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近二十年以來,主要關注中美為核心的市場和機遇,很大程度是網際網路、移動網際網路帶來的變革,以及AI、5G、新技術推動市場、產業的一些顛覆性趨勢和變化。而東南亞跟印度,兩大市場將近20億的人口,變化剛剛開始。」
早在2014年,我們開始做東南亞投資。更早的時候我們投了一家公司叫Heptagon,產品是應用於手機的光學部件,核心客戶是蘋果,這個公司也落地在新加坡,我們很早投資了這個項目,2018年給我們帶來5億美金的回報。
Grab是2014年GGV投的一個項目,現在被媒體稱為「東南亞日常超級APP」, 業務涉及網約車、行動支付、外賣、快遞、保險等領域。我和Jenny是新加坡人,我們在東南亞長大,了解當地的政治、經濟、地域的好與壞。對印度我也不陌生,2000年到2005年期間,我跑印度跑了十幾、二十次,對比了印度跟中國的變化,當時還是有很大差異。
但近幾年印度的改變很大, UPI、GST、JIO等都在推動消費和移動網際網路的發展,尤其GST合併了中央稅和地方稅,統一了分裂的稅收管理,降低了印度在消費、經濟、稅務上的摩擦;數據費用的降低更鼓勵移動互聯的使用,這些積極舉措為它未來的發展帶來利好。
另外,印度和東南亞的信息化和網際網路化正在加速。這是一個大趨勢,東南亞和印度沒有中國過去十年例如百度、阿里、騰訊這樣PC網際網路帶來的機遇,但他們有移動網際網路帶來的機遇,近幾年尤為明顯。在印度尼西亞、東南亞、印度,我們看到有些「獨角獸」企業形成,但這僅僅是個開始。
當然,現在布局東南亞、印度市場,我們也一直在思考,這個舉動的核心點在哪裡?為什麼是現在,這個時間點的選擇正確嗎?為什麼是這個項目,這個創業者?這都是我們需要不斷探討的話題。
今天,整個東南亞移動網際網路化的成熟度加劇了,用戶習慣在慢慢往移動網際網路遷移。前幾天我看到一個淡馬錫跟谷歌的報告,東南亞用戶單天消費時長在拉開,差不多到了單個用戶每天三到四個小時,將近於中國的水平,在一些市場甚至還更高。
(圖:東南亞移動用戶使用時長)
但具體去看這個市場的時候,有哪些要素要特別關注?
我認為有兩點,一個是用戶的消費時間,另一個是用戶的Wallet Share,也就是用戶的錢包佔比。錢包佔比是否能夠搬到線上,這個過程還需要時間。
現在東南亞和印度已經有一波電商公司起來,像Flipcart,Snapdeal, Tokopedia,Traveloka等等。但這是一個多文化、多語言、多宗教的割裂市場,整個基礎設施、交通、物流的便利性很弱。以中國為參考,中國電商的蓬勃發展,更多依賴於這二十年高鐵和高速公路的快速發展,降低了整個物流成本,也降低了電商履約成本。
另外我們看到,在東南亞和印度,履約成本對比客單價還是比較高,也意味著做電商需要更好解決最後一公裡問題,或許需要更長期鋪墊,不一定是小公司能做的事。像沃爾瑪、阿里這樣的大公司會去投資、併購各種業務,而一家創業公司要想再做成阿里,需要的資金跟時間要大很多,在東南亞和印度這樣的環境是不容易的。
(圖:印度的雜貨店)
東南亞和印度的當地消費場景裡有個很有意思的點。當地有很多社區雜貨店,這些店什麼都賣,醬米油鹽、洗髮露等各種各樣的東西。這種雜貨店在印度叫「Kirana」,東南亞叫「Warung」,形式跟早年的中國雜貨店很像,現在中國很多四五線城市都還會有。
這些小店老闆有自己獨立的信用體制,周邊小區的老百姓來店裡買東西,可以拿了一袋米就走,我知道你是誰,知道你住哪兒。基於熟人圈子的信任體系,是目前當地的電商很難快速取代的。電商要想進一步替代線下零售,或許需要更長的時間。
但是,反過來看,當地那麼多現有的雜貨店,我們應該如何去賦能這些「夫妻老婆店」、雜貨店,並且在賦能過程找到價值?其實,這些雜貨店老闆都是Power Buyer、Power Seller,也就是大買家、大賣家,幫這些人把線下購買行為智能化,在信用交易的基礎上繼續幫他們積累自己的資源,這個模式我覺得很有機會。
另外如果要賦能雜貨店夫妻老婆店,將來能夠怎麼拓展?是單純的B2B業務,還是將來能做翻牌,再加各種各樣的增值服務?這擁有無限可能性。這是一個我們看好的當地機遇。
(圖:當地人稱呼這種小店為「Kirana」)
另外,我們認為印度或許有個特別的機會:「Global SaaS」。
印度人口基數很大,每年產出很多工程師。早年去印度看項目,一大類項目就是IT outsource的服務。基於印度市場現在的人才基礎、IT服務意識、服務機制、常年積累下來對接歐美國家客戶的BD能力,未來印度Global SaaS可能會非常有意思。接下來怎麼把服務產品化,對接更多客戶需求,怎麼把付費規範化,變成一個標準SaaS的服務?考慮好這些問題後,我想這可能是印度特有的機遇。
第三,無論東南亞還是印度,本質上是要解決當地消費摩擦、消費難的問題。很多模式中國和美國有,不一定東南亞或印度就應該有,因為市場環境不一樣。但確實會有共性,比如網際網路金融、網際網路教育,結合AI也有機會。
因為投資了滴滴,我們也去看了印度版的滴滴。印度的出行市場比較難做,拿單車為例,中國生產一輛自行車費用在一、兩千塊人民幣,有時候低於一千,早年ofo兩百塊錢一輛。一輛自行車成本如果是一兩千塊錢,按照每騎行十五分鐘或者半小時一塊錢的價位,可以算出來一個經濟模型。
但是,印度的供應鏈體系特別落後,沒有辦法生產這麼廉價的自行車。單車成本太高,消費者的消費能力不比中國好多少,那這個經濟模型就很難成立了。所以不是每個模式都能照搬,具體環境情況要具體分析。中國是世界工廠,跟硬體掛鈎的生產供應鏈有很強的優勢,印度找不到這樣的優勢。
選擇在這個時候出手,還有一個原因是大環境的變化。全球貿易紛爭,大量的資本要有新的投資去向。全球供應鏈的一部分在重塑,像三星、英特爾還有很多日系韓系的廠家,有的遷到越南,有的遷到泰國,這是必然的事情。全球供應鏈的重塑一定會導致經濟產生變化,會加速某些國家的經濟發展。
全球經濟在下滑,帶來消費也在下滑,包括新加坡整個經濟也在放慢。所以對於整體的經濟輪盤來說,有加分、有減分,實際影響有多大,我們很難預判。但從整體的宏觀環境來看,加分還是佔優勢,會帶來經濟的增長。
「為什麼是現在?」這個問題,還基於對整個移動網際網路發展歷史的判斷,以及東南亞和印度移動網際網路如今的發展節奏。
2010年之後,小米這樣的中國智能機起來,OPPO、VIVO等一系列廠家也快速跟進,這個過程經歷了幾年鋪墊快速崛起,各種移動端服務也一樣。東南亞還在普及智能化,它有成長空間,紅利,市場教育後的消費也越來越高。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一個拐點就有可能催動市場全面爆發。
但挑戰也有,整個地域語言、文化的多元化,企業成長節奏,跨地域成長的能力,創業者面臨很大的考驗。另外,印度經濟受外來因素影響挺多,比如石油、貨幣、國際整體經濟等等。中國在改革開放加入WTO的時候,經濟發展GDP的年化增長是10%,印度很難做到,它現在還不能夠完全靠自己原動力來發展,整個制度、政策要實施改變,速度很慢。
印度市場人口基數跟中國類似,但人均GDP是中國五分之一,還小很多。當年阿里巴巴蔡崇信說過,中國電商是中國人均GDP過四千美金的時候開始起來的。人均GDP過四千美金,你可以用自由的可支配收入買一些別的東西,比如更漂亮的衣服、更好的個人用品。而還沒到這個收入水平時,買的東西都是基礎實用型消費,消費習慣很不一樣,對電商企業的影響也不一樣。
印度現在有很多獨角獸公司,站在投資人角度,我覺得這些公司的實際交易、收入、各個業務數據相比估值,還是有一定落差。投資追捧估值是不太好的現象。凡事都要看長期跟近期,近期可能還是會有泡沫要破滅,有的模式會被驗證是不成立的。市場如果不成立或消費力沒到拐點,再多的錢去補給、教育都沒用。
也有中國出海印度和東南亞的創業者,面對他們,我一定會問的問題是:你的優勢是什麼?為什麼是你?為什麼你能做的好?中國創業者都很聰明,不管從技術上、產品上等各種能力上都很強。但是,你是不是了解適應當地市場環境,真的了解當地消費群體?這是有難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