終凝聚成這五集50分鐘的系列紀錄片。使用4K標準採用延時攝影、動畫、顯微攝影等多種拍攝方式,展現花卉怒放時刻,顯微攝影進入植物器官內部帶來視覺奇觀,向世人首次呈現牡丹果實成熟以及牡丹籽的鏡頭,此外還有航拍、無人機等等,記錄和呈現一幅幅精美的中國花卉國家相冊。該片的解說詞也充滿文學色彩,堪稱散文詩。

團隊踐行「四力」,腳力、腦力、眼力、筆力,下足了苦功夫。在人跡罕至的高原中國西藏嘎瑪溝,喜馬拉雅最深僻的山谷之一,在這個所有喬木都不能生長的極境之地,只有高山杜鵑能夠耐受冬季的嚴寒。攝製組在海拔4500米的極端環境徒步行走9天9夜,才拍攝到高山杜鵑頂凌綻放的珍貴鏡頭。該片製片人劉穎和導演黃瀛灝介紹,拍攝植物最難的是時間的把握,花卉有大年小年。守候,則意味著漫長等待,也許等來的是徒勞。該片的最終呈現,堪稱完美,贏得審片專家現象級的好評,看過的觀眾更是好評如潮。

這是中國首部自然園藝類紀錄片,將作為一項重要影像工程和一種文化符號,為中國植物界留下寶貴的文化遺產。《花開中國》守候民族的「詩與遠方」,以一顆匠心,從微觀入手、小中見大、大處落筆,唱響愛國主旋律、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內涵,成為藝術精品。(王永利)

相關焦點

  • 探索中國花卉與世界的故事 《花開中國》五一開啟「花卉之旅」
    國內首部自然園藝類紀錄片《花開中國》,5月1日至5日將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紀錄頻道和綜合頻道共同推出。本系列共5集,每集50分鐘,通過5種中國人耳熟能詳的花卉:茶花、杜鵑、月季、菊花和牡丹,在這個春天帶領觀眾一起感受花卉的歷史,品味花的文化,開啟一次全新的「花卉之旅」。
  • 紀錄片《花開中國》五一開播,探尋五種花卉美麗故事
    國內首部自然園藝類紀錄片《花開中國》將於5月1日至5月5日在CCTV-9每晚20時播出,CCTV-1每晚22時30分播出。紀錄片共5集,選擇了五種國人耳熟能詳的花卉:茶花、杜鵑、月季、菊花和牡丹。從山野到園林,從中國到世界,花雖無言,卻用美連接起不同地域的文化和生活。
  • 美!美!美!央視紀錄片《花開中國》聚焦婺城茶花
    5月1日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綜合頻道、紀錄頻道特別推出國內首部自然園藝類紀錄片《花開中國》,第一集就將鏡頭對準了「中國茶花之鄉
  • 國內首部自然園藝類紀錄片《花開中國》即將開播
    從山野到園林,從中國到世界,花雖無言,卻用美連接起不同地域的文化和生活。人類的天性愛美、愛花,視花為美,與花媲美。因此視花為美的化身,美好幸福的象徵,已成為世界共同的語言。紀錄片《花開中國》拍攝周期兩年,花開花落,行程足跡遍及中國21個省市自治區,深度調研及拍攝走訪了英國、法國、美國、日本、荷蘭等國家近20個城市,只為追本溯源,探索中國花卉文化的傳播發展歷程。 著名植物學家威爾遜說:「如果世界上所有的花園,沒有來自於中國的植物,我難以想像這座花園會是什麼樣的景象。」
  • 王永利:大型紀錄片《村莊故事》小康路上中國農村真實樣貌的國家相冊
    鄉村興則國家興,鄉村衰則國家衰。從12月19日起,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新聞頻道推出大型紀錄片《村莊故事》,9集,主題契合振興鄉村、傳承傳統文化的目標和任務,關係到國家的發展,切中百姓的關注,具有很強的社會意義。
  • 《花開中國》:用一葉一瓣打開「歷史」和「世界」
    通過講述五種中國花卉從生長到綻放的奧秘,再現中國花卉的歷史流傳過程,《花開中國》喚醒植物之美與人文之美。 5月1日起,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影視劇紀錄片中心出品的原創紀錄片《花開中國》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綜合頻道、紀錄頻道播出。
  • 大型自然園藝類紀錄片《花開中國》五一假期隆重開播
    中國是全球植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中國人民自古崇尚自然、熱愛植物,中華文明包含著博大精深的植物文化。」  習近平主席在給第十九屆國際植物學大會發出的賀信中,就植物文化與中華文明作出了這樣的闡述。  《花開中國》30秒預告   築生態文明之基,走綠色發展之路,讓觀眾更加深入了解植物文化,值此萬物復甦、芳菲滿目之際,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紀錄頻道從5月1日開始,特別推出國內首部自然園藝類紀錄片《花開中國》,探尋「花」開背後的奧秘,展現花卉承載中華文明並影響世界的故事。
  • 大型紀錄片《村莊故事》小康路上中國農村真實樣貌的國家相冊
    央視網消息:鄉村興則國家興,鄉村衰則國家衰。從12月19日起,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新聞頻道推出大型紀錄片《村莊故事》,共9集,主題契合振興鄉村、傳承傳統文化的目標和任務,關係到國家的發展,切中百姓的關注,具有很強的社會意義。節目採用紀實跟拍的方式,攝製組深入農村,用一年多的時間記錄了這些村莊中真實的人物、鮮活的故事、生動的進程,展現真實的農村風貌,塑造當代農民形象,呈現大時代背景下普通鄉村的「變」與「不變」。
  • 開啟一次全新的花卉之旅 11:57【花開中國 1-5】
    -國內首部自然園藝類紀錄片- 花開中國 《花開中國》先導片 中國人自古就喜愛花,對花有著深厚的感情。
  • 開啟一次全新的花卉之旅 10:00【花開中國 1-5】
    -國內首部自然園藝類紀錄片- 花開中國 《花開中國》先導片 中國人自古就喜愛花,對花有著深厚的感情。
  • 美!美!美!央視紀錄片《花開中國》聚焦雲南大樹杜鵑
    這不,雲南的花又一次上了央視5月3日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綜合頻道、紀錄頻道特別推出國內首部自然園藝類紀錄片《花開中國》節目第二集將鏡頭對準了「雲南大樹杜鵑」用鏡頭追尋大樹杜鵑綻放的足跡記錄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紀錄頻道特別推出國內首部自然園藝類紀錄片《花開中國》。
  • 麻城杜鵑花登上央視紀錄片《花開中國》
    《花開中國》 信息來源:黃岡日報 時間:2020-05-11 09:01 【字體:大 中 小】
  • 中國紀錄片學術盛典,央視10部紀錄片獲獎實至名歸,你看過幾部?
    紀錄片相對於電視劇來說,內容詳實,沒有藝術加工,無論是人、事還是物品,都是真實存在的。喜歡紀錄片的觀眾,一般都比較理性,而影視劇更多的講故事,感性成分偏多。
  • 央視劇評|2020紀錄片:新時代「國家相冊」新空間
    告別2020之際,翻看即將載入「國家相冊」的中國年度紀錄片佳作,那些難忘的場景和溫暖的瞬間在紀實影像中一一復現,帶給我們無限的感動,也給人奮發前行的強大力量。 《武漢:我的戰「疫」日記》採用身臨其境的「日記體」,以每集5分鐘匯聚成融媒體系列短視頻,聚焦個體故事,用近乎白描的影像去表現疫情籠罩下普通個體的生活。敘述主角包括在武漢的抗疫一線醫護人員、普通市民、堅守崗位的普通勞動者等不同側面的武漢疫情親歷者們等,以第一人稱畫外音講述「中國速度」。
  • 紀錄片《大地情書》:以電影美學呈現鄉土中國之美
    《黑土地和她的朋友們》成為網生紀錄片向國家電視臺反向輸送的典範,該影像由優酷、盛世知行出品((網絡版又名《大地情書》),也是新生態環境下憑藉卓越的影像產品,深度聯動多平臺、多領域、多品牌,樹立中國紀錄片創作、輸出、營銷、弘揚主流文化價值的新標杆。
  • 推薦丨翻開「國家相冊」:2020年的中國紀錄片(一)幹超:在優酷人文,走進紀錄片的兩個世界
    在這一年裡,紀錄片「國家相冊」的功能得到充分發揮,一部部作品為大時代留影、為大歷史立傳、為大事件做注,紀錄片留住了2020年那些不容遺忘的珍貴瞬間,也留住了世間最動人的悲歡離合。在即將過去的2020年裡,中國紀錄片的發展呈現出什麼樣的特點和趨勢?取得了哪些成就?存在什麼樣的問題?未來又將該如何繼續前行?
  • 《航拍中國》第三季熱播!中國的山河之美,要讓世界觀眾領略到
    要說最近最火的紀錄片這一部一定榜上有名《航拍中國》第三季正在熱播為海內外觀眾再次展現中國山河之美回顧《航拍中國》第一季第二季,這部紀錄片從來都沒有讓人失望過,不僅在國內引起陣陣收視熱潮,就連外國觀眾也是連連稱好。
  • 《中國的寶藏》講好中國頂級瑰寶故事,成功傳播海外引熱贊
    通過講述「中國故事」,該片展現中國文化瑰寶的風採,塑造具有深厚文化底蘊和正面健康、蓬勃向上的國家形象。通過文物看文化,從文化思考文明,讓海內外觀眾對中國有了一次全新的視覺體驗。英國著名節目主持人阿拉斯泰爾·蘇克在節目一開始的這句感嘆,隨著電波傳在北京時間2019年10月5日紀錄片《中國的寶藏》英文版在BBC世界新聞頻道面向全球首播,為BBC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4.65億戶家庭呈現中國頂級文物的故事,中華文明瑰寶就此靚麗「出海」。此後這部紀錄片還在BBC重播了三輪,令英語世界的觀眾飽享盛宴。隨著中文版1月10日在國內播出,中國觀眾驚豔欣賞到中華文明瑰寶之美。
  • 《大工告成——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彰顯中國超級工程建設運營成就...
    從9月23日開始,三集紀錄片《大工告成——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分別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綜合頻道、中文國際頻道、紀錄頻道連續播出,該片入選中宣部(國務院新聞辦)「紀錄中國」傳播工程支持項目,國際版將在海外播出。該片以北京大興國際機場投運倒計時100天為時間軸,全景式展現這一共和國超級工程的建設和運營成就,揭秘它的創新曆程,完美詮釋中國基建的新高度、展示中國方案、中國智慧、中國精神。
  • 用國際化視角展現中華文化之美,紀錄片《中國美》即將上線
    用國際化視角展現中華文化之美,紀錄片《中國美》即將上線2020-06-22 14:02:55 作者:張禎希傳播傳統文化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