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談自由+紀伯倫《論自由》

2021-03-05 鬼腳七

1

最近寫了個專車系列的文章,得到很多人的肯定和讚賞,也有人罵,後來發現罵人的大多是沒有看懂玩笑的。裡面我說「鬍子颳得太乾淨像太監一樣」,有人很不高興。這是我用來擠兌我周圍好朋友的話,他們說我鬍子拉碴不注意形象,我說他們颳得跟太監一樣。寫到文章裡,讓一些人不舒服了。

其實,不舒服就不舒服了吧,反正這個世界不舒服的事情很多,不在乎多這一件。

對我來說也沒關係,有人罵不是什麼壞事,要是千篇一律的好話,我都不知道是不是自己真的成文學+了。

專車系列最後一篇沒有寫完,明天再發。今天隨便發點寫的東西。

2

今天看到紀伯倫的一首詩:《論自由》,感觸很大,我寫出來,不知道有多少人能有感覺。

我們一直在追求自由,後來發現,這個追求本身,導致我們不自由。

我們一直在追求財富自由,後來發現,這個追求讓財富不自由。

我們一直再追求精神自由,後來發現,這個追求讓精神不自由。

每個人開始以為自己是自由的,後來發現自己一點都不自由!

每個人都以為自己是不自由的,確實他是不自由的,直到他知道自己是自由的為止。

是的,每個人都是自由的,但每個人都在錯過。

每個人身上背負著無數枷鎖,看不見,摸不著,自由也成了一道枷鎖。

看到這裡,我想你可能覺得我有些瘋了,因為毫無邏輯。

為什麼需要邏輯?是誰需要邏輯?

有朋友說那麼做是自私。

但是誰定義了自私,又是誰在規定不能自私?

就是它,讓一切看似真實,卻無比虛幻。

在自由來臨,它還需要邏輯。

但它在何處?來自何處?

找到它,才可能有自由。

或許

沒有人會有自由,

只有自由本身。


3

論自由

作者:紀伯倫

一位演說家說,請給我們講講自由。

他答道:

在城門邊,在爐火旁,我曾看到你們五體投地,膜拜自己的自由,

就像奴隸在暴君面前卑躬屈膝,儘管他們倍受他的戕害。

唉,在廟宇的叢林中,在城堡的陰影下。我曾看到你們中最自由者披枷戴銬般穿戴著自己的自由。

我的心在胸中滴血;因為只有當你們感到尋求自由的願望也是一種束縛,只有當你們不再稱自由是目標是成就時,你們才是自由的。

當你們的白晝並非無憂無慮,你們的夜晚並非沒有希望和悲傷,你們是自由的,

不過,當這些事物羈絆你們的生命,而你們超脫它們,赤裸而無拘無束,你們更是自由的。

你們在自己知識的黎明鎖住了你們的正午,若不砸碎這鎖鏈,你們如何能超越自己的晝夜?

實際上,你們所謂的自由正是最堅固的鎖鏈,雖然它的鏈環在陽光下閃耀,迷惑了你們的眼睛。

你們想要丟棄以換取自由的,難道不正是你們自身的一部分?

如果那是一個你們想要廢除的法律,這法律正是由你們的手寫在你們的額頭上的。

你們無法將它抹去,即使你們焚毀律典或傾大海之水來衝洗法官的額頭。

如果那是一個你們想要廢黜的暴君,先看看他豎立在你們心中的寶座是否已被摧毀。

因為如果他們的自由裡沒有專制,他們的尊嚴中沒有恥辱,暴君怎能統治自由尊嚴的人?

如果那是你們想要擺脫的焦慮,這焦慮並非強加於你們,而是你們的選擇。

如果那是你們想要驅散的恐懼,這恐懼是根植在你們的心裡,而非恐懼對象的手中。

的確,期望與恐懼,厭惡與珍惜,追求與逃避,所有這一切始終相擁相伴在你們體內運行,

恰似光與影彼此緊緊相依相隨。

當陰影消逝,駐留的光將成為另一道光的陰影。

因此,當你們的自由擺脫桎梏,它本身將會成為更大自由的桎梏。

4

On Freedom


And an orator said, "Speak to us of Freedom."

And he answered:

At the city gate and by your fireside I have seen you prostrate yourself and worship your own freedom,

Even as slaves humble themselves before a tyrant and praise him though he slays them.

Ay, in the grove of the temple and in the shadow of the citadel I have seen the freest among you wear their freedom as a yoke and a handcuff.

And my heart bled within me; for you can only be free when even the desire of seeking freedom becomes a harness to you, and when you cease to speak of freedom as a goal and a fulfillment.

You shall be free indeed when your days are not without a care nor your nights without a want and a grief,

But rather when these things girdle your life and yet you rise above them naked and unbound.

And how shall you rise beyond your days and nights unless you break the chains which you at the dawn of your understanding have fastened around your noon hour?

In truth that which you call freedom is the strongest of these chains, though its links glitter in the sun and dazzle the eyes.

And what is it but fragments of your own self you would discard that you may become free?

If it is an unjust law you would abolish, that law was written with your own hand upon your own forehead.

You cannot erase it by burning your law books nor by washing the foreheads of your judges, though you pour the sea upon them.

And if it is a despot you would dethrone, see first that his throne erected within you is destroyed.

For how can a tyrant rule the free and the proud, but for a tyranny in their own freedom and a shame in their won pride?

And if it is a care you would cast off, that care has been chosen by you rather than imposed upon you.

And if it is a fear you would dispel, the seat of that fear is in your heart and not in the hand of the feared.

Verily all things move within your being in constant half embrace, the desired and the dreaded, the repugnant and the cherished, the pursued and that which you would escape.

These things move within you as lights and shadows in pairs that cling.

And when the shadow fades and is no more, the light that lingers becomes a shadow to another light.

And thus your freedom when it loses its fetters becomes itself the fetter of a greater freedom.

相關焦點

  • 紀伯倫名作改編動畫電影《先知》:為渴望與想像打開大門
    紀·哈·紀伯倫  《先知》原著的敘事結構非常簡單,改編後的動畫電影故事性及戲劇性增強,加入了小女孩愛爾美差、她的母親卡米拉及當局統治者等敘事線索,使原本自由鬆散的講演敘事結構串聯成充滿了愛、美、陰謀的感人故事。
  • 薦書︳密爾《論自由》:自由在東西方兩種文明是截然相反的?
    直到近代隨著西方文明的強勢東漸,對自由的這種理解才逐漸得到改觀,嚴復當年翻譯密爾的《論自由》時沒有進行直譯,而是翻譯為《群己權界論》,因為他知道漢語中的自由,或者傳統中國人所理解的自由絕非密爾所謂的「liberty」。
  • 論自由
    羅小貝覺得愛情不自由,便極力抗爭。等到父親突然離世,沒有了束縛,她反倒欣然愛上了「娃娃親」。 你說奇妙不奇妙,自由與反自由,有時候越掙扎越累,順其自然反倒和諧統一了。 楊絳先生是再豁達不過的人,可她在《鏡中人》裡寫道,「我們中間的感情是非常微薄的……她在我家做了十一年。說實話,我很不喜歡她。」
  • 紀伯倫《先知》:這是我思考1000年的書,愛、美與生命是我的主題
    ……這首《論孩子》出自紀伯倫的散文詩選《先知》,由果麥文化出品,囊括了小聖經《先知》、智慧箴言《沙與沫》和16封書信 ,附有18副作者親筆插畫,展現紀伯倫式的浪漫主義和象徵主義色彩。《先知》以第一人稱「我」作為主人公,直接抒發觀點,就像一位博學的「先知」在對世人進行諄諄教誨。
  • 《論自由》讀書會心得第三輯(2)
    (其實心裡只覺得自由就是自由,不需多餘解釋)可當必須給出一個答案時,他們或是抓耳撓腮,或是一副雲淡風輕的模樣不疾不徐、很是成竹在胸地說,「自由不就是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就是為所欲為嘛。」然而被這樣一個看似稀鬆平常的詞絆住、給它下如此簡單粗暴的定義又似乎有些對不住這些年所接受的有關語言和文化的教育。
  • 人性論到自由經濟
    談自由,就得先關注人性,人盡情追逐個人自由同時,亦當以不損害他人利益為準則,那麼放開自由的人性,又當如何? 人性說大致有下面四種觀點:1、告子「無善無惡論」:他認為人性無善惡,人們生來的性既不是善,也不是惡,善與惡是社會環境造成的;西方是洛克的人心白紙說。
  • 紀伯倫:論孩子
    紀伯倫(詩人,畫家)你們的孩子,都不是你們的孩子
  • 《論自由》(二)對言論自由問題的討論
    ​二、我所認同的言論自由的論證我可以接受的論證為:失去自由談論,社會意見會陷入停滯,將不能反映社會的真實情況,所以我認為言論自由是有必要的,而且是很有必要存在,世界是變化的,言論作為反映世界的工具,也一定是變化的,而這一點,沒有自由的言論必然是難以成立的。哪怕是真理,失去挑戰也會僵化,既定的意見沉睡了,直至成為人人厭惡的教條。
  • 楊宇冠 李立:《論自由》中文翻譯問題研究
    密爾的妻子對《論自由》這本書貢獻很大,許多章節都仔細推敲,而且還把最關鍵的部分保留下來以便日後可以進行精細的推敲,但是因為妻子的突然死亡,密爾再也無法得到妻子的進一步推敲所帶來的助益,這是何等的悲痛啊! 再看「達「的標準,嚴復 「洪思尊感,永閉幽宅,使不佞能裒其半以傳諸人間,將較自為紬寫,其無所棖觸扶翊於斯人不可跂及之神智者,其為有裨人群,乃真不可量爾!」
  • 紀伯倫 | 接近美,接近真,接近善
    紀伯倫素描作品但卻很少有人知道,紀伯倫還是一位傑出畫家。紀伯倫自畫像25歲時,紀伯倫到巴黎學習雕塑和繪畫,得到羅丹的親授和欣賞。在廟宇的林中,在城堡的影裡,我曾看見你們中之最自由者,把自由像枷銬似地戴上。我心裡憂傷,因為只有那求自由的願望也成了羈飾,你們再不以自由為標竿、為成就的時候,你們才是自由了。當你們的白日不是沒有牽掛,你們的黑夜也不是沒有願望與憂愁的時候,你們才是自由了。不如說是當那些事物包圍住你的生命,而你卻能赤裸地無牽掛地超騰的時候,你們才是自由了。
  • 皮埃爾·勒魯|論自由、平等、博愛
    自由,就是有權行動。所以政治的目的首先就是在人類中實現自由。使人自由,就是使人生存,換言之,就是使人能表現自己。缺乏自由,那只能是虛無和死亡;不自由,則是不準生存。但是社會的人,政治的人,總而言之,公民不僅是一個表現的人,也是一個與別人建立實際上相對聯繫的人;說這是一個人,因為他具有感情。他不僅行動,同時也有感情,就在他行動的時候,他的活動也是帶著感情的。
  • 李大華:自由、自然與境界——論成玄英的《莊子疏》
    [18]「隨順」的觀念源自佛教經典《大乘起信論》,成玄英的解釋根源莊子、郭象,又積極採獲佛教。在上述意義上,郭象與成玄英的觀點相差不大,但再往前走,就同途而殊歸了。郭象的自由觀念基本上停留在莊子「定乎內外之分」上。他主張內我而外物,自得與自是,不越分以相傾,也即是說,向內自我肯定,自我滿足,以盡己之天分為極致,所謂「各以得性為至,自盡為極也」。
  • 居麗卿:論我國自由財產確定的程序及豁免規則
    2020-11-14 13:16:01 來源: 金融投行視界 舉報   居麗卿:論我國自由財產確定的程序及豁免規則
  • 《發條橙》:一部關於自由意志的電影是如何體現社會的強決定論?
    不然,如果先假定必須要維護自由意志,但是《發條橙》卻在警示要我們維護自由意志,那麼這種觀點就失去了一定的意義。「強決定論」的三大因素:信念+願望+性情,同時是一系列信息的權衡利弊的結果在哲學界裡面,「自由意志存在與否」,一直是一個爭論不休的話題,其中與自由意志最爭鋒相對的概念就是「強決定論」。
  • 從「車釐子自由」到「買買買自由」,是什麼樣的自由?
    值得注意的是,文中還提到了女性財務自由的15個階段,最基本的是辣條自由,隨後是奶茶自由、視頻網站會員自由、外賣自由、星巴克自由,然後才是車釐子自由,口紅自由等等。類似的,也有人將財務自由劃分為9個階段,而車釐子自由僅是最低的「菜場自由」這個階段,即「在菜場只要自己願意買哪種菜就買哪種菜,不看菜的價格」。
  • 生命的真諦——紀伯倫《先知》20
    【經典文學:紀伯倫《先知
  • 紀伯倫:我曾七次鄙視自己的靈魂
    」紀伯倫,這樣一個哪怕是知名作家也將其視作導師,將其作品反覆誦讀,鑄成豐碑的偉人,究竟何許人也?紀伯倫的兩段愛情都是柏拉圖式的。他愛上的第一個人,是和他相差10歲的中學校長瑪麗。幾年之間,兩人一直在巴黎和紐約之間鴻雁傳書。1910年,紀伯倫向瑪麗求婚被拒,兩人成為了靈魂伴侶。第二段愛情,紀伯倫和同胞梅婭畢生沒有見過一次面。他們的結局,一個未娶,一個未嫁,成為了阿拉伯文學史上動人的插曲。也許正是因為這樣的身世和背景,紀伯倫在文學創作中一直在追求更加深刻的哲理和理想。
  • 《肖申克的救贖》:永遠滿懷希望,永遠追尋自由
    紀伯倫說:自由是人類枷鎖中最粗的一條。電影中安迪所追求的自由,是痛苦的自我反省、漫長的自我救贖後,體會到的真正的自由。1994年《肖申克的救贖》在美國正式上映,距今雖然已經有25年了,但這部電影卻依然是一部必看電影,因為它是永遠的經典。
  • 《時時刻刻》生命與自由
    主題是自由。這是我的理解。這個電影似乎還有一個同性戀的話題,三個女人都和女人接過吻,這是個正常現象吧。愛情是一個靈魂對一個靈魂的反應,而不是一個器官對一個器官的反應。但同樣的,這不是這部電影的重點。我愛這部電影,感激有人把這樣關於生命與自由之間的掙扎拍了出來,對不起,在看的時候我情不自禁地淚流滿面,但不是哭,我沒有哭,只是流淚。為什麼呢?
  • 馮天瑜:「自由」概念之演繹
    如1884年,詩人外交家黃遵憲離日赴美後,作詩吟詠美國總統選舉,有「一律平等視,人人得自由」之句。1885年12月23日,英文《字林西報》的文章中夾有中文「自由黨」譯名。1887年,《申報》有一篇文章,《論西國自由之理相愛之情》。綜論之,近代義的「自由」一詞初用於中國,在19世紀中葉,以後漸次零星出現,而廣泛使用,並成為具有時代性影響力的關鍵詞,則在1890年代,尤其是中日甲午戰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