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瓊郡輿地全圖》是清代嘉慶年間繪製的海南地理與風俗長卷,製作年代不晚於1836年,現藏於美國國會圖書館。
本圖為清代「瓊黎圖」一類,以民俗採風為主要目的,在前一篇《從兩百年前的清代地圖,看海南省行政區劃與地名變遷地》中(請關注作者閱讀),筆者將地圖中清代的行政區劃及山川、海灣、景觀等與現今進行了對比說明。
本篇開始,將從整體到局部對全圖中的風俗畫面,尤其是黎族風情進行解說與分析。描繪黎族風情是本圖的主旨,也是《瓊郡輿地全圖》價值最大之所在。
註:由於內容較多,解讀將分為上下兩篇。
全圖風俗畫面綜述
《瓊郡輿地全圖》描繪的風俗包括既包括當地土著黎人的食衣住行、人文風俗,也有漢人官員、徭役、商人、腳夫各類人等。全圖畫面組織統一、清晰,並有明確的邏輯關係和製作目的。
圖中僅黎人風俗帶有文字解說,共有16個局部畫面,描繪了黎人漁獵、耕種、婚聘、交易、採摘、伐木、跳神、鬥毆等多方位的民風民俗。
全圖布局也符合兩百年前清朝中期的海南狀況。彼時滿漢及漢化的少數民族(苗族、熟黎)佔據了海南省沿海所有區域,未漢化的黎民(生黎)聚居在海南腹地,內外出入關口有綠營軍的營汛把守。故瓊中、白沙、屯昌、樂東等縣尚未建立。清政府當時的主要任務是教化黎人,獲取當地物產,並防止反抗暴亂。
因此,黎人風俗圖畫都集中在全圖中部,周邊州縣、海邊出現的人物,都是漢人官吏、百姓裝扮,僅有少量黎人與漢人交流的畫面。尤其是在漢人密度最高的瓊北地區,無黎人出現,僅在文昌區域有貌似強盜打劫情形,服飾打扮亦非黎人(見上圖左下角)。
在全圖上中部有一處很特殊的畫面,描繪的是一位頂戴花翎穿補服官員坐在便椅之上,旁有多位侍從、衙役,兩黎人男子跪於地上,顯然這是個訴訟判案的場景。場景被設定在生黎聚居的五指山、樂東區域,距離海邊的州縣城垣甚遠。
這一場景的設置點明了本圖的製作目的,是為了宣揚當地官員深入海南腹地執行法律、管理並教化黎人。《瓊郡輿地全圖》長達1.84米,若掛於牆上,這一畫面位置正是觀看者眼睛——或略仰視——的高度,即所謂看圖第一眼的位置(見下圖紅圈處)。作者將全圖唯一出現的官宦繪於此,用意昭然。
據此可以判別,《瓊郡輿地全圖》絕非民間把玩的獵奇圖畫,而是用來進獻給上級官府甚至朝廷的地圖,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
讀圖密碼:何為「頂魁」?
解讀此圖風俗畫面,首先應識別畫面中人物的身份。《瓊郡輿地全圖》的人物尺寸較小,繪製簡略,僅能從人物的服飾打扮進行辨別。漢人的官吏、僕從、商人、行腳、農夫等較好辨認,圖中的黎人也有較明顯的特徵。以上圖為例,官吏、僕從、衙役皆戴帽,著全衣,穿鞋,而黎人則赤足、赤膊,僅著兜襠褲。
全圖中黎人多為青壯年男女,也有少量老人幼童,場景不同,服飾並不統一。如何進行細分?第一個風俗畫《對歌》可作為很好的例子。
原文:黎人頂魁,每於春夏,在深山曠野間,男女娶(聚)會,唱歌答通情,兩相自配。父母而不知禁,養兒,方謂媒之聘也。
解讀:這一畫面描繪的是黎人青年男女通過對歌自由戀愛的習俗。父母不禁止,自由同居,生育之後才找媒人下聘禮。這也是西南很多少數民族的婚俗。
圖中有四位黎人,讀者很容易看得出是兩男兩女。然而,以赤膊、穿衣就準確分辨男女麼?不是的,全圖中有截然相反的例子。
辨別雌雄的奧妙在本文中的「頂魁」二字。我猜測作者是特意將這一似乎與畫面內容無關的詞放在畫卷的下部中央(見下圖紅圈處),如果觀看者仔細看圖,按一般習慣展開畫卷,這幅圖是一個出現在觀者眼前的黎人風俗畫面,這段文字也是首先被閱讀的。
什麼是「頂魁」?詞典中沒有這一詞彙。筆者查閱了本圖及其它「瓊黎圖」的相關研究論文,似乎所有作者都繞過了這個詞彙,未做解釋。
如果不是畫家筆誤,這個詞彙必有含義。筆者分析,頂魁是指黎人成年男子特有的髮髻裝扮。魁即「魁頭」,《後漢書·東夷傳·韓》:「大率皆魁頭露紒,布袍草履。」李賢註:「魁頭猶科頭也,謂以發縈繞成科結也。」
「魁頭露紒(通結)」就是少數民族不戴頭巾帽子,而將頭髮挽成的髮髻(結)裸露在外的習俗。這也是華夏民族與少數民族裝飾打扮最大的區別,所謂中原文明的「衣冠南渡」,強調的就是著衣冠的漢人與長江中下遊南方民族的文化差異。清代以前漢人成年男子挽髮髻,但不允許裸露在外,必須著冠,無論是官帽、方巾還是草帽,
黎人成年男子的魁頭形式更特別,他們將髮髻結在額頭上,即所謂「當額作髻」。這一風俗在清代後期才逐步消失。這是由於清朝強力推行剃髮令,要求漢人剃光前額,改髮髻為辮子。清後期對海南統御力加強,必然就推行那套「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的屠刀政策,黎人將髮髻頂在額頭上,顯然更不行。
1928年,法國神父薩維納在海南島腹地拍攝到當地生黎。
照片中這位高大健壯的黎人,額頂髮髻,披髮、赤膊、赤腳,下身著漢人稱為「包卵布」的遮羞布,與《瓊郡輿地全圖》的描畫基本一致。這就是「頂魁」裝扮。
男女老少之辨
《瓊郡輿地全圖》中黎人女子,頭上畫雙髻。是兩根沖天辮還是雙丸子頭?或者陳妍希版小龍女那種雷死人的造型?
都不是,依據現有資料,黎人各個支系的女性都採用中國最傳統的束髻於腦後的髮型。穿上衣或無領對襟,或無領不開胸的貫頭衣,下著短裙(筒裙),赤足。
《瓊郡輿地全圖》為何將黎人女子畫成雙髻?筆者以為有兩種可能。一是畫面人物太小,畫雙髻區分度明顯。另一種更大的可能性是,畫家對海南民風僅有粗淺的了解,繪製時想當然而已。
後者從圖中對黎人男子髮髻特徵的刻畫也能看出。
圖中所有黎人男子的髮髻都被繪製於頭頂偏後,留有清人剃髮後的光額頭,顯然這與實際情況不符。
即使有這種繪畫的偏差,本圖作者在有限的人物尺寸內給出了如此明顯的性別分辨方式,還是為讀圖者提供了很大的便利。觀看風俗畫,性別若是搞不清,可就不知道差哪兒去了。
以上圖為例。上右赤膊耕作的是成年男子,穿衣提籃送飯的是黎人女子(雙髻不明顯),沒留額頭髮髻的是孩童,圖中下部兩位都是女子,穿對襟有袖上衣,即使其中一位挑擔子裸腿,像個穿兜襠褲的男子。
下圖更是典型。兩位男子坐在黎族傳統船屋中,地上赤膊幹活的卻是黎人女子。畫家很貼心地畫了這兩位的胸部,並有文字解說,其實看頭上的髮髻就能知道人物的性別。
「頂魁」的深一步解讀
綜上,「頂魁」二字是解讀本圖風俗畫面的密碼。需要說明的是,黎人有多個支系,並非所有支系男子都是「當額作髻」,依據現有老照片和本圖中的描繪,黎人幼童也不採用這種髮型。
「當額作髻」顯然是將髮髻作為性象徵,理應是成年男子的標誌。就如傳統漢人習俗,幼童時梳雙髻(總角)或披髮(垂髫),到了十五歲,就要束髮成髻(男子),女子則結髻穿簪(及笄),男子到了二十歲(弱冠之年),應行戴冠成人禮。
我們再來看這段原文:「黎人頂魁,每於春夏,在深山曠野間,男女娶(聚)會……」
翻譯成現代文就是:黎人到了頂魁之年(成年),春夏兩季之時,男女在深山曠野間聚會……
黎人的頂魁之年,應在十四五歲,彼時束髮成髻於額頭的,標誌已為成人。黎人風俗,男女十四五歲可以自由戀愛同居。熱帶人成熟的早,下圖左側的頂魁騷年,也就是這個年紀吧?
有了讀圖的密碼,就可以深入理解《瓊郡輿地全圖》的創作目的和其中的風俗畫面,若是細究,還能分辨出圖中的生黎、熟黎。
對全圖十幾幅黎人風情畫的解讀和創作總結,留待下篇,敬請期待。
說明:本文依據美國國會圖書館(http://lccn.loc.gov/gm71002478)高清圖像文件(11719像素×23437像素),除銳化外未做後期處理。由於筆者對海南省黎族文化認知有限,解讀必有謬誤,敬請批評指正。上篇海南古今地名解析一文發布後, 得到了多位網友的指正、糾錯,在此一併表示感謝。
題外話
為什麼滿大街的漢服和屏幕中青春古裝劇,總是看起來不倫不類?且不說那些留著現代髮型的,即便古裝髮型也常常是牛頭不對馬嘴。大姑娘小媳婦挽雙髻裝幼女,老爺們披頭髮扎馬尾玩十六歲花季。這是古裝?陝北大叔都知道要戴個白羊肚子毛巾。
若是在古代,胡亂著裝出門,會被拖縣衙門口打板子的。就如本圖清朝官吏教化黎人的場景:聽話老爺給你主持公道,不守規矩旁邊有衙役舉著水火棍,隨時隨地扒掉「包卵布」,按地上打得你屁股開花,誰讓你腦門上頂個那啥在我面前晃悠!
原創圖文,感謝您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