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興輝今年55歲,是地地道道的農民,在擔任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左旗巴潤別立鎮孟根塔拉嘎查黨支部書記三年多的時間裡,他感覺沙漠離自己越來越近,水源離自己越來越遠。林興輝意識到發展節水農業已經刻不容緩,於是在全村人都不敢嘗試時,他勇敢地邁出了第一步,5年來,不斷擴大耕種節水小米的面積,還影響更多農戶加入進來。
林興輝的二女兒林琴,大學畢業後沒有像村裡不少年輕人一樣去大城市找工作,而是留在家鄉,從事與節水農業、地下水保護相關的工作。2013年11月,林琴成為一名地下水保護志願者,2015年大學畢業後,與父親一起從事家鄉地下水保護工作。
身先士卒第一年
阿拉善是極度缺水的乾旱荒漠地區,保護地下水是改善生態環境、實現地區可持續發展的核心。2009年,阿拉善SEE將沙漠小米引入阿拉善,種子採用的是節水谷種,產量與常規穀子相比,每畝能提高1/3。該項目要求種植戶必須採用滴灌帶滴灌技術,畝均用水量需低於350噸,相對於大水漫灌的玉米等高耗水農作物,每畝可減少開採地下水約500噸。
2014年,阿拉善腰壩地區將節水小米作為對當地生態與經濟雙貢獻的作物進行種植推廣。作為最早加入的兩個合作社之一的帶頭人,林興輝當時的想法是,在腰壩推行節水政策,政府給每畝地配水550方,如果全部種玉米,水方不夠;此外,對公益組織這幾年在當地推廣的節水項目越來越信任。
但是從過去一直種玉米改為種小米,林興輝還是有一定的顧慮:第一年種植,產量是否能達到500斤以上?在春播時是否有適合的播種機械?按有機方式種植,人工除草是最費工的。
2014年,林興輝投入了大量人工。因為是有機種植,除了自家的勞動力,還要僱當地農民鋤草、間苗和灌水等。
第一次種,心裡沒有底。「項目推廣方派小米種植專家全程進行技術指導,種植前開展培訓、幫我們調運種子、選購合適的種植機械、指導田間播種,定期來地裡考察,發現什麼問題趕緊解決。」林興輝說。
一年種下來,比起種玉米,收入提高了嗎?「2014年的收成還算不錯,合作社的種植方式屬於粗放管理,不像單個農戶那麼精細化的管理,但是這一年種植小米的收入非常樂觀。」
從觀望到轉變
2015年,小米種植計劃招募時,吸引了不少新農戶加入。林興輝認為,這是因種植穀子節水效果明顯,畝產收入比玉米高,而且有訂單收購,種了以後銷售有保證。
那麼,按有機標準種植,最大的挑戰是什麼?林興輝說,有機之所以比常規的難,是要把握好什麼時候追施有機肥、哪種有機肥適合。
但種植節水小米要求土地連片種植(防止土壤受周邊地塊幹擾),一旦遭遇蟲災怎麼辦?為此,合作社經過多次開會整合土地,終於整合了9眼井的土地;在專家的建議下,需要在拔節、挑旗階段追施有機肥,因為使用的是滴灌設施有機肥顆粒,不好衝施。林興輝和大家經過多方調查找到適合有機穀子衝施的沼液肥,切實為農戶解決了追肥問題;還有在抽穗的時候遇到了蟲災,項目方的工作人員在那段時間天天下來查看情況,經過多次試驗找到了一個生物製劑,蟲災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兩年下來,村民們很認同小米種植的理念,「種小米能節水,還能增收!很多村民之前認為小米種植不可行,但是通過第一年的長勢,讓好多村民轉變了這種思想理念。」林興輝說。
全家齊上陣
現在,林興輝的兩個女兒都在做與沙漠生態相關的事情。大女兒上研究生時選擇了與荒漠化治理的相關專業,二女兒在大學畢業後加入地下水保護項目,全家都希望能對荒漠化治理盡一點微薄之力。
女兒林琴學的專業是有機化工,「我待的這個團隊是保護地下水的,我覺得做的事情很有意義,在這裡工作後,才真正了解到家鄉荒漠化和水資源匱乏的嚴重程度,更加堅定了自己為家鄉做貢獻的決心。」
父親林興輝說,小林是生在農村的孩子,從小就喜歡花草樹木,現在也非常熱愛她的工作。而在女兒眼裡,父親從小到大都是她的榜樣,「生活中勤勞、樸實,對於村子的發展,敢於接受新鮮事物,時刻著想著村集體的發展。」小林說。
對項目的未來,小林充滿期望。她說,小米推廣種植面積擴大,使農業節水達到採補平衡,通過小米種植推廣能帶動家鄉的農民對荒漠化的認識,讓人人參與到節水當中來。
截至2019年底,阿拉善SEE「地下水保護」項目累計推廣節水小米1625公頃、總產量6924噸、參與農戶556戶,節水量超1200萬立方米。目前,項目組與政府部門合作共同推動節水政策落地、節水作物及節水技術應用推廣,形成了一套「環保公益組織+政府+社區」的綜合節水模式。在節水的同時,積極探索新的農業發展模式,開發環境友好型產品,幫助當地農戶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