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課中的程千帆先生
1980年4月,程千帆與研究生同遊棲霞山,左起:徐有富、張三夕、程千帆、莫礪鋒。
丙戌為公元一九四六年,時千帆師風華正茂。先生嘗語餘曰:此本可見其壯年最用功時治學痕跡。讀者開卷即見蠅頭小楷布滿字裡行間,丹黃墨綠充盈上下左右。餘閱之深為嘆服。非嘆服其手段,嘆服其精神矣。浮躁若我輩者,實難為此慢功細活。因現代化科研手段日新月異,此類耗時費力批校法或許不再適用,然積澱於此種古樸勞動方式中一絲不苟敬業精神卻與世長存。餘受惠於千帆先生者多矣,先生批校本即其一。昔在金陵寫碩士論文,先生批校李雁湖注王荊公詩集曾使我受益匪淺;今作博士論文,先生批校史通又使我感慨至深。
現在看來,這段話對先生在學術上的敬業精神有所把握,但也有不妥之處,對於一些精讀書而言,無論科研手段如何現貨化,此類耗時費功之批校法仍將適用。敬業精神實際上體現在敬業手段之中。先生學術研究的認真態度可以說是無處不在。先生的每一篇論文,每一著作,無論在觀點、材料上,還是在論證、邏輯上,都是非常嚴謹、規範。比如《唐代進士行卷與文學》,雖然只是一部幾萬字的「小書」,但所考察的問題以及所參考的材料卻是極其細密而廣博的。這本書受到海內外專家的好評自在情理之中。我們極少看到先生論著有明顯的錯誤或「硬傷」,就是在文字校勘上,先生都非常過細。先生每一本書出版時都送我們,並再三叮囑我們,發現校對錯誤就記下來交給他,以便重印時改正。先生在教育事業上的敬業精神與他在學術上的敬業精神是一致的。作為一個會講課的老師,先生的教學是一流的。先生不僅注意教學內容的學術性以及教學方法的藝術性,同時還注意教學秩序的嚴肅性。記得有一次先生給本科生講八代詩選課時,有一個學生拿出報紙來看,先生發現後馬上嚴肅地對那個學生說:「這裡不是百花書場,你要尊重老師的勞動,如果你不想上課可以出去!」那個學生臉紅了,連忙把報紙收起來。這件事給我印象很深,我以後在大學講臺上也學習先生的這種精神。先生對學生要求嚴格是有名的。上交的作業一律要寫得工工整整,如果寫得潦草,要退回去重寫。先生批改作業非常嚴肅認真,不放過一個錯別字。如果學生連續寫錯同一個字,先生除在錯字旁打上一個×,還要批道:「是哪一個老師教你這樣寫的?」論文中的引文出處,先生只要手邊有書就會幫學生核對。先生的嚴格要求,使我們受到良好的訓練,我們每次給先生交作業都非常小心,以致以後自己獨立寫文章也很謹慎。先生的嚴格訓練使我們終身受益。先生對教育事業的敬業精神除了「嚴」的一面外,還有「愛」的一面,而且我感覺「愛」的一面更加突出。用先生的話說就是:「如果要帶研究生,真正把他們帶出來,就要把母親般的慈愛和父親般的嚴厲兩者統一起來。」先生關心學生、愛護學生是全方位的。在學術上,先生指導弟子們選擇研究課題和發展方向時總是耐心細緻,「誨人不倦」。記得在準備做碩士論文時,先生無私地將他計劃做的八個課題拿出來,並將每個課題的價值、意義、特色、難點及如何做法詳細地向我們作了講解,讓我們根據自己的興趣挑選。由於這些選題經過先生多年的思考以及材料的積累,使得我們不僅能順利地完成學位論文,通過答辯,獲得好評,而且一上手就得到較高的學術起點。因此,我們對先生永遠心存感激。學生在讀期間,先生關愛有加;學生畢業後,先生一如既往。留在南大的師兄弟們「近水樓臺」自不待多言(用先生的話說就是「扶上馬還要送一程」),就拿我自己來說,也是享受先生「恩澤」不斷。我離開先生近二十年,在這近二十年中,我與先生一直保持聯繫。我在學術上有什麼問題向先生請教,先生總是有問必答。我若發表什麼論文,寄給先生審閱,先生總是給以批評指正。以前在武漢時,與先生和師母還見過幾次。每次見到先生,我總要就一些學術問題和先生進行廣泛的交談,先生總是不顧旅途勞頓,興致勃勃地和我交換意見,指點迷津。調來天涯海角後,見先生不易,但與先生的通信不斷。先生仙逝後,我把先生給我的十幾通書信找出來重新讀了一遍,並抄了一遍。睹信思人,我仿佛又回到先生的身邊。先生在信中多半談的是學術問題,我有什麼學術計劃向先生匯報後,先生如認為可行,一般都大加鼓勵。例如1996年,我向先生匯報了「中國古代正史中的類傳研究」和「學術發展與學術制度的關係」這兩個研究項目的一些設想和進展,先生在12月8日的來信中即鼓勵說:「信收到,談近年研究之作及設想很有意思。」「弟選題均有價值,甚願照此發展下去。」我寄給先生的文章有什麼毛病,先生也會直言不諱地加以指正。例如1996年我寄給先生三篇文章,其中有一篇題為《電子時代談考據學功夫》,文中談到電腦可以代替一些記誦之學,今人不可能也沒有必要背誦《十三經》。先生在12月17日的來信中批評說:電腦可以代替記誦之學,事不盡然。對於用翻書來代替讀書的人,自然是如此。如果將古今傑作作反覆鑽研,使其精神命脈,溶於骨髓,則非反覆涵潤不可。這決不是機器可以代替的。杜甫即使有毫無錯誤的軟盤,也達不到所說的『熟精文選理』的境界,請看翁方綱《復初齋文集》中『熟精文選理』的『理』字說。這位十八世紀學者的學說值得你參考。
先生這裡的批評其實可以與《詹詹錄》第十四則關於背誦名篇的必要性的看法相互照應。先生的批評,促使我進一步思考在高科技發展飛猛的今天,傳統的治學經驗的生命力何在。先生除了在學術上對弟子們關愛有加,在生活上也同樣如此。記得我們跟先生念研究生時,正值「文革」後百廢待興,有些必備參考書不好買,先生就利用他的關係幫我們從外地郵購。先生還不定期地為我們準備一些包書用的牛皮紙。每次都一式三份分好。我畢業後,有幾次去南京看望先生,先生和師母每次一定要請我吃飯,並約上礪鋒兄、有富兄兩家。其間談笑風生,其樂融融。我調到海南後,婚姻亮起紅燈,先生和師母聽說後,常常在信中關心我的婚事,使我感到父母般的溫暖。今年初,周憲君來海南開會,我託他給先生帶去一點海南的特產。先生收到後即給我來了一封信,信不長,我把它照抄如下:友人從海南來,帶到所賜珍物甚謝!知一切安適,尤慰老懷也。此間一切均好。礪鋒、有富均頗受領導重視,已逐漸升到系中骨幹及領導地位,但均能不驕不躁,以平等待人,故能相安。弟聞之當亦喜也。陶芸閒時常慮吾弟婚事,似以能早日複合為佳,但不知實情,亦惟祝禱而已。無事望能來函。即頌這是先生給我的最後一封信。先生對弟子們的關愛之情躍然紙上。沒想到我的個人問題讓先生時時掛念;沒想到半年之後,先生就離我們而去。今天重讀此信,感慨萬千,不禁潸然淚下。程千帆、陶芸遺囑
先生對學生深厚的關愛之情所體現的敬業精神,並不是狹隘的個人私情,而是蘊藏著博大的愛國情懷,擔負著崇高的文化傳承的道義。用先生在「遺囑」中的話說就是:「所精心培養學生數人,極為優秀,乃國家之寶貴財富。」>節選自張三夕《師範》,原載《程千帆先生紀念文集》。標題為編者所擬。
【相關閱讀】
蔣寅:一代名師千帆先生
徐有富:程千帆先生是怎樣指導研究生的
徐有富:程千帆先生為我改作業
張宏生:程千帆先生的兩次發火
程千帆為學生改論文,要求①集中②簡練③嚴謹
程千帆給青年教師的五條「錦囊妙計」
面對質疑和錯誤,程千帆先生這樣做
開學第一天,程千帆對他的學生這樣說
程千帆:背誦名篇,非常必要 | 治學語錄二十則
莫礪鋒:一個普通教師的四點願望
徐濤:「師者」莫礪鋒先生
更多內容,關注「程門問學」,在對話框選擇菜單欄「治學經驗—程千帆」,查看《程千帆先生治學經驗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