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雕塑大師病逝,留下他與清遠的那些未完的故事...

2021-01-11 澎湃新聞

原創 清遠發布 清遠發布

11月22日10時45分,著名雕塑家潘鶴在廣州病逝,享年95歲。

潘鶴是廣州美術學院終身教授,是我國當代著名雕塑大師、全國雕塑教育改革的先行者、具有傑出貢獻的人民藝術家,代表作有《艱苦歲月》《開荒牛》《珠海漁女》《廣州解放》紀念碑等。在70多年的藝術生涯中,潘鶴創作了100多座大型戶外雕塑,分布在國內外68個城市,60多件中型雕塑也被國家級美術館及博物館收藏,屢獲國家級最高獎項。

潘鶴與清遠也可謂頗有淵源。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潘鶴與清遠結緣,曾到連州和連南寫生,留下一批珍貴畫作。潘鶴曾到清遠辦畫展,支持清遠文化建設;也曾捐出當年在連南採風時創作的15件作品的高仿品畫作贈送給連南,目前收藏在廣東瑤族博物館內;他還為連州製作劉禹錫雕像,也是他唯一一次為縣級市創作雕塑。

為紀念大師,清遠日報記者採訪了大師在清遠的幾位學生、朋友、「粉絲」,還原、感恩大師和清遠的情緣,祝福大師一路走好!

潘鶴與清遠的情緣系列報導(一)

「連南救了我一命」

潘鶴是清遠日報社退休攝影記者黃宅裕的老師。文革後期的1971年,廣州美術學院為探索雕塑教學改革,舉辦了一次為期半年的雕塑班,每個地區選派三人,黃宅裕當時在連縣(今連州)工作,與清遠縣(今清城區和清新區)的何均林、乳源縣(今韶關乳源)的陳贊民有幸參加了學習,師從潘鶴。

黃宅裕1971年在廣州美術學院進修雕塑時與師生合影,黃宅裕(第三排右一),潘鶴(第一排右二)。

「他是我的恩師,我走上藝術道路可以說跟他有很大關係。他的作品不僅有生命力,人格也非常有魅力。」黃宅裕至今還記得,在廣州美術學院學習雕塑時同學間流傳的一個故事:上世紀五十年代初,中蘇關係親如兄弟,人們對蘇聯十分嚮往,蘇聯油畫和雕塑水準排在世界前列,國家擬選派潘鶴到蘇聯進行為期六年的學習。但潘鶴最終卻拒絕了,理由是「不能親身體驗祖國剛解放的變革和發展是十分可惜的。」

2010年8月7日,黃宅裕與85歲的老師漫步在廣州綠樹成蔭、雕塑林立的「潘鶴雕塑藝術園」裡,特意向他求證這個故事。潘老說:當年自認為缺少的不是美術技法基礎,而是缺乏對國情的了解,轉變世界觀更為重要,於是就放棄了出國的機會,參加了土改、徵糧、三反五反等一系列運動,還當上了工作隊長。在解放初期他創作了許多代表作,可見其選擇是正確的。

雖然是師徒關係,但黃宅裕與老師的這次見面還有點小曲折。連州籍女畫家潘麗萍是潘鶴的學生,也是黃宅裕的朋友。2010年7月,黃宅裕從與潘麗萍的交談中得知,她正在協助整理潘鶴早期水彩畫和油畫,發現有在連南瑤族自治縣和連縣採風時畫的人物和風光。得知此信息,出於一名記者新聞的敏感,黃宅裕產生了採訪潘鶴的念頭。

「起初老師是不願意接受採訪的,但當他得知我們想了解上世紀五十年代他在連南畫的一批油畫時,又馬上答應了。」2010年8月7日,黃宅裕和原清遠日報社社長潘偉立馬前往廣州拜訪潘鶴。

2010年8月7日,廣州美術學院潘鶴「戇居居」會客室裡,潘鶴(中)和潘麗萍(左)、潘偉(右)在交流。

在擺滿大大小小各類雕塑作品的廣州美術學院潘鶴「戇居居」會客室裡,黃宅裕見到了老師在連南寫生的作品,每一幅畫都構圖完美,人物傳神,色彩厚重。潘偉當時還拿出收藏多年在新華書店購買的一套潘鶴明信片水彩畫,老師極為感慨,沒想到在家中遇到一位幾十年前的粉絲。潘鶴興致未盡,提議大家到「潘鶴雕塑藝術園」走走。也就出現了上面黃宅裕和老師聊天的一幕。

2010年8月7日,黃宅裕(左)和潘偉(右)去廣州拜訪潘鶴(中),這是在廣州「潘鶴雕塑藝術園」裡的合影。

廣州市政府為使潘鶴作品能永久讓市民欣賞,從2007年開始,在廣州後滘建立「潘鶴雕塑藝術園」,開放式的藝術公園佔地3萬平方米。當時,主題為「世紀見聞錄——歷史長河」的藝術園裡,陳列著潘鶴先生精選出的60多件作品,其中有編入學生課本,影響幾代中國人的《艱苦歲月》、代表深圳精神的《孺子牛》,以及《廣州解放紀念像》《珠海漁女》《魯迅》《大刀進行曲》,和中國贈送給日本、安放在日本長崎的《和平少女》等雕塑傑作。

那次的採訪,黃宅裕寫出《中國美術界泰鬥潘鶴連南寫生記》一文,刊發在2010年8月17日的《清遠日報》上。

關於潘鶴到連南採風的那段故事,文中是這樣寫的:提到連南採風一事,潘老話題大開:1954年,為創作大型軍事題材藝術作品,中央軍委要求廣東藝術界完成解放海南島、解放萬山群島和百色起義三大歷史題材的創作任務,安排潘鶴創作解放海南島專題,分配另外二人創作解放萬山群島專題,因其中一個畫家剛從香港回廣州,沒有下部隊的經驗,邀請潘鶴一同先到萬山群島採風,當時答應同行。第二天,恰巧詩人陳盧狄約潘鶴去連南參加當地農曆十月十六瑤族同胞耍歌堂民間活動採風,因為機會難得,而改為先去連南。不料到連南後不久,潘鶴接到領導急電馬上返回廣州,原來畫家因不了解邊防形勢,到海灘寫生,哨兵誤認為間諜在畫地形圖,當場擊傷擊斃各一人。「如果我與他們同行,也許會是同一樣的結果,所以改去連南活動救了我一命」。潘鶴如是說。從而潘鶴對瑤區印象也深刻了許多。

黃宅裕再次見到潘鶴是同年的9月29日,市委宣傳部、市文聯舉行「清遠市首屆『文學藝術活動月』啟動儀式暨『潘鶴潘麗萍美術作品展』」,潘鶴親臨開幕式並與觀眾交流。當天,黃宅裕專門把《中國美術界泰鬥潘鶴連南寫生記》這篇報導拿給潘鶴看,並與老師合影留念。

2010年9月29日,潘鶴出席清遠市首屆「文學藝術活動月」啟動儀式暨「潘鶴潘麗萍美術作品展」啟動儀式。

2010年9月29日,清遠市首屆「文學藝術活動月」啟動儀式暨「潘鶴潘麗萍美術作品展」啟動儀式上,潘鶴和時任清遠市人大常委會常務副主任鄧光榮看展覽。

2010年9月29日,黃宅裕將刊發「中國美術界泰鬥潘鶴連南寫生記」一文的《清遠日報》送給老師。

那次展覽匯集了潘鶴和潘麗萍的上百件作品,主要有雕塑、水彩畫、水粉畫、書法、油畫等,其中首次展出了上世紀50年代潘鶴在連南和連縣採風期間寫生的畫作。展覽持續到當年的10月3日,並於10月11日巡迴到連南展出。潘鶴還把15幅高仿品畫作贈送給連南,目前收藏在廣東瑤族博物館內。連南縣政府回贈了一套瑤王服飾給潘鶴大師以表謝意。

2010年10月,「潘鶴潘麗萍美術作品展覽「在連南展出,潘鶴兒子潘放(右)代表潘鶴向連南縣政府贈送高仿作品,目前15幅作品存放在廣東瑤族博物館。

9月28日下午,在清遠作品展開幕的前一天,潘鶴走進我市城市雕塑工程指揮部,暢談城市雕塑。在9月29日刊發的《潘鶴昨到清遠市談城市雕塑》一文中寫道:他儘管頭髮已花白,但精神依然矍鑠,思維依然敏捷,聊起天來幽默風趣、談笑風生。在指揮部現場,潘鶴在眾人的邀請下,即興表演揮毫潑墨,只見他大筆一揮,幾分鐘之內就寫下了「未來清遠」和「希望清遠」兩幅題字。

還有一次與潘鶴的見面讓黃宅裕印象深刻。「2010年11月28日,報社記者部搞活動,去廣州的小洲村參觀,十幾名記者巧遇潘鶴。」黃宅裕回憶,當時潘麗萍在小洲村有個工作室,旁邊是潘鶴兒子潘放的工作室,剛好那天潘老也在工作室裡。

2010年11月28日,潘鶴和清遠日報社記者在一起合影。現任清遠日報社辦公室主任黃妍(左一)回憶稱,潘老頭髮花白、一襲白衣、精神矍鑠,非常熱情。

2010年11月28日,潘鶴在廣州小洲村為清遠日報社記者書寫打油詩。

「見到我們,老先生特別開心,他那天喝了點酒,寫了首詩送給我,還邀請我們去潘鶴雕塑藝術園參觀。」黃宅裕說,很難得見到潘老,他也很少親自陪人去看自己的作品,但是那天特別開心,他和我們一起拍了合照,其中與眾記者合影的一張照片被潘老選中放進了自己的書裡。

此後的數年,黃宅裕仍多次和老師見面。2012年2月17日,在廣州小洲村藝術區裡,黃宅裕拜訪潘鶴,老師正為連州「中國劉禹錫紀念館」塑造劉禹錫雕塑小稿。這也是他唯一一次為縣級市創作雕塑。同年11月28日,潘鶴雕塑《劉禹錫銅像》在連州揭幕,黃宅裕作為記者參與報導。

2012年2月17日,廣州小洲藝術區,潘鶴正為連州「劉禹錫紀念館」塑造劉禹錫雕塑小稿。

在清遠日報社任職期間,黃宅裕還開設了《清遠凡人》專欄,用圖文並茂的形式展示清遠平凡人物故事。潘鶴得知後,專門為《清遠凡人》欄目題字。

潘鶴為清遠日報《清遠凡人》欄目題字。

「老師人很和藹和善,總是笑眯眯的,對我們晚輩也特別關心。我們都很崇拜他,講他的故事永遠也講不完。」黃宅裕印象特別深刻的是老師的佳作《大刀進行曲》被國家頒發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紀念章」選用,還有安放在深圳市委大門、體現深圳創業精神的雕塑《孺子牛》,以及《珠海漁女》等雕塑廣受社會好評。2017年黃宅裕到北京旅遊,在中國軍事博物館展出的館藏珍品展中,見到老師的《艱苦歲月》《得了土地》《省港大罷工》三件作品,「可見時代的認同」。「特別震撼,有生命力和感染力,他的作品影響了中國。」黃宅裕如此評價他的恩師。

清遠發布編輯部

來源:清遠+

原標題:《一代雕塑大師病逝,留下他與清遠的那些未完的故事......》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清遠愛情故事│解放後清遠首個飛行員的愛情故事
    每一對戀人,都有專屬於自己的愛情故事,或許有過爭吵、迷茫、彷徨,或許是平淡、安靜、自然,又或許是轟轟烈烈、歷經波折,但一定都是甜蜜的,並留下許多回憶。當所有的甜蜜換來如今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相守,我仍相信,在茫茫人海中遇見你,並能與你攜手走向未來,便是此生緣分。如果你願意與我們分享你與TA的愛情故事,歡迎通過清遠日報黨報熱線3344110,或@清遠日報官方微博、微信,告訴我們。
  • 《辦公室的故事》導演梁贊諾夫病逝
    據俄新社等外媒報導,電影大師埃利達爾·梁贊諾夫於當地時間11月30日凌晨在莫斯科一家醫院逝世,享年88歲。一位梁贊諾夫家人的好友透露,梁贊諾夫死亡原因或為「心力衰竭」。  他執導的《辦公室的故事》曾在中國風靡一時,獲得影迷追捧。
  • 一代笑星「豬哥亮」病逝
    昨日凌晨(2017年5月15日凌晨5時左右),以惡搞、詼諧、草根、戲劇聞名於臺閩的一代笑星「豬哥亮」因大腸癌病逝,享年70歲。
  • 講好「清遠故事」讓優勢更優強處更強
    森林覆蓋率居全省之首、高達86.2%的連山,是清遠作為粵北生態屏障良好的體現。清遠特色和優勢明顯。作為全省面積最大的地級市,清遠有溫泉之城、漂流之鄉、龍舟之鄉等國家級名片,也有名氣響亮的「清遠雞」、英德紅茶等名優特產。在清遠,張九齡、劉禹錫、韓愈、蘇軾、米芾等文化大家都曾留下足跡、墨寶,具有獨特的壯族風情和瑤族風情。
  • 賭王何鴻燊病逝,一代傳奇落幕,豪門風雲未完
    賭王何鴻燊於今日下午1時05分病逝,享年98歲。最膽識過人的,是最後一條:他會拿出賭場盈利的90%,給政府做慈善。作為賭王生命中的貴人,助他飛黃騰達的大房原配黎婉華雖被稱為賭王最敬重的妻子,卻也是最為命途多舛的一位。
  • 音樂大師李泰祥病逝 將長眠金寶山墓園
    原標題:音樂大師李泰祥病逝 將長眠金寶山墓園   中新網1月3日電 據臺灣「中央社」報導,作曲家李泰祥2日晚病逝,李泰祥的弟弟李泰銘今天表示,遺體移送至臺北市二殯,火化時間未確認,靈骨塔位將放新北金寶山墓園。
  • 【專訪】一代雕塑巨匠朱銘:大巧若拙 一生修行
    工作中的朱銘周迅在電影《撒嬌的女人最好命》裡感慨:「以前學雕刻時喜歡朱銘,因為他下刀極快,沒有絲毫思索。」然而大巧若拙,朱銘的那些看上去沒有思索沒有猶豫的利索,背後卻蘊含著他人生的曲折與厚重。朱銘的雕刻人生,經歷了師從傳統廟宇雕刻大師李金川到中國臺灣現代雕塑大師楊英風的轉折,經歷了鄉土情懷到太極澄懷,從自然到人間的轉化,藝風雖變,初心不改,正如他所言「藝術即修行」,道在自然,心源為歸。
  • 一代宗師葉問二兒子葉正年初一病逝 享年83歲
    本文編輯劇透社:年年未經授權嚴禁轉載,發現抄襲者將進行全網投訴大年初一傳來悲痛的消息,一代宗師葉問次子葉正,在大年初一晚在法國病逝,享年83歲。一代宗師詠春師傅葉問一共有三子兩女,長子是葉準,葉正是二兒子,他7歲便跟隨父親學習詠春,1949年葉問前往香港,葉正和母親張永成、哥哥葉準繼續留在佛山,直到1962年葉正隨葉準前往香港。
  • 【訃告】一代鋼琴大師保羅·巴杜拉·斯哥達病逝(附2019年演出和大師課視頻)
    世界著名的奧地利鋼琴大師保羅·巴杜拉·斯哥達於2019年9月25日在維也納去世,享年91歲,離他92歲生日僅差12天。
  • (聚焦名家)一代雕塑巨匠朱銘:大巧若拙 一生修行
    工作中的朱銘  周迅在電影《撒嬌的女人最好命》裡感慨:「以前學雕刻時喜歡朱銘,因為他下刀極快,沒有絲毫思索。」然而大巧若拙,朱銘的那些看上去沒有思索沒有猶豫的利索,背後卻蘊含著他人生的曲折與厚重。  朱銘《太極對勢》,立體銅雕,左74×50×33cm,右61×69×43cm,1991年
  • 他一生只拍了9部電影,卻留下了10部經典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他是無數電影人膜拜的神祗,無數愛電影人痴迷的導演◆他令電影大師伯格曼敬佩◆他是張藝謀崇拜的三個導演之一◆他為《鳥人》《荒野獵人》導演伊納裡圖種下電影的種子◆他的藝術助力「小李子」萊昂納多捧得小金人他是導演的導演,正如馬爾克斯是作家的作家
  • 詩人余光中昨日病逝 他從廈門踏上詩路又為廈門留下詩作
    「後來,余光中先生對我說,不少讀者遞過來的書是盜版書,他看到那些渴求的眼光和擠得通紅的臉,還是不忍拒絕籤名。他幽默而無奈地說,我在大陸有許多『私生子』(指盜版書)。」徐學說。  2002年4月13日,余光中再次抵達廈大,參加在此舉辦的「東南亞華文文學研討會」。
  • 賈科梅蒂——他的雕塑全球最貴!
    澎湃新聞記者 徐佳和賈科梅蒂,這位20世紀的現代主義雕塑大師有著一張輪廓分明的英俊的臉
  • 他是香港風月片「一代宗師」,也是一張照片拍出37萬的攝影大師
    那年11月,他拍攝於1954年的作品《靠近陰影》以37.5萬港幣的拍賣價成交,才知曉這位一生只憑一部雙反Rolleiflex3.5相機便獨步天下的國際攝影大師。一代女神葉玉卿作為入行時已是獲獎無數的攝影大師,何藩承受的除了投資方和票房的壓力,還有對自己藝術創作的質疑和焦慮——「香港那時候是金錢掛帥,票房為主,我的衣食父母是票房
  • 《記憶大師》記憶錯位的故事
    第一個是關於空間的設置,在電影的開頭,《記憶大師》解釋說故事發生在T國家,為了給T國家增加更多的真實屬性,影片用一個大全景來解釋T國家的社會環境,這個全景也是電影中為數不多的幾個地點之一,T國家是一個科技國家高度發達,基於此,記憶大師也存在合理的依據,記憶大師是亞洲中唯一的一個,記憶大師科技感內部建築相匹配是高精尖的技術手段,這也引出了記憶大師刪除記憶在電影中的設置。
  • 一代大師,《梁祝》聲中化蝶而去,經典永流傳
    還記得去年在《經典詠流傳》中,88歲的她步履闌珊地走上臺,一雙手,刻滿歲月滄桑,卻彈奏出了行雲流水般的《梁祝》,用她的琴聲,閃耀了整個中國。10歲不到,就成為義大利世界級鋼琴家,梅百器的第一個兒童學生。
  • 第二屆清遠非遺季系列活動舉行
    第二屆清遠非遺季系列活動舉行。(央廣網發 通訊員供圖)  第二屆清遠非遺季系列活動於11月20日、21日分別在廣東清遠市舉行。  清遠歷史悠久,先民在這片鍾靈毓秀之地繁衍生息,留下了大量文化寶藏。據最新統計,清遠市現有英石假山盆景製作技藝、瑤族耍歌堂、連山小長鼓舞等5項國家級非遺,有省級非遺34項、市級非遺99項、縣級非遺164項。有國家級傳承人1人、省級傳承人22人、市級傳承人87人、縣級傳承人166人。省級非遺傳承基地5個,省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1個。
  • 他被稱為電影界的「弗洛伊德」,一代緊張大師——希區柯克
    我想今天的年輕一代,如果不是電影發燒友,可能對希區柯克比較陌生。因為他已經不再出現在這個時代很久,雖然他很喜歡在自己的電影裡客串,留下無數有趣的身影,但是今天他離我們太遠了。上個世紀希區柯克拍了近百部電影和電視片,無一不跟懸疑,驚悚和恐怖相關,他嚇足了整整一個時代的美國人,更讓他的恐怖氣氛蔓延全球。
  • 一代國學大師,毒舌又自戀的王國維,留下16字遺言,竟成一不解之謎
    民國時期的國學大師如雨後春筍般,絡繹不絕,而談到其中最為讓人信服的,除了陳寅恪外,還有一個王國維,王國維是滿清遺臣,終此一生,他在美學,哲學,文學,史學等諸多方面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由此將他稱為一代國學大師,那是名副其實,民國成立後,王國維任清華四導師之一他曾任清宣統朝五品銜南書房行走,算是清朝遺老。當溥儀被馮玉祥逐出紫禁城後,他也就「失業」了。
  • 100年前馬列維奇畫了個黑方塊 後來他成了藝術大師
    此次展覽由國內著名獨立策展人方振寧策展,展覽以圖文方式完整呈現了一代藝術大師、20世紀初俄國先鋒派代表藝術家卡濟米爾·馬列維奇的生平及創作成就。馬列維奇究竟是誰?他有怎樣的藝術成就?他的作品對後來的藝術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報考專業藝術學校兩次落榜對於如今繪畫中的幾何圖形,你可能覺得很平常。