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袍將軍陳慶之:千軍萬馬避白袍

2020-12-24 mk即時資訊

名師大將莫自牢,千軍萬馬避白袍。

公元530年,洛陽城裡兒童哼唱著這兩句歌謠。《南史》寥寥兩句向世人勾勒出一支白袍部隊在數十萬敵軍中來去如風的恢宏畫面。

後世日本作家據此寫下一部廣為人知的歷史小說《奔流》,其主人公也就是那支白袍軍的統帥:陳慶之!由此,其成為無數人心折崇拜的名將,那么正史中的陳慶之究竟是怎樣的人?他的北伐成果又如何呢?

公元484年陳慶之生於今江蘇省宜興市,史書並未記載其出身,但根據肖衍日後詔書中的評價其「本非將種,又非豪家」,可知其並非世家大族子弟。

18歲那年,南朝政權變動,齊和帝蕭寶融被迫禪位於權臣蕭衍,自此後者代齊建梁,是為梁武帝。皇帝如流水是南北朝時期的政治常態。而梁武帝踐作則是蘭陵蕭氏內部連續廢立的結果,這對整個宏觀格局影響有限,但對歷史中的個體卻是意義非凡,比如陳慶之。

他自幼跟隨蕭衍,後者喜好下棋,常低頭天黑,抬頭天亮,其他侍衛近臣實在應接不暇,唯獨陳慶之聞呼即至,這讓蕭衍很是欣賞。但欣賞歸欣賞,提拔歸提拔,直到41歲時因北魏皇族徐州刺史元法僧南投,他才第一次獲得領兵接應的機會。蕭衍派他送自己的次子蕭綜去徐州鎮守。不料這個蕭綜本是前朝東昏侯蕭寶卷的遺腹子,蕭綜得知自己的身世後深恨蕭衍,但蕭衍對此毫不知情還非常信任他。這使得其他皇子排擠猜忌蕭綜,這讓他更加記恨,所以蕭綜趁著赴徐州的機會他連夜投奔北魏,此舉讓梁軍士氣大挫。使得梁軍在北魏的趁勢進攻下潰敗:「諸將不能制止」,混亂中唯有陳慶之所部「斬關夜退,軍士獲全」,這一閃光的表現終於讓他在不惑之年開始嶄露頭角。當年他隨軍徵壽春指揮部隊攻城拔寨,被封東宮直閣,賜爵關中侯。

527年陳慶之又統兵進攻渦陽,北魏孝明帝元詡派將軍元昭率軍馳援。南朝部分將領聞訊後認為北魏士氣正盛不宜進攻,陳慶之卻力排眾議指出北地路遠,敵軍一路趕來皆已疲憊,且兩軍相距甚遠對方未必防備正可出其不意。加之探得北魏軍隊紮營處林木甚盛,即便偷營不成對方也會忌憚伏兵不敢夜出。姑其以「麾下二百騎奔擊,破其前陣,魏人震恐」。之後北魏修築了十三座城壘想以此遲滯阻擋梁軍,陳慶之再次連夜出擊連下數城大敗魏軍,陳慶之此役一戰成名。

戰功卓著不帶能獲得指揮大兵團作戰的資格,恰恰相反,因為陳慶之善於出奇兵,蕭衍給了他一個成就其赫赫聲名的機會。攜南逃的北海王元灝趁北魏內亂率小股部隊北伐,咋看之下敵眾我寡像是千裡送人頭,但也因為人數不多不會引起北魏戰略層面的重視反而可建奇功。

528年,元灝於渙水稱帝,授陳慶之鎮北將軍,護軍,前軍大都督以七千人北伐。

當年四月北魏重施故技築城迎敵,不料陳慶之熟門熟路一日之內攻克三城,北朝羽林軍趕來增援,進屯考城。陳慶之在水面築城建壘直接把水給斷了,很快攻克考城,兵鋒直指洛陽。

七千人的白袍軍竟然打到了北朝都城,北魏孝莊帝元子攸不敢怠慢,分兵駐守滎陽,虎牢關以此拱衛京師。滎陽城城堅難克,陳慶之四面圍之,一時間白袍軍內部都瀰漫著恐怖的氣息。據《梁書-陳慶之傳》記載他解鞍秣馬對士兵說:「吾至此以來,屠城略地實為不少,君等殺人父兄,略人子女,又為無算,所以如果南撤,勢必被追上,下場悽涼,今日之事義不圖存。」他親自擂鼓攻城,白袍軍以必死之心登上城牆攻可滎陽,又拿下虎牢關攻克洛陽,一時間北地聞風喪膽。入洛以後,元灝拜陳慶之為侍中,車騎大將軍,左光祿大夫,增邑萬戶請他繼續作戰。結果是「十四旬平三十二城,四十七戰,所向無前」。

這是陳慶之人生中最閃亮的時刻,他以極少數軍隊北伐把數十倍於他的敵軍打得倉皇而逃。但北魏讓出洛陽是為了引陳慶之他顧,藉機率重兵繞回,元灝兵敗被殺。

後人常感嘆如果陳慶之能夠指揮大兵團作戰結果會不會不一樣,到多數人忘了以小部隊突進才是原本的戰略,入洛後的短短三個月根本來不及戰略轉型。所以即便陳慶之在既定戰略下實現了戰術上的極致,但終究跨不過戰術本身的問題。

539年,陳慶之去世,享年56歲,一代名將離場只留下功敗垂成的落寞背影。

相關焦點

  • 老話說「千軍萬馬避白袍」,古代白袍將軍有多牛?看一看他的戰績
    大師大將軍莫自牢,千軍萬馬避白袍。本文是《梁書》中記載的二十四史之一,也是南梁名將陳慶之的一首童謠,陳慶之因此有了「白袍將軍」的外號。兒歌中也有這樣一句歌謠,叫「將軍」:到底有多神勇堅強的人,才能使千軍萬馬為之而戰?
  • 都說「千軍萬馬避白袍」,白袍將軍到底有多牛?專家:你看看戰績
    「名師大將莫自牢,千軍萬馬避白袍」是一句非常拉風的詩句,為了這句詩,後世許多武將都喜歡穿一身白袍,騎一匹白馬,以希望自己也有詩句當中白袍將軍的魅力。那麼詩句當中白袍將軍究竟指的是何方神聖呢?他又究竟有多牛呢?我們看一看他的出身和戰績就清楚了。
  • 都說「千軍萬馬避白袍」,歷史上白袍將軍的戰績到底有多強?
    然而,歷史有時候並不會告訴我們所有的東西;但有個人所創造的軍事奇蹟卻鮮為人知,這便是南北朝時期的白袍將軍——陳慶之。陳慶之,南朝梁將領、傑出的軍事家。字子云,生卒年: 484~539,義興國山(今江蘇宜興)人。因出身寒門,長年不得重用,41歲始獨立領兵,戰鬥生涯只有15年,少為梁武帝蕭衍隨從。後為武威將軍。
  • 白袍將軍陳慶之真的那麼厲害嗎?
    陳慶之生於公元484年,卒於公元539年,是南北朝時期南梁有名的將領,他素來喜白袍,又被人稱為「白袍將軍」。曾有一首歌謠寫道:「名匠大師莫自牢,千軍萬馬避白袍。」這白袍說的就是白袍將軍陳慶之。陳慶之生來文弱,不善騎射,但是智謀無雙,能夠運籌帷幄。他指揮的戰役中多是以少勝多而聞名。
  • 琅琊榜的梅長蘇竟然是以歷史上的白袍將軍陳慶之為原型?
    雖說這是一部歷史架空劇,但梅長蘇的性格特點卻與歷史上的一位人物極為相似,那就是白袍將軍陳慶之。梅長蘇名師大將英自牢,千軍萬馬避白袍。陳慶之,南北朝時期南梁名將,頗受梁武帝蕭衍信任。梁武帝以陳慶之為假節、飆勇將軍,率7千兵馬伐魏,大敗魏軍大將爾朱榮,從郅縣至洛陽,前後作戰47次,攻城32座,克敵30萬大軍,所向無前。陳慶之和部下皆穿白袍,洛陽城中童謠曰:「名師大將莫自牢,千兵萬馬避白袍」,史稱「白袍將軍」。
  • 千兵萬馬避白袍 史海鉤沉:白袍神將——陳慶之
    名師大將莫自牢,千兵萬馬避白袍中國歷史上,酷愛白袍的名將不勝枚舉。最廣為人知的便是長板坡前一襲白袍七進七出,殺得曹軍人仰馬翻的趙雲;神勇收遼東、三箭定天山、脫帽退萬敵的唐朝名將薛仁貴。但你知道南北朝時期的「戰神」陳慶之嗎?同為白袍將,他的傳奇並不遜色於他人。
  • 敢穿白袍的都是名將,白袍將軍有多強?盤點3位著名的白袍將軍
    其實,能穿白袍的人都很厲害,今天小編就來盤點一下古代有名的三位白袍將軍,看看他們有多強。第一位:陳慶之陳慶之是南北朝時期南朝梁的著名將領,雖然出身寒門,卻很早就夢想著為朝廷效力,在41歲時,他被梁武帝蕭衍委以重任,在陳慶之南徵北戰的領兵生涯中,幾乎是戰無不勝,被後世譽為南北朝第一武將。
  • 陳慶之:弱不禁風的白袍將軍
    陳慶之,出生寒門,身體文弱,不善騎馬射箭,普通弓弩都拉不開,卻是南北朝名將,歷史上有名的「白袍將軍」,戰功赫赫,威震中原。 這設定,是不是有點眼熟? 如果我再說陳慶之是梁帝蕭衍手下的臣子,而蕭衍正是《琅琊榜》中梁帝的原型呢?
  • 「千軍萬馬避白袍」?白袍將軍究竟有多厲害?看這3位戰績就懂了
    在戰場上看到穿白袍的人儘量要躲避,所以更加突出白袍的人有多麼的厲害,在戰場上的戰鬥力也是超強的,小編今天要說的,就是歷史上曾穿著白袍上戰場的三個英雄,分別是陳慶之,薛仁貴,趙雲,這三個人的鼎鼎大名大家應該都很熟悉,在歷史上也留下了自己出色的一幕。
  • 小說素材|陳慶之:弱不禁風的白袍將軍
    陳慶之,出生寒門,身體文弱,不善騎馬射箭,普通弓弩都拉不開,卻是南北朝名將,歷史上有名的「白袍將軍」,戰功赫赫,威震中原。這設定,是不是有點眼熟?如果我再說陳慶之是梁帝蕭衍手下的臣子,而蕭衍正是《琅琊榜》中梁帝的原型呢?
  • 「千軍萬馬避白袍」是個什麼梗?七千白袍軍為何能天下無敵?
    ——喬治·屈維廉(英) 文章分類|歷史奇聞 文章字數|1695字,閱讀約4分鐘 陳慶之戰績卓著,平時喜愛穿的白袍,當時童謠曰:「惜大將莫牢萬千兵馬,避白袍」 漢族,義興國山(今江蘇省宜興市)人梁平年間,擔任武威將軍宣猛將軍等職,領兵撫軍士說到陳慶之,他喜歡「
  • 白袍大將是薛……還是陳……?
    陳慶之(484年―539年),字子云,漢族,義興國山(今江蘇省宜興市)人,南北朝時期南朝梁名將。出身寒門,少為梁武帝蕭衍隨從,頗受信任。梁普通年間,任武威將軍、宣猛將軍等職,帶兵有方,善撫軍士。陳慶之三千人就敢北伐,南宋幾十萬人卻害怕。陳慶之神在哪裡!
  • 北梁白袍名將陳慶之,為何可以僅憑七千人馬直取洛陽,橫掃北魏
    但在南梁武帝時期則完全不同,南方不僅整體國力強於北朝,南梁大將陳慶之更是憑藉不滿萬人的白袍軍長驅直入,直接攻佔了北魏國度洛陽。雖然在北魏的全力反擊下,陳慶之的北伐最後雖然以失敗告終,但他僅僅憑藉七千人馬便橫掃整個北方的戰績絕對無愧於南梁第一名將之稱。 更是留下了"王師大將莫自牢,千軍萬馬避白袍"的絕世美譽。
  • 成功絕非偶然,陳慶之和他的七千白袍軍封神之路
    在我最初的想像中,陳慶之應該是如同長坂坡七進七出的常山趙子龍一般,是一位武藝卓群英姿颯爽的威猛將軍,而現實中,陳慶之只是一個41歲才開始領兵的文弱書生。 梁武帝以陳慶之為武威將軍,與胡龍牙、成景俊率梁軍前去接應。41歲的陳慶之第一次穿上軍裝,過了一回帶兵的癮,我估計梁武帝也是看著這次沒仗打,才讓陳慶之當個臨時工,打打醬油過把癮就算的。 但是,陳慶之好像帶兵上癮了,孔子說: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 揭秘大梁王朝白袍軍不敗之謎
    但是梅長蘇的父親和他們的赤焰軍倒是依稀可以在那個大梁王朝中找到一個很相似的人物一個愛穿白袍而不是紅色赤焰的傳奇將軍南梁名將陳慶之公元525年梁武帝任命陳慶之為武威將軍率二千兵馬去接應魏國一個投降將軍 隨後北魏的徵東將軍率領羽林軍二萬人駐紮考城阻擊陳慶之的部隊陳慶之命令屬下在水面修造浮壘隨後藉助浮壘乘筏順流而下一舉就攻陷考城
  • 故事:陳慶之,琅琊榜原型,以200人打敗15萬敵軍,被稱為白袍戰神
    胡歌扮演的陳慶之陳慶之是南北朝的一代名將,可是他最初卻是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白面文弱書生。陳慶之事南朝大將,義興國山人,平民出身,卻長得優雅,面容白淨,常喜歡穿一身白袍,怎麼看也是一個文質彬彬的書生。可是這樣一個文弱書生,卻被後世人崇拜為戰神。
  • 名師大將莫自牢,千軍萬馬避白袍!書生變名將!
    公元525年,41歲的陳慶之迎來人生的轉機,由於北魏徐州刺史投降南梁,陳慶之接應有功。於是陳慶之被封為宣猛將軍、文德主帥,並率2000人護送豫章王蕭綜入鎮徐州。
  • 白袍儒生不做萬人敵,為儒將代言,誰說書生不能做戰神?
    可是就有人打破這種傳統的觀念,以一副手無縛雞、不善弓馬的形象成為了戰神,這個人就是南朝陳慶之,他的事跡連毛主席都不禁讚嘆道:為之神往。陳慶之出生在動亂的南北朝時期的梁朝中,從小體弱多病,又非將種、豪門後人,營養跟不上,所以想依照歷代戰神王翦、白起、霍去病等人一樣成為戰神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
  • 「白袍猛將」薛仁貴
    京劇裡稱薛仁貴為「白袍小將」,其實薛仁貴從軍時,已經年過三十,不能稱為「小將」了,還是稱「白袍猛將」更為合適。薛仁貴自幼在家鄉龍門縣習文練武,有了一身的好本事。但家境貧寒,一直發達不起來。他就想,是不是祖墳風水不好,影響了子孫後代的官運。於是,薛仁貴就準備操辦改葬事宜。這時候,他妻子柳夫人在旁邊說了一句話:「有本事的人,必須抓住機遇,乘時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