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起至12月24日,第二屆大運河文化生活節暨東林祈福文創周在東林書院舉行。與此同時,東林書院生活體驗中心啟動試運營。這座地處大運河畔、無錫城中的千年古書院,在文商旅融合和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當下,勇於創新,為公眾推開了一扇傳統文化生活體驗之門。國保景區東林書院「邁出」的這一步,走在了全國前列。
文旅融合,讓文物活起來
解放東路上,東林書院公交站臺後,弓河岸邊,圍起多日的圍擋近日拆除,一派亮麗。東林書院的一個側門就在這裡,走進去,就是東林庵。改造之前,東林庵曾作為天成之美文化藝術館存在過一段時間,是「無錫市圖書館東林書院分館」所在地。如今,東林庵裡打造出了庭院茶座、親水平臺,人們到東林書院早鍛鍊後,大可以在此品嘗一餐根據東林文化開發的特色早茶,開啟一天美好的書院生活。東林庵裡的圖書,則轉移至了再得草廬,原本有些空蕩的再得草廬,兩面牆壁擺滿了書籍,成了園林裡一間雅致的圖書館。
不只是東林庵和再得草廬有了變化,原先較少開放的三公祠,而今改造成了手作體驗館,一名主播正在直播用超輕粘土製作東林小書生,東林書院自主研發的品牌文創「狀元壺」,「狀元之路」系列盲盒、文具用品讓人愛不釋手。「東林書院有14棟建築,建築面積2800平方米,之前有閒置的房間,書院生活體驗中心運營後,建築基本上都得到了充分利用。」東林書院管理中心主任榮駿炎說。作為全國重點文保單位,4A級景區,東林書院融入社會力量,增添文旅休閒項目,深度探索文保場所的保護和利用,讓文物活起來。
深耕書院,豐富生活空間
據統計,東林書院免費開放以來,尤其是傳統節假日,客流量相較以前有明顯增長。但人們到東林書院參觀,逗留的時間並不長。怎樣讓人們告別走馬觀花式的遊覽,能夠在古書院裡深度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能夠不虛此行,一來再來?「這正是書院生活體驗中心項目誕生的原因和要解決的問題。」東林書院執行院長陳飛楊表示,對於東林書院而言,它本身就是一個自帶流量的千年文化品牌,因此,要圍繞和深耕書院文化,開發這一大IP。
帶著這一理念,東林書院生活體驗中心推出了「學、賞、讀、養、食、創」六大內容,通過舉辦精品活動,豐富書院生活空間,推動場館文旅融合。不同於其他景區,「學」和「讀」是書院的核心。每月,書院將邀請文化學者開展「東林會講」,傳承書院講學之風。平日,有麗澤讀書會、依庸日講,均免費對外開放。書院設立了研學中心,通過研學日、研學周、研學營、國學公益沙龍、國藝修養培訓等讓遊客親身體驗傳統文化。陳飛楊透露,書院還會扶持一批文藝社團,讓其到書院辦雅集、實景演出,古琴、崑曲、錫劇、評彈、民樂、漢服……利用東林書院這一傳統文化大磁場,吸引更多優秀力量助推書院傳統文化生活空間的營造。
東林模式,全新遊園方式
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生產生活,需要在傳統文化的「場景化」「生活化」和「當代化」上下功夫。去年,無錫市文廣旅遊局舉辦了首屆大運河文化生活節。今年,第二屆大運河文化生活節以東林書院為主陣地,上演為期一周的傳統文化盛會。期間,書院生活體驗中心的六大內容將依次呈現,還有經典誦讀,太極展演,評彈雅集,手作體驗,文創市集,香道、茶道、花道展示等精彩節目。值得一提的是,東林書院很少夜間開放,書院生活體驗中心運營後,將打造夜東林。當中式園林和現代燈光技術相結合,成就一種全新的遊園方式。(張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