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蔓金高速草果山隧道,一臺揮動著3個機械大臂的鑿巖機正在掌子面上同時鑽孔,鑿出一個個排列整齊的炮眼。這臺設備叫全電腦三臂鑿巖臺車,是雲南建投集團「四新技術」應用中,高速公路特長隧洞開挖的重要設備,它在隧洞裡一路穿山鑿巖,為快速打通雲南省各縣之間的幸福路大展身手。
這臺戰鬥力爆表的鑿巖機,在施工速度、效率、質量、安全、成本等方面,都具有人工鑽爆無可比擬的優勢。
「一個4.5米深,直徑4.9釐米的孔洞,有了鑿巖臺車,不到2分鐘便可完成。」市政總承包部蔓金高速項目部技術人員江蛟頗為自豪地說:「原來需要20個工人同時在掌子面上工作,現在甚至只需1名經驗豐富的司鑽工就可以掌控全局!」
「聽說鑿巖臺車一部900萬,這不就是豪車麼!原來在洞內作業十分艱苦,一天下來,全身基本都溼透了。現在車裡有空調,還通電可燒水,每天開著豪車上班,泡一杯熱騰騰的茶水,能想像到這是在隧洞裡施工嗎?」鑿巖臺車司鑽工方正平說起現在的作業環境,滿心歡喜。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四新技術」包括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設備,涉及房建與市政、高速公路、水利水電、安裝及勘察設計五大領域。「四新技術」重中之重推廣的是房建鋁模板和高速公路特長隧道全電腦三臂鑿巖臺車等機械化成套設備。
2019年雲南建投集團全面參與雲南省「能通全通」高速公路建設,經過多次深入項目調研,發現制約「能通全通」工程目標任務完成的關鍵環節及難點是高速公路特長隧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雲南建投專門成立「四新技術」推廣應用領導小組,對全電腦三臂鑿巖臺車、機械溼噴機、多功能拱架安裝機、自行式仰拱棧橋以及防水板鋼筋臺車等國內先進隧道機械化設備,進行了全國範圍內的廣泛調研,通過在全集團對新設備、新技術的推廣使用,助推雲南省高速公路建設提質增效。目前,雲南建投在高速公路現場共投入8臺三臂鑿巖臺車、6臺多功能拱架安裝機、2臺溼噴機、2臺仰拱棧橋和1臺防水板鋼筋臺車,總投資10282萬元。
雲南建投集團總工程師沈家文介紹:「四新技術」的全面推廣和應用,將為集團發展帶來新一輪的變革。這場變革是向傳統的施工技術和施工工藝發起的挑戰,將推動生產方式由勞動密集型向技術機械化轉變,以此帶動管理的變革,實現管理方式標準化、信息化、智能化。
蔓金高速草果山隧道率先在雲南建投集團高速公路領域應用全電腦三臂鑿巖臺車,且推進最為順利。自2019年11月23日投入使用以來,機械化施工累計完成93個循環,已推進465米。草果山隧道總長7005米,截至目前,共完成掘進3909米。三臂鑿巖臺車作為機械化成套設備中最重要的新設備,記者來到項目現場,對它進行了全方位了解。
作業環境改善 安全係數提升
在蔓金高速草果山隧道施工現場,記者看到了剛作業完畢,從隧道內退出洞口的全電腦三臂鑿巖臺車,17米長的車身,由3個機械臂、吊籃、操作室組成。3個機械臂上分別安有3個綠色的龍頭機,作為設備最關鍵的核心部位,整臺車所有的零部件都在為其工作。
「蔓金高速將在今年底完工,但是按照傳統的隧洞作業方式,工期難以保證。一籌莫展之際,來了兩臺三臂鑿巖臺車。我有過幾年的隧道施工經驗,採用的都是人工鑽爆,使用機械化設備,還是頭一回。這設備不用不知道,一用嚇一跳!」提起使用機械化設備,對比人工鑽爆的優勢,蔓金高速草果山隧道項目經理晁代國一一向記者娓娓道來。
採用傳統人工鑽爆法,需要20人,洞內施鑽噪音大、粉塵汙染嚴重、夏天最高溫度在35攝氏度左右,且在開鑽和退鑽時,一個人工鑽頭要2個工人合力才能抬起,在洞裡作業一天,工人十分疲憊。採用機械化施工,只需2名司鑽工,在鑿巖臺車內操作,與粉塵有效隔離,噪音減少10-15分貝,耳鳴、塵肺病等職業病,以及勞動強度都隨之降低。操作平臺上設有安全頂棚,司鑽工在鋼板密封的操作室內,可防止落石傷人等突發性危險,降低了傷亡事故發生率,安全係數大幅提高。
工期大幅縮短 鑽孔質量提升
隧道施工以「循環」為單位,每循環包括人員進洞、機械準備、鑽孔、裝藥、通風、出渣、立架、初噴等工序。對比人工開挖,採用三臂鑿巖臺車,進度提高20%-40%,有效保證了工期順利推進,目前蔓金高速總工期預計將可縮短半年,新技術和新裝備確實功不可沒。
相比人工打孔,機械化鑿巖臺車不僅開挖速度快,而且在質量方面有了保障。機械臂長7米,高強度的大臂和先進的鑽杆導向,配合高頻鑿巖機,能夠取得最好的開挖效果。全電腦三臂鑿巖臺車具有鑽孔自動定位功能,確保了鑽孔精度,克服了硬質圍巖鑽孔難的問題。鑿巖車機械臂在掘進過程中,司鑽工還可通過觀察操作臺儀表,掌握圍巖變化情況,及時規避風險。
此外,開挖前測量、鑽設炮眼、裝藥等工序均可由三臂鑿巖臺車一氣呵成,規避了傳統的繁瑣作業。三臂鑿巖臺車還能施作超前小導管、系統錨杆、超前管棚、注漿等工序,大大降低了人工成本,縮短了施工準備時間。同時兼具深孔注水的功能,半個小時就能打30米的深孔,相較於掌子面人工表面灑水,深孔注水的滲透力更強,在減輕巖爆程度、釋放巖石硬力方面,都是人工無法企及的。
雲南網通訊員 和麗英 記者 楊建華
【來源:雲南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