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家劉景活和他的免費書店 -百姓故事- 華龍網

2021-01-10 華龍網

從小夢想當圖書管理員 參加四次高考考上川美雕塑系

  在重慶黃桷坪四川美術學院老校區501藝術基地的廢品收購站旁,有一家特別的書店。它沒有顯目的店名標牌,也沒有張貼各種廣告海報,從外觀看上去,就是個簡單而靜謐的兩層樓房。

  走進樓房,推開左右開合帶有「BOOK」字樣的透明玻璃門,映入眼帘的是黑白交替的地板磚,房間兩側全是堆滿了書的書架。一個微胖的中年男子正在裡屋整理書籍,見有客來訪,起身問道:「是來看書的嗎?」

  這位中年男子正是書店的主人劉景活。

  「我從小就特別喜歡看書,還夢想當一名圖書管理員。」劉景活出生在重慶合川的一個小鎮上,小時候家裡條件不是很好,但是他很喜歡讀書,一有時間,劉景活就跑到鎮上的供銷社書店裡去看免費書,一待就是一整天。

  1992年,劉景活正準備參加高考,為了突擊複習,劉景活在學校附近租了一間農民的房間。有一天晚上,同樣也是租的這戶農民的房間,住在劉景活隔壁的一個年輕人跑來向他討水喝,這個年輕人,就是日後在國內畫壇赫赫有名的張小濤。

  張小濤和劉景活是同一級的學生,當時也在準備高考,進屋後,張小濤發現劉景活的桌子上貼著一張文天祥的書法字,於是倆人相談甚歡,從書法聊到畫畫。張小濤對劉景活說:「我覺得你該去考個美院啥的。」正是這樣一個隨口而出的建議,劉景活的藝術激情被徹底激發起來。

  「我一共參加了四次高考,第三年才如願進入川美雕塑系。」劉景活笑著告訴記者。進入美院後,劉景活每天的生活除了藝術創作,大部分時間都是泡在學校的圖書館裡,周末也會坐車去新華書店逛逛。

  2000年7月,劉景活大學畢業,獨自一人去了寧波工作。「我當時的工作特別能掙錢,每天的工作量也很大,有時候一天要做十幾個設計。」劉景活說,他在寧波的一家裝飾公司裡做商業雕塑,每天畫圖紙、搞設計,然後給新建的樓盤捏羅馬柱和小天使。

  在寧波那半年,劉景活掙了不少錢,但生活特別壓抑, 「我感覺自己很難得到別人的尊重,大家都是一手交錢,一手交貨,不是因為你是做雕塑的,就尊稱你為藝術家。」漸漸的,劉景活發現手藝越來越差,他很恐懼,下定決心辭職回到重慶。

將廢品收購站改造為書店 為讀者提供免費閱讀和茶水

  回到重慶之後,劉景活向川美老師劉揚打聽到,四川美術學院當時正準備開設「裝飾雕塑」的新專業,於是,劉景活便回到學校擔任老師。

  2005年,劉景活偶然經過原鵝公巖發電廠的一片廢棄廠房,聯想到北京的798當時非常火,劉景活便將這個佔地20畝的廢墟租了下來,然後和學生們一起慢慢改造,做成了重慶的第一家廢墟美術館——喜馬拉雅美術館。

  接下來的日子,劉景活一邊教書,一邊進行藝術創作,但他始終沒有放棄喜歡讀書的好習慣。劉景活在美術館裡還特意安置了一個小書架,把自己的藏書都放在上面,供參觀者閱讀。「那個時候我就想,既然我可以開一個美術館,為什麼就不能開一個自己的書店呢?「於是,劉景活又開始琢磨著開書店的事情。

  2007年5月,劉景活路過學校附近的一家廢品收購站,看到廢品收購站的門上貼著「房屋出租」的告示,劉景活立馬打電話過去,租下了這個房子。「那個時候,黃桷坪的塗鴉街剛開始流行,我和學生們還一起把這裡裝飾了一下。」劉景活說,喜馬拉雅書店便這樣誕生了。

  劉景活把自己所有的藏書都搬了過來,但一個書店只有百來本書,顯得非常單薄。於是,劉景活聯繫了做出版的朋友嚴俊,和他一起去書刊批發市場,又買了些書回來。同時,劉景活還手寫了徵書信,遞給了學校裡的每位老師,當天晚上,川美教師郭晉就提著兩捆書到書店裡來了。

  「看,這是王林老師送來的書,這是葉永青老師送來的畫冊,還有龐茂琨也送來了……「劉景活指著書架上的書給記者一一介紹,幾乎全是藝術類的書籍,涵蓋了美術的全部學科。

  「噫,這怎麼還有電影雜誌?」記者指著放在門口小桌上的四本關於張國榮的《電影世界》問。劉景活笑了笑,這只是香港電影圈知名人士方志豪先生給他寄過來的200多冊《電影雙周刊》中的一部分,而這套雜誌也是劉景活自認為最珍貴的一套藏書。

  2007年,喜馬拉雅書店開業不久,方志豪來重慶參加活動,劉景活通過朋友聯繫上了他,邀請方志豪來書店裡做客。兩人交談之後,方志豪被劉景活堅持書店只投入不產出的精神深深打動,回到香港之後,方志豪便立刻將自己珍藏的《電影雙周刊》寄給了劉景活。

  要知道,如今頗具影響力的香港電影金像獎,就是由《電影雙周刊》雜誌於1982年創辦的,它可謂是見證和推動了香港電影一個時期的發展。記者仔細翻閱了一下,發現上世紀八十年代紅極一時的影片《投奔怒海》、《烈火青春》等電影海報,都能在這套雜誌中找到。

藝術家都喜歡到這裡小坐 努力打造成讀者的精神高地

  劉景活經營喜馬拉雅書店至今已有9年,書店經營的資金都來自於他到全國各地製作雕塑所得,至於共投入了多少,他覺得不應該用金錢來衡量,「做這樣的事情,我其實得到了很多,比如快樂。」

  剛開始,書店裡都是劉景活學生光顧,很多同學還主動申請到書店裡來當志願者。到後來,越來越多的人知道了喜馬拉雅書店,它也逐漸成為「黃桷坪的藝術客廳」,許多藝術家都喜歡到這裡小坐,甚至舉辦展覽、藝術講座以及新書發布會等。

  比如,川美教授葉永青,每次一回到重慶,就會到書店裡來坐坐,有時候,一坐就是大半天;而著名藝術家龐茂琨、張奇開等也把自己的新書發布會放在這裡舉行;詞壇泰鬥莊奴還特地為喜馬拉雅書店題字——藝術書店,文化之光;央視《人物》欄目在拍攝張小濤特輯時,也把拍攝地點放在了這裡。每次,劉景活都會讓藝術家們在捲軸上簽名,留作紀念。

  採訪當天正值世界讀書日,幾位學生志願者在喜馬拉雅書店裡忙碌著,有的在用帕子擦著書架上的灰塵,有的在電腦前面錄入圖書清單,還有的在給讀者不斷地添著茶水。而劉景活,正在拆閱剛剛收到的快遞,是《絕代藝術》雜誌社給他寄來的新畫冊,非常珍貴,讓他愛不釋手。

  推開書店通往後院的藍色格子門,可以看到,「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院子裡,一棵高大的老疙瘩樹下是幾張純手工編制的藤椅,圍在一張有些破舊的木桌周圍。低矮的圍牆下擺滿了各種盆栽植物,牆上廢棄的木窗裡,還巧妙地放了一盆綠藤,枝葉順著牆壁綿延而下,別有意境。

  「圍牆上的鞋子裝飾是志願者思思做的,是為了紀念新生命。」劉景活說,去年志願者小新剛剛生了孩子,書店又正好是8周年店慶,於是大家把店慶主題設置為「新生」,還做了一些小東西表示紀念。

  「那今年的主題又是什麼?」記者問。

  「就叫『花園世界』吧!最近很多讀者都在陸續送花過來,我想把它們都栽種在書店旁邊的空地裡。」劉景活說,喜馬拉雅書店承載了他太多的記憶,每次收到讀者送來的圖書、鮮花或者牛奶,心裡都會覺得暖暖的。

  當得知書店不久之後就要被拆遷的消息,劉景活內心非常不舍,「9年啊,要重新開始太難了,難的是城市化過程中的這種積累。」劉景活感慨說,他希望喜馬拉雅書店能夠繼續做下去,像一個傳播藝術文化的「城市燈塔」一樣,成為大家心中的精神高地。

相關焦點

  • 託付於愛書之人,讓書「活起來」 張時全將藏書贈與喜瑪拉雅書店
    談及舊書、捐書,劉景活感慨頗多。「託付一本書,就像把心交給一個人,找到一個好歸宿太重要了,不忍心看到這麼多好書四處流失。」劉景活告訴記者,自2007年創辦喜瑪拉雅書店至今,書店已有近兩萬冊藏書,並且始終堅持免費開放,為讀者提供閱讀交流的空間。「書放在那裡是『死的』,一定要打開,才能讓它『活起來』。」劉景活說。
  • 華龍網榮獲「2018-2020年度中國網際網路行業自律貢獻和公益獎」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 發論壇期間,中國網際網路協會還為多家網際網路企業頒發了「2018-2020年度中國網際網路行業自律貢獻和公益獎」。華龍網以高度的媒體責任感和多項公益舉措獲得「2018-2020年度網際網路行業自律貢獻和公益獎」殊榮。
  • 捕鼠記 -百姓故事- 華龍網
    跟著冉彥才去捕鼠的路上,他講述了和田鼠「結怨」的經歷。  冉彥才有個鄰居叫吳維懷,在屋後空地種了不到2分地的苞谷,雖說面積不大,但長勢很好,每年能收100多斤,也是一筆不錯的收入。  2009年7月的一天,冉彥才做完木工活回家,路過吳維懷家苞谷地。苞谷豐收的季節,冉彥才習慣性地留意了一下鄰居家的收成,但這一看,讓老冉心裡一驚。
  • 華龍網首席記者周盈:《感受新聞溫度 見證真實力量》
    華龍網記者周盈講述「感受新聞溫度,見證真實力量」。記者 石濤 攝    華龍網8月15日18時訊(記者 周曉雪)今(15)日,重慶市第四屆好記者講好故事決賽在渝北區廣播電視臺舉行,來自重慶日報、重慶電視臺、華龍網、開州區廣播電視臺等媒體的18名記者展開角逐。華龍網首席記者周盈講述了自己的親身經歷,分享了一個關于堅守的故事——《感受新聞溫度 見證真實力量》。
  • 視頻|「講好中國故事」重慶共5部作品獲獎 華龍網獲優秀組織單位獎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 張質 攝2019「講好中國故事」創意傳播大賽雲頒獎 華龍網獲優秀組織單位獎據介紹,「講好中國故事」創意傳播大賽是由國務院新聞辦指導、中國外文局主辦的面向國內外社會公眾公開徵集各領域中國故事、傳播中國好聲音、樹立中國良好國際形象的年度官方品牌活動。
  • 一代雕塑大師病逝,留下他與清遠的那些未完的故事...
    11月22日10時45分,著名雕塑家潘鶴在廣州病逝,享年95歲。黃宅裕至今還記得,在廣州美術學院學習雕塑時同學間流傳的一個故事:上世紀五十年代初,中蘇關係親如兄弟,人們對蘇聯十分嚮往,蘇聯油畫和雕塑水準排在世界前列,國家擬選派潘鶴到蘇聯進行為期六年的學習。但潘鶴最終卻拒絕了,理由是「不能親身體驗祖國剛解放的變革和發展是十分可惜的。」
  • 40家臺灣獨立書店的故事
    沒 有 誰 是 一 座 孤 島 ,每 本 書 都 是 一 個 世 界 。-加布瑞埃拉澤文《島上書店》▂導演侯季然以《書店裡的影像詩》記錄了全臺灣共40家獨立書店,每集3分鐘,共120分鐘。40家獨立書店的故事,也是40個愛書人的故事。
  • 超大網紅書店將落戶重慶
    6日下午,重慶五洲世紀文化集團舉行「大師設計」籤約儀式,將攜手多家業內知名設計機構,將在九龍坡打造重慶首個集「文」「商」「旅」於一體的書店綜合體,該綜合體面積3.3萬平米,預計明年10月開業。彩虹書牆。
  • 全外文書店、設計師聚集地……重慶又多一處打卡地
    華龍網1月6日17時20分訊(記者 李華僑)重慶又多一處文化氣息濃厚的打卡地。今(6)日,記者了解到,南濱路上沉睡百年的法國水師兵營目前已重新對公眾免費開放,其中融入了新的文化因子,或成為南濱路上又一處文化藝術體驗地。
  • 被砸死的書店主人和他的國
    事情發生在08年,我也曾寫文章談過,香港有一家老牌的二樓書店「青文書屋」,他的老闆羅志華在生意不景氣的時候終於有一天結束了這門買賣,關掉了這個非常有名的書店。然而農曆新年前的幾天,他在自己很破舊很擁擠的小貨場整理那些藏書的時候不小心被幾十箱忽然掉下來的書壓住,當場壓死,直到十天之後,屍臭味傳出去大家進去找到他才發現這件事。很多大陸的網民或者讀者已經知道這件事情了,因為這個故事太有象徵意味了。
  • 你知道著名的藝術雕塑家聖高登斯嗎?今天我們來說說他的故事
    奧古斯塔斯·聖高斯登是一位非常優秀的雕塑家,無論是青少年還是中老年人,不管是貧窮還是富貴,都非常欣賞奧古斯塔斯·聖高登斯製作的雕像。他第一件偉大的作品是《法拉格特將軍像》。這位將軍是美國南北戰爭期間的一位海軍將領。
  • 鄉村書店也能免費借新書
    鄉村書店也能免費借新書。12月11日,記者從浙江圖書館和浙江省新華書店集團獲悉,浙江省首家村級「信閱」服務點落戶台州市路橋區鄉村書店「水心草堂」。這是雙方合作推出的新書免費借閱服務首次向鄉鎮基層書店延伸。  當天,家住路橋區螺洋街道水濱村的朱同學來到「水心草堂」書店。
  • 「藝術資訊」馬塞爾·杜尚獎獲獎名單出爐、中國第一家屋書店登陸...
    藝術家團體宣稱對被盜博伊斯雕塑負責(約瑟夫·博伊斯,《卡普裡-電池》,1986)近日,德國藝術家團體Frankfurter Hauptschule宣布其成員對從德國奧伯豪森(Oberhausen)一個展覽中盜走一件約瑟夫·博伊斯的雕塑作品負責。
  • 書店地圖:逛了51家書店,還有48家列入了待探清單
    整理了全臺灣99家書店,期中有51家是我去過的,48家是我搜集在地圖上等待去探尋的,而在這51家裡,其中43家都在臺北,餘下的8家是在別處。 在臺四月,我一共去了10家誠品書店,它們分別是:站前地下街店、中山地下書街、敦南店、松菸店、信義店、臺大店、西門店、美麗華店、士林店、高雄駁二店。其中有9家開在臺北,1家在高雄。誠品書店幾乎已經融入了所有臺北人的生活,儘管仍沒有像便利店和捷運站那樣普遍,卻已經佔據了臺北的各個角落。
  • 書店地圖:帶你逛99家特色書店!
    整理了全臺灣99家書店,期中有51家是去過的,48家是搜集在地圖上等待去探尋的。在臺四月,一共去了10家誠品書店,它們分別是:站前地下街店、中山地下書街、敦南店、松菸店、信義店、臺大店、西門店、美麗華店、士林店、高雄駁二店。其中有9家開在臺北,1家在高雄。
  • 《輪椅上的橘園》故事後續:京東聯合華龍網上線「勵志橙」 老陳...
    此前報導:【百姓故事】沒有雙腿 依然要「奔跑」在百畝果園之上http://cq.cqnews.net/cqztlm/2018-12/10/content_50186076.htm百姓故事續:老陳的橙子銷路有望
  • 書店故事:旅行中邂逅天堂時光 記憶
    當你被好奇撩動心弦,終於踏上石頭臺階走進去,感受到的是溫暖、文藝和人情味,在這家書店裡,沉澱的不僅有書卷的芬芳、咖啡與茶的溫香,更有許多因緣相聚的故事。劉宣驛原來從事旅遊企劃宣傳,2009年,她去了一次西藏,這次西藏之旅讓她徹底愛上了那個地方。
  • 專欄 書店故事:旅行中邂逅天堂時光
    河北路上一座小洋樓的門楣上,掛著需要不經意抬起頭才能看到的書店名牌——天堂時光旅行書店,店名的下面,是一句改編自詩人海子的話:以夢為馬,隨風散落天涯。當你被好奇撩動心弦,終於踏上石頭臺階走進去,感受到的是溫暖、文藝和人情味,在這家書店裡,沉澱的不僅有書卷的芬芳、咖啡與茶的溫香,更有許多因緣相聚的故事。
  • 第一家24小時書店要倒閉了,2020以後還會有書店嗎?
    1989年,第一家誠品書店由臺北仁愛路開始,本著人文、藝術、創意、生活的理念,定位為人文藝術小型專業書店。而龍應臺卻這樣評價誠品書店:書店可以只是賣書賣紙賣文具的商店,他(吳清友)卻把它做成生活的美學、文化的指標,和對心靈境界的堅持。誠品的英文名稱「eslite」是由法文古字引用而來,是「菁英」意思,指「努力活出自己生命中精彩的每一個人」。這麼多年來,誠品書店也確實在不分時段地面向所有想要變得更好的人。
  • 第一家24小時書店要關門了,2020以後還會有書店嗎?
    1989年,第一家誠品書店由臺北仁愛路開始,本著人文、藝術、創意、生活的理念,定位為人文藝術小型專業書店。「不會總有那麼多人和自己的錢包過不去,這個時代不講情懷,也不能怪普通百姓。」這是評論裡許多人的心聲。而龍應臺卻這樣評價誠品書店:書店可以只是賣書賣紙賣文具的商店,他(吳清友)卻把它做成生活的美學、文化的指標,和對心靈境界的堅持。誠品的英文名稱「eslite」是由法文古字引用而來,是「菁英」意思,指「努力活出自己生命中精彩的每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