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和煦的陽光灑在一棟棟雪白的藏式小樓,讓青藏高原邊陲多了一絲暖意。「又是個好天氣,現場施工終於可以正常進行了」,中國電建水電七局日喀則新區建設項目部常務副經理陳軍長舒了一口氣,入冬以來天氣每況愈下,尤其是停工令後低溫和大風成了現場施工的攔路虎,好在最近幾天天氣好轉,現場施工可以繼續進行了。在日喀則的500個日夜裡,陳軍和他的同事一道,為當地災後重建努力著,也為日喀則新區更好的明天而奮鬥。
從荒煙蔓草到美麗小鎮,從冷風瑟瑟到溫情四溢,一戶戶藏族居民在這裡安家,一個個夢想在此紮根綻放。兩年,日喀則新區,就如藏語所賦予它的美好寓意,正逐步成長為一片「土地肥沃的美好莊園」。
日喀則新區建設項目位於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城郊,海拔3860米,抬眼望去,巍峨連綿的群山下,一抹賞心悅目的白,兼具異域風情的小鎮悄然而現,正是由中國電建水電七局二分局日喀則新區項目施工建設的樟木新鎮。
高原上的「黑太陽」
「一開始要來西藏工作,心裡是猶豫的,平均海拔4000米,家人都說呆久了對身體不好。」
「這裡的天氣怪得很,雨季、旱季,暴風雨、沙塵暴什麼都有,就像一部災難片。」
「冬天氣溫零下一二十度,機器運轉都困難,更不要說人了。」
……
然而嘴上各種「抱怨」,勤勞勇敢的電建人在行動上卻絲毫沒有含糊,用行動和數據寫滿了答卷。
2016年入場,20天完成營地選址建設;三個多月保質保量完成了185棟民房主體工程建設;高峰時期參建人員1700餘名,設備60多臺套。
高原空氣稀薄,紫外線強烈,儘管項目貼心的為大家準備的各種防曬裝備,但仍避免不了被曬黑的下場。公司召開會議,項目員工往那兒一坐,不用介紹,「嘿,兄弟看你這膚色,西藏項目的吧。」
黝黑的皮膚是他們的標配,卻是世間最美的色彩,這色彩包含著對建好185棟民房的認真與負責,蘊含著對557戶震後受災居民生活的無言關愛,他們被曬黑了皮膚,卻用心溫暖了高原。
不畏艱難出成果
「在建設過程中,資源的匱乏是制約項目施工的一大難題。」設備物資部主任申繼兵感慨。
項目所需主要建築材料都通過從內地調用,然而無論是青藏線還是川藏線,不僅道路漫長,而且交通管制嚴重,材料到場時間難以估計,為了保證施工不受影響,項目部積極與供貨商聯繫隨時溝通,保證材料在購買運輸的過程中全程受控。此外項目部堅持做好材料使用採購提前計劃,保證材料在使用時達到使用總量的50%。用行動為項目的順利運行構建起一條長達2000多公裡的「生命線」。
同時,面對施工中遇到的難題,項目積極應對,先後組織外牆手抓紋技術攻關小組,攻克了大溫差下的外牆施工技術瓶頸。
與此同時,成立QC小組以「降低房建牆體抹灰裂縫率」為題,解決了低溫、晝夜溫差大等特殊條件對牆體抹灰的質量造成的困擾,更好的保證了房屋建築質量。
通過項目部不畏艱難的積極作為,2017年4月,日喀則樟木新鎮民建一期工程完工;7月,首期新房實現順利交付入住;11月,首條綜合管廊在樟木新鎮落地。
直把舊貌換新顏
「在施工過程中,我們積極引進新工藝、使用新材料,還原藏式特色建築風格,外牆採用藏區獨有的藏式排布、門楣、窗楣等裝飾裝修工藝,讓當地同胞入住後感到更親切。」項目負責人廖良胤介紹。
來自樟木鎮的扎西卓瑪一家趁著暑假期間搬進了,父親多吉開心不已,「沒想到一搬進來,廚房和衛生間的基本生活設施都已經配齊,不用自己費心。」商、住兩用的房屋設計,讓原本以放牧為生的多吉萌生了做生意的想法,他希望依託小鎮獨特的地理位置環境,做些買賣來進改善家裡的生活條件。
「最讓我舒心的是我的小孩在新的幼兒園裡開始上學了,只需要走幾步路就到了,以前我們的小孩上學可是要走好幾公裡的山路。」一位居民同樣感慨,這樣的生活讓他很是滿足。
樟木新鎮建成後將形成以尼泊爾風情街為主、商鋪為輔的全新旅遊經濟圈,也將成為日喀則市另一個旅遊購物中心,為藏族同胞提供大量就業崗位,並通過旅遊業為日喀則的GDP增值保駕護航。
如今日喀則新區建設已經越來越好,早已看不出當年荒蕪的景象,年關接近,藏民們搬進了新家,其樂融融,期盼著新年的到來、新生活的啟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