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師大將莫自牢,千軍萬馬避白袍。
公元530年,洛陽城裡兒童哼唱著這兩句歌謠。《南史》寥寥兩句向世人勾勒出一支白袍部隊在數十萬敵軍中來去如風的恢宏畫面。
後世日本作家據此寫下一部廣為人知的歷史小說《奔流》,其主人公也就是那支白袍軍的統帥:陳慶之!由此,其成為無數人心折崇拜的名將,那么正史中的陳慶之究竟是怎樣的人?他的北伐成果又如何呢?
公元484年陳慶之生於今江蘇省宜興市,史書並未記載其出身,但根據肖衍日後詔書中的評價其「本非將種,又非豪家」,可知其並非世家大族子弟。
18歲那年,南朝政權變動,齊和帝蕭寶融被迫禪位於權臣蕭衍,自此後者代齊建梁,是為梁武帝。皇帝如流水是南北朝時期的政治常態。而梁武帝踐作則是蘭陵蕭氏內部連續廢立的結果,這對整個宏觀格局影響有限,但對歷史中的個體卻是意義非凡,比如陳慶之。
他自幼跟隨蕭衍,後者喜好下棋,常低頭天黑,抬頭天亮,其他侍衛近臣實在應接不暇,唯獨陳慶之聞呼即至,這讓蕭衍很是欣賞。但欣賞歸欣賞,提拔歸提拔,直到41歲時因北魏皇族徐州刺史元法僧南投,他才第一次獲得領兵接應的機會。蕭衍派他送自己的次子蕭綜去徐州鎮守。不料這個蕭綜本是前朝東昏侯蕭寶卷的遺腹子,蕭綜得知自己的身世後深恨蕭衍,但蕭衍對此毫不知情還非常信任他。這使得其他皇子排擠猜忌蕭綜,這讓他更加記恨,所以蕭綜趁著赴徐州的機會他連夜投奔北魏,此舉讓梁軍士氣大挫。使得梁軍在北魏的趁勢進攻下潰敗:「諸將不能制止」,混亂中唯有陳慶之所部「斬關夜退,軍士獲全」,這一閃光的表現終於讓他在不惑之年開始嶄露頭角。當年他隨軍徵壽春指揮部隊攻城拔寨,被封東宮直閣,賜爵關中侯。
527年陳慶之又統兵進攻渦陽,北魏孝明帝元詡派將軍元昭率軍馳援。南朝部分將領聞訊後認為北魏士氣正盛不宜進攻,陳慶之卻力排眾議指出北地路遠,敵軍一路趕來皆已疲憊,且兩軍相距甚遠對方未必防備正可出其不意。加之探得北魏軍隊紮營處林木甚盛,即便偷營不成對方也會忌憚伏兵不敢夜出。姑其以「麾下二百騎奔擊,破其前陣,魏人震恐」。之後北魏修築了十三座城壘想以此遲滯阻擋梁軍,陳慶之再次連夜出擊連下數城大敗魏軍,陳慶之此役一戰成名。
戰功卓著不帶能獲得指揮大兵團作戰的資格,恰恰相反,因為陳慶之善於出奇兵,蕭衍給了他一個成就其赫赫聲名的機會。攜南逃的北海王元灝趁北魏內亂率小股部隊北伐,咋看之下敵眾我寡像是千裡送人頭,但也因為人數不多不會引起北魏戰略層面的重視反而可建奇功。
528年,元灝於渙水稱帝,授陳慶之鎮北將軍,護軍,前軍大都督以七千人北伐。
當年四月北魏重施故技築城迎敵,不料陳慶之熟門熟路一日之內攻克三城,北朝羽林軍趕來增援,進屯考城。陳慶之在水面築城建壘直接把水給斷了,很快攻克考城,兵鋒直指洛陽。
七千人的白袍軍竟然打到了北朝都城,北魏孝莊帝元子攸不敢怠慢,分兵駐守滎陽,虎牢關以此拱衛京師。滎陽城城堅難克,陳慶之四面圍之,一時間白袍軍內部都瀰漫著恐怖的氣息。據《梁書-陳慶之傳》記載他解鞍秣馬對士兵說:「吾至此以來,屠城略地實為不少,君等殺人父兄,略人子女,又為無算,所以如果南撤,勢必被追上,下場悽涼,今日之事義不圖存。」他親自擂鼓攻城,白袍軍以必死之心登上城牆攻可滎陽,又拿下虎牢關攻克洛陽,一時間北地聞風喪膽。入洛以後,元灝拜陳慶之為侍中,車騎大將軍,左光祿大夫,增邑萬戶請他繼續作戰。結果是「十四旬平三十二城,四十七戰,所向無前」。
這是陳慶之人生中最閃亮的時刻,他以極少數軍隊北伐把數十倍於他的敵軍打得倉皇而逃。但北魏讓出洛陽是為了引陳慶之他顧,藉機率重兵繞回,元灝兵敗被殺。
後人常感嘆如果陳慶之能夠指揮大兵團作戰結果會不會不一樣,到多數人忘了以小部隊突進才是原本的戰略,入洛後的短短三個月根本來不及戰略轉型。所以即便陳慶之在既定戰略下實現了戰術上的極致,但終究跨不過戰術本身的問題。
539年,陳慶之去世,享年56歲,一代名將離場只留下功敗垂成的落寞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