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快訊(記者 張璐)作為大運河畔的「藝術宮殿」,城市副中心劇院已經進入主體施工階段。新京報記者現場探訪發現,劇院三場館之一的歌劇院主舞臺已經初現雛形,未來,它將和音樂廳、戲劇廳一起,為觀眾帶來一流的演出效果。
工作人員在介紹副中心劇院全息投影。攝影/新京報記者 吳寧
包含歌劇院、音樂廳和戲劇院,「折幕」外觀寓意好戲開場
城市副中心劇院是位於大運河畔的「藝術宮殿」,又名「文化糧倉」,集演藝演出、藝術創作、藝術教育、現場體驗等功能於一體,其設計理念源於通州古糧倉和運送物資的船舶。
記者注意到,效果圖中,劇院的外觀幕牆呈褶皺感。來自北京建工的劇院項目負責人吳良良說,這種「折幕」的設計正好象徵著演出開幕前,大幕緩緩拉開、好戲登場。「這樣的設計為施工帶來難度,為呈現最好效果,4000多塊拼裝的三稜體每一塊都不一樣。我們正在做幕牆樣板,並進行方案優化。」
記者從該項目全過程代建單位北投集團獲悉,劇院項目建築面積約12.53萬平方米,高度為49.5米,包括歌劇院、音樂廳和戲劇院三個表演藝術的「文化容器」,分別設有座位1779個、1516個和1044個。項目對標世界級一流劇院標準進行設計、建設,將滿足各類世界級演出要求。
城市副中心劇院將吸引世界各地的優秀藝術家,促進文化交流並填補演藝市場空白,體現出北京「文化中心」和「國際交往中心」的戰略定位。作為世界級的文藝演出場所,它不僅服務首都,還可輻射京津冀地區。
打造最佳聲學效果,輕微撕紙聲可達最遠角落
吳良良介紹,從建築施工角度來說,劇院類型的公共建築難度最大,其中的歌劇院更是難上加難。歌劇院項目最深處達到-23米,是地下五層的深度。1800平方米的坑中坑需要不斷回填,才能跟周邊附屬結構連接上。
記者在塔吊林立的施工現場看到,深深的基坑中,歌劇院的主舞臺和側舞臺已經初見雛形。
未來,主舞臺、兩個側舞臺可以通過電動機械實現平移、推拉、升降。上場下場的演員不用跑來跑去,以此實現觀眾觀賞的連續性。設備、道具等也可以提前在側舞臺擺好。
由於歌劇院是橢圓形的建築,建設難度相對較大,觀眾坐席也是弧形的,要穿插運用鋼骨柱、鋼板牆等結構,工藝複雜。不過未來歌劇院將達到最好的聲學效果,舞臺上演員輕輕撕一張紙,坐在最遠的角落的觀眾都能聽得到。
歌劇院、音樂廳和戲劇院也將有獨特的內部裝修風格。「音樂廳呈木色,歌劇廳呈銅色,戲劇呈黑色,其中音樂廳還將設置國內最大的管風琴。」
打造智慧工地 「全息投影」展示三場館結構
劇院項目還打造「智慧工地」,利用雲計算、網際網路、物聯網等新技術對項目安全、質量、進度、物料、勞務、施工環境等採集數據,快速分析,將結果推送至項目部會議室,幫助技術人員即時掌握工程進度。
在劇院項目智慧工地展廳,「全息投影」展示了3個場館的3D模型。通過BIM模型,戲劇廳、音樂廳、歌劇院從地下至地上的混凝土結構、鋼結構網架幕牆、屋蓋等一目了然。如果存在鋼結構沒有交接或者重疊等現象,工作人員可以直觀快速發現問題,大大節約工期。
智慧工地設置了塔吊防碰撞系統,實時監測塔吊的轉角、吊重、荷載比、力矩比以及高空的風速等,如果兩個塔吊距離過近,系統還會發出報警提示,有效避免事故發生。
吳良良說,工地還設有煙感系統、大氣監測等系統,不僅能對煙霧自動報警,還能對風速、空氣品質進行監測,相當於工地長出了「鼻子、眼睛和耳朵」。
城市副中心劇院工程處於主體施工階段。音樂廳、戲劇廳、歌劇院將於2021年上半年實現主體結構封頂,2021年年底實現外幕牆封閉封圍,2022年年底竣工交付業主單位。
新京報記者 張璐 攝影記者 吳寧
編輯 樊一婧 校對 盧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